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报告:在脱蜡的组织切片中,麻风杆菌经过普通的萋尼氏法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者,改用不脱蜡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则可提高麻风杆菌着色的阳性率或增强其着色程度。方法:取萋尼氏法染色麻风杆菌很少或阴性的人麻风活检的结节,将组织固定于10%福尔马林液中24小时,然后脱水,石蜡包埋,切片为6微米厚。 1.将不脱蜡的切片置于石炭酸复红或石炭酸夜蓝(Carbol night blue)或石炭酸维多利亚蓝B(Carbol Victoria blue B)内,在室温中染60分钟。  相似文献   

2.
分枝杆菌的石炭酸复红标准染色法最初是用于强抗酸菌的,例如结核杆菌。由于使用含有强酸如盐酸或硫酸的脱色剂常导致弱抗酸菌如麻风杆菌的过度脱色。过碘酸氧化能增强麻风杆菌石炭酸复红的着色。作者介绍二种实用的查菌方法: (一)石炭酸——复红/孔雀绿醋酸染色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某研究所中用一种改良 Nyka 氏方法染麻风皮肤切片中的抗酸杆菌,取得较满意的结果,其方法如下:1.脱腊到水。2.切片置于5%过碘酸液中4小时。3.水洗。4.石炭酸复红(由碱性复红、纯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过碘酸-石炭酸副品红(PA-CPR)染色对某些真菌病及分枝杆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A-CPR染色法对皮肤淋巴性感染的皮肤活检标本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3例过碘酸复红(PAS)染色和抗酸(AF)染色阴性标本,采用PA-CPR染色2例查见真菌,1例查见分枝杆菌。结论:PA-CPR染色法可以替代PAS染色和AF染色,用于真菌病及分枝杆菌病的初步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荧光显微镜已广用于检查结核杆菌,用于检查麻风杆菌的报告很少。本文目的在于观察组织切片的荧光显微镜检查的效果及敏感性,并与常规萋尼氏染色和 Fite 氏染色比较。皮肤涂片和活组织标本取自门诊病人。结果;15例(15.4%)瘤型和未定类麻风萋尼氏染色查麻风杆菌阳性,荧光染色阴性。结核样型麻风和疑似麻风者,其两种检查方法结果皆相同。15例病人荧光染色查不出麻风杆菌,婪尼氏染色只能察见颗粒型菌。这是由于麻风杆菌的颗粒型与其他荧光颗粒是难以鉴别。69份活体组织中,Fire 氏法染色查见麻风杆菌者有36份(52.1%),而荧光染色仅22份(31.8%)阳性。作者在讨论中称,关于荧光显微镜检查涂片和组织切片中麻风杆菌的效能已有不同看法的报告。有人认为其效能较 Fite 氏法好,也有人认为其效能比 Fite 氏染色差,盖因荧光染色法难于检出断裂菌  相似文献   

6.
从16例瘤型麻风病人于氨苯砜开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一年内共采取60份血清标本,作者用一种可溶性麻风分枝杆菌抗原(由受染犰狳组织的麻风杆菌制备而成),按Axelsen改良的Laurell交叉免疫电泳法(CIE)研究了个体的抗分枝杆菌抗体的特异性和滴度的可能的变化,并与此种抗原的免超免疫血清(作为参考血清)在CIE中所产生的沉淀线  相似文献   

7.
以往报告的吡啶提取试验可做为一种鉴定麻风杆菌的方法,作者认为对此法有必要进一步验证和扩大研究。因此,用麻风杆菌、鼠麻风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鸟分杆杆菌、草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淋巴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内分枝杆菌、偶遇分枝杆菌和卡介苗等菌株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还对作者在LA-3培养基上分离的所谓麻风杆菌及上述各菌株(除麻风杆菌和鼠麻风杆菌外)菌龄对吡啶提取的结果的影响作了研究。采用的方法除应用Coovit的原法外,在提取及染色方法上  相似文献   

8.
用氚胸腺嘧啶核苷掺入的微量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对9例瘤型、16例结核样型麻风病人和6名不同程度接触麻风病人的健康人,测量了他们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对以麻风分枝杆菌和其它分枝杆菌的几种制剂为刺激原的反应。所用的刺激原有:(1)两批不同的人麻风菌素〔GAO-612和S-75,浓度为每毫升10~9条抗酸杆菌(AFB)〕;(2)用人的麻风杆菌感染犰狳后所得的AFB〔一种是用胶原酶、胰蛋白酶和蛋白酶消化受染组织的方法制备的AFB(A),另一种是将新鲜受染组织在冰盐水中匀浆制备的AFB(B),浓度均为每毫升10~9条AFB〕;(3)用人的麻风杆菌接种在LA-3培养基上,由Skinsnes等培养,在生长的对数期(接种后2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Fite染色在麻风病组织病理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我科2013—2017年诊断的13例麻风及疑似麻风患者(临床及HE染色高度怀疑为麻风而抗酸染色阴性)组织病理学切片重新行Fite染色,并与抗酸染色结果对比,评估Fite染色在麻风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6例抗酸染色阳性患者Fite染色亦为阳性;7例抗酸染色阴性的疑似麻风患者,6例Fite染色发现数量不一的麻风分枝杆菌,1例阴性。结论 Fite染色可以提高麻风分枝杆菌的阳性检测率。  相似文献   

10.
为了鉴定九带犰狳中繁殖的分枝杆菌是否人麻风菌,作者用三种方法对二只病变犰狳组织中的分枝杆菌作菌种鉴定。第一种方法是观察吡啶处理后对细菌的抗酸染色,Baker氏磷脂染色及金胺—若丹明(Rhodamine)荧光素染色的影响。已知的各种分枝杆菌中只有人麻风菌在吡啶处理2小时后失去上述三种染色能力。经涂片及组织切片检查,发现犰狳病变组织中的分枝杆菌在用吡啶处理后染色性的改变与瘤型麻风组织中的人麻风菌完全一致,而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报道了患瘤型麻风九带犰狳的脑膜脑炎。作者对10只瘤型麻风九带犰狳的脑组织进行了组织病理学研究,其中有8只系用2.3×10~8~2.3×10~9麻风杆菌静脉感染的犰狳,另外2只是在野外感染了麻风。取10只瘤型麻风九带犰狳的全脑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液中固定4周以上。分别在大脑、小脑、中脑取材,石蜡包埋,制成切片后用苏木素、伊红和改良的 Fite 法染色。肉眼所见,10只犰狳的脑组织均无任何明显的改变。未见发红、脑膜渗出物及坏死等炎症征象。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所有标本中脑膜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浸润。可见灶状聚集的单个核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有少量浆细胞和许多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内可见较多  相似文献   

12.
麻风菌的组织染色方法已经过多次改良,但透明和脱蟮仍用有毒的二甲苯。我们用1D透明剂代替二甲苯,透明和脱蜡的效果较好,组织不脆,切片完整,麻风菌着色鲜红,杆状及颗粒状的麻风菌都能充分显示出来。TO透明剂(TO型生物制片透明剂)是广西岑溪县松香厂产品,芳香无毒。  相似文献   

13.
按Prabhakaran等介绍的方法从麻风分枝杆菌感染的犰狳肝组织分离麻风分枝杆菌。将此杆菌用丙酮处理(不用任何蛋白酶处理),用pH8.8的0.2M醋酸锂溶液(内含20mM EDTA)处理,经超速离心、真空透析浓缩制备麻风分枝杆菌的抗原提取物,用Ouchterlony免疫扩散分析法检测该抗原提取物的特异性。以同样方法制备的包皮垢分枝杆菌(M.Smegmatis)、草分枝杆菌(M.Phlei)、牡牛分枝杆菌(M.Vaccae)、M.duvali和M.diernhoferi的抗原提取物和正常犰狳的肝组织提取物作为对照抗原。实验发现:用此种方法制备的麻风分枝杆菌的抗原提取物当与Abe提供的经吸收制成的、对麻风分枝杆菌高度特异的瘤型麻风病人的血清反应时,出现单一的免疫沉淀线;与所有15例已治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6岁,面部、四肢、足侧缘斑块、结节2个月,躯干、四肢暗红色斑疹1个月。面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真皮内见由泡沫样组织细胞构成的结节状浸润,与表皮间有无浸润带,抗酸菌染色(4+)。足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内见白色泡沫样组织细胞构成的结节状浸润,与表皮间有无浸润带,抗酸菌染色(4+)。躯干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真皮血管周围可见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部分组织细胞呈泡沫状,抗酸菌染色(2+)。面部皮肤组织涂片,抗酸杆菌阳性(4+)。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阳性,TRUST半定量1∶1,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TPPA)阴性。诊断:瘤型麻风伴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假阳性。于当地疾控中心接受麻风联合化疗(MDT-MB)方案治疗好转,目前随访中。  相似文献   

15.
报告1例麻风复发误诊为假性淋巴瘤。患者男,72岁。面部浸润性红斑伴瘙痒7个月。患者50余年前被诊断为瘤型麻风(LL),经氨苯砜(DDS)治疗临床判愈。1年前左眼睑水肿性红斑,在外院以"假性淋巴瘤"行皮损切除。皮肤科检查:额部浸润性红斑,约手掌大,境界不清,左眶上神经增粗。皮损组织液涂片抗酸杆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表皮下可见无浸润带;真皮全层弥漫性以组织细胞为主的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浸润细胞呈泡沫样;抗酸染色可见大量抗酸染色阳性杆菌。诊断:(1)麻风复发;(2)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Ⅰ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16.
血清学、生化学及对分枝杆菌细胞壁进行脂类分析证明,这些试验对分枝杆菌的分类及麻风杆菌鉴定都是有用的。但这些特征大多数是以体外生长的分枝杆菌为基础进行研究得到的,而目前麻风杆菌尚不能体外培养,加之体内外生长的菌特征不同,所以麻风杆菌的鉴定仍是一个难题根据鼬鼠甲基分枝菌酸脂薄层层析(TLC)模型在体内、外生长时无区别这一特点,启示作者设想用分析麻风杆菌的甲基分枝菌酸脂做分类的标志。作者用TLC将从感染组织分离出来的麻风杆菌、从麻风活检组织中培养  相似文献   

17.
著者用Ivanyi所提供的麻风菌单克隆抗体MLO_4,MLO_6(能分别鉴定麻风菌抗原MY2a和MY1a)检察麻风病人皮损冰冻切片中的特异性麻风菌抗原。用过氧化酶标记法显示,并用苏木素——伊红染色片作对比观察。共检查6例BT/TT病人;7例BL/LL病人。在结核样型病人,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内的淋巴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显示单克隆抗体使细胞膜部受染。同样,瘤型麻  相似文献   

18.
作者曾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有些麻风病例的表皮内含有麻风杆菌,但因进行此种观察的组织切片相当厚,导致人们无法判断,究竟麻风杆菌是真正存在于表皮细胞内,还是附着在表皮组织切片的表面上?因此最近作者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麻风杆菌确能卷入表皮细胞内。  相似文献   

19.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麻风诊断,预后及检测病情进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菌型麻风(MB)因可以查到大量的麻风杆菌(AFB),诊断并不困难.但对查菌阴性、组织病理表现为非特异性或结核样肉芽肿的患者,诊断困难.采用S-100蛋白染色,提高了对皮肤神经、包括结构被破坏的神经碎片的辨认,确认皮肤神经内外炎性浸润、残余神经片段及神经肉芽肿等的病理改变,即可提高对未定类及结核样型麻风早期诊断.本文应用这一技术与常规HE染色、抗酸染色结合,以探讨其在少菌型麻风(PB)组织学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单位:石丽君(姜堰皮肤病防治所,江苏姜堰,225500)  相似文献   

20.
麻风病早期皮损的组织变化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本文报告20例确诊为未定类麻风的组织病理研究。 20例皮肤标本作HE和Wade—Fite染色,部份为复染,部份作连续切片复查。近又用羟乙醛复红染色观察,计算肥大细胞数,每片均在高倍视野下测检浸润所占面积及其百分比。 20例患者绝大多数为发生在四肢的浅色斑,皮损处细菌均为阳性,主要局限于神经或其它部位,如组织细胞,表皮下区,偶见于立毛肌、毛囊或表皮细胞内。70%患者真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