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影响早期胃癌复发的因素,并探讨其淋巴结清扫术式的最佳选择。方法回顾分析1979年7月至2004年8月间收治的16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早期胃癌占同期胃癌总数的6.0%(161/2694)。除1例术中探查发现肝转移后行姑息性远侧胃大部切除术外,其余均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其中Dl+术49例、D2术112例。复发15例,其中血行转移癌9例(包括肝转移7例和骨转移2例),残胃复发癌3例和淋巴结转移复发3例。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7%和89.8%。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淋巴管瘤栓、病灶数目、静脉瘤栓、肿瘤大小、年龄、淋巴结清扫范围为影响复发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静脉瘤栓、大体类型、淋巴结清扫范围为影响复发的独立因素。D1+术和D2术不影响黏膜内癌患者的生存率,但对黏膜下癌者有影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早期胃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淋巴结转移和静脉瘤栓,而保护性因素有隆起性病变(Ⅰ型和Ⅱa型)、D2淋巴结清扫术。对侵及黏膜层、大体呈隆起性病变且术中检测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早期胃癌可行D1+淋巴结清扫术;但对侵及性黏膜下层、大体呈凹陷性病变(ⅡC和Ⅲ型)或术中检测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早期胃癌应行D2淋巴结清扫术。图2表3参9。  相似文献   

2.
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卵巢上皮性癌淋巴结转移的解剖学和生物学特点及临床合理治疗。方法:40例Ⅰ期卵巢癌根据清除淋巴结与否分成A、B两组;40例Ⅲ-Ⅳ卵巢癌清除淋巴结20例为C组、不清除淋巴结20例为D组,C、D两组减瘤术后残余癌灶均2cm。化疗方法,药物及其剂量基本相同。结果:A组3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单纯盆腔淋巴结转移1者,共4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20%。A、B两组5年生存率各为95%与80%。C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0例中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9例,单独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转移率为60%(12/20)。C、D两组5年生存率各为55%与15%。5年生存率A、B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C、D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结论: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率,随期别而升高,腹主动脉旁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几乎相等,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主要路线。恰当清除淋巴结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女性,50岁,X线发现右肺上叶占位1周。胸部CT示:右肺上叶有一类圆形高密度结节,大小3.4 cm×2.6 cm,压迫肺段支气管伴钙化,肺门个别淋巴结肿大。非小细胞肺癌抗原CYFRA21-1升高(4.22 ng/mL,参考值0~3.3 ng/mL)。临床考虑右肺上叶占位,不除外肺癌伴淋巴结转移,于全麻下行胸腔镜右肺上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病理检查眼观:肺叶大小13 cm×10 cm×3 cm,  相似文献   

4.
林开文  郑晓冬  刘保平 《医学信息》2006,19(10):1794-1796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gp、MRP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3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接受回顾性研究,其中18例经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术后癌组织标本中P-gp、MRP表达,比较P-gp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间、MRP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差异。结果 34例乳腺癌患者中,P-gp阳性表达率64.71%(22/34),MRP阳性表达率38.24%(13/34),两者共表达率20.59%(7/34)。P-gp表达阳性22例中,腋窝淋巴结转移12例,P-gp阴性表达12例,腋窝淋巴结转移6例,两组间腋窝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双侧);MRP表达阳性13例中,腋窝淋巴结转移8例,MRP阴性表达21例,腋窝淋巴结转移10例,两组间腋窝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3,双倒)。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P-gp、MRP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无关;P-gp、MRP表达不能赋予恶性肿瘤细胞更强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eceptor,CSF-1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factor,VEGF)在声门上型喉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与喉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0例无淋巴结转移的声门上型喉癌组织标本,15例有淋巴结转移的声门上型喉癌组织标本及10例正常喉组织粘膜标本中CSF-1R和VEGF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对其与喉癌相关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SF-1R和VEGF在声门上型喉鳞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 CSF-1R和VEGF在声门上型喉癌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妊娠次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171例乳腺癌患者按妊娠次数分为妊娠1次,2次及2次以上共3组。统计该3组患者各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例及发生转移的腋窝淋巴结在所检测的淋巴结中的比例,应用X2检验分析不同组别间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比例的差异,阳性转移淋巴结比例之间的差异,从而探讨乳腺癌患者的妊娠次数与其腋窝淋巴结转移例数及转移个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妊娠1次、妊娠2次及妊娠2次以上组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分别为34.78%、50%、64.10%。随妊娠次数增加,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比例逐渐增高。其中妊娠2次以上患者组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明显高于妊娠1次患者组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比例(64.10%掷34.78%),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2)。妊娠1次、妊娠2次及妊娠2次以上组腋窝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比例分别为44.58%、44.18%、52.97%。妊娠2次以上患者组腋窝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比例明显高于妊娠2次患者组腋窝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比例(52.97%协44.18%),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25)。但妊娠1次组腋窝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比例与妊娠2次组及妊娠2次以上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948,P=0.167)。结论妊娠次数较少的患者组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比例相对较小,发生转移的腋窝淋巴结数目也相对较少。乳腺癌患者的妊娠次数与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乳腺癌患者的妊娠次数对判断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就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进行了比较,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确诊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乳腺癌患者145例进行研究,包括Luminal A型62例和Luminal B型83例。收集研究独享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信息以及临床特征,并收集潜在相关影响因素信息进行分析讨论。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结果本研究中,Luminal A型组62例患者,Luminal B型组83例患者,两组年龄分布未见差别。Luminal A型组有16.13%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Luminal B型组有39.76%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Luminal B型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比例更高(P<0.01)。检测Luminal B型组患者HER-2表达状态结果提示总表达阳性率为21.69%;其中表达阳性的比例在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水平显著高于未转移的患者,HER-2阳性表达的比例分别为30.30%和16.00%(P<0.01)。年龄分布上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患者无论是否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均未见两型患者间的年龄差异;但是在Luminal B型组患者内部,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年龄大于等于50岁的比例高于转移组患者;反之年龄小于50岁的比例低于转移组患者。组织学分级中Ⅰ级患者的比例在Luminal A型组为20.00%,高于Luminal B型组的9.09%(P<0.01);Ⅲ级患者比例在Luminal B型组为30.30%,高于Luminal A型组的20.00%(P<0.05);在Luminal A型组内部,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学分级Ⅱ和Ⅲ级的分布比例高于未转移者,而Ⅰ级的分布比例低于未转移者(P<0.01);在Luminal B型组内部分布趋势也是如此。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患者肿瘤大小分布未见差别,且均表现出2~5 cm大小的肿瘤在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比例较高(P<0.01)。对可能影响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潜在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提示与Luminal A型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存在正相关的因素为病情重,OR值为1.331(1.305-1.357)(P<0.01);存在负相关的因素为年龄大,OR值为0.925(0.916-0.935)(P<0.01)。与Luminal B型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存在正相关的因素为病情重和肿瘤体积大,OR值分别为1.307(1.186-1.442)和1.094(1.078-1.110)(P<0.01);存在负相关的因素也为年龄大,OR值为0.746(0.635-0.876)(P<0.01)。结论 Luminal A和Luminal B型患者临床病理表现不同,两型患者均可见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学分级Ⅱ和Ⅲ级的分布比例更高;Luminal A总体表现病情更轻,Luminal B型患者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年龄倾向于偏大;此外,两型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相似,年龄大在两型患者中均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病情和肿瘤大小也对转移存在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H22肝癌细胞株建立小鼠自发淋巴道转移模型。方法:4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左后肢爪垫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建立动物模型,各组小鼠接种细胞浓度分别为:1×106·只-1、5×105·只-1、2.5×105·只-1,对照组注射等体积PBS。接种后第27天解剖取小鼠爪垫原发灶肿瘤组织及腘窝部淋巴结,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HE染色后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计算转移率。结果:高浓度组(1×106·只-1)转移率为100%,中浓度组(5×105·只-1)转移率为50%,低浓度组(2.5×105·只-1)转移率为40%。结论:小鼠爪垫皮下接种1×106的H22肝癌细胞株,可以建立100%腘窝部淋巴结转移模型。  相似文献   

9.
邹立新  黄君瑶 《医学信息》2006,19(11):1994-1995
目的 分析和探讨乳腺癌患者病案资料及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为医学科研项目提供真实数据。方法 对337例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跨度大,从二十几岁到九十几岁都有发生,主要发生于外上象限,约占60%。其中有95例有转移,转移途径以腋窝淋巴结为主要途径,结论 仅仅将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作为乳腺癌临床分期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有其局限性。用前哨淋巴结来确定乳腺癌转移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不同转移状态 下前哨淋巴结与非前哨淋巴结成熟树突状细胞密度的改变。方法:回顾 性分析79例符合研究标准的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据前哨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分为3组:A组(2 8例),所有淋巴结转移阴性;B组(25例),仅微小肿瘤出现于前哨淋巴结,包括B1组(16 例),仅游离肿瘤细胞出现于前哨淋巴结;B2组(9例),仅微转移出现于前哨淋巴结;C组 (26例),转移出现于前哨淋巴结,非前哨淋巴结有或无转移。所有前哨淋巴结及非前哨淋 巴结蜡块切片均行与DC-LAMP抗体免疫反应的免疫组织学检查以确认成熟树突状细胞。蔡司 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每个淋巴结DC-LAMP阳性细胞的相对密度(DC-LAMP阳性细胞面积/淋 巴结面积)。Wicoxon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分别用于DC-LAMP阳性细胞的相对密度的组内 和组间比较。结果:DC-LAMP阳性细胞密度的组内比较显示A组和B组前哨 淋巴结DC-LAMP阳性细胞平均密度较非前哨淋巴结高(P<0.05,P<0.01);C组前哨淋 巴结DC-LAMP阳性细胞平均密度与非前哨淋巴结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 显示各组前哨淋巴结DC-LAMP阳性细胞平均密度无显著差异;而B组(尤其B2组)非前哨淋巴结 DC-LAMP阳性细胞密度较A组和C组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 前哨淋巴结和非前哨淋巴结DC-LAMP阳性细胞平均密度在淋巴结肿瘤转移形成过程发生改变,揭示前哨淋巴结在肿瘤与引流淋巴结间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D44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LSAB法对76例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和无转移组CD44表达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雌激素受体(ER)表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D44阳性率在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为70.6%,无转移组为45.2%,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CD44表达呈递增趋势,Ⅰ级与Ⅱ、Ⅲ脂间阳性率差异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预测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MIBUC)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40例MIBU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CT检查的盆腔淋巴结情况与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CT检查发现MIBUC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90%,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93.8%;(2)临床分期为T1、T2、T3、T4期的MIBUC患者,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0、9.1%、45.5%、100%。 结论 (1)CT影像学检查可较好地预测MIBUC是否伴盆腔淋巴结转移;(2)随着MIBUC临床分期的进展,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相应增高(P<0.05)。  相似文献   

13.
Lao  XM  Chen  DY  Zhang  YQ  黄文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7,23(5):600-600
肝脏原发性癌肉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到目前为止英文文献中报道还不到20例,有关该肿瘤的名称和发病机制争议仍较大。作者报道了5例肝脏的原发性癌肉瘤,年龄40~68岁,平均55岁,男性4例,女性1例,肿瘤位于肝左叶3例,肝右叶2例,肿瘤大小为6.0~14.0cm,平均10.2cm。所有病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和肿瘤旁肝硬化。可见卫星结节、门静脉肿瘤栓子、局部组织器官的侵犯(右侧膈肌、右侧肾上腺和胃壁)和肺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微血管数与预后因素淋巴结状态,pS2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微血管数与预后因素淋巴结状态、pS2的关系。方法:用LSAB法检测浸润性乳腺癌(IBC)中的微血管数(MVC)和pS2表达。结果:在76例IBC中MVC的均数是57.82±22.22;淋巴结阳性52例中有远处转移23例,无远处转移29例,MVC分别为68.02±20.12与55.18±19.08,差异有显著性(P<0.05)。腋淋巴结阴性24例中,有远处转移9例,无远处转移15例,MVC分别为70.77±11.11与42.62±23.54,差异有显著性(P<0.01)。原发癌pS2阳性与阴性的病例,MVC分别为56.75±19.06与67.08±20.3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MVC可作为乳腺癌一项预后指标,无论腋淋巴结阳性或阴性,原发癌MVC越高越易形成远处转移;MVC与pS2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男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瘤的某些病理学特点,为推测男性锁骨上淋巴结来源未明转移瘤(MUO)的可能原发部位提供参考性诊断思路。方法对近20年(1980-1999年)收验的164例男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瘤患者的年龄、转移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原发部位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已知原发瘤部位(MKO)的131例患者年龄、受累及淋巴结侧位、转移瘤基本组织学类型等与原发瘤部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33/164(20.12%)例未知原发部位。②MKO组与MUO组患者的年龄参数总体上相同或趋同。③MKO组和MUO组转移瘤皆半数以上为腺癌,居首位,腺癌与鳞癌之比分别为1∶0.47和1∶0.52。④原发瘤部位共计14处,皆来自远隔部位,分布于胸腔、腹腔和盆腔(计占96.1%)。⑤肺居原发瘤部位之首,且右侧者(77.09%)显著多于左侧(47.06%)(P〈0.01);其次为胃,左侧者(28.74%)显著多于右侧(11.63%)(P〈0.05),而后依序为食管、肝、鼻咽、胰腺、消化道(具体部位未明)、喉、眼睑、胆管、大肠、膀胱、前列腺和睾丸。结论对MUO和MKO组男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瘤的比较分析,显示了两组一些基本参数具有较好的(如年龄、组织学类型)或一定的(如侧位比率)可比性,提示有关男性锁骨上淋巴结MKO组原发瘤部位的资料对于推测该处淋巴结MUO组患者的转移瘤原发部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转移癌是浅淋巴结肿大的重要原因。发热原因待查患者浅淋巴结肿大是比较常见的临床征象.但是,转移癌并非这类患者淋巴结肿大的主因。在作者分析的43年间1174例发热原因待查患者浅淋巴结肿大的活检资料中,只有40例转移癌,仅占3.41%,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四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例 1女 ,2 7岁。颈部淋巴结肿大 5年 ,伴鼻阻 1年 ,于2 0 0 1年 11月 1日在门诊手术室取颈部淋巴结活检。体检 :双侧颈部及颌下多个淋巴结肿大 ,以右颌下淋巴结为大 ,约2 0cm× 2 0cm× 1 5cm。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 8 1× 10 9/L ,红细胞 5 14× 10 12 /L ,血红蛋白 10 8g/L ,血小板 174×10 9/L。例 2男 ,16岁。右颈部包块 5个多月 ,于 2 0 0 1年 10月 19日在门诊手术室取颈部淋巴结活检 ,术中见 :包块位置较浅 ,活动度可 ,质较硬 ,6cm× 4cm× 4cm大小 ,包膜完整 ,血供丰富。例 3男 ,17岁。左颈部包块 1年多 ,无疼痛 ,无全身症状 ,于 …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使用机器学习与影像组学建立用于鼻咽癌CT图像中鉴别转移淋巴结的模型。方法:选择50例鼻咽癌患者初诊CT平扫及静脉灌注增强图像及18F-FGD-PET图像,患者均经病理及PET检查证实为鼻咽癌伴局部淋巴结转移。手动勾画患者CT图像中体积>1 cm3的淋巴结,由18F-FGD-PET图像中对应区域SUVmax>2.5及现行影像学标准作为转移与否的分类标准。研究中共获得143枚淋巴结,其中转移淋巴结103枚。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对上述分类结果进行训练,其中列入训练组淋巴结100枚,验证组43枚,分组方式为随机分组以避免特定的分组方式造成的系统误差。结果:机器学习过程中获得由淋巴结体积、最大横截面短轴及数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模型对转移淋巴结的鉴别准确率可达86%。特征选择结果得出:最大横截面直径、平均宽度、灰度强度能量、像素数量、频度、形态密实度等可作为诊断转移淋巴结的重要特征。结论:研究中建立的鉴别模型可在CT图像中实现辅助诊断转移淋巴结,为影像检查中快速判定鼻咽癌患者淋巴结是否转移提供一种新思路,有利于个体化放疗中靶区的精准勾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E-cadherin基因表达在乳腺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0例正常乳腺组织和48例乳腺癌原发肿瘤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E-cadherinmRNA表达情况。结果 乳腺癌原发肿瘤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灶中,E-cadherin mRNA阴性表达率(分别为31.3%,46.7%)与正常乳腺组织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001)。E-cadherin mRNA表达强度在乳腺癌Ⅰ-Ⅲ级之间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原发肿瘤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肿瘤抑制基因E-cadherin是一种有价值的反映乳腺癌恶性程度和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定量RT—PCR法检测细胞角蛋白(CK19)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中的表达,提高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微转移的检出率。方法采用常规病理检查法(HE染色)和定量RT—PCR法检测了40例乳腺癌患者SLN的CK19的表达量,同时选取10例来源于胃肠道的良性病变淋巴结作为定量RT—PCR检测的对照组。结果CK19在良性病变的淋巴结中没有表达。常规病理检查的敏感度为42.9%(9/21),假阴性为57.1%(12/21).准确率为70.0%(28/40)。定量RT—PCR法检测出常规病理未检出的微小转移病例12例,敏感度为95.2%(20/21),假阴性为4.8%(1/21),准确率为97.5%(39/40)。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可有效判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状态,应用定量RT—PCR法检测CK19在SLN中的表达,可提高敏感度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