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13岁,因"反复胸闷、气促、喜蹲踞10年"入院.入院后心脏超声确诊法洛四联症,心电图(图1)诊断:右室肥大型心电图改变、左房病变型心电图改变.TOF术后第一天心电图(图2)诊断:急性心肌损伤型心电图改变、窦性心动过速、完全性房室分离、交界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第七天心电图(图3图4)诊断:窦性心律、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超常传导、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并行心律.术后第10天心电图(图5)诊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第14天心电图(图6)显示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并行心律消失.临床诊断:法洛四联症术后、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一过性室性并行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53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后心电图(ECG)改变。方法:对53例室间隔缺损行封堵术患儿,于术前及术后第3、7天用12导联ECG各描记1次。结果:术后即刻出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其中1例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观察15min后ECG无改善而终止手术,其余患者在观察15min后都有好转趋势而释放封堵器;3d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7d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所有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室缺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克山病心电图的变化,以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为最多见。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急型,而束支传导阻滞,特别是右束支传导阻滞多见于潜在型和痨型。本文对903例住院之各型克山病患者,表现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以后简称为(RBBB)的229例进行分析,并就 RBBB 与右室肥厚的可能关系,暂时性束支传导阻滞等问题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4.
我们对1985年以来的195例来支传导阻滞病例随访观察,发现一些病人转变成Ⅲ°房室传导阻滞,特别是带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人,尽管临床发生率较右束支阻滞抵,但导致Ⅲ°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却似较大。现将情况报告如下。资料所有195例中分五类计入资料:见表1。结果把病例按<5年和>5年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束支传导阻滞与1“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见表2。讨论1左束支传导阻滞远比右束支阻滞少见[1],但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却很重要。从本文结果看,右束支阻滞仅2例,发生率为1.92%,而带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时RV1的改变规律、诊断价值及改变机理。方法对123例伴有或不伴有右心室肥大的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时∑R、XR无明显差异,经t检验P〉0.05,右心室肥大程度与RV1高度不成正比关系。结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与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问题,不宜将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并右心室肥大的诊断原理套用于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向量图诊断已屡见报道。近年来,关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因、预后均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偏移的问题更有所争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有显著的电轴左偏或右偏,分别代表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束支前分支及后分支阻滞。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时电轴偏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树源  崔翠萍 《热带医学杂志》2006,6(5):559-560,56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近8年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为有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160例)为同期收治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观察组中的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病情重、并发症发生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白亚卿 《甘肃医药》2012,(6):438-439
目的:分析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的病因、心电图结果。结果:60岁以上患者103例,占74.6%。病因以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肺心病多见。心电图检查可见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常合并ST-T异常、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左前或左后分支阻滞等。结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常发生在老年患者,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肺心病,常合并其它心电图异常。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68岁,因左耳流脓10年,加重伴流脓血水3天,听力下降而人院治疗,X线示慢性乳突炎,仍感心悸,既往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史。人院ECG示窦性心动过缓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无心律失常报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示:窦性心律,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及交界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其中个别房性早搏中P’-R间期仅0.08秒,QRS前无“凸”波,诊断为房性早搏伴短P-R综合征。讨论根据组织解剖和近年来电生理的研究表明,由房室结旁旁路(后结间束一分支,即1_束)或房室结内旁路(包括优胜房室传导)均…  相似文献   

10.
董留琴  邵晓鸿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2):1118-11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近12年来收治的AM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为有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对照组(90例)为同期收治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进行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结果观察组CP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AMI患者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费亮 《吉林医学》2012,(35):7835-7836
<正>Lev氏病Lenegre氏病,是引起心脏传导阻滞的重要病因,日益受到人们重视[1]。笔者现将Lev氏病2例的病理改变和诊断总结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性,69岁。既往高血压病史。以"反复咳痰喘30年余,加重伴胸闷、心慌5 d"入住我院呼吸内科。给予止咳、平喘等处理。效果不佳,时感阵发性胸闷、心慌,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遂转入我科治疗。于转科后第四天晚再发胸闷、心慌伴有黑蒙,心电图提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1下传),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急查心梗三联阴性,心肌酶正常。急症给予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术后给予UCG检查示:心脏各房室内径正常,LVEF 65%,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前叶均见钙化斑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给予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后室内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12年1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行PTSMA的HOCM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监测PTSMA术中及术后患者12导联心电图的变化,分析出现的室内传导阻滞类型及特点。结果术中及术后共有100例患者新发室内传导阻滞。其中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共90例,30例(33.3%)是永久性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10例,其中1例(10.0%)为永久性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PTSMA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室内传导阻滞中,易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并且传导系统恢复时间较长,不易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如果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也多为一过性,其传导系统可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有新出现持续性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 2 5例 (观察组 )与无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 5 0例 (对照组 )的C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新出现的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一恶性预兆 ,提示临床病情危险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柬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近5年收住我院的AM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为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270例,为同期收住院的无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两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心肌梗死部位、心肌酶水平、心功能情况、并发症、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观察组中的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预示病情严重、并发症发生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王彬  王晓君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7):1733-1734
目的:探究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有新出现持续性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25例(观察组)与无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50例(对照组)的C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新出现的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一恶性预兆,提示临床病情危险,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在临床很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男性患者,86岁,因头晕伴呼吸急促入院,辅助检查及介入手术证实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心电图先后表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逸搏,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17.
频率依赖型束支传导阻滞,可分为加速依赖型和减速依赖型,即三相性和四相性传导阻滞,后者较少见。在双侧束支传导阻滞中(下称BBBB),可以有各种组合型的传导阻滞,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下称RBBB)和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下称LBBB)交替出现者较少见。能直接观察到由四相性束支传导阻滞转变为交替性BBBB更为少见,现报道一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希氏束电图的检测方法,并对12例Ⅲ度房室传导碍滞患者的希氏束电图变化进行了分析,有7例为完全性双束支阻滞;4例为完全性房室结阻滞;1例为完全性希氏束内阻滞。指出希氏束电图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定位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到心室。房室阻滞可以发生在房室结、希氏束以及束支等不同的部位[1]。阻滞可以是部分性的(第一度或第二度),也可能为完全性的(第三度)[2]。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传导速度减慢,激动通过房室传导延迟,但每个心房冲动都能传导到心室。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电激动自心房传至心室过程中有部分传导中断,即有心室脱漏现象,可同时伴有房室传导延迟。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意义.方法 观察急性心梗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与同期急性心梗无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在CK峰值、心功能方面(Kill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Killp级别、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临床病情危险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