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重庆口岸2013年输入性虫媒病病例的检测、处置过程,为制定口岸输入性媒介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全国疟疾、登革热监测方案对疑似病例血清进行抗体快速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对媒介传染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3年重庆口岸共检出3例输入性虫媒病病例,分别为恶性疟、间日疟及登革热,其中登革热为重庆口岸首次检出。结论 虫媒传染病检出数量为近年来最多,输入性虫媒病的风险加大。应加强对检验检疫人员的培训,加强外环境整治及蚊媒的监测,防止输入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2017—2018年3例发热归国人员进行实验室病毒RNA鉴定,确认为输入性登革热,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河南口岸输入性疫情发生规律。方法采集3例发热归国人员血清样本,提取核酸进行实验室实时荧光RT-PCR检测,调查境外染疫病史。结果 3例发热归国者的血清样本登革热病毒通用型核酸阳性,病毒核酸分型鉴定均为登革热病毒Ⅱ型;病史调查显示,患者感染登革热的时间、地点与疫区疾病流行期吻合,染疫地分别为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随后,对患者进行后续医疗援助,直至疾病康复,无传染性。结论确认3例归国染疫人员均为来自境外疫区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应针对来自疫区短期旅游的归国人员加强输入性登革热疾病监测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福建口岸首次截获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发现福建口岸首次截获输入性登革病例,并进行分子追踪溯源。〔方法〕采用实时荧光RT-PCR和RT-PCR检测方法,并对RT-PCR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从血清样本中检出登革病毒1型核酸,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株与来自太平洋群岛分离株在系统进化树上最为接近,序列同源性高。〔结论〕福建口岸首次截获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病毒株来源于太平洋群岛地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017年河南口岸2名疑似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入境人员进行实验室鉴定,为口岸实施精准检疫提供依据。方法 2名疑似病例分别从斯里兰卡和泰国旅游归国,入境时间分别为2017年1月和12月。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怀疑其在境外感染登革病毒,采集血清样本用实时荧光RT-PCR进行登革病毒检测。结果 2个病例样本均为登革病毒通用型核酸阳性,分型鉴定均为登革病毒Ⅱ型,Ct值为19。确定为输入性病例。结论应根据国际疫情动态变动形势,加强输入性疫情的早期预警,实施口岸输入性传染病精准防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广东国境口岸入境发热患者的虫媒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为口岸虫媒传染病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收集2013年全年广东国境口岸入境所有发热患者血液样本,以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黄热病病毒、埃博拉病毒、西尼罗病毒核酸;抗凝血涂片镜检,检测疟原虫。结果 2013年度共收集400份广东入境发热患者血液样本,其中的195份抗凝血样本中检出21例输入性恶性疟疾阳性病例,检测阳性率为10.8%;从205份血清中检测出14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阳性率为6.8%)和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阳性病例(阳性率为0.5%)。85.7%的登革热患者(12/14)均来自东南亚地区,85.7%的疟疾患者(18/21)均来自非洲地区,1例基孔肯雅热患者来自东南亚地区(菲律宾)。登革热病例中12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为20~50岁,均有发热症状;疟疾阳性患者全部为男性,年龄为28~50岁,均有发热症状。结论2013年广东口岸虫媒传染病患者体征各有特点,但均具有发热的共同体征;来自东南亚的旅客传播登革热的风险最大,来自非洲的旅客携带疟疾病原的风险最大;检验检疫部门应大力加强口岸传染病防控力度,严防虫媒传染病传入我国并引起国内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测发现并确诊中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1例疑似登革热病例样本中登革病毒NS1抗原,采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样本中黄热病、登革热与寨卡等几种病毒的核酸。结果ELISA法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阴性,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该病例样本中登革热与寨卡病毒核酸阴性,黄热病毒核酸阳性。结论该病例为全国首例输入性黄热病实验室确诊病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浙江省2005-2013年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进行流行特征分析,提出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收集浙江省2005-2013年登革热疫情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浙江省2005-2013年共报告登革热294例,除2009年一起在输入性病例后造成本地196例发病的暴发疫情外,其余98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97例是境外输入。输入性病例数每年波动在2~39例之间;7—10月是发病高峰;20~49岁人群发病数最多,发病主要人群为到登革热疫区的务工、经商和旅游人员。结论浙江省每年发生登革热输入疫情较为频繁,引发本地感染风险较大,需要加强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瑞丽口岸出入境人员中登革热的流行情况。〔方法〕对出入境重点人群进行登革热监测。〔结果〕瑞丽口岸第1次检出登革热病人,检出的1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感染者以青壮年居多,职业分布以商人最多,发病地点以缅甸密支那最为集中〔。结论〕随着境外登革热疫情的日益严峻,应加强口岸登革热的预防控制工作。在做好出入境人员登革热监测及卫生检疫查验工作的同时,应注重出入境人员登革热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教育,有效防止登革热流行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依据河南省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数据,分析其输入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究输入性登革热的口岸防控对策。方法选择自2005年至2016年共计12年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的河南省登革热发病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2年间河南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87例,输入性病例81例,本地二代感染病例6例;发病年龄以20~50岁年龄段为主,患者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84岁;感染者男女比例为1.56∶1;感染登革热的来源地: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其中以东南亚地区为主要来源,无本国内输入病例(本地感染均为二代感染病例)。感染者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和商业服务为主。结论河南省登革热流行均以输入为主,主要疫源地以东南亚和南亚为主。防控对策在于:一方面,为前往疫区的人员提供登革热疫情评估报告,实施健康教育,做好个人防护;另一方面,完善口岸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建立,对来自疫区的货物实施检验检疫,将输入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重庆口岸首次聚集性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分析和总结,为口岸防治输入性登革热提供参考。方法对疫情的发现、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检测、处置以及和地方相关部门的联防联控等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对事件进行口岸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果检测采集的21份样本,其中8份登革热核酸阳性,结合临床症状确诊8例为登革热感染者,发病率为38.10%。结论此起疫情为重庆首次聚集性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口岸应加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工作,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外环境整治及蚊媒的监测,防止输入性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珠海市部分人群和入境船员中登革热的流行情况和珠海市流行的登革病毒株的型别和序列特征。[方法]分别采用胶体金快速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登革热抗体进行检测;采用细胞培养和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进行病毒鉴定,并对其结构蛋白基因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来自东南亚国家船舶的船员血清中登革病毒IgM抗体检出率为4.40%,IgG抗体为20.33%,其阳性样本经RT-PCR扩增,结果为阴性。而对本室保存的2001年珠海散发的登革热患者阳性血清,经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出1株登革病毒,用登革病毒通用引物和Ⅱ型特异性引物,扩增出相应的片段,证实为登革Ⅱ型病毒;该分离株(DV2-1)的基因序列与其他9株登革Ⅱ型病毒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DV2-1)与GD08/98株、FJ11/99株、16681株位于相近的分支,其中与1998年广东流行株GD08/98株系统进化关系最近。[结论]2001年珠海地区登革热的散发流行为登革Ⅱ型病毒所致,推测其可能是输入性传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广州市黄埔区2013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评价综合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为今后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黄埔区2013年登革热疫情资料和蚊媒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因素和特征,用发病率、二代发病率、流行持续时间、布雷图指数评价综合防控措施的效果。结果 2013年,黄埔区共发生登革热病例28例,年发病率6.11/10万;疫情涉及到7个街道17个社区居委,病例主要集中在鱼珠街和黄埔街,占总病例数的64.29%;发病高峰在9月下旬;男女性别间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率以中壮年及60岁组老年人群较高,职业以工人和家务及待业为主;临床症状均为轻型,75.00%的病例表现典型登革热症状;采集病例血标本检测,11例登革热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12例IgM抗体阳性,5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其中1例分离出登革热Ⅱ型病毒,其余分离出Ⅰ型病毒;疫情处理初期,各疫点布雷图指标大于5,外环境标准间指数大于1,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75.00%的疫点一周内两个指数均控制在安全范围,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2013年黄埔区登革热呈多点散发的低强度流行态势,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与广东省、广州市的一致,流行病毒型别为Ⅰ型和Ⅱ型登革热病毒并存;经政府重视,多部门合作,动员社会参与,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1990—1998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暴发流行,于1996 年4 月~1998年12 月开展了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监测,根据以往发生过登革热流行的疫情分析,选择广东省3 个监测点,收集血标本95 份及蚊媒标本6000 余只分别作病原分离,并进一步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 PCR 鉴定;采集监测点健康人血标本1025 份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作抗体水平调查。3 个监测点上收集的发热待查患者和蚊媒标本均未能分离出登革病毒。蚊媒监测结果提示:布雷图指数大大超过有效控制指标5 ;全年大部分时间布雷图指数均超过20 以上;血清学调查表明:健康人群抗体水平逐年下降;因此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部分地区登革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加强广东省登革热的监测,防止该病的大流行。方法:收集发烧可疑患者的血标本及蚊子标本作病原分离,并进一步用RT-PCR鉴定;采集监测点健康人血标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作抗体水平调查。结果:在佛山、沙湾、坪石3个监测点收集的发热待查患者和蚊媒标本,均未分离出登革病毒。蚊媒监测结果表明:布雷图指数大大超过有效控制指标5;全年大部分时间布雷图指数均超过20以上;血清学调查表明:健康人群抗体水平逐年下降。结论: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5.
Aedes aegypti was eliminated from Brazil in 1955, but re-infested the country in the 1970s. Dengue outbreaks have occurred since 1981 and became endemic in several cities in Brazil after 1986. Urban yellow fever has not occurred since 1942, and only jungle yellow fever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A population genetic analysis using isoenzyme variation combined with an evaluation of susceptibility to both yellow fever and dengue 2 viruses was conducted among 23 A. aegypti samples from 13 Brazilian states. We demonstrated that experimental infection rates of A. aegypti for both dengue and yellow fever viruses (YFV) are high and heterogeneous, and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endemic and transition areas of sylvatic yellow fever were highly susceptible to yellow fever virus. Boa Vista, a border city between Brazil and Venezuela, and Rio de Janeiro in the Southeast region are consider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entry points for dengue dissemination. Considering the high densities of A. aegypti, and its high susceptibility to dengue and yellow fever viruses, the risk of dengue epidemics and yellow fever urbanization in Brazil is more real than ever.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发热患者血清中的登革病毒含量,并判定其型别。方法在登革病毒的E基因区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MGB探针,建立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从10份疑似登革热患者血清中提取病毒RNA,逆转录成cDNA,采用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登革病毒及其型别。结果10份血清样本中,有9例出现阳性扩增曲线,病毒含量在103-105拷贝/ml,且扩增产物均出现大约100 bp的扩增带。结论2006年在广州市流行的登革热是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登革病毒感染具有快速、敏感的特点,为登革热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天津市登革热流行风险,为登革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天津市蚊虫密度监测,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携带检测,登革热发病报告等资料,采用矩阵法对天津市登革热流行风险进行分析。 结果 2009-2014年天津市全境存在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在0.02~0.1只/(小时×灯)之间,构成比在0.12%~0.6%,2011,2013年有2例输入性病例,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携带检测阴性,2015年8,9月布雷图指数大于5,经分析天津市登革热流行风险为低风险,但有发生流行的可能。 结论 鉴于登革热可能在天津发生流行,为做好登革热防控工作,应进一步做好登革热传播媒介白蚊伊蚊,媒介病毒携带监测,传播媒介控制,医务人员防治技术培训,大众防治知识宣传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可用于检测临床标本中未知病毒的基因芯片技术。方法设计合成1~4型登革病毒基因芯片探针,制备成登革病毒基因芯片。提取1~4型登革病毒标准毒株的核酸RNA,以phi29DNA聚合酶结合带标签序列的随机引物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再以Cy3荧光染料标记的标签序列引物进行PCR随机扩增标记,标记产物进一步用登革病毒芯片进行杂交检测,随后用广州白云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境口岸收集的登革热病人血清标本对新建立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1~4型登革病毒标准毒株培养液提取的RNA,经扩增、标记及芯片杂交检测,相应探针阵列均可检测到明显杂交信号,探针阳性率均达100%;从3份临床登革热病人血清标本中提取的RNA,同样也可得到明显的杂交信号,而背景干扰信号很低,从相应达到100%探针阳性率的探针阵列可判断,3份病人血清标本中分别为含1、2、3型登革病毒。结论该研究新建立的基因芯片方法,可用于检测临床血清标本中的登革病毒,如果设计更多针对不同病原体的特异性芯片探针,该方法还可用于临床标本中一些未知病原体的鉴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样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共接报350例病例(包括疑似病例),采集336份血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检出登革热IgM和(或)IgG阳性296份,其中12例分离到登革热病毒;共对176个疫点进行处理.结果 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10例,发病率为43.66/10万(按户籍人口计算),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20个行政街,有4个暴发点;流行季节为7月上旬至11月中旬,高峰在8月下旬和9月上旬;病毒为登革Ⅰ型;男性177例,女性133例,性别比1.33∶1;发病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3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136例,占43.87%.结论 该区存在有利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今后要加强疫情预测预报,加快老城区和城中村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广西各口岸出入境人群中登革病毒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广西口岸登革热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西口岸890名出入境人员进行登革病毒IgG/IgM抗体血清学监测。[结果]广西口岸出入境人员登革病毒IgG抗体总阳性率为5.17%.外籍人员阳性率为8.73%,中国籍人员阳性率为0.5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外籍人员中以柬埔寨籍人员阳性率最高,其次为澳大利亚籍人员,不同国籍人员间阳性率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留学生、商人、船员阳性率分别为5.62%,6.45%,8.49%,3者问差异无显著性(P=0.564),而与其它职业人员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广西口岸出入境人群对登革病毒感染普遍缺乏免疫力,登革热易在口岸传播和流行;东南亚国家人员、留学生、商人、船员是口岸登革热监测的高危人群;口岸登革热的预防控制需要实施加强宣传工作,开展高危人群监测,媒介监测和完善网络监测系统等综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