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PP)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老年EH患者监测24h动态血压,计算动态PP值;检测血清hs-CRP浓度,比较不同动态PP组间的血清hs-CRP浓度。结果动态PP与hs-CRP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老年EH患者动态PP升高和hs-CRP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李妍妍 《中外医疗》2008,27(27):1-3
目的 撂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血压昼夜节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忘者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3组:PP1组(脉压<51mmHg),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按照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消失,为非杓形组,共60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形组,测量颈动脉弗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 随着脉压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非杓形组夜间收墙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级明显高于杓形组(P<1<0.05). 结论 脉压增大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按照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 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消失,为非杓形组,共60例;夜间血压下降率≥10%即昼夜节律存在,为杓形组,测量颈动脉弗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 随着脉压增高,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非杓形组夜间 墙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级明显高于杓形组(P<1<0.05). 结论 脉压增大及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间的关系.方法 监测4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全天平均脉压差(PP),以PP 60 mmHg为界分为两组.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E/A值)、左室质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颈动脉各段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各段阻力指数(RI).观察不同脉压差对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PP≥60 mmHg组与PP<60 mmHg组比较,E/A值下降(P<0.05),IMT增高(P<0.05),RI明显增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P与IMT左侧颈内动脉及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RI双侧颈总动脉呈明显相关(r分别为0.346、0.341、0.557、0.518,P均<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增大,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择149例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颅外段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颅外段颈动脉斑块指数(PI).分别以全天平均脉压(PP)第33及第67百分位数(57及67 mm Hg)为界值,将所有病例分为A、B、C三组,比较各组PI、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总动脉(CCA)狭窄发生率.结果 ①颈动脉PI与平均收缩压、PP均呈正相关,P<0.01;②A、B、C三组间年龄及颈动脉PI呈上升趋势,C组与A、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CA狭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C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③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 19.309,95%CI为2.001-186.306,P<0.05)、PP(OR 2.063,95%CI为1.215~3.506,P<0.01)是CCA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颅外段颈动脉PI与PP显著相关.年龄、PP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9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最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max),按颈动脉超声分为正常组和颈动脉斑块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出平均脉压及脉压指数,观察两组脉压及脉压指数的差异以及IMTmax与脉压及脉压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PP及PP均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IMTmax与PP及PP密切相关(r分别为0.357和0.412,P均<0.01).结论 脉压及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且脉压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较脉压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9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最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max),按颈动脉超声分为正常组和颈动脉斑块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出平均脉压及脉压指数,观察两组脉压及脉压指数的差异以及IMTmax与脉压及脉压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PP及PP均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IMTmax与PP及PP密切相关(r分别为0.357和0.412,P均<0.01).结论 脉压及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且脉压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较脉压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变化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高血压病患者64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MT)正常组、颈动脉IMT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组3组.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在各组血清中的浓度变化,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随着内膜中层厚度增加,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相应增高,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者相互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APP)、动态脉压指数(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index,APPI)对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对274例EH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APP、APP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关系及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所有病人分为两组:APP(24 hAPP)<60 mmHg组157例和APP≥60 mmHg组117例。结果 274例患者中APP≥60 mmHg组颈动脉IMT明显大于APP<60 mmHg组(P<0.05)。颈动脉IMT斑块阳性和阴性组比较,24 hSBP、24 hMAP、24 hP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24 hAPP(OR=1.033,95%CI:1.018-1.048,P=0.000 1)、男性患者(OR=2.07,95%CI:1.183-3.613,P=0.011)及吸烟(OR=1.808,95%CI:1.073-3.046,P=0.026)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随着APP的逐渐增大,颈动脉IMT明显增加,24 hAPP、男性及吸烟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脉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5 mm(无斑块组)和IMT≥1.5 mm(斑块组),比较相关生化指标和脉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分为24 h动态脉压(APP)<60 mm Hg组和24 h APP≥60 mm Hg组,比较患者脉压。结果 IMT≥1.5 mm组(斑块组)与IMT<1.5 mm组(无斑块组)比较,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比较,IM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收缩压、24 h动态脉压升高,24 h舒张压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动态脉压≥60 mm Hg组平均IMT值为(1.32±0.45)mm,与24 h动态脉压<60 mm Hg组平均IM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检测为临床诊治老年高血压提供无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杨靖  夏阳 《广西医学》2012,34(10):1360-136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计算其脉压,根据脉压大小分为3组:A组38例,脉压<50 mmHg;B组42例,脉压50~70 mmHg;C组40例,脉压>70 mmHg.用多普勒超声检测3组患者IMT和IMT/内径比值,分析脉压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1)A组高血压患者IMT、IMT/内径比率分别为(0.82±0.18)mm、(12.36±2.00)%,B组分别为(0.96±0.23)mm、(13.84±2.20)%,C组分别为(1.09±0.25)mm、(15.39±2.90)%,IMT和IMT/内径比值均C组>B组>A组(P<0.01).(2)脉压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关系(r=0.624,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随脉压增大而增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ELISA法)测定125例老年EH患者及70例健康老年人血清AGEs浓度.同时测量血压,并使用B型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根据IMT将EH患者分为非IMT增厚组(40例)和IMT增厚组(85例),根据斑块严重程度EH患者分为0~3级4组.结合AGEs、IMT对各组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 EH两组患者血清AGEs均显著高于健康老年人(均P<0.01),非IMT增厚组与IMT增厚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GEs水平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斑块分级4组之间AGEs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IMT与AGEs及脉压(PP)呈显著正相关,IMT增厚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和0.638(均P<0.05),非IMT增厚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和0.425(均P<0.05),所有患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679和0.538(均P<0.05).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GEs、PP与IMT增厚密切相关.结论 血清AGEs水平升高与老年EH患者动脉硬化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与高敏反应C蛋白(hs-CRP)水平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将109例观察对象分为病例组(急性冠脉综合征,56例)和对照组(5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s-CRP水平.使用多谱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同时将109例观察对象分为hs-CRP≤3 mg/L组(43例)和hs-CRP>3 mg/L组(66例),分析hs-CRP与IMT的关系.结果病例组血清hs-CRP(4.72±2.55)mg/L明显高于对照组(1.85±0.79)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82±0.66)mm,明显厚于对照组(1.01±0.40)mm,斑块发生率(85.7%)高于对照组(35.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s-CRP>3 mg/L组IMT为(1.80±0.63)mm,斑块发生率为83.7%,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为83.7%;hs-CRP≤3 mg/L组IMT为(1.17±0.59)mm,斑块发生率为37.9%,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为30.3%,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hs-CRP水平与IMT厚度呈正相关(rs=0.434,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反映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敏感标志物,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以反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斑块不稳定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颈动脉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清胆红素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3组:PP1组(脉压〈51mmHg,1mmHg=0.133kPa),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分别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随着脉压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血清胆红素水平越低,PP3〈PP2〈PP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脉压高低密切相关,适当提高血清胆红素水平可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脉压,减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AB P)特点,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08例E 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E H者按年龄分为老年E H组与中青年E H组.对各组的动态脉压(PP)、动态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EH组24h、白昼及夜间动态PP水平高于中青年EH组,P<0.05.24h、白昼及夜间DBP低于中青年EH组,P<0.05;两组间24hdMSBP、24hnMSBP,24hMSBP 比较P>0.05.结论 老年EH组动态脉压增大与动态DB P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ABP)特点,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EH者按年龄分为老年EH组与中青年EH组,对各组的动态脉压(PP)、动态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比较。结果老年EH组24h、白昼及夜间动态PP水平高于中青年EH组,P〈0.05。24h、白昼及夜间DBP低于中青年EH组,P〈0.05;两组间24hdMSBP、24hnMSBP、24hMSSP比较P〉0.05。结论老年EH组动态脉压增大与动态DBP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 62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A组)和42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B组)入院后常规降压、降糖、抗血小板治疗,A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1次.分别于入院后及6个月时测定血浆hs-CRP、脂蛋白(a)[LP(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 1c),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结果 入院时A组hs-CRP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8.78±1.59)mg/L和(6.34±1.43)mg/L,P<0.01,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A组也明显高于B组;阿托伐他汀治疗后hs-CRP、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分别由(8.78±1.59)mg//L、(1.24±0.13)mm、82.3%、(6.23±0.57)mm下降为(6.19±1.30)mg/L、(0.98±0.19)mm、69.5%、(5.07±0.42)m,P<0.01.相关分析表明hs-CRP、LP(a)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成正相关;hsCRP与HbA1c、TG、LDL-c呈正相关(P<0.005~0.01);结论 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重;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炎症反应程度,具有稳定斑块作用;③hs-CRP有致动脉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孝湘  郑书展  刘玉萍 《四川医学》2012,33(9):1542-1544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IMT值及斑块形成与血浆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EDLS)浓度的变化,探讨颈动脉硬化和血浆EDLS浓度在老年EH中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50例老年EH患者和60例血压正常的老年健康者颈动脉IMT值及斑块检出率,同时测定血浆EDLS含量。结果①对照组、EH1级组、EH2级组、EH3级组的血浆EDLS含量呈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值或斑块检出率也均随血压的增高而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相关分析表明IMT值与血浆EDLS水平呈正相关(r=0.872,P<0.01)。结论老年EH患者存在颈动脉硬化和血浆EDLS水平升高,EDLS与颈动脉硬化发生发展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脉压差(PP)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检测的意义。方法应用超声方法对49例老年EH患者(合并脑梗死)及35例老年EH患者(排除合并脑梗死)检测其IMT。结合患者血压及脉压差(PP)情况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老年EH患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及PP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IMT随PP增加而增加,IMT与PP呈显著正相关,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IMT与PP相关系数分别为0.791,0.554,所有患者IMT与PP之间相关系数为0.721。结论脑梗死患者IMT显著增加,与PP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和PP监测老年EH患者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不同状态。便于判断病程及顸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超声检测颈动脉中膜厚度(IMT)与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的联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68例高血压患者IMT,根据IMT结果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26例以及增厚组4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压、PP、PPI的差异,并对IMT与PP及PP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增厚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PP、PPI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可知,IMT与PP(r=0.452,P=0.003)及IPP(r =0.398,P=0.008)呈均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斑块硬化与脉压及脉压指数具有密切关系,通过联合检测可提高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对临床防治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商水县人民医院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65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根据颈动脉斑块检测结果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对比其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颈动脉斑块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有较大联系,可以将其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