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托吡酯、 卡马西平及丙戊酸钠分别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60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托吡酯组、卡马西平组及丙戊酸钠组,分别接受托吡酯、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治疗.比较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卡马西平组有效率为70%,托吡酯组有效率为85%,丙戊酸钠组有效率为75%,3组比较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脑炎继发癫痫接受托吡酯治疗的有效率相对更高,但与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相比无明显差异,三种药物均可用于脑炎继发癫痫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本院的60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用药方式将其分为卡马西平组、托吡酯组和丙戊酸钠组,每组20例。卡马西平组给予卡马西平口服治疗,托吡酯组给予托吡酯口服治疗,丙戊酸钠组给予丙戊酸钠口服治疗,记录比较三组的治疗结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托吡酯的有效率最高,卡马西平的有效率最低,丙戊酸钠组的有效率居中,但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马西平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托吡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丙戊酸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居中,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治疗中,卡马西平、托吡酯和丙戊酸钠治疗的疗效相近,托吡酯的安全性最高,卡马西平的不良反应更多,可考虑于临床中合理筛选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托吡酯、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SEVE)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鄢陵县中心医院治疗的SEVE患者69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托吡酯组(予以托吡酯治疗)、卡马西平组(予以卡马西平治疗)和丙戊酸钠组(采用丙戊酸钠治疗),各23例。3组均治疗1 a,比较3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托吡酯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丙戊酸钠组为73.91%、卡马西平组为69.57%,3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托吡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35%)低于丙戊酸钠组(30.43%)和卡马西平组(34.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吡酯、卡马西平及丙戊酸钠治疗SEVE的临床效果相当,但托吡酯不良反应较轻微,安全性高,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缓释片及托吡酯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脑炎继发癫痫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分为CBZ组(n=36)、VPA组(n=35)及TPM组(n=35),分别口服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缓释片、托吡酯持续治疗12个月,统计药物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癫痫的发作次数,计算癫痫发作频率(f),计算总治疗有效率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完全控制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BZ组、VPA组、TPM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1%、20.0%、14.3%、两两比较发现,TPM与CBZ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缓释片及托吡酯对于脑炎继发癫痫的治疗均具有良好的效果,而TPM抗痫谱广且不良反应轻,可在临床广泛应用,但仍须注重实际需要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卡马西平、托吡酯以及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将其均分为3组,A组患者采用卡马西平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托吡酯进行治疗,C组患者采用丙戊酸钠进行治疗。对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B组为75%,C组为80%;3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S型发作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各组其余类型癫痫发作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药物均对脑炎继发癫痫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而卡马西平治疗简单部分发作(PS型)效果优于托吡酯以及丙戊酸钠,医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用卡马西平、托吡酯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99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随机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每组各33例患者。为Ⅰ组患者使用卡马西平进行治疗,为Ⅱ组患者使用托吡酯进行治疗,为Ⅲ组患者使用丙戊酸钠进行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Ⅰ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7%,Ⅱ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8%,Ⅲ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8%,三者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为39.4%,Ⅱ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为9.1%,Ⅲ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为24.2%,三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卡马西平、托吡酯与丙戊酸钠缓释片在治疗脑炎继发癫痫方面的临床疗效相似,但托吡酯引发不良反应的几率较低,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托吡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对脑炎后癫癇的治疗作用。方法 90例脑炎后癫癇患者依据随机化原则分为3组,分别给予上述3种药物口服治疗;比较3种药物临床治疗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丙戊酸钠组治疗总有效率最高,卡马西平组治疗总有效率最低,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10.0%,23.3%,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总数进行统计学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77,P=0.012<0.05),托吡酯组和卡马西平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治疗癫癇的临床疗效相当,卡马西平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托吡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治疗脑炎后癫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分析符合入组标准的120例脑炎后癫痫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托吡酯40例、丙戊酸钠40例、卡马西平40例,各组给予相应药物治疗,3组均治疗12个月,治疗前后记录统计癫痫的发作频率,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及脑电图检查,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静脉取血检测血药浓度,监测毒性血药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托吡酯组总有效率为92.5%,丙戊酸钠组为70.0%,卡马西平组为62.5%,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平均血药浓度为卡马西平组(14.37±2.43)μg/ml,丙戊酸钠组(116.6±3.3)μg/ml,托吡酯组(6.6±1.8)μg/ml。结论脑炎后癫痫的患者的治疗首选托吡酯,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其次,根据血药浓度监测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能够提高给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卡马西平、拉莫三嗪、奥卡西平、托吡酯、丙戊酸钠对癫痫发作后状态的影响情况。方法采用非盲方法入选青岛市立医院登记并长期随访的癫痫患者180例,分别为服用卡马西平的癫痫患者30例,服用拉莫三嗪的癫痫患者30例,服用奥卡西平的癫痫患者30例,服用托吡酯的癫痫患者30例,服用丙戊酸钠的癫痫患者30例,新诊断、既往未服用抗癫痫药物的癫痫患者30例为空白对照组。用利物浦痫性发作严重程度量表2.0( LSSS2.0)对癫痫患者病情进行评价。抽取与癫痫发作后状态相关项目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6组患者癫痫发作后状态评分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5,P=0.010<0.05)。拉莫三嗪组、丙戊酸钠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马西平组、奥卡西平组、托吡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拉莫三嗪、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对改善癫痫发作后状态严重程度有良好效果,其它常用抗癫痫药物对癫痫发作后状态改善情况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脑炎后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脑炎后癫痫患者中随机抽取7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卡马西平组、丙戊酸钠组及联合组,分析三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卡马西平组、丙戊酸钠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卡马西平组、丙戊酸钠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用于治疗脑炎后癫痫的疗效相当,但两药联合的疗效更为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比较托吡酯与卡马西平治疗部分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月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部分性癫痫患者共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卡马西平组(n=100)和托吡酯组(n=100)。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托吡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0%和21.0%,卡马西平组分别为80.0%和42.0%,与卡马西平组相比,托吡酯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托吡酯治疗部分性癫痫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明显优于卡马西平,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联合卡马西平治疗额叶癫痫的效果。方法选取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6例额叶癫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丙戊酸钠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和对照组(丙戊酸钠单一治疗),各68例。治疗后进行5个月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24%)高于对照组(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联合治疗额叶癫痫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联合用药(托吡酯+丙戊酸钠)与单药(托吡酯或丙戊酸钠)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癫痫患者136例按随机原则分为3组,对照1组行托吡酯单药治疗,对照2组行丙戊酸钠单药治疗,观察组行托吡酯和丙戊酸钠联合用药治疗。对比观察3组不同时间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观察组的疗效与发作类型的关系。结果:3组服药后6个月及1年与服药后3个月疗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6个月与1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服药后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显著优于对照1组的80.0%和对照2组的77.8%(P<0.05);3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联合用药对各类癫痫疗效均明显,以GTCS和SPS疗效尤佳。结论:联合用药(托吡酯+丙戊酸钠)较单药(托吡酯或丙戊酸钠)治疗癫痫疗效更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一线的传统与新型的抗癫痫药物治疗新诊断癫痫患者的保留率,为癫痫患者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门诊随诊对269例新诊断的癫痫患者按发作类型随机给予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拉莫三嗪、托吡酯、奥卡西平单药治疗,比较它们的一年保留率,并详细记录停药原因。结果一年保留率统计,传统的抗癫痫药物分别为苯妥英钠63.5%、丙戊酸钠67.3%、卡马西平68.6%,新型的抗癫痫药物分别为拉莫三嗪88.5%、托吡酯74.5%、奥卡西平75%,传统与新型抗癫痫药物的一年保留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药的原因方面,传统抗癫痫药物(52.5%)比新型抗癫痫药物(26.7%)更容易因为药物副作用而停药,两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抗癫痫药物治疗新诊断癫痫患者的一年保留率较传统的抗癫痫药物高,提示对于新诊断癫痫患者应优先选择新型的抗癫痫药物作为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卡马西平片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脑炎后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60例脑炎后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期间接受治疗的30例脑炎后癫痫患者作为甲组,给予卡马西平片进行治疗,将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接受治疗的30例脑炎后癫痫患者作为乙组,给予丙戊酸钠缓释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甲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乙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甲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30.00%,乙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13.33%,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甲组患者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生理功能以及整体健康与乙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甲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6.67%,乙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3.33%,两组患者总满意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卡马西平片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脑炎后癫痫的临床疗效相似,但丙戊酸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卡马西平片低。  相似文献   

16.
尹克金 《吉林医学》2010,(24):4106-4106
目的:比较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治疗成人癫痫的疗效。方法:选取癫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给予药物丙戊酸钠治疗,治疗组28例给予药物托吡酯治疗。疗程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均无恶化病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不良反应的表现及例数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吡酯在治疗癫痫疗效上优于丙戊酸钠,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可采取起始时低剂量,依病情酌情缓慢加量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丙戊酸钠片联合托吡酯治疗脑梗死(CI)后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温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2例CI后继发癫痫的患者.根据选择的治疗药物分为丙戊酸钠片组(n=46)和丙戊酸钠片及托吡酯组(n=46).丙戊酸钠片组患者接受丙戊酸钠片治疗,丙戊酸钠片及托吡酯组患者接受丙戊酸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讨脑炎继发癫痫患者合用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治疗的临床作用。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脑炎继发癫痫病例中选取96例做试验与研究,每组各32例,Ⅰ组接受卡马西平单纯用药,Ⅱ组接受丙戊酸钠单纯用药,Ⅲ组合用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治疗,从临床药效、安全性两方面对该三种方案做评估。结果Ⅲ组接受治疗后总治愈率占93.8%(30/32),与Ⅰ、Ⅱ组的71.9%(23/32)和78.1%(25/32)相比均显著提高,数据满足P0.05,统计学成立。在药物安全性上,Ⅰ、Ⅱ和Ⅲ组的发生率分别是9.4%、12.5%和9.4%,数据满足P0.05,统计学不成立。结论对脑炎继发癫痫患者合用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治疗,临床药效显著,且不会增加毒副反应,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究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在小癫痫治疗当中的临床效果,为小儿癫痫的治疗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从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某医院所诊断的小儿癫痫患者当中随机抽取168例患儿,随机分为3个小组,即丙戊酸钠组、托吡酯组,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组.给予丙戊酸钠组的患儿丙戊酸钠,其初始的剂量为10 mg/(kg.d)左右,每天3次,然后逐渐增加用药剂量,但不超过40mg/(kg·d),次数不变;给予托吡酯组的患儿托吡酯,初始剂量0.75mg/(kg·d),然后增加用药剂量,维持在6mg/(kg·d)左右,每天服用2次;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组的用药剂量和方法和上述相同.结果:丙戊酸钠、托吡酯组、和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组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76.4%、81.31%、96.31%,而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P> 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在小儿癫痫的临床治疗当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单一类药物的治疗方法,所以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丙戊酸钠联合卡马西平在治疗额叶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额叶癫痫患者92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丙戊酸钠,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丙戊酸钠联合卡马西平治疗额叶癫痫的临床疗效确切,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