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在共焦显微镜下的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组织在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y)下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应用Conoscan2.0共焦显微镜对板层角膜移植术后3~7d患者12例(12只眼),术后1a患者8例(8只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3~7d患者10例(10只眼),术后1a患者11例(11只眼)进行扫描检查,记录各层角膜图像。结果:板层角膜移植术后3~7d,植片中基质细胞较小,可见裂隙状暗纹和细小神经,层间为大面积高反光区,有点状颗粒沉积,植床水肿,细胞成像不清。移植术后1a,植片中未见神经,层间反光明显减弱,但仍有点状高反光颗粒沉积,植床中出现粗大裂隙状暗纹,内皮细胞密度正常。穿透角膜移植术后3~7d,植片中基质细胞“激活”,可见神经和后基质层的粗大暗纹,内皮细胞密度正常,细胞间可镶嵌有高反光点。术后1a,植片中基质细胞仍较小,未见神经,后基质层仍有裂隙状暗纹,内皮细胞体积增大,密度减少,高反光点消失。结论:Confoscan 2.0共焦显微镜可活体检查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组织结构和细胞的病理改变,这对评估手术效果和临床观察以及跟踪随访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角膜内皮炎的共焦显微镜下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Confoscan 4.0共焦显微镜对24例24眼角膜内皮炎患者的角膜进行扫描检查,记录并分析各层角膜图像。结果:所有患者前部基质混浊,角膜深基质层可见基质细胞排列紊乱及条索状高反光结构,深基质层中还可见低反光带为后弹力层皱褶,角膜内皮细胞前可见斑片状大小不等的高反光结构,病变区角膜内皮细胞水肿、变性呈无结构暗区,内皮细胞呈多形性改变。4眼角膜上皮细胞边界不清,排列疏松,细胞较大,细胞核呈高反光结构,其中可见泡状暗区。结论:共焦显微镜可活体检查角膜内皮炎患者角膜组织各层结构,起到类似病理组织切片的作用;角膜内皮炎以深基质层及内皮细胞层损害为特征;共焦显微镜检查对角膜内皮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活体共焦显微镜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角膜各层组织的共焦显微镜形态改变。方法应用Confoscan2.0共焦显微镜对13例(26眼)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患者的角膜进行扫描检查,记录与分析各层角膜图像。结果所有患眼前基质细胞及16/26眼后基质细胞结构不清,排列紊乱,并可见短棒状多形性强反光;6/26眼前弹力层不规则并增厚,神经纤维密度明显下降;6/26眼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层可见不定型的强反光;2/26眼角膜上皮细胞边界不清,排列呈疏松的蜂窝状,并出现不透明的强反光;所有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基本正常。视力0.3以下的患眼角膜上皮细胞层、上皮基底细胞层、前弹力层、后基质层发生形态异常的比例高于0.3以上的患眼(P<0.05)。结论1.共焦显微镜可活体检查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角膜组织各层结构,起到类似病理组织切片的作用。2.前基质层形态异常可能是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最基本的共焦显微镜形态特征,病情越重,前基质层以外的其它层次发生形态异常的可能性越大,但内皮细胞层一般不受累。3.共焦显微镜检查对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在共焦显微镜下的形态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ACD)患者的共焦显微镜图像特点。方法对经基因型检测明确为ACD患者(R124H突变)的10例20眼角膜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其中1例2眼为穿透角膜移植(PK)术后眼,一眼病变复发,另一眼无复发表现。并取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I型(GCD I,R555W突变)患者9例18眼作为对照。结果ACD患者未手术眼共焦显微镜图像特点:基底上皮、Bowman膜及整个角膜基质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光改变;PK术后复发眼Bowman膜及紧邻其下的前基质可见由细小沉积物组成的不规则混浊;PK术后无复发表现眼角膜各层未见明显异常。GCD I型最显著的共焦显微镜图像特点为角膜基质内以大型沉积物为主。结论首次对经基因检测确诊的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患者的角膜进行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ACD患者基底上皮、Bowman膜及整个角膜基质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光改变,但较GCD I型患者的沉积物为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共焦显微镜下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CE)的角膜各层组织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观察型系列病例研究.对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的23例(23只眼)ICE患者,行共焦显微镜(NIDEK,Confoscan 3.0)下双眼检查.使用NAVIS软件记录和分析角膜各层组织图像,并使用SPSS 13.0软件对患眼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及有核细胞比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ICE患眼的角膜内皮细胞呈"风筝样"或"上皮细胞样",细胞形态失去正常的六角形外观,细胞排列紊乱,胞内可见高反光的细胞核,部分细胞内可见双核或细胞分裂象.随病程时间延长,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逐渐下降.病程短于1年、1~3年、3~5年及超过5年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1687.1±122.6)、(1210.6±168.7)、(947.3±145.2)及(856.8±73.4)个/mm2;六角形细胞比例分别为(51.5±6.3)%、(39.8±9.2)%、(32.7±8.1)%及(24.1±5.6)%.随病程时间延长,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和有核内皮细胞比例逐渐升高.病程短于1年、1~3年、3~5年及超过5年患者的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分别为(678.3±56.3)、(928.7±96.2)、(1188.5±72.6)及(1337.5±60.8)μm2;有核细胞比例分别为(12.6±1.4)%、(56.8±3.7)%、(78.7±5.6)%及(84.3±2.8)%(F=7.158,7.736,6.876,14.452;均P=0.000).患眼基质细胞形态无异常,但是随病程延长,基质神经纤维逐渐增粗并明显扭曲.患眼上皮细胞的形态无异常.对侧眼角膜的各层形态结构无明显异常.结论 共焦显微镜下ICE患眼的角膜内皮细胞表现有一定特点,共焦显微镜对于判断ICE的病程进展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体角膜内皮细胞的共焦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活体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正常人(20例)、角膜炎(12例)、角膜移植术后(19例)、葡萄膜炎(5例)、大疱性角膜病变(3例)、角膜白斑(6例)、角膜营养不良(7例)、青光眼(10例)、圆锥角膜(17例)等患者的角膜内皮,分析所得活体角膜内皮图象,总结其形态学特征。结果活体共焦显微镜下角膜内皮的图象主要有8种:①完全正常角膜内皮。②水肿角膜内皮。③失代偿角膜内皮。④“激活”角膜内皮。⑤排斥角膜内皮。⑥有KP角膜内皮。⑦有“疣状物”的角膜内皮。⑧“双核”角膜内皮细胞。结论共焦显微镜能对活体角膜内皮进行实时、无创、准确以及可重复、可比较的观察。 相似文献
7.
8.
软性角膜接触镜诱发角膜改变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对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所诱发的活体角膜组织改变情况进行观察.方法选择2002年8月~2003年4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门诊进行检查的患者36例(72眼),其中男性19例(36眼),女性17例(34眼),平均年龄为(27.63±10.7)岁,平均等效球镜度为(-5.87±0.67)D(-1.0~-9.0D),平均日戴时间超过8h,平均戴镜时间为(5.60±3.38)年(1~13年).选择未戴角膜接触镜者41例(82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0例(40眼),女性21例(42眼).平均年龄为(28.54±12.4)岁(18~52岁),平均等效球镜度为(-5.94±4.06)D(-1.25~-13D).结果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组角膜上皮的厚度为(42.6±6.1)μm,前基质角膜细胞密度为(1243±116)个/μm2,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其差异有显著性.戴角膜接触镜组的内皮细胞密度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多形性内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异形性百分比与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其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长期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可诱发角膜组织改变. 相似文献
9.
史伟云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7,21(6):358-361
共焦显微镜(confocalmicroscopy)是一种在四维(X,Y,Z轴和实时)观察活体角膜细胞水平,且无创伤的显微镜,其特点是无论在透明或混浊的角膜均能在三维空间和实时条件下显示角膜细胞结构和病理改变,尤其对角膜棘阿米巴,病毒感染等能在病因学上的作出诊断,对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能早期发现,对角膜的各种创伤愈合亦能观察到细胞,神经的动态改变,共焦显微镜被认为是继角膜内皮镜后,更具意义的新型角 相似文献
10.
闫超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0,24(1):54-58
本文对一种新型的光学显微镜-共焦显微镜,在角膜病中的临床指导意义做了详细的报道。主要介绍了共焦显微镜的原理,使用方法,结构,并总结了其对正常人体角膜细胞研究的结果,概述了其对棘阿米巴角膜炎,角膜营养不良,角膜激光切削术,角膜移植术后等角膜疾病的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共焦是微镜是独特的,先进的,分辨更好的细胞水平研究的新型仪器、对角膜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LASIK术后干眼症产生的原因。方法:选取2008-01/2011-01就诊于门诊的LASIK术后干眼症患者122例244眼。通过检查视力、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干眼症问卷调查,并在15min后用裂隙灯检查眼前节,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荧光素(FL)染色检查。结果:干眼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视疲劳,其占总人数的88.5%,干涩者75例(61.5%),视力波动者93例(76.2%),异物感者84例(68.9%),眼痒者83例(68.0%)。结论:LASIK术后干眼症病因有角膜完整性破坏、神经缺失,术后未能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2.
角膜表面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是人体全身中最敏感的部位之一,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且强烈。干眼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其症状与体征的变化及其严重程度不相符,诊断和治疗难度极大。近年来,有关干眼与角膜神经关系的研究备受关注;同时患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亦有眼干症状,表现为角膜神经改变。这对全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中笔者从角膜神经改变角度阐述开发干眼治疗和全身疾病进展监测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术后干眼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目前矫正屈光不正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预测性和有效性。如术中支配角膜的神经受到损伤,则引起角膜知觉的减退及干眼症的发生。就LASIK术后干眼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等进行系统分析,对临床上手术方式的选择、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改进及术后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暴露性干眼症大鼠模型角膜上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暴露性干眼症大鼠模型角膜上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与组织损伤的关系。方法25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和1组正常组,每组5只。实验组通过睑缘缝线机械性阻止大鼠瞬目,充分暴露各组大鼠角膜0.5h、6h、24h及1周后,用角膜荧光素染色及SchirmerⅠ试验对实验组大鼠进行临床诊断;然后分别处死每组大鼠,取双眼角膜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角膜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cl-2及Bax的表达。正常组大鼠不进行处理,处死后取双眼角膜标本按实验组同样步骤处理。结果不同实验组大鼠角膜上皮细胞Bax表达阳性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增加,而Bcl-2表达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减少,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角膜上皮细胞Bax表达阳性细胞数与暴露时间呈正线性相关(r=0.76,P<0.05),而Bcl-2表达阳性细胞数与暴露时间呈负线性相关(r=-0.57,P<0.05)。结论暴露性干眼症角膜组织中上皮细胞凋亡可能是导致角膜上皮破坏进而功能丧失的原因之一,Bax增加及Bcl-2减少与角膜上皮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干眼症患者435例临床症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干眼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08年2月就诊于我科的435例(870眼)干眼症患者的资料,并进行相关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检查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test,SⅠt)。结果435例干眼患者中,眼部不适症状中最多见者为眼部干涩312例和视疲劳308例,其次是眼痒265例,视物模糊/视力下降247例,眼红241例,异物感213例,畏光/流泪和眼痛均为197例,眼烧灼感112例,睫毛上粘有碎屑、球结膜出血和眼睑痉挛者少见。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非-Sjgren综合征眼患者386例,平均年龄(34.70±12.84)岁。BUT≤5s者410例;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患者427例;SⅠt≤5mm者335例,6mm≤SⅠt<10mm者83例。结论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特点,尤以眼干涩、视疲劳、眼痒和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最为多见;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BUT、SⅠt检查是诊断干眼症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视屏终端综合征与干眼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视屏终端综合征(visual display terminal,VDT)与干眼症的关系,并分析视屏操作时间对它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干眼诊断标准的60例VDT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眼科常规检查,作为可疑干眼的观察组,取年龄与之匹配的正常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做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Ⅰ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reak up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FL)、结膜细胞印迹学检查(impression cytology,IC),分析观察组的症状、病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SⅠt试验,BUT,IC均显著降低,观察组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每日VDT操作时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VDT是干眼的相关危险因素,且VDT的症状严重程度与VDT使用电脑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干眼症的相关发病因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收集眼科门诊175例干眼症患者的病史资料,并进行相关检查,包括泪液分泌实验、泪液膜破裂时间测定和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等。结果:在干眼症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有高度的显著性差异;40岁以上的患者多于40岁以下的,有显著性差异;长期使用电脑或处于空调房间者、司机、公务员等患者所占比例较高。结论:干眼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眼科保健知识的宣传与教育,积极去除诱因或接受相关治疗,对减少干眼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LASIK角膜瓣蒂位置对术后干眼症发病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角膜瓣蒂置于上方位与鼻侧位术后干眼症的差异。方法 :随机选LASIK手术角膜瓣蒂置于上方位 176只眼 ,鼻侧位 185只眼。分别于术后 1日、1周、1个月和 3个月测定记录泪液分泌(Schirmer 1)和泪膜破裂时间 (BUT)。结果 :手术后 1日和 3个月两组 ,Schirmer 1实验和BUT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术后 1周和术后 1个月两组Schirmer 1实验和BUT结果有明显差异 (P <0 0 5 )。旋转刀组术后 1周和 1个月分别有 4 6只眼 (占2 6 1% )和 6 8只眼 (占 38 6 % )符合干眼症的诊断 ,而平推刀术后 1周和 1个月分别有 12只眼 (占 6 5 % )和 38只眼 (占2 0 5 % )符合干眼症的诊断。结论 :角膜瓣蒂位于上方位术后干眼症发生率高于鼻侧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临床上干眼症的误诊原因,探讨防止干眼症误诊的措施。方法:对146例临床干眼症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以干眼症最简单可行的3项检查结果,①SchirmerI试验≤5mm,②BUT≤10s,③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为诊断标准。结果:误诊为慢性结膜炎58例,病毒性角膜炎16例,泪囊炎1例,眼部术后患者11例,其它眼疾病者15例,另38例为在我院首诊确诊为干眼症的患者,只有7例是经上级医院确诊的干眼症患者。结论:临床干眼症误诊率高达69.2%,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干眼症,不要滥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秦皮滴眼液联合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方法:将200例400眼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200眼。试验组:秦皮滴眼液与0.5g/L环孢素A滴眼液间隔30min,每次1滴点双眼(1mL≈15滴),各4次/d。对照组仅用0.5g/L环孢素A滴眼液每次1滴点双眼,4次/d。两组均以4wk为一疗程,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用药前Schirmer试验、BUT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Schirmer试验、BUT均较治疗前改善,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后,Schirmer试验、BUT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秦皮滴眼液联合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症较环孢素A滴眼液单药使用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