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为PICC置管及护理奠定基础。方法:选取收治的98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观察组给予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对比两组置管成功率、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建立相应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1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少量出血患者、中量出血患者、无多量出血患者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常见并发症建立预防感染、静脉炎、血栓的护理措施。结论: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明显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出血量及并发症,但仍难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患者常见并发症建立预防感染、静脉炎、血栓的护理措施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对临床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对临床置管效果及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置管信息记录完善、住院和出院间歇期均在医院维护且能全程跟踪随访到的6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接受“短期速成培训班”学员置管的患者为对照组(n=300),以接受“系统规范化培训与管理班”学员置管的患者为观察组(n=310),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效果及PICC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学员PICC置管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和疼痛评分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学员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脱出、导管堵塞、心律失常、导管相关血栓、静脉炎、穿刺点渗液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系统规范化培训与管理能提高护士的PICC置管效果,减少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置入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及其对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经腋静脉置入PICC的14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经其他部位置入PICC的139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送管困难、第一次置管时导管异位及异位纠正成功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穿刺送管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异位纠正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经腋静脉置入PICC与其他部位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及纠正PICC导管异位的成功率,也能降低送管困难的发生率,值得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和股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晚期卧床患者5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7例。对照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置管,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穿刺时长、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对照组高,置管相关并发症较对照组少,穿刺时长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基础上,相比股静脉置管,超声引导下经下肢PICC置管更占一定优势,即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等,是一种可行的静脉通路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实施FOCUS-PDCA循环联合集束化管理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并发症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接受FOCUS-PDCA循环联合集束化管理,对比2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患儿依从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时间、家属满意度与焦虑、抑郁评分。结果 观察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依从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家属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CU...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行PICC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盲法穿刺置管,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置管,评估两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容易操作、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对经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均分2组,对照组按照传统操作步骤,肉眼观察右颈内静脉,评估穿刺可行性并排除解剖变异,使用PICC穿刺包完成穿刺;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完成中心静脉置管,选用索诺声超声仪(M-terbo),在高频探头下获得有效的穿刺指引,判断血管准确位置并查看是否穿刺成功,可顺利回抽静脉血后以改良塞丁格法将PICC导管置入。比较2组穿刺情况及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平均穿刺时间为(19.67±2.85)min,观察组平均(10.55±2.49)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4%(42/50),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8%(4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观察组为4%,观察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穿刺时间更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更高、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7,(9):1318-1319
目的: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7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穿刺满意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91.43%(P<0.05)。结论:经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治疗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徐媶  奚艳  吴小梅  汤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8):885-886,889
目的:比较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CVC)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5例老年危重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55例)和CVC组(50例),比较两组平均穿刺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ICC组平均穿刺时间少于CVC组;PICC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高于CVC组;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长于C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的发生率PICC组与CV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满足了老年危重患者治疗的需要,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欧小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20-172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术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需行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置管时疼痛,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右江医学》2019,(7):523-526
目的探讨改变股静脉穿刺置管深度在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8年6月73例(研究组)需股静脉置管的患者增加置管深度至30 cm,与2008年6月~2012年12月的61例(对照组)股静脉置管患者进行比较,观察其置管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置管效果比较,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和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置管的并发症比较,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变股静脉穿刺置管的深度,使导管尖端到达下腔静脉,可以有效减少血栓的发生,对生存期<1个月的患者和有经济及维护条件限制的患者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潘华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2):1749-1750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穿刺方法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白血病患儿249例,其中经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患儿125 例为观察组,头静脉置入PICC患儿124 例为对照组.比较2 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导管堵塞及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静脉炎和导管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患儿经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与头静脉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与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CVC)的利弊。[方法]将100例外科患者随机分为CVC组和PICC组,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操作时间、置管时患者的疼痛程度、置管后患者的舒适度、持续输液治疗24h以上的使用率以及科研组成员掌握两项技术的速度等。[结果]PICC组总置管成功率和1次置管成功率比CVC组高(P<0.01);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8%,CVC组28%(P<0.01);穿刺操作时间PICC组平均11±2.56min,CVC组平均32±3.28min(P<0.01);穿刺时疼痛度PICC组低于CVC组(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导管穿刺简单易行,护士易于掌握,并发症轻微,患者痛苦小,不限制患者活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心电监护仪辅助定位法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行上肢静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98例NICU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的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体表测量结合X线胸片定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电监护仪定位,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情况(异位调整次数、置管耗时)和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5.92%(47/49),高于对照组的81.63%(4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异位调整次数少于对照组,置管耗时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6.12%(3/49),低于对照组的22.45%(1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表测量结合X线胸片定位基础上采用心电监护仪辅助定位法应用于NICU新生儿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可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异位调整次数,缩短置管耗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体表测量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与常规PICC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78例肿瘤化疗患者,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观察组采用隧道式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比较2组操作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操作中出血量),带管期间并发症(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落、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G)评分。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操作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操作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组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落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治疗前PWB、SWB、EWB、FWB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PWB、SWB、EWB、FWB评分均大幅度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隧道式PICC置管操作情况良好,可有效降低并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结合Teach-back方法在乳腺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多学科团队协作结合Teach-back法。护理干预6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护理6个月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结合Teach-back方法应用于乳腺癌PICC置管中,有助于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两种体位在超声引导下最佳穿刺区域(ZIM)行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寻找适合在ZIM区域穿刺的最佳体位。方法 将某院2018年6月—2019年11月80例确诊为血液病需PICC置管患者按照住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全部行ZIM。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侧肢体外展与躯干呈90°体位进行穿刺,导管到达肩部时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近肩部,将导管送至需要长度;观察组采用置管侧肢体举臂抱头体位进行穿刺,导管到达肩部时无需转头直接将导管送至需要长度。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度、颈内静脉异位及置管成功率。结果 在超声引导下PICC行ZIM区域穿刺法置管时,对照组疼痛程度得分为(8.425±0.808 )明显高于观察组(7.825±1.111),P<0.05;对照组体位不适分值为(7.288±0.996)明显高于观察组(4.2±1.072),P<0.05。观察组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2.50%(2/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10/80),P<0.05。对照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0%,观察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为87.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举臂抱头体位是在超声引导下ZIM区域行PICC置管时的理想穿刺体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盲穿法行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并发症发生率,探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优势.方法对300例拟实施PICC的患者,根据肘部血管条件分为对照组136例(传统盲穿法)和超声组164例(高频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分析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超声组出现并发症24例,对照组57例(P<0.01),两组局部血肿、局部感染、静脉炎及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相对于传统盲穿法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钝性扩皮送鞘降低超声引导联合改良赛丁格技术(MST)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3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生成的随机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观察组采取钝性扩皮送鞘,对照组采取手术刀片扩皮送鞘.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成功率,以及穿刺点疼痛、穿刺点渗血与渗液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原发肿瘤来源、穿刺血管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均成功置管,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7%(110/115),对照组为94.8%(109/11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7);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为100.0%(115/115),高于对照组(93.0%,107/11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观察组穿刺术中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置管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患者置管后穿刺点均无渗液发生,对照组4例(3.5%)有少量渗液(P=0.122).结论 采用钝性扩皮送鞘行PICC置管可明显提高一次性送鞘成功率,减轻患者术中疼痛,降低置管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与分析传统PICC与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化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化疗患者60例,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PICC置管,试验组给予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对比2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1次置管成功率为86.67%(26/30),对照组1次置管成功率为50.00%(15/30),试验组1次置管成功率较对照组1次置管成功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6.67%(2/30),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5/30),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不仅提升了置管的成功率,同时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