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亚洲  顾非 《新中医》2021,53(5):150-154
目的:观察不同间隔时间推拿配合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三步推拿法及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干预的最优间隔时间。方法:采用2×2析因设计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设计方案为治疗间隔时间因素(隔1天治疗1次、隔3天治疗1次)×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因素(使用、不使用),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隔1天有扳组(隔1天推拿治疗+使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隔1天无扳组(隔1天推拿治疗+不使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隔3天有扳组(隔3天推拿治疗+使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和隔3天无扳组(隔3天推拿治疗+不使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每组15例。比较4组临床疗效,观察4组治疗前后软组织张力的变化,分析两因素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结果:总有效率隔1天有扳组为93.3%,隔1天无扳组为86.7%,隔3天有扳组为86.7%,隔3天无扳组为80.0%,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软组织张力均较治疗前增大(P<0.01)。4组软组织张力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隔1天有扳组软组织张力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其余3组(P<0.01);隔3天无扳组软组织张力治疗前后差值低于其余3组(P<0.01)。治疗间隔因素的主效应及颈椎定位旋转扳法的主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上两因素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在颈型颈椎病治疗中,推拿间隔时间及是否使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均为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隔1天推拿治疗配合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在改善软组织张力方面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仰卧位颈椎拔伸旋转斜扳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仰卧位颈椎拔伸旋转斜扳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25例。结果:临床治愈20例,显效4例,好转1例。结论:该治疗方法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拔伸斜扳推拿法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作用机制。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拔伸斜扳推拿法组(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采用Borden氏法测量颈椎生理曲度,治疗后对两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值的变化进行对照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颈椎生理曲度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善或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可能是拔伸斜扳推拿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论颈椎旋转扳法的机理及注意事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颈椎旋扳法的基础是外源性动力活动系统和内源性静力支持系统。在前者肌群放松时,旋转扳法的作用力可直达后者功能单位的力线上,并拔伸椎间盘力线,调整后关节突力线。操作过程中,在拔伸状态下,颈椎前屈位斜扳可较好地在关节的弹性限制位和解剖限制之间调整后关节突力线,纠正颈椎力线,从而安全、有效地治疗颈部疾患和保护椎间盘。  相似文献   

5.
推拿治疗颈椎病,常将扳法和其他手法配合使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颈椎旋转扳法是最常用的一种,但该法对上位颈椎影响较大,而对下位颈椎却影响较小,在临床治疗上存在不足之处,笔者设计并临床应用颈椎侧扳手法治疗颈椎病,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一、颈椎侧扳法的具体操作以右侧为例。患者坐位,颈稍前屈。医者立于患者右后方,左手食指置于患者左下颈项部,右手扶住右侧头部,使颈椎向左侧屈至最大限度时,双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椎定点旋转扳法配合针灸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90例枕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采用颈椎定点旋转扳法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则采用针灸配合口服尼美舒利分散片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8.89%(P0.05)。结论:颈椎定点旋转扳法配合针刺治疗枕神经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颈椎旋转扳法以其良好的临床疗效成为治疗颈椎疾病的常用治疗手法,本文旨在通过对旋转扳法的机理及临床研究的分析,探讨该手法的临床应用,以期提高手法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颈椎端提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颈椎端提法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急性期神经根性颈椎病病例63例,随机分为旋扳组与端提组,分别在常规颈肩部放松手法的基础上,采用颈椎旋转扳法或颈椎端提法治疗四周。结果:旋扳组与端提组的临床症状积分改善值分别为3.72±1.98、7.64±2.81(P<0.05),有效率分别为73.3%、90.9%(P<0.05)。结论:从临床症状积分改善及疗效看,颈椎端提法较颈椎旋转扳法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颈椎端提法疗效较好的原因可能在于调整颈椎节段关系时,对病变节段局部的干扰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9.
所谓“拔伸旋转推扳法”,是4个手法的组合手法。即拔伸法用于颈脊柱,旋转法用于颈椎椎体,推法应用于颈椎横突或棘突以及扳法用于颞颌部。一定要求四个手法同时用力,一气呵成才能完成手法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这组手法应用得体,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使多种疾病得到痊愈,如颈椎后关节紊乱、颈源性眩晕、颈椎间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针刀配合颈椎扳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方法:8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小针刀结合颈椎扳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近、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针刀配合颈椎扳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椎旋扳法对"骨错缝"颈椎有限元模型应力作用的影响。方法:基于已经验证的,可靠、有效的正常人全颈椎有限元模型研究平台,结合1例颈椎棘突偏歪的"骨错缝"颈椎病患者全颈椎CT扫描数据,构建"骨错缝"颈椎有限元模型。在正常人模型和"骨错缝"模型上加载相同的头颅质量载荷,观察对比两种模型颈椎应力的区别和差异;在"骨错缝"模型上加载采集的颈椎旋扳手法力学参数,模拟单侧颈椎旋扳法,观察模型骨性结构、小关节软骨和椎间盘等主要结构的应力特征和改变。结果:与正常模型比较,"骨错缝"模型增加了病理部位以下颈椎在椎体、椎弓根、小关节和椎间盘的应力;病理颈椎的活动度改变明显,只在右侧弯时,颈椎各椎体之间活动度增大,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和右旋转时,颈椎各椎体之间活动度均明显减小;旋扳法加载瞬时,目标椎体及相邻上下棘突应力显著增大,颈椎左侧小关节应力下降,右侧小关节应力上升,目标椎体上位椎间盘的纤维环前部应力减小,后部应力略增大,但髓核应力减小,其下位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后部应力均明显增大。结论:颈椎旋扳法可以调整"骨错缝"模型骨性结构、小关节软骨和椎间盘的异常应力状态,降低目标椎体上位颈椎结构应力,但会增加目标椎体下位颈椎结构应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对不同曲度颈椎内部结构应力的影响。方法:基于可靠的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正常模型),结合1例颈椎曲度变直患者和1例颈椎反弓患者的颈椎CT图像,建立曲度变直颈椎有限元模型(变直模型)和反弓颈椎有限元模型(反弓模型)。模拟右侧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分别加载于正常模型、变直模型和反弓模型,观察3种模型椎间盘、韧带、关节软骨和终板的应力特征。结果:(1)颈椎椎间盘应力分布。正常模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C_(6~7)和C_7T_1椎间盘右侧纤维环,变直模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C_(2~3)椎间盘左侧纤维环,反弓模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C_(2~3)、C_(3~4)、C_(4~5)椎间盘右侧纤维环;3种模型椎间盘最高应力均集中于下段颈椎椎间盘纤维环,其中正常模型最高应力集中于C_6~C_7右侧钩椎关节处,变直模型和反弓模型最高应力集中区域分别为C_7~T_1左侧钩椎关节处和C_5~C_6左侧钩椎关节处;反弓模型椎间盘最高应力值最大,变直模型次之,正常模型最小。(2)颈椎主要韧带应力分布。正常模型韧带应力主要集中于C_2~C_3、C_3~C_4、C_4~C_5双侧关节囊韧带及横韧带,最高应力集中于C_3~C_4右侧关节囊韧带;变直模型韧带应力主要集中于寰枕后韧带、前纵韧带(寰枕节段)、横韧带,最高应力集中于齿突尖韧带;反弓模型韧带应力主要集中于下颈段右侧关节囊韧带、上颈段左侧关节囊韧带、横韧带,最高应力集中于寰枕后韧带。(3)颈椎关节软骨应力分布。3种模型关节软骨应力均主要集中于寰枕关节两侧,最高应力均集中于寰枢关节软骨,正常模型和反弓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区域、最高应力集中区域位于右侧,变直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区域、最高应力集中区域位于左侧;反弓模型关节软骨最高应力值最大,变直模型次之,正常模型最小。(4)颈椎终板应力分布。正常模型、变直模型、反弓模型终板应力主要集中部位分别为C_2下终板、C_3下终板和C_4上终板;正常模型终板最高应力集中于C_3上终板左前部,变直模型和反弓模型终板最高应力均集中于C_3上终板后部。结论: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作用下,不同曲度颈椎内部结构应力集中部位及大小均不同。  相似文献   

13.
手法是临床治疗颈椎疾病的最常用非手术方法之一,但扳法、牵拉提法、旋转复位法等颈椎手法都具有一定的风险,一旦出现意外,预后多较为凶险。颅底凹陷症、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先天性颅颈交界畸形等颈椎手法的常见高危禁忌证均可通过X线检查发现,有助于降低手法治疗的风险。本文对颈椎手法常见高危禁忌证的X线诊断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颈椎旁神经阻滞术联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7月60例本院骨内科收录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采用分组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颈椎旁神经阻滞术+颈椎牵引术,对照组单一使用颈椎牵引术;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P0.05)。结论:联合疗法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5.
颈性眩晕是指因颈部疾病 ,如颈椎后关节紊乱、颈椎间盘突出症以及环枢关节半脱位等引起的眩晕。笔者采用拔伸旋转推扳复位法治疗颈性眩晕 5 0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5 0例均为本院推拿科门诊患者 ,其中男性 2 4例 ,女性 2 6例 ;年龄最大 5 8岁 ,最小 12岁 ;病程最短 3天 ,最长 3年。有颈椎外伤史 2例 ,有长期伏案工作史32例 ,有颈椎病史 2 6例 (其中包括 10例伏案工作者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有关标准。颈椎摄片见颈椎骨质增生 2 4例 ;颈椎间盘突出症 1…  相似文献   

16.
颈椎扳法在推拿治疗颈椎病中被经常应用,其治疗症状较轻的颈椎病患者疗效显著.但由于医师手法应用的不规范、不正确,使严重的脊髓损伤时有发生.我院收治了 1例因颈椎扳法致颈椎骨折的患者,并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颈椎摇扳法属于颈椎扳法的一种,是临床中常见颈椎部被动活动的治疗手法之一。是通过对患者颈部的被动摇扳等操作而达到调整颈椎椎体间关节、小关节及钩椎关节之错位状态,并改变颈段之力线及椎管内外平衡,从而获得临床疗效的方法。但是颈部脊髓是脑与躯干相连的重要枢纽,颈部脊髓较粗大,而椎管并不相应扩大,故颈椎管腔相对狭窄,脊髓活动空间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椎复合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颈椎复合扳法(定点旋提扳法、后伸位扳法、过屈位扳法),对照组采用定点旋提扳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P0.01)、但实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颈椎曲度改善程度实验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复合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更佳,更能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更容易重建颈椎动静力平衡,恢复颈椎内外源性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非手术脊椎减压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40例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给予传统颈椎牵引系统治疗,观察组则给予颈椎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20分法量化评分、椎间盘突出面积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能有效改善颈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突出的椎间盘还纳率,最大限度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颈椎卧位扳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5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骨关节性病变、颈背部软组织损伤而导致椎动脉缺血引起的,属于颈椎病的范畴,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由于本病近几年刚被发现,以往临床上往往被误诊为"梅尼尔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等,常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眩晕症状长期存在,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笔者在临床上运用颈椎卧位扳法,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就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