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及应用抗凝剂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3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16)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B组(n=16)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于入院第1天、第14天、出院后1个月利用免疫浊度法检测外周静脉血D-二聚体,观察两组不同时间血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疗效,并与16例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在发病早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抗凝治疗后不同时间D-二聚体含量呈降低趋势,其中,A组与B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显效率为50.0%,B组显效率为87.5%,B组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在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患者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抗凝治疗或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效,后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围术期抗凝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分析2008~2011年152例接受下肢骨折手术、围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或口服利伐沙班片的患者(A组)的临床资料,统计血栓发生率,同2008年152例前下肢骨折围术期未予抗凝药物干预的患者(B组)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A组8例(5.26%)发生深静脉血栓,B组38例(25.00%)发生深静脉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大出血。结论:围术期积极抗凝治疗,可大大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李丽军 《广西医学》2014,(4):465-467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妇科手术后发生下肢DVT的83例患者为病例组,同期行妇科手术但未发生下肢DVT的83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年龄、职业性质、体重、合并症、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月经时期、恶性肿瘤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VT发病与年龄、体重、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手术方式、职业性质有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职业性质是影响DVT发病的独立因素(P〈0.05),其中前两者为危险因素,职业性质为体力劳动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有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妇科恶性肿瘤为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危险因素;体力劳动是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刘海波  赵枫  曹杰  杨照田  陈超 《河北医学》2016,(8):1246-1249
目的:探讨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94例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深静脉血栓组(A 组,n =24)和非深静脉血栓组(B 组,n =170)。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①A 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与 B 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Logistic 回归分析中可知,年龄≥45岁、合并系统疾病、卧床时间长、血清 D-二聚体水平≥0.5mg /L 均为患者术前危险因素(P<0.05);抗凝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术前 DVT 形成,为相关保护因素(P<0.05)。结论:患者年龄、高凝状态、合并创伤、卧床时间长短及血清 D-二聚体水平等因素直接影响髋臼与骨盆骨折患者术前 DVT 形成,对于高危患病人群,应做好筛查工作,术前抗凝预防治疗可降低 DVT 形成几率。  相似文献   

5.
郝敬铎  岑雪英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2):1348-1348,1350
目的探讨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144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采用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149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常规处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中药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51例口服通络散;对照组45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结果:预防组总有效率89.1%,对照组86.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组(P〈0.05)。结论:通络散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下肢压力泵治疗仪在预防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的86例患者进行研究,均为骨科手术后患者,均在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进行手术。治疗A组和治疗B组,分别采用药物治疗和压力泵治疗,各43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栓子大小和满意度。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A组患者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9例,占20.93%;治疗B组患者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2例,占4.65%。对比两组血栓发生率,治疗A组明显高于治疗B组(P0.05)。治疗B组2例均为直径是0.1~0.3 cm大小的栓子,治疗A组患者中栓子大小为0.1~0.3 cm的最多,且明显比治疗A组多(P0.05)。治疗B组患者满意度高于治疗A组(P0.05)。结论对骨科术后患者采用压力泵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比采用抗凝药物治疗的效果更好,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椎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武警浙江省总队杭州医院收治的椎骨骨折患者120例,采用单因素、多元回归法分析椎骨骨折患者术前DVT形成与性别、年龄、合并伤、合并系统性疾病、陈旧性骨折、术前牵引制动、术前血栓预防措施、D-二聚体水平、吸烟史的关系。结果共有21例(17.5%)患者发生下肢DVT,其中发生DVT患者与未发生DVT患者在年龄≥45岁、性别、合并伤、合并系统性疾病、未采取预防措施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5岁、合并系统性疾病、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是影响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45岁、合并系统性疾病及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的患者发生DVT的可能性比较大,采取术前预防措施和加强监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86例下肢骨折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下床时间、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1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7%(2例),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3%,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93,P=0.024〈0.05)。2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3.7±2.2)h比(2.8±1.0)h,(18.1±2.9)h比(2.1±0.7)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健康教育依从性及出院患者复诊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将120例接受腹腔镜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进行比较,并对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研究组中有4例患者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有11例患者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3%,对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为(25.5±3.4)cm/s,对照组患者为(19.1±2.2)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对比阿哌沙班与依诺肝素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5月~2012年10月在我院行全髋置换患者115例,年龄65~86岁,经内科诊断合并糖尿病。完全随机分为A组(阿哌沙班组,n=58)和B组(依诺肝素组,n=57)。A组:手术切口缝合后12h使用阿哌沙班,剂量为2.5mg,口服,每日2次。B组:手术前12h及手术后每天使用依诺肝素,剂量为40mg,皮下注射。两组疗程35d。术前与术后行双下肢静脉深静脉造影,记录深静脉血栓和出血发生率,检测术前,术后1d、7d、30d、60d空腹血糖数值。结果A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总发病率(5.2%)较B组(17.5%)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哌沙班在老年合并糖尿病患者全髋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较依诺肝素效果更佳,血糖影响小,出血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对30例胸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于术后24h开始每12小时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3ml,连续3d,行超声检查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情况(研究组),并以30例未应用肝素者为对照。术后检出DVT7例,其中研究组1例(3%),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6例)(P〈0.05),血栓最早于术后1d检出,单纯小腿肌间静脉血栓6例,胫后静脉血栓1例。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1d时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3d时FIB、D-二聚体显著降低(P〈0.05)。低分子肝素显著降低术后高凝状态,减少下肢DVT发生;超声可作为术后早期监测无痒状小腿DVT及预防措旆效果的首诜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某单位职工近3年间无干预状态下不同年龄段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单位职工近3年的体检结果,统计学分析不同年龄段高血压、血脂异常及血糖升高等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在25~55岁年龄组(A组)中,男性血脂异常、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逐年递增趋势,2009年高于2007年(P〈0.01),男性血脂异常、高血压及体重超重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女性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逐年递增趋势,血糖升高、高血压及体重超重无明显变化;而在56~70岁年龄组(B组)中,血脂异常、血糖升高、高血压、超重患病率无逐年递增趋势,相反女性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性血糖升高高于女性,高血压及体重超重患病率无性别差异;B组中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糖升高明显高于A组。结论:在无干预状态下,该单位职工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变化趋势不同,55岁以下年龄组,特别是男性,不良生活方式无改善是导致危险因素患病率上升的原因;56岁以上年龄组中,女性职工更应注意心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气渗湿中药汤剂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63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组和B组,手术术式为全麻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A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益气渗湿类中药汤剂。给药1周,观察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彩超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数值、疼痛评分(VAS)及肢体周径的变化,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2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数值术后3,7 d各时段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术后3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渗湿法可有效地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邱振雄  刘维藩 《吉林医学》2010,31(18):2799-2800
目的:对比研究术前单次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疗效。方法:对LC患者按进院先后随机分组,研究组(A组)术前15 min皮下注射5 000μg低分子肝素钙,再行LC。对照组(B组)行常规LC手术。术后3 d常规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A组的血栓率为0.54%,B组的血栓率为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使用单次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明显,对术中术后出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毅君  邓盛  熊荣生  李烨 《河北医学》2014,(9):1430-1434
目的:探讨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冠心病血运重建患者106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A组(年龄<70岁)61例和B组(年龄≥70岁)4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Syntax评分等资料,并进行对比。通过多因素Cox 分析探讨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A组9.84%合并有心律失常,6.56%既往有脑血管意外病史,显著低于B组(20.00%、17.78%)(均P<0.05)。两组患者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各项参数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A组的左回旋支病变比例为60.66%,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为36.07%,均显著低于B组(755.6%、51.11%)(均P<0.05);A组的病变血管数为(2.09±0.83)支,靶病变数为(1.48±0.77)支,均显著少于B组(均 P<0.05)。 A组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的比例为6.56%,总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6.39%,均显著低于B组(15.56%、33.33%)(均P<0.05)。对数秩检验提示,B组的生存率显著低于A组( P<0.05)。年龄、病变血管数、收缩压是血运重建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OR=1.131、2.1581、.182,均P<0.05)。结论:年龄、病变血管数和收缩压是发生血运重建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且高龄患者具有更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脾切断流术后行抗凝治疗预防门脉系血栓形成的最佳时机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脾切断流术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三组。A组:行祛聚治疗基础上,术后第2天开始加用低分子肝素钠。B组:行祛聚治疗基础上,血小板计数〉300×10-9/L时加用低分子肝素钠行抗凝治疗。c组:仅行祛聚治疗。比较三组间血栓发生率、术后再出血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3.39%)明显低于B组(25.93%,P〈0.05)和C组(35.71%,P〈0.05)。B组和C组间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167,P〉0.05)。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术后尽早(术后第2天)行抗凝治疗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效果佳,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7例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DVT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87例手术患者术前37例检出DVT,发生率为12.89%。DVT组年龄40岁以上各组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栓患者(P<0.05),术前卧床时间30d以上比例最高(P<0.05),合并高凝状态疾病组、合并其他创伤组、高能创伤组、吸烟组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栓患者(P<0.05),D-D二聚体<500μg/L、术前抗凝预防措施组比例明显低于非血栓患者(P<0.05)。年龄、合并高凝状态、合并其他创伤、D-D二聚体水平是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抗凝预防措施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存在较高DVT形成风险,并与年龄增长、D-D二聚体水平升高、高凝状态及合并其他创伤密切相关,应加强重点人群的预防和筛查,术前低分子肝素抗凝预防治疗能有效降低DVT发生,但应结合出血风险,制定合理预防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消栓饮对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消栓饮组及低分子肝素组。建立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兔模型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消栓饮组给予消栓饮灌胃,低分子肝素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连续给药1周。检测造模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各组造模前后自身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纤维蛋白原数值均明显升高(P〈0.05)。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检测结果比较,消栓饮组及低分子肝素组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较模型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低分子肝素组比较,消栓饮组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消栓饮对大白兔DVT模型有较好的抗凝作用,能有效地防治下肢DVT形成,其作用机制与低分子肝素相类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通气模式对先心病患儿心内直视手术中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非紫绀型先心病患儿40例,心功能Ⅰ级或Ⅱ级,按年龄分为2组:A组(年龄〈2岁)、B组(2岁〈年龄〈4岁)。分别于切皮前(T1)、胸骨劈开后10min(T2)、鱼精蛋白中和后10min(T3)及缝皮后(T4)记录在定容(VCV)和定压(PCV)通气模式下的呼吸力学指标,分别作为体外循环前(T1、T2)和体外循环后(T3、T4)的数据,记录时使不同通气模式下的潮气量都维持在10ml/kg。结果:两组患儿CPB后(T3、T4)各模式下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均高于CPB前(T1、T2),动态肺顺应性(Cdyn)有所降低(P〈0.05)。A组患儿在定压通气模式下的Ppeak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定容通气模式,Cdyn高于定容通气(P〈0.05)。B组患儿在CPB前的呼吸力学指标在不同通气模式下无差别,CPB后定压通气模式下的Ppeak低于定容通气组,Cdyn高于定容通气(P〈0.05)。结论:不同年龄先心病患儿在定容和定压通气模式下测定的呼吸力学指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对2岁以下及体外循环后的婴幼儿定压通气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