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常规早产儿喂养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比较2组患儿经口喂养进程、喂养表现、留置胃管时间、喂养耐受情况、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经口喂养进程、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喂养效率、喂养成效、摄入奶量比均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明显改善了早产儿经口喂养效率,具有临床护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技术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在贵州航天医院出生的5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技术,比较2组早产儿经口喂养开始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情况、家长满意度,对比干预前后2组早产儿的成长发育指标。结果 观察组经口喂养开始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干预后2个月观察组的体质量、身高和头围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口腔感染、腹泻、呕吐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家长对喂养效果、喂养方法、操作技术和安全性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护理中实施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技术,能够改善早产儿胃肠功能,促进早产儿成长发育,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状况发生,家长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3.
陈翔艳 《四川医学》2014,(3):414-41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间断鼻胃管喂养,观察组应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腹胀消失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喂养耐受时间、达全肠道营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开始增加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改善胃肠道功能,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应用护理干预对其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的效果观察。方法:随机平均将我院在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早产儿按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30例早产儿为对照组,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30例早产儿为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的则用按摩腹部、抚触以及非营养性吸允等方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体重增长量、住院时间、腹胀发生率、胃潴留发生率、胃管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体重增长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腹胀发生率、胃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与胃管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儿喂养应用护理干预对促进早产儿胃肠激素的分泌,加速胃肠动力成熟,降低其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加快早产儿生长发育,缩减住院时间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53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合理喂养、药物干预、早初次哺乳、取舒适体位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32.1%,低于对照组的60.0%(P < 0.05).喂养耐受早产儿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均大于喂养不耐受早产儿(P < 0.01和P < 0.05),而初次哺乳时间早于不耐受早产儿(P < 0.01),达到足量喂养日龄少于不耐受早产儿(P < 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缩短喂养不耐受的天数,使患儿顺利度过喂养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母亲声音刺激联合母乳口腔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5月的8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取早产儿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母亲声音刺激联合母乳口腔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呼吸暂停及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喂养过渡时间、住院时间、体重增长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喂养过渡时间、住院时间、体重增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采取母亲声音刺激联合母乳口腔护理的方法,能够减轻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或喂养不耐受的概率,同时缩短经口喂养到全口喂养过渡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体重增长,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郭洁婷  杨春凤 《广西医学》2014,(12):1833-1835
目的探讨口腔按摩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效果。方法将116例VLBWI按住院号单双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均采用经口胃管饲早产配方奶方式喂养,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NNS)训练,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口腔按摩(吞咽功能训练及口腔推拿治疗)。结果两组患儿均治愈出院。观察组患儿腹胀、呕吐、胃潴留液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口腔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体重增长速度、每日增加奶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按摩能有效降低VLBWI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促进VLBWI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抚触对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于本院住院,符合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标准的患儿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接受洗胃、鼻饲、补液等常规综合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抚触3次/d,10~15 mini次.A组与B组患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好转情况.结果 A组腹胀、呕吐消失时间、拔除胃管时间、缩短住院天数,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早产儿抚触对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7-79+83
目的探讨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0月出生的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早产儿予以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包括口腔刺激及非营养吸吮两部分。观察组早产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腹部按摩。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治疗后喂养不耐受及经口喂养情况,并比较治疗2周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及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早产儿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50,P0.05)。结论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用于早产儿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提高喂养效果,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尽早达完全经口喂养。  相似文献   

10.
石琴 《四川医学》2009,30(4):535-536
目的探讨鼻饲辅以安慰奶嘴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早产儿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8例),所有早产儿均以鼻饲管喂养。观察组在每次鼻饲前15min予安慰奶嘴吸吮10min。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胃管喂养的同时辅以安慰奶嘴吸吮有助于早产儿缩短静脉营养和胃管喂养到口服喂养的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力管饲喂养联合口腔运动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为早产儿喂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将2015年7月—2016年6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确诊为喂养不耐受的122例早产儿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A组40例、对照B组38例与观察C组44例。对照组A予常规饲奶法,对照组B予常规饲奶法+Fucile口腔干预法,观察组C予重力管饲法+Fucile口腔干预法。观察各组胃潴留消失时间、胃食管反流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等,3组组间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观察、评价3组护理效果。 结果 观察组C (重力管饲法+Fucile口腔干预法)胃潴留消失时间、胃食管反流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经口足量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A (常规饲奶法)、对照组B (常规饲奶法+Fucile的口腔干预法)(P<0.05),对照组B (常规饲奶法+Fucile口腔干预法)胃食管反流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A (常规饲奶法)(P<0.05)。 结论 重力管饲喂养联合口腔运动是最佳的干预方法,能有效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利于由管饲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缩短达全胃肠营养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可操作性强,适于在临床实践中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12.
鼻饲辅以安慰奶嘴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饲辅以安慰奶嘴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6例早产儿分为观察组(26例)、对照组(26例)所有病例均以鼻饲管喂养.观察组在每次鼻饲前15分钟予安慰奶嘴吸吮10分钟。结果:观察组胃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在胃管喂养的同时辅以安慰奶嘴吸吮有助于早产儿缩短静脉营养和胃管喂养到口服喂养的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地发生,缩短了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3.
马荷仙 《甘肃医药》2014,(8):601-603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早期胃肠发育的影响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在29~34周早产儿,选无窒息史,出生后无明显并发症,需鼻胃管喂养儿;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36例(男21例,女15例)为常规喂养组(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43例(男25例,女18例)早期综合喂养组(干预组)。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住院天数。结果:干预组45例,对照组36例,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2.2%比45.6%),干预组达经口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干预组住院时间亦短于对照组。结论:早产儿早期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缩短达经口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家属出院后继续喂养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减少患儿家属医疗费用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袋鼠式护理干预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92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6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常规组基础上增设袋鼠式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胃管留置时间、足量胃肠喂养时间、体格生长发育情况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胃管留置时间、足量胃肠喂养时间均较常规组短,出生后30 d头围增长、身长增长、体质量增长均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组和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9.57%(9/46)、4.35%(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袋鼠式护理干预能有效缩短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胃管留置时间及足量胃肠喂养时间,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促进患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王丽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9):2453-2455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2011年4月前收治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011年4月后收治的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于生后常规禁食24 h,24 h出现肠呜音或排胎便后常规喂早产儿配方奶,观察组于生后3 h~24 h开始早期微量喂养。观察2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比例、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拔胃管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拔胃管时间和住院时间亦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成熟,缩短恢复出生体重和达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6月-2011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3-5mg/kg,12h/次,输液泵静脉给药)+鼻胃管喂养,喂养遵循奶浓度由稀到稠,奶量由少到多,待患儿具有吸允能力时可拔除胃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包括喂养指导,非营养性吸允,腹部抚触,合理体位等,观察两组早产儿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难受症状消失时间和体重开始增加时间。结果观察组的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难受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体重开始增加也早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对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运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56例设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分组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8例),在对照组患儿中实施常规护理,在观察组患儿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儿的喂养不耐受指标时间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患儿的体重开始增加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获得较大的改善,对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有较高的就爱孩子。  相似文献   

18.
徐翠英 《吉林医学》2013,34(18):3703-370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儿各喂养不耐受指标情况。结果:干预组患儿体重开始增加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及呕吐消失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对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功能、促进发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引入口腔按摩方法取得的效果进行深入探索。方法选取于2019年1至4月收治于我院NICU病房的早产儿4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纠正胎龄达到32-33周给予口腔按摩至完全经口服喂养,评估两组极早产儿过渡至完全经口服喂养所需要的时间、体重的增长、住院时间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早产儿达到完全经口服喂养的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体重增长率实验组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早产儿喂养过程中引入口腔按摩可以促进早产儿尽早经口服喂养,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口腔按摩与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高州市中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早产儿,对照组患者给予抗感染、肠外营养以及鼻饲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腔按摩及非营养性吸吮,观察两组患儿的喂养结局。结果观察组口腔感染、腹泻以及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腹胀消失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以及经口喂养起始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儿3个月后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上给予早产儿口腔按摩与非营养性吸吮,利于促进早产儿早期经口喂养的吸吮能力,促进患儿口腔功能发育成熟,从而使其尽快建立正常的吸吮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