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 方法 将24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均分为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每天2.0mg,调整华法林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每天1次.两组常规门诊随访,平均随访21(3~24)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 结果 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华法林组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10.7%,P<0.05),相对危险下降69.2%,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9.8%,22.1%,P<0.01).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2.5%,P<0.05). 结论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但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如果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桐乡市中医医院就诊的年龄I〉65岁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30例)和阿司匹林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华法林初始剂量2.5mg/d,根据INR目标值调整剂量,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随访1年,观察2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严格控制INR情况下,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杨元俊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1):1963-1963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口服低剂量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INR比值控制在1.5~2.0之间,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8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用低剂量华法林,并发症少,1年内未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病例。结论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口服低剂量华法林在降低死亡率方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方法 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2.0mg/d,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d.常规门诊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结果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比10.7%,P<0.05),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3.3%比11.5%,P<0.05).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比2.5%,P<0.05).结论 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虽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预防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心内科收治的NVAF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分为40例观察组和40例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口服治疗,采用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华法林的用药剂量以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适当调整,治疗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观察组中,血栓、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5%、5.0%,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5.0%、25.0%,观察组的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NVAF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华法林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能够使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有效预防血栓的发生,治疗后引起的出血也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强度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脑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非瓣膜性房颤且年龄≥65岁的患者共190例分为2组,华法林组口服小剂量华法林治疗,按低于抗凝强度国际化标准比率(INR)(1.6~2.5).阿司匹林组每天予以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每位患者随访1 a,观察2组...  相似文献   

7.
刘树红  高顺元  朱爱武 《吉林医学》2012,33(8):1625-1626
目的:通过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低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以明确低危NVAF患者抗栓治疗的最佳选择。方法:根据国际指南中关于NVAF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建议,明确低危NVAF患者,入选的低危NVAF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组(目标INR1.7~2.5)与阿司匹林组(150 mg/d),比较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脑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仅1例(1.39%)发生脑栓塞,阿司匹林组3例(3.70%)发生脑栓塞,华法林组脑栓塞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3例(4.17%)发生出血,阿司匹林组2例(2.47%),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危NVAF患者,华法林与阿司匹林疗效相似,但由于华法林需严密监测INR给临床用药带来不便,而阿司匹林具有有效、安全性好、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8.
雷娇  薛睿 《重庆医学》2018,(1):114-11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对高龄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该院心内科收治的141例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A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低剂量华法林组和标准剂量华法林组.低剂量组开始口服华法林1.25 mg,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范围为1.5~2.1;标准剂量组开始口服华法林2.5 mg,INR达标范围为2.2~2.7,随访患者临床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和血栓时间)和安全终点事件(出血事件),并分析血栓事件和出血安全事件与INR的关系.结果 共有135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数据分析,两组患者分别在性别、年龄、BMI、左室射血分数(LEVF)、合并症数量、肌酐清除率、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全因死亡、缺血性脑卒中、无症状脑卒中、肺栓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腔隙性脑梗死及外周血管栓塞发生率显著高于标准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脑出血、胃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标准剂量组在肾脏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等方面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华法林服用剂量和IN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患者INR水平明显低于标准组,INR值越小,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越低,而栓塞事件发生率越高,INR值越大,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越高,而栓塞事件发生率越低.结论 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均对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AF患者的治疗有效且安全,低剂量华法林安全性优于标准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低强度华法林与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脑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共197例分为3组,口服华法林治疗者按抗凝强度国际化标准比率(INR)分为标准强度组(2.1~3.0)和低强度组(1.6~2.0),另外一组每天予以阿司匹林200 mg口服。每位患者随访2年,观察3组脑栓塞及出血、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标准抗凝组、低抗凝组和阿司匹林组的脑栓塞年发生率分别为0.70%、1.39%和7.41%,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出血不良反应的年发生率分别为3.52%、l.39%和3.70%,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严重出血;消化道不良反应分别为0、0和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低强度华法林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栓塞的发生与标准剂量华法林相当;较常规低剂量阿司匹林效果佳,且安全性相当,无消化道不良反应。建议临床应用低强度华法林抗凝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心房纤颤是心内科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慢性心房纤颤经复律与维持窦律治疗无效者又称为永久性房颤.其治疗原则是控制心室率及抗栓治疗.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非瓣膜病慢性心房纤颤的抗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0例非瓣膜性慢性心房纤颤的患者,随机分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华法林2.5mg/日,另一组服用阿司匹林100mg/日,1年后统计其发生卒中及栓塞事件,及其他不良反应事件.结果:华法林组血栓发生率5.0%,阿司匹林组25%,两组差异显著,两组病例不良反应为出血,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华法林在慢性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患者中能有效减少卒中及栓塞风险,价格便宜,掌握好药理特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徐中林  赵义发  吴兰兰 《重庆医学》2013,42(9):1010-1011
目的探讨对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26例,按患者目前正在接受的抗栓治疗策略的不同进行分组,采用华法林抗栓治疗的329例为华法林组,每日口服华法林2.5mg并适时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达到2~3;采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299例为阿司匹林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mg;另298例仅接受常规治疗,未接受任何抗栓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和与抗栓治疗相关的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华法林组比阿司匹林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更为显著(P<0.05);3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均能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华法林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75例高龄(≥75岁)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组(35例)和阿司匹林组(40例),分别给予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华法林初始剂量2.5mg/d,依INR目标值(2.0—2.5)调整剂量,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随访1年,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5.7%和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轻微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6%和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控制INR(2.0~2.5)情况下,高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伏继伟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9):127-127,133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40例患者进行分析,华法林组70例,阿司匹林组70例。随访2年。观察血栓栓塞发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再栓塞的再住院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应用华法林组可明显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及病死率,降低因栓塞而再人院例数,且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抗凝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维持INR2.0~3.0的华法林剂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11月~2010年9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及阿司匹林组各78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栓塞等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等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疗效优于阿司匹林组。  相似文献   

15.
钟顺才 《当代医学》2011,17(33):84-85
目的 比较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疗效.方法 比较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患者的血栓栓塞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华法林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科治疗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给予阿司匹林(每日1次,每次0.1 g,睡前口服)治疗,观察组(44例)给予华法林(初始剂量2.5 mg/d,之后根据凝血功能调整,每次增减0.625 mg,口服给药)联合胺碘酮(初始剂量每次0.2 g,每日3次,治疗2周后每次0.2 g,每日1次,口服给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房内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华法林联合胺碘酮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效果可靠,可减少出血并发症发生,同时可以改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房内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脑栓塞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NVAF患者150例,其中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50例,予通心络胶囊0.76g,3次/d,阿司匹林100mg/d;华法林组50例,予华法林1.25~5.0mg/d,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8~2.5;阿司匹林组50例,予阿司匹林100mg/d。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治疗,随访2年,以脑栓塞发病率作为疗效判定依据。结果脑栓塞年发病率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6.0%)与华法林组(3.0%)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15.0%)与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华法林组有1例出现脑出血,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有6例出现上腹痛、恶心,2例出现牙龈肿痛;阿司匹林组有5例出现上腹痛、恶心。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NVAF患者脑栓塞的效果和华法林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不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INR。不愿意接受华法林治疗的NVAF患者可给予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基层医院观察探讨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入选患者80例,调整华法林剂量,INR目标值为2.0~3.0(≥75岁者INR为1.6~2.5);常规随访4~24个月,观察血栓栓塞事件与出血风险。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通过治疗观察调整随访,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2.50%),发生不同程度出血5例(6.25%)。结论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疗效肯定,副作用小、重复性好、易掌握,特别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基层医院观察探讨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入选患者80例,调整华法林剂量,INR目标值为2.0~3.0(≥75岁者INR为1.6~2.5);常规随访4~24个月,观察血栓栓塞事件与出血风险。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通过治疗观察调整随访,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2.50%),发生不同程度出血5例(6.25%)。结论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疗效肯定,副作用小、重复性好、易掌握,特别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陈奕 《中国现代医生》2014,(19):133-134
目的 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预防卒中和栓塞,观察达比加群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入我院心内科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59例,其中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34例,观察组予达比加群酯抗凝,对照组予华法林抗凝.观察脑卒中、栓塞或血栓形成、心血管事件死亡以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脑卒中(14.4%)、栓塞或血栓形成(8.8%)、心血管事件死亡(2.4%)、出血(5.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在预防脑卒中和血栓形成以及降低出血风险方面均优于调整剂量的华法林,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