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陆景红  周颖  任明山 《医学综述》2007,13(21):1666-1668
他汀类药物能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除降低血浆胆固醇外,可能尚涉及不依赖于胆固醇降低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硬化斑块、抗炎症反应、抗血栓形成、改善内皮功能及上调脑组织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和活化等作用。他汀类药物的脑缺血保护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研究他汀类药物调脂以外的脑缺血保护作用有助于全面了解该类药在预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基本病变 ,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调脂药物 ,除此之外 ,他汀类药物还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血栓、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等作用。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调脂药是一种胆固醇生物合成酶系中甲羟戊酰辅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其除调脂作用外有许多非降脂作用.本文综述了此类药物通过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促进凋亡、减少脂质在血管内皮的沉积、减少泡沫细胞的形成、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和聚集等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调脂药是一种胆固醇生物合成酶系中甲羟戊酰辅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其除调脂作用外有许多非降脂作用.本文综述了此类药物通过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促进凋亡、减少脂质在血管内皮的沉积、减少泡沫细胞的形成、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和聚集等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石娅妮 《重庆医学》2011,40(25):2588-2591
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机制异常复杂,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近年来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除具有降低胆固醇作用之外,还有许多非调脂作用,包括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血小板的聚集、抗凝、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系膜细胞增生和免疫调节反应等.  相似文献   

6.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调脂药,近年来它的非调脂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证实了其除了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进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致死率外,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抗炎、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等,这些非降脂作用即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Pleiotropic effects).研究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合理地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更好地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张艳丛 《医学综述》2012,18(16):2616-2618
阿托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调脂药,其主要调脂机制为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进入体内不需代谢即具有生物活性,具有见效快、作用强、持续时间长等优点。研究发现,除本身的调脂作用外,该药尚具有影响细胞信号转导及细胞增殖、抑制炎性反应、稳定斑块、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多项非调脂功能。现对其近年来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王苗 《海南医学》2012,23(6):119-122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调脂药,近年来它的非调脂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证实了其除了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进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致死率外,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抗炎、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等,这些非降脂作用即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Pleiotropic effects)。研究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合理地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更好地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对这些冠脉疾病的病因分析,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原因。动脉壁脂质沉积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迁移与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两个关键步骤。目前抗动脉粥样硬化以调脂药物如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即他汀类药物)为主,临床实验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调控血浆胆固醇的主要作用,而且还涉及其非调脂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如抗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改善内皮功能等。本文主要就他汀类药物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0.
辛伐他汀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CR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一定程度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近期研究又发现,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作用远远超出调脂作用,其非调脂机制已渐引起临床重视,特别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保持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本文旨在通过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炎症反应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的观察,评价他汀类药物的非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粥样斑块破裂、血管内皮受损及血栓形成,极易演变为AMI或猝死。阿托伐他汀(立普妥)不仅是当前他汀类中最有效的调脂药物之一,而且有研究表明:它同时具有直接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非调脂作用,我中心通过观察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UA患者前后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CRP)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临床对他汀类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但有显著的降脂作用,而且还具有独立于调脂作用以外的其他心血管内保护机制,特别是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逆转心肌肥厚、抑制血管炎症、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抑制血栓形成和稳定斑块等作用明显,甚至几乎可以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环节,因此已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心血管的首选药。本文就他汀类药物近年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血脂代谢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他汀类调脂药物具有独立于调脂之外的直接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非调脂作用,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1].2009年1月-2009年6月,我们通过研究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IL-6水平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他汀类药物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他汀类药物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具有高效、安全和耐受性好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强化调脂治疗在极高危患者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出色的调脂作用,而且还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稳定斑块、抑制血小板聚集与抗血栓、抗炎等非调脂作用。本文综述了他汀类药物目前临床应用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袁安平  许海彬 《中外医疗》2009,28(23):65-65
目前他汀类药物广泛应用于调节血脂,笔者认为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还有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抗炎,保护神经、抗血栓等作用。且本文就他丁类药物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疗效的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韬 《中国医学创新》2012,(33):155-156
缺血性卒中(IS)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并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他汀类药物(Statins)可以通过调脂及调脂外的多种机制,显著降低IS的风险。Statins调脂外作用的主要机制有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血栓形成、稳定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等效应。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指南支持statins成为二级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线用药,以使广大IS患者更多获益。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他汀类(Statin)药物为胆固醇(ch)合成酶系中的限速酶(羟甲基戍二酸单酰辅酸A还原酶)抑制剂,可抑制肝脏ch的合成,除有降低ch和低密度脂蛋白(LDL)作用外,还有中度降甘油三酯(TG)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作用。近年来大量的基础和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明显改善血脂水平,而且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细胞增殖、抗炎、促进骨质形成,防治糖尿病肾病及抗肿瘤等多向、多效的非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8.
姚丽娜  蔡国龙  严静 《浙江医学》2009,31(7):1036-1037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过程涉及炎症、免疫、凝血及组织损害等一系列机体变化,最终导致多系统多器官病理生理改变.尽管经积极的治疗,如控制感染源、液体复苏、抗炎、调节免疫等,其发病率、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现有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除调脂作用外,尚具有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影响凝血机制等作用[1],近年来有报道认为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脓毒症的死亡率[2].本文就他汀类药物治疗脓毒症的可能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性阻塞是ACS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斑块的稳定性在ASC发病中起决定作用.大量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全面降脂,还有稳定斑块、改善内皮功能,减少炎症反应及抑制血栓形成等非调脂作用,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血脂康是纯生物制品,其主要成份为HMG-COA抑制剂洛伐他汀,同时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黄酮、麦角甾醇、生物碱、微量元素等.本方旨在观察血脂康(北大维信研制生产)在老年性冠心病治疗及时预防心血管事件中的疗效及机制.……  相似文献   

20.
巴玉兰 《医学综述》2012,18(9):1305-1308
近年来,大量的药理及临床试验发现调脂药普罗布考可稳定和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较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普罗布考可作用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抑制其进一步氧化修饰,发挥抗氧化作用;也可通过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各种重要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还可改善血管平滑肌的增殖,维持凝血、纤溶系统平衡等。普罗布考可通过多个靶点作用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发挥抗氧化、抗炎、保护血管内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