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延髓位置较深,重要的功能核团及传导束较多,该部位病灶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是神经外科领域的难点.本文报道1例成功切除的延髓海绵状血管瘤病例.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女,25岁。因顽固性呃逆,伴饮水呛咳、伸舌右偏1周束我院就诊。查体:伸舌右偏,左上肢及面颈部左侧痛温觉较右侧略差。颅脑MR提示:右延髓外侧部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良性肿瘤。3 d后全身麻醉下接受枕下后正中入路开颅手术。术中见延髓背侧偏右一肿瘤样组织,大小约1.0 cm×1.5 m,呈红色,组织软,血供丰富。取标本送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示:海绵状血管瘤。显微镜下仔细分离,全部切除畸形血管团。术后第2天患者左上肢、面颈部左侧痛温觉恢复正常,呃逆及伸舌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伴声音嘶哑入院。体格检查:神清,对答切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15分,悬摊垂右偏,呛咳反射(-),未见舌肌萎缩,四肢无明显深感觉障碍,病理反射(-)。CT检查示:下部脑干见类圆形高密度影。MRI检查示:桑椹样混杂信号,伴周边疑低信号环,提示延髓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超声辅助下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神经外科(5例)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例)收治的8例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术中引入超声对病变实时定位,选择距离病变位置最近的功能哑区及合适的手术入路,分离海绵状血管瘤的边界并分块或完整切除。术后对患者功能状态进行评估及随访。结果 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及术后影像学检查均显示病变全切。病理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均未再进一步恶化,5例局灶神经功能症状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恢复,3例癫痫表现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再复发。结论术中实时超声能够精准定位,在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海绵状血管瘤(CA)的影像学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的手术体会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分析5年间2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CNS海绵状血管瘤,脑内16例(幕上11例,幕下5例)。脑外5例,椎管内2例。23例全部行CT检查,21例同时行MRI检查,18例行DSA检查。全部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21例行镜下全切除(91.3%),2例行次全切除(8.7%)。结果23例患者中,19例痊愈(82.6%),4例好转(17.4%),术后随访6个月-4年,无死亡及术后神经功能症状加重病例。结论CNS海绵状血管瘤在CT及MRI上有特征性的表现,MRI对CA的敏感性优于CT。DSA检查为阴性,但对于鉴别诊断很有帮助。显微手术是治疗CNS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合理的手术入路、熟练掌握显微操作技术及显微解剖知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7.
1临床资料 患者男,14岁,以发作性抽搐3年入院.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右侧肢体抽搐,继之发展为全身抽搐伴意识丧失,小便失禁,持续1~2分钟后清醒.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4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14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均行显微手术治疗,观察切除率并发症。12例脑内型、1例脑外型病灶完全切除,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1例病灶大部切除,术后并发颅神经麻痹。采用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可以清楚显露病变和周围结构关系,最大程度减少术中出血,大大提高肿瘤切除率。  相似文献   

9.
导航下手术切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硕  赵继宗  隋大立  张岩  王嵘 《北京医学》2001,23(6):323-325
目的 探讨新一代外科导航系统作为神经外科显微手术的辅助工具 ,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 32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 ,应用美国枢法莫 -丹历公司最新一代外科导航系统进行病灶定位。结果 成功手术切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32例 ,无手术死亡 ,术后并发症 3.1%。结论 应用导航技术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可以完成术中病灶的精确定位和最佳手术入路的选择 ,降低手术中医源性损伤 ,减少术后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淮南朝阳医院2007年7月—2014年5月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小脑海绵状血管瘤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显微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急性起病7例,亚急性起病1例。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以头痛、头晕、小脑受损体征为主,其中伴有眼颤2例、癫痫1例。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检查,病灶位于小脑半球,均为单发病灶。其中,2例怀疑合并静脉畸形,术前行全脑血管造影,发现合并有静脉畸形1例。根据Zabramski分类,Ⅰ型2例、Ⅱ型6例。8例患者均采用常规枕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完整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证实海绵状血管瘤;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5个月,无再发及出血,疗效满意。结论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常急性起病,以头痛和小脑症状为主;MR血管成像对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显微手术治疗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12.
海绵状血管瘤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无数血窦所组成,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低流速的血管畸形,其治疗目前仍是一大难题,特别是病变巨大弥漫者更为棘手。我科近来诊治1例腹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男性,45岁,2005年9月10日因“左侧腹壁肿物20余年”收住本院血管  相似文献   

13.
海绵状血管瘤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无数血窦所组成,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低流速的血管畸形,其治疗目前仍是一大难题,特别是病变巨大弥漫者更为棘手.我科近来诊治1例腹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压迫延髓的巨大神经鞘瘤临床少见,手术操作难度极大。文章报道1例压迫延髓的巨大神经鞘瘤病例,患者于全身麻醉下成功行脑干区域肿瘤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5.
压迫延髓的巨大神经鞘瘤临床少见,手术操作难度极大.文章报道1例压迫延髓的巨大神经鞘瘤病例,患者于全身麻醉下成功行脑干区域肿瘤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6.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41岁,以“反复头晕、排黑便2年”为主诉入院。入院前2年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偶尔排成形黑便,在外院查血常规:血红蛋白(Hb):46-61 g/L,多次查粪潜血阳性,先后3次行胃镜检查均提示慢性胃炎伴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伴出血;小肠镜:见胃窦呈放射状粘膜充血、糜烂斑,部分形成溃疡,十二指肠、空肠下段见片状红斑”,  相似文献   

17.
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在手术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作用和方法。方法 采用神经导航技术切除 4 4例共 4 8个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以额叶最为多见。结果 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 ,采用微创技术切除肿瘤 ,全切除率 10 0 % ,无手术死亡。应用微导管定位法纠正脑移位。术后症状改善2 6例 ,与术前相比无变化 13例 ,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加重 5例 ,主要表现为偏瘫加重和失语 ,其中 2例在随访中症状改善。术后随访未见病灶残留和复发。结论 采用神经导航系统可精确定位较小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避开功能区 ,减少手术创伤 ,是微创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8.
Mao Y  Zhou L  Du G  Chen L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4):222-224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在手术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作用和方法。方法 采用神经导航技术切除44例共48个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以额叶最为多见。结果 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采用微创技术切除肿瘤,全切除率100%,无手术死亡。应用微导管定位法纠正脑移位。术后症状改善26例,与术前相比无变化13例,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加重5例,主要表现为偏瘫加重和失语,其中2例在随访中症状改善。术后随访未见病灶残留和复发。结论 采用神经导航系统可精确定位较小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避开功能区,减少手术创伤,是微创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动眼神经保护的方法。方法: 应用去颧弓颞下硬膜下入路对8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手术切除。术中电生理监测诱发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观察动眼神经保护情况。结果: 8例患者中肿瘤全切6例,部分残留2例;肿瘤平均体积为(20.24±1.09)ml,其中体积最大(45.35±3.19)ml;8例患者的动眼神经均在术中得以确认和保护,电生理监测均可监测到诱发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结论: 应用去颧弓颞下硬膜下入路沿平行动眼神经假设走行路线的下方约2~3 mm处切开海绵窦,能很好地保护动眼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