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本的汉方医学是在中医学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汉方医学史上,主要有3大流派,即后世派、古方派和折衷派.其古方派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古方派诸医家又竞相发挥,各有主张,如后藤艮山的"一气滞留说",吉益东洞的"万病一毒说",吉益南涯的"气血水说"等,对<伤寒论>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而与后世派成鼎足之势.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汉方医学是在中医学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汉方医学史上,主要有3大流派,即后世派、古方派和折衷派。其古方 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古方派诸医家又竞相发挥,各有主张,如后藤艮山的“一气滞留说”,吉益东洞的“万病一毒说”,吉益南涯的“气血水说”等,对《伤寒论》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而与后世派成鼎足之势。  相似文献   

3.
陆渊雷(1894--1955)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医科学化”的积极倡导者。日本汉方医对“中医科学化”思想的影响,是近代中国全方位学习日本在医疗领域的体现。陆渊雷在“诸病皆中毒说”、“科学阐述仲景学说”、“药不暝眩厥疾弗疗论”、“伤寒六经非经络说”、脉诊的价值、五运六气的意义等几个方面的观点,与日本汉方医存在着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日本汉方685首处方进行研究,探讨了我国经方常用50味药(Top 50)在汉方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平均用量。日本汉方中使用频次排列前50味的药物有41味与Top 50相同。在Top 50中,超过80%的药物在日本汉方临床的平均用量在2~5 g,约有33%的药物最小剂量不足1 g/d,约84%的药物最大剂量<10 g/d,超过50%的药物剂量差值≤5 g/d。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江苏医派的全面了解和研究,本文重点剖析了明清江苏以地域性流派而闻名的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山阳医派等医派之特点,分别归纳阐述了吴门医派以温病学说的创立、多世医家族、多御医官医、多医学论著为特点;孟河医派以重经典广临床、遣药和缓轻灵、对医道传授的多样化而闻名;山阳医派则以精研温病进一步完善温病学说、医家著作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为特色;龙砂医派以善使运气、重视《伤寒论》六经及经方的运用而名噪医界。彰显了明清江苏医派的成就与风韵,以期为更好地继承、挖掘与推广医派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仲景方的特点有4:(1)沿用原方,较少加减;(2)重视证候,发展腹诊;(3)气血水说,析证释方;(4)多种途径,讨论方理.  相似文献   

7.
创造日本汉方医的先哲们肖衍初图书馆郭建华教务处关键词汉方医,后世方派,田代三喜,曲直濑道三本文拟向我国中医界系统介绍日本汉方医界古方派、后世方派,汉兰折衷派代表医家的生平和学术特点,籍以了解中医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了解日本汉方医在吸收、融合、发展中...  相似文献   

8.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秦汉以来,交往从未中断,至隋唐之际渐臻繁盛。在涉猎广泛的文化交流中,医药学术的交流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公元562年,知聪携《明堂图》赴日,608年惠日来华学医,754年名僧鉴真东渡抵日,弘扬佛法之外,传播中国医药学术。成书于...  相似文献   

9.
日本国古方派医学观的变迁贾春华导师:刘渡舟(伤寒教研室)关键词古方派,永田德本,后藤艮山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人们探索自然方法的增强,对自然知识经验的积累,以及欧洲文化的影响,使日本国民的认识与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信而转向怀...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日本汉方医界的古方派主要医家名古屋玄医、后藤艮山、吉益东洞的生平和学术特点,籍以了解古方派的形成和学术中心,以及中日医学异同。  相似文献   

11.
日本反废止汉方医与中国反废止中医之斗争及其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日本明治维新启用西医废止汉方医,实现了全盘西化。日本汉方医以 社为中心展开了存续斗争,终致所提《医师免许规则改正案》被国会否决而失败。其后又兴起汉方复权运行,持续数十年,赢得了战后汉复兴。我国民国政府废止中医主要抄袭日本,多为少数留日学人民族虚无主义者策划,由于中医界奋力抗争,团结社会各阶层及海外华侨,并汲取日本之经教训,经数十年奋斗,保存了中医并有发展。中日汉方同出一源,近代反废斗争相似,结局不同,原因在于时代条件、社会基础、斗争策略、急取目标有异。  相似文献   

12.
介绍日本江户中后期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概况,特别列举了大师们学习运用清代朴学训诂考据方法,对《伤寒论》的文字训诂、校勘以及名物方面进行的研究。作为例证,简介了有关《伤寒论》中“似”“几几”、“钱匕”、“微除”、“喘冒”等的考证,同时也指出日本学者研究《伤寒论》中存在繁琐考据的缺点。  相似文献   

13.
14.
姚珍 《大同医专学报》1997,17(2):32-33,49
本文对《伤寒论》下利的辨证论治分析,临床可归纳为,表证下利,邪热下利,里寒下利,滑脱及泌别失职下利,寒热错杂下利五种类型,其中表证不利的汤证有,葛根汤,葛根芩连汤,桂枝人参汤,邪热下利的汤证有,黄芩汤,白头翁汤,猪芩汤,大承气汤;里寒下利的汤证有,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真武汤,桃花汤,下焦滑脱及必别失职下利的汤证有,赤石脂禹粮汤及五芩散;寒热错杂下利的汤证有,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15.
就中医学与日本汉方医学形成发展的关系及其影响作了探讨。对汉方医学自无到有,由盛而衰,由衰而复兴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总结。旨在探索中医学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并为中医全球化发展战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论明代《伤寒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难经)、(伤寒杂病论》均被列为四部经典著作,在祖国医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历代医家对(难经)褒贬不一,多数医家奉之为“医经之心髓,救疾之枢机”;贬之者则认为“今之(难经》,盖由好事医生冒(八十一难)之名,杂放(灵)。(素),益以荒谬之语而成,此不通之怪书耳”。因此认为《伤寒杂病论)所云“撰用《素问)、《九卷)。《/叶一难)”中的(八十一难)并非今之(难经),否定了(难经)与(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源流关系,故对于两书之间的关系少有探讨。仔细研读《难经),发现它既有对(内经)理论的阐释,亦有独树一…  相似文献   

18.
由于汉及汉代以前的医集存世甚少,因此对考证《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及其同时代方药状况造成极大困难.对1972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进行了考证后认为,武威汉代医简被考古学家推测为东汉早期的医学著作,据此推论《武威汉代医简》将对探讨和研究在相距150年的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对秦汉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若根据现存可靠的文字史料 ,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在预防思想、六经辨证、汤方辨证、杂病内容等方面与秦汉医药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发展的轨迹 ,从而为当前研究中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以医圣张仲景医学名著《伤寒杂(卒)病论》为线索,列举了大量例证,阐述仲景学说对日本传统医学——汉方医学的形成,取到的重要作用;论证仲景学说在日本医学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