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庆琳  董桂娟  张劲 《当代医学》2021,27(10):138-139
目的 探讨各个年龄段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差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3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段不同进行分组,将≤40岁的患者纳入青年组(n=26)、将41~59岁的患者纳入中年组(n=30)、将≥60岁的患者纳入老年组(n=37).记录3组动态血压指标,包括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 h DBP)、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24 h平均动脉压(24 h MAP)、24 h心率(24 h HR)、白昼心率(dHR)、夜间心率(nHR)、24 h平均脉压(24 h PP).结果 老年组24 h SBP、dSBP、nSBP、24 h PP均明显高于中年组、青年组,老年组24 h DBP、dDBP、nDBP、24 h MAP、24 h HR、dHR、nHR均明显低于中年组、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难治性高血压患者24 h SBP、dSBP、nSBP、24 h PP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24 h DBP、dDBP、nDBP、24 h MAP、24 h HR、dHR、nHR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两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增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24 h动态血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08~2011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230例,原发性132例,继发性98例。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入院4周、8周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白天收缩压负荷值(dSL)、夜间收缩压负荷值(nSL)、白天舒张压负荷值(dDL)、夜间舒张压负荷值(nDL)。结果:8周原发性132例均血压控制达标,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白天舒张压负荷值、夜间舒张压负荷值均优于4周前(P<0.05)。继发性90例达标,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夜间舒张压负荷值均优于4周前(P<0.05)。8例无明显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对老年高血压治疗达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斌  林家弟  巴桑 《当代医学》2011,17(11):21-22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情况。方法对86例血液透析患者及80例正常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对血压变化的各项参数: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最高收缩压与最低收缩压的差值(max-minSBP)、最高舒张压与最低舒张压的差值(max-minDBP)、日间平均收缩压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的差值(d-nSBP)、日间平均舒张压与夜间平均舒张压的差值(d-nDB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液透析患者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max-minSBP、max-minDBP、d-nSBP、d-nDBP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夜间血压持续升高,昼夜节律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脉压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脉压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6年以来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5例,中青年组43例,老年组52例。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ABPM)监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BPM各项数值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24h、白天及夜间脉压水平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两组收缩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24h、白昼及夜间舒张压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0.01)。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日间与夜间血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青年组夜间与日间血压存在差异(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同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老年组舒张压显著下降,脉压增大,昼夜节律消失;中青年组昼夜节律减弱。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群  朱小红 《安徽医学》2009,30(4):382-38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h血压变化状况。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50例原发性高血压(EH)组和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的24h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SBP、nSBP、收缩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升高、血压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取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的评估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科24 h动态血压监测采集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分为极高危组患者5例、高危组患者10例、中危组患者22例和低危组患者43例,比较四组患者的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血压晨峰值差异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结果:四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dSBP、24hSBP、dDBP、24hDBP、nSBP、血压晨峰值及nDBP均存在明显差异(P <0.05),其中,极高危组患者的dSBP、24hSBP、dDBP、24hDBP、nSBP、血压晨峰值以及nDBP最高(P <0.05),低危组患者的最低(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取24 h动态血压监测能有效评估心血管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左室肥厚进行相关性研究,以探讨控制晨峰血压对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意义。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晨峰组和对照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心脏超声检查,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动态血压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SBP)、自昼平均收缩压(dSIBP)、24h平均脉压(24h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和24h平均舒张压(24h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晨峰组患者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MBPS与LVDd、IVST、LVPWT、LVMI均具有正性相关性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者与晨峰现象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EH)的疗效。方法对62例初诊的EH患者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5-10mg/d,疗程12周,治疗前后以24小时动态血压观察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与舒张压(24 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及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舒张压(nDBP),药物的谷峰比(T:P)。结果12周疗程结束时动态血压监测:苯磺酸氨氯地平对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白昼血压和夜间血压都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总有效率达85%,其中显效达60%。药物的谷峰比(T∶P)达50%以上。结论由于苯磺酸氨氯地平良好的降压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陈爱中  李大玉  罗淋  王占志  马喆  饶晓 《吉林医学》2010,31(19):3018-3020
目的:评价氯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老年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及构型的临床作用。方法:将72例高血压患者分成两组,Ⅰ组(n=39)给予氯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Ⅱ组(n=33)单用硝苯地平控释片,两组均给药12周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两组24 h ABPM参数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和心脏彩色超声参数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相对室壁厚度(RWT)、左室重量指数(LVMI)用药后均较用药前有显著下降,但I组优于Ⅱ组(P<0.05)。结论:氯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在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方面有协同作用,且左室构型中向心性重构是防止心肌损害加重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