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误诊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对本院于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集的2例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2例患者误诊为癫痫,通过吸痰、吸氧、镇静、倍他乐克等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针对抽搐、昏厥等病因不明显患者应当进行心电图检查,可提高对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诊断率,降低误诊情况,对其进行倍他乐克持续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3.
1病例患儿刘某,男性,10岁,间歇性晕厥、抽搐发作7年。患儿于3岁时开始常因劳累、"上感"、情绪激动而发作晕厥,抽搐,每次发作前20min左右即有胸痛、胸闷、心悸、烦躁等症状,每次持续约1min自行缓解;开始每年发作2~3次,以后逐渐频繁,近期每月发作1~2次,间歇期无任何症状。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癫痫",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和安定未见效果。近3d来因"上感"致晕厥、抽搐发作频繁,2~3次/d。于2011年8月6日来我院以"癫痫"在急诊科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前医学界越来越重视Q—T间期改变,Q—T间期延长和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易致心律失常乃至心脏猝死。对其病因、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及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致Q-T间期延长时电解质的变化。方法:收集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病人150例,服用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后一个月查心电图、血生化。结果:150例患者一个月后心电图正常者89例,Q-T间期延长者27例,其他异常者34例。27例Q-T间期延长中低钾12例,低钙4例,低钾、低钙6例,低钾、低钠1例,低氯1例,正常3例。结论:在临床中应尽量选用对Q-T间期影响较少的抗精神病药物,常规复查心电图、血生化,有Q-T间期延长者可以补充电解质来纠正。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是复极延长为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是一种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可引起昏厥或死亡。心电图出现Q-T间隙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其由电解质平衡紊乱,服用影响心室复极的药物等。还可能伴有先天性耳聋,其中最常见的是JerveII-Lange-NeiL-son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Romano-Wavcl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患者有明显Q-T间期延长和形态异常,有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危险并可致死亡。发病时常用β受体阻滞剂首选恢复左右星状神经结的平衡,对心跳暂停依赖性治疗以提高心率为主。除纠正病因外,对症治疗用异丙肾、阿托品或起搏治疗。而禁用Ia、Ic或Ⅲ类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7.
例1:病人,女,63岁,退休工人,因阵发性晕厥反复发作曾5次住院。平时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心率为54~65次/分,Q-T问期0.45~0.48秒。平时一般情况较好。第一次在外科行胆囊切除术,麻醉诱导期间出现晕厥,心电监护示:室性心动过速,经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后恢复窦性心律。第二、三次均因受凉、劳累后出现晕厥、抽搐,急诊入院。心电监护示:室 相似文献
8.
加替沙星注射液致Q-T间期延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刚勇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7,9(6)
1名62岁女性,因患急性左心衰、肺部感染、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给予呋塞米、毛花苷丙静脉注射、加替沙星0.4g,1次/d静脉滴注。5d后,患者出现心动过缓,心电图示窦性心律,HR54次/min,QT间期0.56s,ST-T改变。立即停用加替沙星,给予对症治疗。7d后心电图示HR67次/min、QT间期0.36s。 相似文献
9.
10.
1988年1月~1995年6月我们对四个家系和7例散发型共43例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CLQTS)进行调查,7例摔死,2例生前已明确诊断,服用且受体阻滞剂有效,因自行减量或温服摔死。另5例在家系调查中发现,首次发病即摔死。临床资料例1,女。35岁,1983~1987年反复曼厥数十次,记录到的心电图为尖端扭转性室速(TPd),电复律和右心室起搏超速抑制能终止急性发作。诱因:1.体育活动;2.情绪激动;3.月经来潮;4.见血;5疼痛。窦律时QT。0.33~0.38秒。超声心动图正常。多次血钾检查正常,听力正常。两次心内电生理检查均未诱发室…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73岁,因冠心病、心衰Ⅱ°、慢支急性发作伴感染、肺气肿、肺心病于2004年1月26日入住我科.BP120/90mmHg,HR 92bpm,心律齐,心尖区可闻及病理性S3,未闻及病理性杂音.ECG示窦性节律,ST-T改变,Q-T间期0.38S.血生化示肝功能正常,血尿素氮30.6mg/dl,血尿酸9.68mg/dl,血清钾正常,血清钠148.1mmol/L,血清氯109.2mmol/L. 相似文献
12.
邓丰产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35(1):74-75
J-Tc间期较Q-T间期能更好地反映心室肌复极状态,J-Tc间期是一个判断心室肌复极状态的更好指标[1]。本研究测量了我院2003年至2005年6月住院的1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J-Tc间期,并随机测量同期住院的20例无急性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的J-Tc间期进行比较。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3.
心电图的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电图上的Q-T间期是指O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这段时间,反映心室除极开始到心室复极结束的时间间隔,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时间总和。Q-T间期等于心室有效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总和,代表心室的总不应期,Q-T间期变化与心室复极过程的改变有关,并且受很多因素如心率、性别、电解质、药物特别是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某些疾病的影响,也可以说凡能改变动作电位2相和3相时程的因素均能引起Q-T间期改变。在影响Q-T间期的众多因素中,以心率对其影响最大,当心率增快时QT间期缩短,而心率减慢时则Q-T间期延长。为了得到可靠的Q-T间期值,临床心电图学提出心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0例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0例中女60例,男30例,发作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7/人,平均3.2次,共计29次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中,6次为电击除颤转复(20.7%),其余自行转复;8例应用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使心率维持在90~110/min,随后对其中3例植入临时起博器,给予90~110次/min的频率持续右心室心尖部起博,同时去除诱发因素,如纠正低钾血症,补镁,停用胺碘酮及其他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结论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为心源性晕厥愿因之一,常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补钾、镁为重要错施。 相似文献
15.
长Q—T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是一组病因不明、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可伴U波及T波异常的综合征,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性室速(TdP)、晕厥和猝死。本症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常有家族史,属遗传性心脏电生理异常,但部分病例可无家族史。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6岁。因反复晕厥发作10余年,再发1天,于2004年7月12日收住院。患者于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晕厥。发作前无前驱症状,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四肢强直,呼吸暂停,一般持续30-60秒。曾多次至省市县各级医院诊治。作脑CT、脑电图、心电图、心脏彩超均无异常,疑为癫痫,间断服用苯妥英钠、青阳参。入院前2小时患者再次发生晕厥,持续约1分钟。否认有家族史。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24例(45例次)慢性肾衰(CRF)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发现CRF患者出现Q—T间期延长者明显多于心、脑血管疾病。经分析Q—T间期变化与血清K~+有密切关系、与Na~+、Cl、Ca~(++)、Mg~(++)等无明显关系,似与尿毒症心肌病变有关。住院期间,Q—T间期延长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Q—T间期正常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对心血管意外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46例、缺血性心肌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34例、缺血性心肌病死亡患者13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比较四组患者Q-T间期离散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经研究结果发现,正常健康者Q-T间期离散度最低,缺血性心肌病死亡患者Q-T间期离散度最高,各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测量Q-T间期离散度可以有效地预测患者的心血管意外,有助于临床辅助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是一种和遗传有关的、易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晕厥,伴或不伴有耳聋,偶有猝死等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目前存在两种遗传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见,通常后者更严重,经常但不完全是近亲结婚,经常伴先天性耳聋。它是一种少见疾病,人群发病率仅为1/30万,本征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发病率为男性2倍。现将本院2003年遇见1例被误诊为癫痫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校正QT期间(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医院2017年3月1日至9月1日住院2年及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50例,调查内容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相关资料,检测患者的心电图,记录QTc值。以QTc间期延长与否分组,对患者一般资料行χ^2检验,以多元回归分析导致QTc延长的因素。结果 550例患者中,56例(10.18%)患者存在QTc间期延长;延长组与非延长组患者的性别(χ^2=5.713,P<0.05)、年龄(χ^2=6.475,P<0.05)、用药情况(χ^2=3.873,P<0.05)有显著差异;男性(β=0.213,P<0.05)、年龄(β=0.296,P<0.05)和第1代抗精神病药物对QTc间期延长(β=0.789,P<0.05)影响较明显。结论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QTc间期延长发生率较高,其延长受性别、年龄、第1代抗精神病药物影响较明显。临床应予重视,防止猝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