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是苏联第一外科医院,从1969年开始采用血管内插管的治疗方法。50年代开始我国曾有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的治疗方法,由于受当时医疗设备和操作条件的限制未能引起重视和推广。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70年代开始采用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的治疗方法,并被临床广泛应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自80年代以来临床应用最广泛。因颈内静脉管径1.3cm,较颈外及锁骨下静脉粗大,且解剖位置变异较少[1]。同时穿刺的方法技术及材料不断地更新,减轻了病人因反复静脉穿刺的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重型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0例重型脑损伤患者由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长度为穿刺点至脐上2~3 cm,使其尖端位于下腔静脉.结果 除1例穿刺局部少量出血、1例堵管外,其余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置管时间6~146 d.结论 对于不宜行肘部静脉或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的重型脑损伤患者,可行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相似文献   

3.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长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中简便、准确估计最佳置管长度的测量方法.方法 将58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实验组采用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锁骨头下缘距离+右侧4 cm或左侧7 cm为置管长度的测量法,对照组按照PICC常规操作步骤,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为置管长度的测量法,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经胸部X射线摄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置管长度.结果 实验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照组测得置管长度分别为(48±3.5)cm、(50.5±3.5)cm,与实际置管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体外测量法测量准确,可提高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且测量方法 简便,置管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2012年1月18日~2013年12月18日,对在我院进行PICC置管的低出生体重儿按置管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测量方法是经头静脉穿刺时,压脉带自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在右侧上肢外侧上行至锁骨中线,弯曲向下至右侧乳头与前正中线中点,经正中及贵要静脉穿刺时,压脉带自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在右侧上肢内侧上行至锁骨中线,弯曲向下至右侧乳头与前正中线的中点,再测量压脉带的长度,为导管预留置长度。对照组测量方法是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长度,再加0.5 cm ,为导管预留置长度。比较两组患儿置管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PICC置入上腔静脉中下段的准确率为77.8%,对照组PICC置入上腔静脉中下段的准确率为44.4%,两组比较 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使用压脉带进行体外测量,可提高PICC置入上腔静脉中下段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锁骨下静脉置管时医护合作在预防导管异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锁骨下静脉置管132例,置管前超声探查颈内静脉并做标识。医生常规行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穿刺成功后,护士轻转患者头部至右侧,按压颈内静脉至血管闭合后,医生送导丝、导管置入后,再次超声探查导管有无异位。结果5例穿刺失败改颈内静脉置管,1例B超显示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予重新调整,所有126例经胸片验证,均未显示导管异位。结论医护合作预防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异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中心静脉置管用于人体大静脉,如从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直接注入大量液体进入循环,临床上普遍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颈静脉穿刺,置管多由医师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并发症多,患不易接受。应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置管,入口点通常选择肘窝的外周静脉,即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导管头部定位于中心静脉,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上方3cm处。本就经外周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改进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4  
对经锁骨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方法进行改进。方法:穿刺点在锁骨中点下缘下方的1cm ,并偏外侧1cm ,方向指向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形成的夹角平分线上1cm 处,紧贴锁骨进针行针,置管深度为12~15cm 。结果:经锁骨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各类病人共2158 例,穿刺总成功2138 例,占99.07 % ,穿刺失败20例,占0.93% ,失败原因包括上胸部畸形、出血倾向、导管质量、操作技术等。导管放置时间最短3 天,最长156 天。本组并发症共30 例,占1 .39 % ,包括气胸、误入动脉、误入淋巴管、局部出血、上肢肿胀、心慌气急、耳后疼痛、导管脱出等。全组病人无死亡。结论:经改进的经锁骨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高,操作简单,易固定,易护理,不影响病人的颈部及四肢活动,是一种比较好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8.
血流动力学创伤性监测的插管途径较多,但由于成人颈内静脉颇粗,当扩张时直径可达2cm。右颈内静脉与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几成一直线,加之胸导管位于左侧,以及胸膜顶右侧又低于左侧,故临床上多选用右颈内静脉插管。传统的右颈内静脉穿刺的置管方法,对其解剖位置及体表投影,据调查无论前、中、后入路均属盲探性操作,因此可能会损伤动脉、神经或气管、食管、纵隔、肺等毗邻脏器,形成颈部血肿压迫气管、血胸、气胸、甚或纵隔、心包填塞等。为了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并发症,有的作者报道,藉颈内静脉的生理波动传至皮肤为特征引导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9.
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吴华 《当代护士》2006,(2):71-72
经皮穿刺将导管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上腔静脉,或用较长的导管经股静脉插入下腔静脉称为中心静脉置管。因其不仅是一条畅通的静脉通道成为大量快速输液、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及胃肠外营养的最佳选择;更重要的是可直接测量中心静脉压,在危重病人监护中心,静脉置管应用广泛。1临床资料2001年~2004年12月,我科共行中心静脉置管术208例,男性162例,女性46例,年龄17~93岁;创伤性休克患者42例,感染休克15例,大手术循环动力不稳定患者70例,心功能不全患者58例,其他23例。其中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最长21天;发生导管堵塞12例,占手术总数的5.76%;导管脱落20例,占9.6%;穿刺部位感染2例,占手术总数的0.96%;并发全身感染0例;发生气胸1例占总数0.48%;经锁骨下穿刺置管后导管未进入上腔静脉而导管往上行入颈内静脉3例。2穿刺部位在局部浸润麻醉(深昏迷患者无麻醉)下采用单腔或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经贵要静脉、左颈内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右颈内静脉、股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其中从贵要静脉穿刺置管4例,右颈内静脉置管183例,右锁骨下静脉置管18例,左颈内静脉置管3例。3护理3.1置管前评估置管前评估患者一...  相似文献   

10.
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于卫华 《护理研究》2004,18(1):21-23
中心静脉通道是使用人体大静脉 ,如上、下腔静脉直接快速输注大量液体进入血循环 ,是由导管头的位置所定义而不是插入位置来定义 ,导管头必须位于上腔静脉 -右心房交界处或下腔静脉 ,通过锁骨下静脉、颈内外静脉、头静脉或正中静脉进入上腔静脉入口 ,通过股静脉、大隐静脉进入下腔静脉 ,导管的插入通过经皮穿刺Seldinger技术及静脉切开的方法实施 ,通过胸透或荧光造影调整置管深度[1] 。1 中心静脉置管 (CVCs)的类型[2 ]  临床常见的有以下 4种类型 :中心型CVCs、隧道型CVCs、末梢插入型CVCs(PICC)和置管术。2 置管方法2 .1 锁…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是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经腋静脉到达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是深静脉置管的一种方法,起到了外周血管穿刺,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临床PICC置管传统采用平卧位,但遇到血管塌陷、血管痉挛、血管扭曲畸形等情况常常会导致插入受阻,甚至置管失败。受阻的原因大多为穿刺针无法准确进入血管或导管置人头臂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成角处送管困难,  相似文献   

12.
中心静脉置管是指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插管,穿刺途径主要是锁骨下、颈内、颈外、股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为危重病人的药物治疗、TPN及长期输液提供了安全、可靠、有效的途径,减少了反复浅静脉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减轻了护理工作量,避免了高渗液体及刺激性药物对血管壁的损伤,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但在插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个别置管不到位的问题,现就1例经颈外静脉插管至颈内静脉的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齐莉 《现代护理》2008,14(2):280-280
中心静脉置管是指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插管,穿刺途径主要是锁骨下、颈内、颈外、股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为危重病人的药物治疗、TPN及长期输液提供了安全、可靠、有效的途径,减少了反复浅静脉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减轻了护理工作量,避免了高渗液体及刺激性药物对血管壁的损伤,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但在插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个别置管不到位的问题,现就1例经颈外静脉插管至颈内静脉的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自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是临床上测量中心静脉压,进行胃肠外营养,输注化疗药物,快速扩容的有效途径.颈内静脉管径1.3cm,较颈外及锁骨下静脉粗大,且解剖位置变异较少,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现将我科2004年2月至2004年6月,行颈内静脉置管41例的操作及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颈内静脉置管口问司于静脉输液、中心静脉压测定和肠道外营养治疗等。因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潜在严重并发症,自1994年以来采用导丝引导行高位颈内静脉置管120例,现介绍如下。回操作方法患者平卧,头低约20”,若有肺动脉高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取水平卧位穿刺。肩部垫高,首先右侧穿刺。头转向左侧,使颈部伸展”,确认胸锁乳突肌三角顶部皮肤为进针点。清醒患者如标志不清,可嘱患者抬头井深吸气,常可显露胸锁乳突肌轮廓;如仍不清可选择锁骨切迹上3cm处为进针点,穿刺点下如有搏动应向外避开动脉。用细针做局麻并行试探穿刺,针于与皮肤呈…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监测技术的发展以及种种穿刺测压导管的临床普及,深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插管已广泛应用到各类危重病人的监测、治疗和抢救中。深静脉穿刺主要途径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由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较颈内静脉易于固定。监测的中心静脉压较颈内静脉准确、可靠,故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应用较多。  相似文献   

17.
PICC管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入导管送入上腔静脉的方法。锁骨下静脉置管是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导管送入上腔静脉的方法[1]。用这两种导管进行静脉穿刺输液时预期效果相同。对于神经内科患者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漂浮的原理,经血流回心的作用,使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置管并发症调整至上腔静脉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5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实时引导穿刺和体表定位置管长度的方法进行导管穿刺。观察组置管患者经超声影像对颈内静脉异位导管的判定后,退出颈内静脉导管后,撤出导管内支撑导丝(5~10cm),再次缓慢(5s/cm)送入导管至预定长度;对照组采用传统改变体位的方法进行调整。比较两组方法下患者的调整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除1例因锁骨下淋巴结压迫血管无法送入导管,其余均调整至上腔静脉内;对照组采用体位调整法调整,有8例未能调整至上腔静脉,保留导管在锁骨下静脉。两组调整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的导管尖端最易发生异位的血管是颈内静脉,因此,运用导管漂浮原理调整异位的PICC导管,使其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延长导管带管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老年患者血管条件普遍较差,为满足老年患者长期静脉给药治疗的需要,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常规外周静脉穿刺输液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外周留置针静脉穿刺输液法,经股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颈内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输液法及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输液法。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因其操作方便、安全、易于掌握、护士可独立完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和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利弊。方法对260例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患者进行观察对比,其中颈内静脉置管组56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68例,股静脉置管组85例,PICC置管组51例。分别记录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组置管方式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中股静脉置管所致最多,且其血栓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方式深静脉穿刺技术均为成熟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上可以互补。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要优于颈内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在无禁忌症及血管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