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究泼尼松片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0月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84例,随机抽取4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给予口服叶酸,作为对照组。剩余4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泼尼松片,作为研究组。两组均连续服用1疗程(1疗程4周,28天),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含量、胆红素水平、治疗缓解效果、机体抵抗力。结果研究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胆红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治疗缓解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机体抵抗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服用泼尼松片的治疗效果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惠儿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应用维生素D后的变化。方法将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各分成两组,每组均为20例均应用糖皮质激素(每日给予泼尼松2mg/kg,治疗3周),其中对照组单纯应用乳酸钙0.5g/d(n=20),治疗组(n=20)应用乳酸钙0.5g/d,并每日口服维生素D800 IU,测定各组患儿治疗前后的骨代谢生化指标: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血清骨钙蛋白(BGP)、总碱性磷酸酶(AKP)、钙(Ca)和磷(P)水平。结果治疗3周后,对照组患者的PICP、BGP、PICP、AKP、C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磷较治疗前明显上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成骨细胞合成明显受抑制,而联合比较应用维生素D后可改善糖皮质激素对成骨细胞的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的认识,方法:复飞国内外有关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的文献,作一初步总结、综述。结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通过免疫反应导致的疾病,其治疗应积极寻找病因,溶血性贫血可望纠正,早期足量的皮质激素是首选方法。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对激素、人血丙种球蛋白和切脾无效病例可获安全缓解。结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可提高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58例,依据质量方法差异性均分两组.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29例患者为参照组,予以洗涤红细胞输血治疗的29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总结.结果:通过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实施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5%)同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2.4%)进行比对明显较高,组间数据统计后P<0.05.研究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参数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优,组间数据统计后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予以洗涤红细胞输血治疗,效果理想,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相似文献   

5.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输血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由于患者免疫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作用于红细胞膜上,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短期内出现严重贫血的患者往往需要输血治疗。由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免疫血清学特点,输血时会出现配血不合或输血后贫血反而加重的情况,甚至危及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脏移植术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肝脏移植后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3例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前后的溶血象检查,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的变化趋势。结果 3例患者均出现与免疫抑制剂可能相关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经过治疗后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肝脏移植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肝脏移植后少见并发症之一,明确其诊断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可成功治愈。  相似文献   

7.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属细胞外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的一种,是因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某种自身抗体、结合在红细胞表面或游离在血清中,使红细胞致敏或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过早破坏而发生的溶血性贫血,其中以原发性和继发性的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多见。引起免疫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对骨代谢的影响。 方法 对 30例 2型糖尿病患者及 40例正常人 (对照组 )血清 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 (PICP)、I型胶原羧基吡啶并啉交联肽 (ICTP)、骨钙素(BGP)、钙 (Ca)、磷 (P)等骨代谢相关指标进行测定。 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ICTP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0 .0 1) ,PICP/ ICTP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 .0 1) ,血清 PICP、BGP较对照组降低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血清 Ca、P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血清 ICTP与病程呈正相关 (r=0 .474,P<0 .0 1) ,血清 PICP与 BGP呈正相关(r=0 .5 89,P<0 .0 1)。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骨吸收过程增加较为明显 ,造成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9.
邹丽萍 《当代医学》2021,27(35):23-25
目的 探究血型基因检测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78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法分为最小不相容组(MI组,n=38)与血型基因检测组(BG组,n=40).MI组采用传统"最小不相容"输血治疗原则进行输血治疗,BG组采用血型基因检测的输血治疗原则进行输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红蛋白(HB)值、红细胞(RBC)值、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G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MI组的7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B、R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 h,BG组HB、RBC均高于MI组(P<0.05).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型基因检测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传统"最小不相容"输血治疗相比,血型基因检测输血治疗效果更佳,能显著提升患者输血治疗后HB值和RBC值,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特点,总结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8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型鉴定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选择抗人球蛋白试验及手工凝聚胺试验对98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及交叉,其中67例患者抗人球蛋白试验及抗体阳性,22例阴性,91例Rh血型阳性,7例血型阴性.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及交叉配血试验不合24例,后采取,洗涤患者红细胞,复检Rh血型后给以血型相同成份血,交叉配合成功.结论抗人球蛋白抗体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易出现阳性,并且干扰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为减少事故差错应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测定抗人球蛋白抗体,同时应采取手工凝聚胺试验方法进行交叉配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提高,继发病例成为主要部分,近年来遗传因素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调节失衡及膜蛋白成分改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他淋巴系统疾病、病毒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以及药物也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为主要依据,而抗人球蛋白试验又是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2.
胡斌  郭莉  卢美萍 《浙江医学》2023,45(16):1764-1766,1773
回顾性分析2019年6至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首发症状的LRBA基因缺陷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例1为c.4127T>G(p.L1376R)和c.4124T>G(p.I1375R)突变导致,表现为反复的呼吸道感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肺炎、风疹病毒和白色念珠菌感染、生长发育迟缓等常见变异性免疫缺陷病(CVID)和自身免疫淋巴增生综合征(ALPS)重叠症状;例2为c.1570G>A(p.G524S)和c.89G>C(p.G30A)突变导致,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惊厥发作、抗核抗体及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等狼疮样症状起病。LRBA基因缺陷所导致的临床表型异质性高,主要表现为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和免疫缺陷,免疫抑制治疗可改善部分症状,但长期改善可能还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初发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结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初发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总CD4+T细胞中所占比例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降低致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可能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由于存在自身抗体,在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中常常出现疑问.如果存在自身抗体掩蔽下的同种抗体,输血治疗常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我们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清中检出自身抗体抗I和同种抗体抗E并存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Evans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Evans综合征又称Fisher-EVans综合征,表现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血小板减少,多见于小儿。1949年Evans首先报告。文献报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例中,约8%~13.2%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将我科近年收治的7例患儿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例中男3例,女4例,发病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14岁,平均年龄5.5岁。对7例患儿进行了血象,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醋酸泼尼松片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4例AIHA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患儿接受醋酸泼尼松片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醋酸泼尼松片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治疗时间为1个月。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前后血常规(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2.50%(20/32)、90.63%(29/3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网织红细胞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网织红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7%(3/32)、6.25%(2/3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醋酸泼尼松片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AIHA患儿,有助于改善血常规,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方法将145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51~60岁40例(观察A组);61~70岁50例(观察B组);71~80岁55例(观察C组)。30~45岁健康体检女性35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中骨代谢生化标志物血清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C端肽(PICP),PICPβ特殊序列(β-CTX)。结果观察3组中血清骨钙素、PICP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3组中PICP、β-CTX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女性血清BGP、PICP、β-CTX的联合监测可预示骨质疏松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致血型鉴定困难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致血型鉴定困难1例报告周文玲王佩侠苑秀丽(第一临床学院输血科,沈阳110001)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型;自身抗体1临床资料女,69岁。临床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患者Hb为40g/L,故欲输洗涤红细胞。在鉴定其血型...  相似文献   

19.
程宁宁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6):1051-1053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醋酸泼尼松片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AIHA患儿79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采用醋酸泼尼松片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醋酸泼尼松片+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乳酸脱氢酶、胆红素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76.92%(3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观察组血清乳酸脱氢酶及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醋酸泼尼松片联合利妥昔单抗可降低AIHA患儿血清乳酸脱氢酶、胆红素水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同种异体组织移植时的排斥反应(又称同种免疫病)和自身免疫病(如红斑性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虽表现不同,但都是由于免疫反应造成组织损伤而致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