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CT全脑灌注在慢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32例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病人行CT平扫和一站式全脑CT灌注成像(CTP)检查,脑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排空时间(TTD)、流入时间(TTS)及Tmax灌注伪彩图,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CTA),并根据CTA中MCA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状况,将32病人分成侧支丰富组和侧支减少组,比较两组CTP参数,并统计CT平扫和全脑CTP检查的辐射剂量。结果 32例单侧MCA狭窄或闭塞病人,患侧与健侧比较,CBF降低,CBV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丰富组病人患侧与健侧比较,CBF降低,CBV增高,MTT、TTD、TTS、Tmax延长,患侧与健侧的CBF、CBV、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与健侧TTD、TTS、T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支减少组患侧CBF降低,CBV增高,患侧与健侧的CBF、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TTD、TTS、Tmax均延长,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平扫和全脑CTP总的辐射剂量均值为(2.41±0.11)mSv。结论第三代双源CT全脑灌注MCA狭窄或闭塞可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和全面显示灌注异常范围,并且重建CTA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及侧支循环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诊断TIA的患者行常规头颅CT平扫、CTP及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测量脑内感兴趣区的灌注参数值,并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结果36例TIA患者中有26例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达峰时间延迟;另外10例未发现灌注异常区。26例患者病变侧及对侧的达峰时间分别为(12.04±4.05)s和(9.89±2.68)s,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病变侧脑血流量值较对侧略低,脑血容量值较对侧略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重建CTA图像显示26例患者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头颅CT平扫可排除其他脑内疾病,CTP提供脑血流动力学信息,CTA可明确血管有无狭窄,对TIA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比分析TIA患者40例CT灌注成像和CT血管造影资料。结果对比镜像区检查结果,患侧MTT增高,CBF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CTA显示责任血管狭窄患者中,CTP异常阳性检出率高于CTA显示血管无狭窄患者(80.6%vs25.0%)。结论 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TIA诊断中特异性、敏感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陈伟志  范国光 《山东医药》2012,52(4):85-87,123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诊断脑缺血疾病及评估介入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对107例脑缺血患者进行联合成像,将灌注异常患者分为颈动脉狭窄组和脑动脉狭窄组,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狭窄侧与健侧灌注值的差异。其中81例患者接受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评价CTA联合CTP诊断脑缺血疾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对5例患者行介入治疗后1周内复查CTP和CTA,将术前后图像进行对比。结果颈动脉狭窄与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狭窄侧与健侧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狭窄侧较健侧最大峰值时间(TTP)延长(P<0.01)。81例有DSA对照的病例,CT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0.78%(128/141)9、9.66%(892/895)、90.46%(1 020/1 036)。5例手术患者术后异常灌注区范围缩小,TTP缩短,支架显示清晰,狭窄血管通畅。结论对脑缺血患者行联合成像,可为明确病因、选择疗法、评估手术效果提供快速、准确的综合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超早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于发病6 h内行CT平扫、CTP及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测量缺血区的脑灌注参数值,并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结果30例患者中10例头颅CT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20例常规CT平扫未发现异常,CTP均发现灌注异常区。CTP表现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减低、达峰时间延迟;梗死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半暗带区脑血流量、达峰时间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脑血容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重建CTA图像显示17例脑梗死患者一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13例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结论CTP能够早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程度,预测半暗带;CTA可以显示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程度,对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DCTPI)扫描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短暂性脑出血发作患者和脑梗死患者80例,行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扫描,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脑灌注血流参数。结果 80例患者颈动脉双源CTA检查无颈动脉狭窄18例(22.5%)、轻度狭窄18例(22.5%)、中度狭窄24例(30.0%)、重度狭窄20例(25.0%),总狭窄率为77.5%;四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不同,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度以上狭窄率最高(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中心区患侧脑血流量低于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患侧,梗死中心区患侧血流量低于梗死中心区健侧(均P<0.05)。结论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可以很好地反映颈动脉狭窄情况以及脑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为临床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在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支架置入术中的评估价值。方法:经颈动脉B超证实颅外段颈动脉重度狭窄90例患者,行脑CTP联合颈动脉HR-MRI检查,对结果分析、评估基础上,选取合适的颈动脉支架置入。结果:共筛查8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高危患者,其中CTP异常75例。最终6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存在易损斑块(含纤维帽破裂、斑块内出血),行闭环自膨支架治疗,余21例患者行开环自膨支架置入,术中所有患者使用保护伞装置。手术成功率97.6%,围手术期内出现1例脑叶出血、1例下肢静脉血栓,未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结论:脑CTP联合颈动脉HR-MRI可充分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了解狭窄段管腔斑块成分,为颈动脉支架的选择及降低围手术期风险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DCTPI)扫描,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与脑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急诊行头颅CT或MRI扫描后,立即行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扫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的狭窄程度和脑灌注血流参数进行评价。结果 40例患者中,颈动脉无狭窄9例,占22.5%;轻度狭窄9例,占22.5%;中度狭窄12例,占30.0%;重度狭窄8例,占20.0%;完全闭塞2例,占5.0%。15例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中心区患侧脑血流量较对侧明显下降,同时梗死中心区脑血流量较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脑血容量、造影剂到达峰值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联合应用可同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颈动脉狭窄情况和缺血脑组织的部位和范围,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33例发病<5 h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行CT平扫后,再行CTP,24 h后复查CT.结果 33例患者基线CT平扫均未见异常.CTP显示15例正常,18例异常.CTP正常者病灶侧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和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egional mean transit time,rMTT)分别为(32.588±5.877)ml/(100 g·min)、(1.205±0.261)ml/100 g和(2.937±0.887)s,与健侧的(33.208±6.740)ml/(100 g·min)、(1.233±0.290)ml/100 g和(2.854±0.799)s无显著差异(P均>0.05);经临床追踪和复查CT证实,11例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为低血糖、2例为脑干梗死.18例CTP异常患者病侧rCBF、rCBV和rMTT分别为(6.580±3.457)ml/(100 g·min)、(0.803±0.285)ml/100 g和(14.947±4.665)s,与健侧的(34.756±4.126)ml/(100 g·min)、(1.622±0.708)ml/100 g和(3.794±1.775)s差异显著(P均<0.05);临床追踪和复查CT证实为基底节区脑梗死.结论 CTP可用于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且具有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CTPI)对诊断急性脑梗死及评价患者临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在甘肃省人民医院住院的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平扫和CTPI检查,获得了梗死区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及平均通过时间等参数。在患者入院7天内病情稳定后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平扫有38例显示早期脑梗死征象,诊断敏感性为56.72%;CTPI有56例发现脑内灌注异常区,诊断敏感性为83.58%。CTPI示梗死区脑血流量值较健侧脑实质明显下降(P=0.000),梗死区平均通过时间值较健侧脑实质明显延迟(P=0.038)。相关分析显示,脑血容量、脑血流量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负相关(P0.05),平均通过时间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技术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并可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CT灌注(CTP)成像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机械取栓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性卒中绿色通道收治的行机械取栓治疗的AIS患者。收集患者入院后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距最后正常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等。收集手术相关资料,包括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M1段、M2段)、是否术前静脉溶栓、术后血管再通程度[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以及术后患者临床预后情况。所有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前及术后3 d内行头部CT平扫及CTP。通过CTP图像识别灌注异常区,灌注异常表现为缺血区域脑血流量(CBF)减低、伴或不伴脑血容量(CBV)减低,且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max)延迟。比较手术前后灌注异常区范围及各灌注参数相对值[病变侧数值除以健侧数值,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对比剂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残余功能相对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BCD2分层联合CT血管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转化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108例TIA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ABCD2评分对TIA患者进行评估和危险分层,比较不同危险度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及ABCD2分层联合CT血管成像对TIA患者早期转化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ABCD2高危组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62.50%)明显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狭窄程度50%)的患者在7d时的脑梗死的发生率(54.05%)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患者(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ABCD2评分3分的TIA患者在7d脑梗死发生率(66.67%)与ABCD2评分≤3分、颅内外动脉轻中度狭窄的TIA患者(3.44%)比较,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联合CT血管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转化为脑梗死的预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变化以及出现CTP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TIA行CTP和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获得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等参数值,通过与对侧镜像区进行比较确定CTP异常.对CTP异常组与正常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IA患者出现CTP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69例TIA患者,其中52例存在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表现为TTP和MTT延长,但CBF和CBV下降不明显.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OR)1.99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13 ~3.564;P=0.020]、症状持续时间较长(OR l.062,95% CI l.013~1.114;P=0.013)以及伴有颅内血管狭窄(OR 15.410,95% CI2.118 ~112.116;P=0.007)是TIA患者出现CTP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TTP延长(r=0.389,P=0.001)和MTT延长(r=0.413,P=0.001)与NIHSS评分显著相关.结论 TTP和MTT能敏感地显示TIA患者的脑灌注异常,病情越严重,CTP异常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53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发病6h内应用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对患者健侧正常区与脑梗死区的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局部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等进行统计对比,53例患者均在1周内CT复查确诊为脑梗死。结果 53例患者患侧脑组织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显示,脑梗死区CBF平均值与CBV平均值均较健侧平均值降低,MTT平均值明显长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在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面具有优越性,能有效发现梗死灶的部位,确定病变大小范围,及时发现梗死区缺血性半暗带的存在,评价血流灌注情况。为医生早期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提高影像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有症状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死亚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有症状颈内动脉(ICA)病变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亚型的关系。方法:113例有症状ICA病变患者行头颅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根据CTA结果将患者分为颅外段ICA闭塞组(36例)、重度狭窄组(44例)和轻中度狭窄组(33例)。根据CT平扫结果对患者脑梗死进行分型。根据CTP明确血流动力学状况。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亚型的关系。结果:ICA闭塞组(16例)血栓栓塞性脑梗死明显多于重度(2例)或轻中度狭窄组(2例)(P< 0.001)。ICA闭塞组(36例)、重度狭窄组(36例)脑血流灌注降低病例明显多于轻中度狭窄组(9例) (P<0.001)。结论:脑血流灌注降低与ICA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有症状ICA重度狭窄伴有脑血流灌注降低者应给予积极的干预,以避免发生和加重脑梗死。  相似文献   

16.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后循环CT灌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方法研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等检查。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造影剂达峰时间(TTP)定量数据,并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脑梗死前期分期。结果入选者DSA显示椎动脉中、重度狭窄率为60%~100%,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而CT脑灌注成像有13例患者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低灌注区。共检出16个低灌注区,其中2例患者整个后循环供血区较同层面前循环供血区TTP明显延迟,1例双侧小脑半球可见2个局部低灌注区。16个低灌注区进行脑梗死前期的分期,Ⅰ2期:15个,Ⅱ1期:1个。结论后循环脑组织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辅助定性及定量评估椎基底动脉TIA患者是否处于脑梗死前期,并根据定量分析了解后循环供血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应用于缺血脑组织侧支循环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的效果。方法采用动态容积CT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根据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程度进行分组,观察不同组间侧支循环情况;利用镜像技术测量脑卒中病人患侧对应脑组织的灌注参数的具体值。结果 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中,轻中度狭窄组40例,重度狭窄或闭塞组22例,两组的韦利斯氏(willis)环后循环开放率分别为37.50%和81.81%,轻中度组明显低于重度或闭塞组(χ~2=12.01,P=0.000),且轻中度组的软脑膜吻合支开放率明显低于重度或闭塞组,差异显著(χ~2=6.95,P=0.008)。62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23例侧支血液较好,与血液减少责任区相比,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均显著降低(P=0.012,0.018),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和延迟时间(DLY)均显著升高(P分别为0.025,0.002,0.003)。结论 CTA和CTP技术联合不仅可以清晰了解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且对脑侧支循环的开放状态也有更直观的了解,可为病人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8.
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相关脑血管检查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探讨相关血管检查对其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方法对40例TIA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行脑核磁共振(MRI)及血管成像(MRA)检查,26例血管异常(68.4%),其中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18例,5例异常;颈动脉彩超18例,15例异常;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5例,全部异常,提示TIA与脑动脉狭窄密切相关。结论MRA与颈动脉彩超联合使用无创、经济,可提供颅内外1级、2级大血管的供血状况,为进一步DSA检查提供帮助,DWI检查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合理使用相关检查对TIA急性期诊治及指导二级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对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评价.方法 将60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两组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14 d后行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测定相应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IP).观察治疗前后患者CT灌注图像变化、VCTDSA图像结果.结果 60例患者用药前CT灌注成像表现为CBF值下降、CBV值下降、MTT值延长、TF值延长.用药14 d后,对照组CT灌注成像表现为CBF、CBV值升高,TTP、MTT值缩短.而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VCTDSA可见51例患者相应责任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9例患者未检出相应责任血管狭窄.用药14 d后,VCTDSA可见36例患者相应责任血管区侧支循环增加,其中对照组10例,治疗组26例.结论 依达拉奉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的药物.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临床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在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诊断缺血半暗带和缺血部位的作用。方法回顾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发病24h之内均行CT灌注检查,8例行CT血管成像,获取梗死侧与正常侧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图和脑血管影像,将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急性脑梗死16例,4例TIA患者,经CT灌注检查梗死侧缺血中心区的CBV、CBF为(2.1±0.6)ml/100g、(22.8±26.2)ml.100g-1.min-1,较正常侧明显减少,MTT为(7.6±3.2)s,与正常对照区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15例可见缺血半暗带存在,CT血管成像8例,与CT灌注判断的梗塞血管基本相符。结论CT灌注成像能快速、准确反映缺血半暗带的部位、范围,结合CT血管成像,可以准确判断栓塞血管部位,对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和抓住动脉溶栓时机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