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前外侧腹膜外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腰骶段结核患者,一期行腹膜外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X线片、CT等了解结核治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观察9~48个月,所有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病例无结核复发。术后6~12个月影像学检查提示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ASIA分级术前C级1例恢复至D级,D级3例均恢复至E级,ESR由术前(38.1±12.5)mm/h降到(11.3±7.1)mm/h,CRP由术前(6.2±4.2)mg/L降到(1.6±1.3)mg/L,VAS评分由术前(4.6±1.1)分降到(1.4±1.0)分,ODI评分由术前(50.2±11.9)%降到(13.0±6.6)%,腰骶角由术前(20.0±4.8)°矫正到(29.0±3.9)°。各项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一期经前外侧腹膜外入路同时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1998年3月至2001年7月,作者在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椎问植骨的基础上,采用脊柱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15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单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脊柱外科选择收治的6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36例,年龄32~66岁,平均49.2岁。病灶累及范围: 胸椎结核12例,胸腰段结核28例,腰椎结核24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 D级40例,E级24例。对于有神经症状的患者进行局部的病灶清除、脓肿引流并行后路单纯经皮内固定。对于无神经症状的患者不进行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仅行后路单纯经皮内固定。观察术后疗效,定期随访。统计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红细胞沉降率(ESR)、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后凸畸形角、ASIA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15.8min(81~135min),平均手术出血量为125.4mL(90~163mL)。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19.4个月(12~39个月)。末次随访,ESR改善至10.50mm/h(4~18mm/h),VAS评分改善至0.9分(0~2分)。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6.6°(3°~10°),末次随访为平均8.7°(5°~12°),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术后2例患者出现尿路感染,2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无严重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松动、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一期后路单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效果显著,患者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共计48例胸腰段间盘突出症(T10-L2)手术病例,其中采用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33例,采用前外侧经腹膜后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15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采用Oswestrey评分问卷调查表评价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主观功能。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5.2个月,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12个月OD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ODI评分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后外侧经椎间孔组并发症少于前外侧经腹膜后组;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椎体间融合率96%。结论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与前外侧经腹膜后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均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术式,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6.
7.
8.
目的::对胸腰段脊柱结核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前路内固定术与后路内固定术对我院自2013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40例病患进行临床治疗,按照患者病情严重情况对其进行分组,其中A组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板(棒)矫形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组内病患例数为18例,而B组则采用1期后路钉-棒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A组根据累及椎体情况分为A1组(累及单个椎体)、A2组(累及多个椎体);B组根据累及椎体情况分为B1组(累及单个椎体)、B 2组(累及多个椎体),对2种治疗方法实施过程中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矫形率进行对比,并寻找有效治疗方法。结果:A2组与B2组在手术时长以及出血量的比较中未出现差异性,然而A2组的并发症情况要相对严重。 A1组相较于B1组而言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长明显要低。结论: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性,其中采用1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板(棒)矫形内固定术对累及单个椎体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最佳,而应用1期后路钉-棒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对累及多个椎体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胸腰段脊柱结核的病灶清除术一般采用不经胸腔的胸腹联合切口(肾切口)入路。我院1988~1998年采用经胸腔腹膜外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效果满意。现将获得随访资料完整的32例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4岁,18~40岁发病率最高,为24例。病程最短1a,最长25a。合并截瘫7例,其中1例截瘫指数5,2例截瘫指数4,4例截瘫指数3。骨病灶分布在C11~L2,1个椎体16例,2个椎体14例,3个椎体2例。32例均有椎旁脓肿,6例合并腰大肌脓肿,3例肺内局部流注脓液,4例胸膜粘连。12 手术方法121 …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分析中医辨证辅治创伤性骨髓炎的效果及对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00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分成2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抗生素抗感染、病灶清创治疗,术后给予封闭式负压引流灌洗;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助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结果 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复发率方面,试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辨证辅治创伤性骨髓炎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使术后复发率有效降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对血肿扩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75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分组,比较不同水平组的患者年龄、性别、NIHSS评分、血肿扩大及死亡情况.结果入院时不同血糖水平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NIHSS评分、入院后血肿扩大、预后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随机血糖>11.1 mmo1/L的患者在NIHSS评分、血肿扩大以及预后方面与随机血糖<6.1 mmo1/L的患者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糖与病情及预后可能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肺结核治疗方案中加用复方甘草酸苷(美能:SNMC)的临床增效作用。方法 144例肺结核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分别在肺结核治疗方案中的强化期试验组加用SNMC,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用药后的第0、1、2、6个月观察临床症状评分,1、2、6个月观察胸部平片吸收情况。结果临床症状评分用药后第0、6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用药后第1、2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胸部平片吸收情况用药后第1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用药后第2、6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结核治疗方案中加用SNMC可以加快临床症状缓解,促进肺部病灶吸收,提高临床疗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治疗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肺结核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7例处于非活动期或肝功能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予以3HREV/6HRE治疗,对照组39例予以3HREZ/6HRE治疗。结果治疗组肝功能损害发生或者加重几率23.7%,对照组肝功能损害发生或者加重几率48.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抗结核总有效率92.1%,对照组总有效率94.9%,抗结核化疗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疗效好,且肝毒性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早期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对其治疗结束后继发慢性疾病的预测作用。方法 依托2013年5月—2015年8月连续纳入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队列,于2019和2020年进行电话随访。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治疗前、治疗2个月末细胞因子IFN-γ、IL-2、IL-4以及IL-10的水平及变化特点。结果 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继发慢性病组(n=27)和健康状态组(n=122),分析发现,两组人群接受抗结核治疗后IL-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IL-10水平却有所上升,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两组人群的IFN-γ、IL-4水平在治疗前后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IFN-γ越低(OR=0.980,95%CI:0.964~0.996,P=0.016)、IL-10越高(OR=1.015,95%CI:1.002~1.029,P=0.026),患者继发其他慢性病的可能性就越高。治疗前IFN-γ和IL-10联合预测慢性病发生风险的AUC为0.67(95%CI:0.56-0.78)。结论 治疗前IFN-γ降低伴IL-10升高对结核病患者继发其他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18.
酚妥拉明在肺结核并咯血的止血治疗上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酚妥拉明在肺结核并咯血止血方面的效果,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3月于我院治疗的78例肺结核并咯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患者均常规使用止血芳酸、止血敏治疗。其中,A组的28例患者采用酚妥拉明进行治疗,B组的25例患者采用垂体后叶素进行治疗,C组的25例患者采用普鲁卡因进行治疗。治疗后对三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止血时间及副作用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患者无论是在临床效果还是止血时间方面均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比较,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酚妥拉明在肺结核并咯血止血方面的效果较有优势,且不良反应也未见多于其他两种药物,总体来说值得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治疗乙肝病毒(HBV)携带的肺结核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7例HBV携带的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予以3HREV/6HR治疗;对照组47例,予以3HRZE/6HR治疗。结果治疗组肝功能损害几率为24.0%,对照组肝功能损害几率为48.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抗结核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93.6%,抗结核化疗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治疗HBV携带的肺结核患者疗效好,肝毒性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