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器质性心脏病,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近年来发现炎性反应是导致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非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重要因素之一,炎症细胞因子也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另外,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升高,也提示了病变局部的炎性反应可能参与 PCI 术后急性血管闭塞及慢性再狭窄的形成[2-3]。多项临床研究[4-5]表明,他汀类具有直接抗炎性反应的作用,从而降低冠脉事件发生率。本文选择 STEMI 拟行 PCI 患者,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 PCI 前后 hs-CRP 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包括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一组病症,其发生的病死率占心血管病的首位.ACS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是动态多变的过程,其机理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最终导致管腔不同程度的阻塞.为对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国际心血管病界对除已知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的研究外,血管内皮功能、血栓形成、炎症、遗传、免疫尤其是冠脉粥样斑块破裂及导致冠心病急性事件的机理成了新的研究热点,其中特异性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cTnI)与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成为ACS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改变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不同时间和水平。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在解放军第九七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ACS,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并接受PCI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负荷剂量组38例,对照组42例。负荷剂量组于PCI术前即给予瑞舒伐他汀40 mg,术后20 mg持续1周;对照组于术前、术后均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结果负荷剂量组血浆NT-proBNP浓度术后2 h及术后1周低于常规剂量组,负荷剂量组血浆NT-proBNP浓度分别为(284.16±124.63)pg/ml和(136.00±16.20)pg/ml(P〈0.05)。结论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对减少患者的死亡风险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UA),其中NSTEMI与UA合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NSTE-ACS)。 ACS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增加,《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显示,全国有心肌梗死患者250万;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2013年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死率为66.62/10万,城市地区为51.45/10万[1]。目前,绝大多数ACS患者首诊于急诊科,为进一步缩短ACS患者从首次医疗接触到治疗的时间、规范并及时更新国内ACS的诊疗流程、使其简便易行、且与国际学术进展接轨,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邀请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中华电子音像出版社,参考《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2]和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等主要学术文件共同制定本快速诊疗指南。  相似文献   

5.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是急诊科致命性胸痛的首要病因,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提出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了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其发生机制是富含脂质的斑块破裂引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局部或全身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C反应蛋白是判断组织损伤的较敏感的指标,是急性心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无症状人群,稳定和非稳定患者中,它是将来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强烈预示剂。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调脂作用,而且具有对抗炎症反应的重要作用。本文应用辛伐他汀治疗ASC,观察辛伐他汀对C反应蛋白的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8、10(IL-18、IL-10)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及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各30例,并对ACS组予瑞舒伐他汀体外干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分别测定各组IL-18、IL-10水平。结果 ACS组患者的IL-18表达水平高于SAP组,ACS组IL-10表达水平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后,IL-18降低而IL-10升高。结论炎症是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之一,IL-18、IL-10是反映冠脉粥样病变斑块稳定性和炎症的重要指标,瑞舒伐他汀具有降脂作用外的抗炎作用而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8.
辛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应用后疗效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 ,他汀类药物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 CHD)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辛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 ACS)早期应用 ,旨在评价他汀类药物对减少心脏事件发生的价值。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选择临床拟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中 ST段压低及ST段抬高的患者 ,S  相似文献   

9.
于薇  彭应心  王秀萍 《临床荟萃》2009,24(18):1624-1625
研究证实不稳定型心绞痛(UA)大多是由于冠状动脉内斑块不稳定,发生斑块破裂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炎症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炎症反应的标识物,是冠心病严重并发症的预测因子及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多项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药物可降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从而降低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且该作用独立于其调脂作用。本研究通过对UA患者应用罗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观察两药的降脂作用和对hsCRP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他汀类药物的调脂外机制。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以胸痛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心肌急性缺血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ACS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与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有直接关系 ,斑块发生破裂时局部的炎症反应在ACS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认为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答反应 ,斑块的进展与炎症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1] ,尤其是反应急性炎症的血清C 反应蛋白 (CRP)含量在ACS时明显增高 ,有作者认为CRP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2 ] 。为进一步了解ACS患者血清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我们测定了正常人群 ,非ACS冠心病组包括稳定性心绞痛 (SAP)、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AMI恢复期 )、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和ACS组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发展到后期最严重的病变征象。它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与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因其变化快,临床表现差异大,易误诊、漏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正确诊断、有效治疗及细致护理,将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是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阻塞或完成阻塞,是ACS主要病理变化。尤其,ACS早期造成致死和致残的并发症很多。而辛伐他汀不仅具有全面调脂作用,还主要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逆转受损内皮功能作用。还减少炎症反应,抑制血栓形成的非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是包括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一组病症 ,其发生的病死率占心血管病的首位。ACS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是动态多变的过程 ,其机理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最终导致管腔不同程度的阻塞。为对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 ,国际心血管病界对除已知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的研究外 ,血管内皮功能、血栓形成、炎症、遗传、免疫尤其是冠脉粥样斑块破裂及导致冠心病急性事件的机理成了新的研究热点 ,其中特异性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常伴不稳定斑块的存在,炎症反应是导致冠脉内结构易损斑块进展的重要环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目前被认为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最密切的炎症标记物之一,而阿托伐他汀具有抗炎作用,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本研究旨在探讨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hs-CRP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局部和全身炎症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 (AS)病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斑块的稳定性和自然进程。目前普遍认为 ,冠状动脉壁有炎性细胞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 )浸润 ,这些炎性细胞往往因心肌缺血被激活 ,释放炎性介质 ,导致斑块破裂 ,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因此 ,斑块破裂主要是斑块内炎症反应增强的结果。大量临床试验显示 ,他汀类药物不仅可调整血脂水平 ,而且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研究已证实 ,他汀类药物减少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至少部分地是依赖其抗炎作用[1] 。1 炎症与冠心病…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急救与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肌缺血急性发作的一组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ACS的发生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同时可伴血管痉挛,引起血管腔明显狭窄,甚至完全堵塞从而出现心肌的缺血缺氧,严重的出现心肌坏死,  相似文献   

19.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其中NSTEMI与UA合称非ST段抬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阿托伐他汀的调脂干预对ACS患者冠脉病变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93例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7例)和非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46例),另选健康对照组46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在治疗前、治疗后8周血浆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①ACS患者的血浆hs—CRP的水平明显升高。②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治疗8周后其血浆hs—CRP的水平明显降低,非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hs—CRP在冠心病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阿托伐他汀的调脂干预可阻滞ACS患者病变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