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负荷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检测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3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男22例,女11例,平均年龄58.32岁.其中15例常规行静息-负荷99m^Tc-SPECT心肌灌注显像.采用IR-turboFLASH序列行静息-负荷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及延迟期心肌灌注成像,目测定性分析心肌灌注图像,将分析结果与冠脉造影及99m^Tc-SPECT进行比较,计算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28例(28/33)191段心肌灌注减低,其中92段(92/191)可逆性灌注减低,99段(99/191)固定灌注减低;51支冠状动脉主干或其主要分支狭窄,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42支狭窄冠脉供血区心肌灌注减低.以冠脉造影为参考标准,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检测狭窄50%以上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2.35%和91.67%.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与99m^TC-MIBI SPECT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两者符合率为:92.5%.以99m^TC-MIBI SPECT为参考标准,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检测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4.74%、92.55%.结论 负荷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能有效检测冠心病心肌缺血;MR首过心肌灌注成像定性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和心肌灌注成像(MRMPI)联合延时增强(LGE)扫描检测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对32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证实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行CMR、MRMPI及LGE检查,选择左室四腔心水平长轴、垂直长轴和不含流出道的心底层、乳头肌层、心尖层3层短轴位层面行CMR扫描,根据心肌运动幅度和室壁增厚率半定量计分;同层面MRI首过灌注检测和LGE心肌扫描室壁灌注强化程度及心肌活性,根据冠状动脉相应供血区域定义4分级法心肌梗死透壁程度。结果 CMR与SCA两种方法对CAD患者诊断存在较好相关性(kappa=0.664),CMR评估心肌缺血或梗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2%和90%,诊断总符合率84.38%。结论 CMR心肌灌注与活性检测可有效评价心肌存活性,对指导血运重建具有重要作用,间接降低CAD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评价心肌梗死PTCA治疗前后心肌存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MRMPI) 检测心肌梗死存活心肌的作用. 方法 选择心肌梗死患者51 例.采用1.5 T MR扫描仪,反转恢复快速小角度激励( IR-turbo FLASH) 序列,全部患者均在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0.1 mmol/kg、MRMPI 首过期及5~30 min 延迟期成像.21 例行静息、负荷99锝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进行对照研究.首过期行短轴面成像,延迟期行短轴面及长轴面成像.结果 51例心肌梗死患者,42 例(82.3%) 首过期显示灌注减低;50 例(98%) 延迟增强.在21例168个心肌段SPECT诊断无活性心肌段48个,MRMPI 示梗死区均有延迟增强,SPECT诊断存活心肌段120 个,MRMPI 示97段无延迟增强.以静息、负荷99m锝SPECT 作为参考标准,MRMPI 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0.8%. 结论 MRMPI 可有效地检测心肌梗死的存活和非存活心肌,以及其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MR心肌灌注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RMPI)检测陈旧性心肌梗死存活心肌的作用。方法:选择陈旧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4周以上)患者27例。(Gd-DTPA)0.1mmol/kg、MRMPI首过期及5~30min延迟期成像。首过期行短轴面成像,延迟期行短轴面及长轴面成像。结果:2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7例(63%)首过期显示灌注减低;26例(96.3%)延迟增强,其中透壁型增强6例(22.2%),非透壁型增强9例(33.3%),混合型11例(40.7%);无增强1例(3.8%)。结论:MRMPI可有效地检测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存活和非存活心肌,以及其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心肌梗死患者行双源CT首过及延迟增强双能量扫描,与99mTc-MIBI心肌显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双源CT首过及延迟心肌灌注成像在识别及定位存活心肌的诊断价值。方法28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双源首过及延迟(5min)心肌灌注扫描及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影检查,观察双源CT心肌灌注碘图评价心肌灌注缺损,将双源CT首过及延迟扫描心肌灌注缺损与99mTc-MIBI的相应节段进行对照。结果 28例受检者,共476个心肌节段,双源CT首过扫描心肌灌注共有371节段灌注减低及缺损,其中延迟扫描共156个节段表现为低灌注,215个节段表现为相对高灌注(延迟强化);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影结果共有237心肌灌注减低及缺损;17个节段中,共13节段两者结果一致性好(Kappa值>0.75),其余4节段(第2、3、8、9节段)一致性一般(0.40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评价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对梗死区心肌和血管再生的改变情况.方法:抽取香猪骨髓,体外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经5-氮胞苷(5-aza)转化.结扎香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梗死区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培养液.3周和6周后,采用TurboFLASH序列行MR首过灌注及延迟成像扫描,绘制左心室各壁心肌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分析病变心肌信号-时间曲线特点.结果:对照组首过不强化,延迟扫描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心肌,曲线上升时间、上升斜率、峰值时间和对比增强率明显低于正常心肌,峰值信号强度仅为正常心肌的(52.5±11.0)%.干细胞移植组首过及延迟均强化,延迟扫描时病变心肌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心肌,信号强度-时间曲线仅曲线上升时间延长,峰值信号强度可达正常心肌(90.5±9.2)%.结论:MR扫描灌注及延迟成像扫描安全无创,结果准确可靠,能直接反映干细胞移植后心肌再生及血流再灌注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多层螺旋CT(MSCT)在评估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活性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68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前瞻性首过和延迟增强64层MSCT及磁共振成像(MR)心肌灌注成像,比较MSCT心肌梗死首过期、延迟期结果,MSCT与MRI首过灌注、延迟增强对照分析。结果本组68例患者,97.06%出现延迟强化,延迟强化形式为非透壁增强32.35%、透壁增强17.65%、混合型44.12%、无增强2.94%。所有患者中,61.76%首过期出现灌注缺损,延迟期出现强化;其中2.94%患者首过灌注缺损,延迟期出现强化。首过期与延迟期无显著关联性(P0.05)。68例患者997个心肌段,两组同时表现为灌注缺损的段数为59段,同时表现为无灌注缺损的段数为883段,符合率为94.48%,则MSCT与MRI判断首过灌注一致性较好。以MRI作参照标准,两者同时表现为无强化段数为680段,非透壁型强化为30段,透壁型强化为105段,故符合率为81.75%,则MSCT与MRI判断心肌活性一致性较好,但MSCT高估了梗死的范围。结论 MSCT与MRI评估心肌活性的一致性较好,MSCT可初步用于检测心肌活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技术在检测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活性中的作用。方法:猪心肌梗死模型13只,均进行快速梯度回波序列(FGREET)首过灌注扫描及反转恢复梯度回波序列(MDE)延迟时相扫描。扫描后处死,分析心肌首过灌注和延迟时相特点,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9只首过灌注时梗死心肌表现为灌注减低,其信号强度显著低于周围心肌,12只延迟期梗死心肌表现为延迟强化,而正常心肌信号强度下降,低于梗死心肌。结论:MR心肌灌注成像可有效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梗死心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多技术扫描评价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MRI检查资料完整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2例,均进行MRI平扫、磁共振电影成像、心肌灌注和延迟增强扫描,观察心脏形态、运动、首过灌注、延迟强化信号改变,分析其诊断价值.所有检查者均经临床确诊.结果 12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共有204段心肌节段被分析,其中63段(30.9%)见异常室壁运动;异常运动节段中,首过灌注心肌信号减低52段,信号正常11段;59段(93.7%)有延迟强化,所有运动异常节段室壁增厚率均下降.结论 MRI多技术扫描可较准确评价缺血性心肌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成像在缺血性心脏病诊断中的成像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确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行MRI冠脉成像及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检查,总结成像技术,与DSA冠脉造影及心肌核素扫描对照分析,计算符合率,评价应用价值。结果300个被检冠脉节段中,MRI显示冠脉狭窄(>70%)26处,与DSA冠脉造影相比准确率68.4%(26/38),12例MR心肌灌注检查中检出心肌缺血区域12个,与心肌核素扫描相比,MR心肌灌注心肌缺血区域显示率75%(12/16)。结论高场磁共振成像对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有一定价值,应用前景良好,但目前其准确性尚较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息状态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结合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CT first-pass MPI)全面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可
行性与准确性。方法55 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两周内完成CTCA与CAG检查。应用CTCA的原始数据进行CT
first-pass MPI分析,以CAG结果为参照,评价CT first-pass MPI及CTCA结合CT first-pass MPI检测阻塞性冠脉病变的准确
性。结果以CAG结果作为参照,CT first-pass MPI检测阻塞性冠脉病变的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68.8%,阳性预测值为
86.8%,阴性预测值为64.7%,准确性为80.0%;CTCA结合CT first-pass MPI诊断阻塞性冠脉病变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
93.8%,阳性预测值为97.3%,阴性预测值为83.3%,准确性为92.7%。结论静息状态下CTCA结合CT first-pass MPI方法可以
同时提供冠脉解剖学及功能学方面的信息,临床可行,且可准确的诊断阻塞性冠脉疾病。
  相似文献   

12.
甘锐  余文艺  兰华 《四川医学》2014,(3):396-39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4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别行CTCA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比较二者的一致性。结果CTCA对1—3级冠状动脉分支的显示较好。但对4级冠状动脉分支显示欠佳。CTCA显示管径〉12mm的冠状动脉,狭窄I〉50%的灵敏度为88.78%,特异度为96.05%;阳性预测值为82.86%,阴性预测值97.55%,假阳性率为17.14%,假阴性率为2.45%,准确率为92.96%。CTCA和SCA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结论CTCA是一种快速、无创和可靠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与SCA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用于冠心病患者的常规筛查,但必要时仍需行SCA检查,为其临床诊治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张建军  冯越  吴伟峰  牟彩云  余蔚  刘铁 《浙江医学》2010,32(11):1601-1603
目的探讨快室率房颤(平均心室率≥80次/min)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的成像质量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快室率房颤患者进行双源螺旋CTCA检查,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冠状动脉分段标准对冠状动脉进行分段。以4级图像质量(优、好、中、差)评价标准对冠状动脉各节段进行评价。其中17例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管腔狭窄≥50%节段与双源螺旋CTCA对照,评价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并对比其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所有快室率房颤患者均采用绝对值时间间隔重建,其中影像诊断医师A、B分别有14、13个节段图像质量无法评估。影像诊断医师A对≥50%狭窄节段评价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98%、90%、96%,影像诊断医师B的评价分别为75%、98%、87%、95%。双源螺旋CTCA与CAG对诊断≥50%狭窄病变并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检查方法及两位诊断医师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双源螺旋CTCA在快室率房颤冠状动脉造影中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可作为房颤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前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参照,对比CT冠状动脉造影(CTCA)与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I)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56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3周内接受CTCA、腺苷负荷MPI及CAG检查,CTCA将患者分为无冠脉病变组、非阻塞性冠脉病变组(冠脉狭窄<70%)及阻塞性冠脉病变组(冠脉狭窄≥70%),分别对比评价两种无创检测冠心病方法 的特点.结果 CTCA发现5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9例非阻塞性冠脉病变,32例阻塞性冠脉病变.腺苷负荷MPI提示26例未见异常,18例显示不可逆性的心肌灌注缺损,29例可逆性心肌灌注缺损.以CAG为对照,CTCA检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5.6%,阳性预测值为92.2%,阴性预测值为100%;而腺苷负荷MPI检测冠脉病变≥70%的病变,敏感性为78.6%,特异性为71.4%,阳性预测值为73.3%,阴性预测值为76.9%.结论 CTCA与腺苷负荷MPI分别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与心肌缺血的功能学方面给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了较准确的信息,两者相辅相成,是无创的、全面的诊断冠心病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房颤患者术前320排CT冠脉成像检查(CTCA)诊断冠心病准确性,探索其运用于心脏瓣膜病术前筛查冠心病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35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持续性房颤患者,瓣膜术前先后接受320排CT冠脉成像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CA)。通过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评价CT图像质量与平均心率的相关性。以冠脉造影为对照,从节段、血管及患者3方面计算CT诊断冠脉管腔内狭窄≥50%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Kappa值评价CTCA与CCA诊断冠心病的一致性。结果 35位患者平均心率94.7±21.4次/分,右冠状动脉中段与平均心率相关系数r=0.554、P=0.002,回旋支中段与平均心率相关系数r=0.558,P=0.016。在节段水平CT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99.4%、82.4%和 99.6%;血管水平:87.5%、97.6% 、82.4%和98.4%;患者水平:84.6%, 86.3%,78.6%和90.5%。Kappa值分别为0.843、0.828及0.699。结论 320排CT冠脉成像检查诊断冠心病准确性较高,可运用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伴房颤患者术前筛查。  相似文献   

16.
刘焱  刘荣  李辉 《海南医学》2014,25(2):194-197
目的 通过对比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术(CTA)与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结果,探讨其评估冠脉狭窄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搜集100例患者的320排CTA的完整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评价冠状动脉不同节段病变诊断的一致性及对冠脉狭窄程度诊断的差异性.结果 10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直径≥2mm共有1 423个节段,在CTA检查中能够满足诊断要求的共有1 269个节段.320排CTA显示轻度狭窄(管腔内径减少<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84.4%、59.3%、94.4%,中度狭窄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4%、94.6%、75.2%、84.6%,重度狭窄组(≥75%)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7%、83.6%、82.9%、92.8%,与CAG结果对比,320排CTA对轻、中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的评价均较高.结论 320排冠状动脉成像术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对冠脉轻中度狭窄的敏感性高于CAG,对中重度狭窄的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结合腺苷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S)无创地检测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 105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4周内完成CTCA与腺苷负荷MPS检查。以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合MPS的结果为参照,评价CTCA结合MPS诊断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的准确性及作为再血管化治疗"看门人"的可行性。结果对比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合MPS结果,CTCA结合MPS诊断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为100%。16%的再血管化治疗患者中并未发现血流受阻型冠脉阻塞性病变。结论对比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合MPS的结果,CTCA结合腺苷负荷MPS可以准确地检测血流受阻型的冠脉阻塞性病变,可以充当再血管化治疗的"看门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并对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术所显示的心肌损害程度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方法 ]对 10 3例冠心病患者行99m Tc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术对冠心病的诊断阳性率为 96 % ,假阴性有 3例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较高 ,为 94 % ,特异性较低 ,为72 %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对单支病变血管的检出灵敏度高于双支病变及 3支病变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对前降支的检出灵敏度为 86 % ,左旋支为 6 2 % ,右冠状动脉为 82 %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了解冠状动脉血管树的解剖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提供心肌灌注和存活状况的信息 ,两者不能相互替代 ,结合此 2种检查可使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运动负荷实验心肌灌注显像对可疑冠心病的胸痛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对冠脉造影病例筛查的价值。方法105例有胸痛、胸闷不适,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201T1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并分析心肌灌注显像的图象特点。结果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82.4%、89.9%、84、8%。心肌灌注异常组,冠脉造影阳性率达91.3%。结论201T1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对胸痛患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对冠脉造影病例的选择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