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宝Yu 《中国医刊》2001,36(5):59-62
CT对眼、耳、鼻、副鼻窦及咽喉的疾病诊断均可提供重要的诊断影像信息 ,具有特殊价值。也是CT诊断又一分支 ,得到临床广泛地应用。1 CT检查方法1 1 眼及眼眶部CT检查  眼眶部CT扫描多采取采薄层 ,3~ 5mm ,若发现病变如眼球内则需 1~ 2mm进行薄扫。必要时可补充冠状面扫描。为鉴别病变经常进行CECT。1 2 眼及眶部正常CT表现  表现为眼及眶部的水平横断面图像 ,可见眼球结构晶状体呈透镜形 ,眼底及玻璃体均显示清晰。眶骨呈高密度影像 ,视神经及眼眶肌肉、脂肪均清晰显示 (图 1 )。1 3 耳的CT检查方法  自…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瘤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临床上可疑为恶性脉络膜黑色素瘤行眼球摘除或眶内容剜除,结果:将摘除组织行病理切片均报告为恶性脉络膜黑色素瘤,讨论: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占成年人眼内恶性肿瘤的首位,临床诊断上易和许多眼底疾病相混淆,为提高诊断率,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眼底及作相应的物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眼B超诊断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1 0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和B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B超检查呈球形、半球形或蘑菇形 ,不同程度地显示了“挖空”、脉络膜凹陷和声影等影像学特征。其B超诊断和病理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眼B超诊断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方便、准确 ,应成为该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 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在各年龄及各部位,而眼球恶性黑色素瘤发病部位以脉络膜为最多,虹膜与睫状体次之,结膜恶性黑色素瘤则罕见。笔者曾于1984年在门诊遇见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王某,女,75岁,自述1983年右眼内眦部发瘁、发红、曾用烟袋油子上眼后,发现内眦部逐渐变黑,面积扩大并隆起。五个月后去哈市某医院、诊断为“右眼  相似文献   

5.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为眼科的少见病。据文献报导,眼内恶性黑色素瘤发病部位以脉络膜为多见。此病预后极差,如不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往往难免发生血行转移而死亡。一旦诊断确定,原则上应及时将眼球摘除,如发现肿瘤已穿破巩膜,必须紧接着做眶内容剜出术,不能稍有姑息,手术时如发现眶内可能有肿瘤组织残留或已有血行转移,术后应给予全身化疗。有关放疗效果,多数人认为不敏感。  相似文献   

6.
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眼球肿瘤中26例视网膜细胞瘤的CT表现为高密度的境界清楚的球壁上肿物,均突入玻璃体内;3例脉络膜黑色素瘤CT表现为眼环轻度致密的局部肿块,呈半圆形;1例脉络膜骨瘤CT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呈高密度的卵圆形肿块。认为CT 内肿瘤的诊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刘剑平  吴雅臻 《吉林医学》1996,17(3):140-141
本文通过手术、病理及CT追踪证实眼球突出33例的临床与CT分析,总结出眼球突出的病因可分为三类。眶内本身疾病;邻近组织器官疾病侵入;远隔部位肿瘤转移。本组良性质变29例,占87.87%;恶性病变4例,占12.12%。并对眼球突出的CT诊断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眶内或球内恶性肿瘤与副鼻窦、颅内及身体其他脏器如肺、肝及甲状腺等的肿瘤可以互相转移,两者因果关系甚为密切。因此作为一个眼科工作者,应密切注意,慎重考虑这两者的关系。笔者曾遇到3例。倒l为球内恶性黑色素瘤转移到肝、肺。例2为球内转移性乳头状腺癌.来源于甲状腺。例3为眶尖部小细胞癌转移至颅中窝。兹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B型超声检查在脉络膜血管瘤和脉络膜黑色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经眼科A/B超声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CT、MRI等检查,诊断为脉络膜血管瘤和脉络膜黑色素瘤8眼的眼底表现及A/B型超声检查中的形态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脉络膜血管瘤5例均为孤立性,声像特征为后极部及视乳头附近球壁局限性卵圆形或盘状隆起,凸向玻璃体,表面光滑,内回声均匀,中等强度,无声影,可探及球后壁。脉络膜黑色素瘤声像特征眼内半圆形或蘑菇形实性隆起物,边界清楚、肿物前缘光滑锐利,光点密集明亮、向后逐渐减弱,接近眼球壁出现无回声区、局部眼球壁较周围正常低下即“挖空征”。结论:应用A/B型超声对脉络膜血管瘤和脉络膜黑色素瘤做出临床诊断,对难以确诊的病例,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CT、MRI等影像学可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10.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相当高的肿瘤,大多源于皮肤,也可起源于眼、鼻腔等粘膜及甲床.早期即可发生转移,转移部位多见肺、脑、骨及淋巴结.近几年我院发现数例因激光、冰冻等治疗黑痣,激发恶变及转移的病例.尤为遗憾的病例:病例1:左颧骨部黑痣经激光治疗三月后,左眼视力模糊,经查为恶性黑色素瘤眼底转移,虽行眼球摘除,后因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死亡.  相似文献   

11.
28例眼眶肿瘤切除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少庄 《医学文选》2003,22(5):774-775
眼眶肿瘤以眼球突出 ,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在整个眼科疾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眶肿瘤与邻近组织有密切的关系 ,常涉及颅内及副鼻窦组织 ,病情较为复杂。我科从 1 999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共为 2 8例病人切除眼眶肿瘤 ,取得满意疗效。现就护理问题及方法进行探讨 ,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情况 眼眶肿瘤 2 8例 (2 8眼 ) ,男性 1 7例 ,女性 1 1例 ,其中经病理检查证实的眼眶内血管瘤 6例 ,脑膜瘤 5例 ,淋巴瘤 4例 ,球后神经鞘瘤 4例 ,脉络膜黑色素瘤 3例 ,炎性假瘤 2例 ,多形性腺瘤 2例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1例 ,多发性表皮样囊肿…  相似文献   

12.
恶性黑色素瘤 (Malignantmecanona)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黑色素细胞肿瘤 ,多发生于皮肤 ,也可发生接近皮肤的粘膜 ,甚至眼、脉络膜及软脑膜等[1,2 ] 。本文收集我科 1982年至 2 0 0 1年近 2 0年外检 6 5 6 0 0例 ,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 4 8例 ,占外检总量的  相似文献   

13.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疗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划分两大类:一类为眼球或眶内容剜除;另一类是在保留眼球的基础上治疗肿瘤,如放射性贴附器、光凝、透热、冷冻、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和肿瘤局部切除等。以往对治疗后病人存活率和并发症等探讨甚多,对钌贴附器和光凝连合治疗脉络膜黑色  相似文献   

14.
李月月  王毅  黑砚  杨新吉  肖利华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2,21(12):1001-1003,1006,1066
【目的】总结眼内脉络膜黑色素瘤眶内蔓延的MRI、病理特征,找寻脉络膜黑色素瘤眶内蔓延的病理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诊断的眼内脉络膜黑色素瘤眶内蔓延病例,观察其MRI信号与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对切片进行常规病理形态学观察,总结其眶内蔓延的途径。【结果】所有患者行MRI检查,肿瘤在Tl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为典型表现。当肿瘤内黑色素均匀或较多时可出现典型的T1高,T2低,增强明显的典型信号特征。当肿瘤内黑色素较少甚至无,则出现T1中信号、T2中信号的特征。注入强化剂后几乎均增强,呈高信号,说明肿瘤富于血供,与肿瘤内黑色素多少无关。观察到脉络膜黑色素瘤眶内蔓延途径:(1)沿巩膜导管、巩膜涡静脉蔓延。(2)经视神经及其周围鞘膜眶内蔓延。(3)侵犯视网膜、睫状体、虹膜、结膜。(4)浸润周围神经、肌肉。(5)形成瘤栓,经血行转移。【结论】MRI检查是脉络膜黑色素瘤术前明确诊断较为可靠的指标。病理上可有多种途径向眶内蔓延。最多见的为延巩膜导管及涡静脉直接蔓延。经视神经及其周围鞘膜蔓延亦不罕见,易侵犯周围血管、神经及软组织。可形成瘤栓经血行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查1组脉络膜黑色素瘤标本确定其上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频率,并明确恶性脉络膜黑色素瘤上的CNV是否与某些特殊的组织学肿瘤特征间存在联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地分析了患脉络膜黑色素瘤眼球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组织学证据。结果:显微镜下显示存在脉络新生血管的  相似文献   

16.
陈逖  马虹 《安徽医学》1990,11(2):6-7
我院自198年5月~1989年3月采用美国出产的扫描机GE8800应用于眼科共计检查63例,发现眶内肿瘤38例,炎性假瘤3例,外伤和异物8例,眼型Graves病3例。介绍了眼眶CT扫描常规检查方法及正常眼眶、眼球的CT影象,报告6个病例,说明CT扫描在眼科应用的价值及其优点;1.CT扫描对眼眶肿瘤诊断极为有效,肿瘤部位,形态大小显示得一目了然.例1长期误诊为视神经萎缩,经CT扫描确诊为眶尖部肿瘤。2.颅内副鼻窦等病变及眼部有关病变可同时进行检查,有利于确定最佳治疗方案,例2额骨巨大骨瘤由我科与脑外科共同手术,经前开颅成功地摘出骨瘤。3.CT扫描有利于炎性假瘤的诊断,例3肿块型眶内炎性假瘤,成功地施行手术。4.CT扫描对探测眼眶及球内异物既简便又准确,例4位于视神经附近的球内异物,例5嵌顿于眼球后壁的异物,经CT扫描准确定位后手术。5.CT扫描有利于鉴别诊断,有利于随访观察,例6右眼球突出最初印象为眶内肿瘤,经CT扫描显示眼外肌肥厚增粗,最后确诊为甲亢性突眼,按甲亢治疗,眼球突出明显消退。6.CT检查迅速简便,射线剂量小,安全无痛且可反复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脉络膜肿瘤的B型超声、CT、MRI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脉络膜肿瘤病例,其中脉络膜黑色素瘤16例,脉络膜血管瘤4例,脉络膜骨瘤5例,脉络膜转移癌10例.其中20例行B型超声检查,16例经CT扫描检查,18例行MRI检查.结果:6例脉络膜黑色素瘤B超表现为明显挖空现象,同时出现脉络膜凹陷;5例脉络膜骨瘤CT表现为眼环类圆形骨密度肿瘤; 与玻璃体比较,9例脉络膜黑色素瘤MRI检查显示T1WI上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其中4例增强后明显强化,3例增强后明确显示病变突破眼环向球后侵犯.B型超声、CT、MRI在脉络膜肿瘤发现方面无明显差异,但CT、MRI定位诊断优于B型超声;B型超声、MRI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优于CT;MRI对肿瘤眼外侵犯显示更为清晰;而CT对脉络膜骨瘤的诊断则明显优于B型超声、MRI.结论:B型超声、CT、MRI联合应用对大多数脉络膜肿瘤可作出定位和定性诊断,可降低漏诊、误诊率.  相似文献   

18.
颅眶部肿瘤以眼球突出为主要表现,文献报道几乎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眼球突出。眼球突出的原因除肿瘤占位作用外,还有眶内静脉回流受阻及球后软组织增生等因素。眼球症状亦为常见症状,主要由于眼外肌及支配神经被肿瘤压迫、牵拉所致。眼球活动障碍,肿瘤累及眶上裂时,可同时影响动眼、滑车和外展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第1支,出现眼球活动受限,上睑下垂、瞳孔散大、角膜反射减退和前额部皮肤感觉障碍。如肿瘤压迫或侵犯视神经,可出现同侧视力障碍,视乳头呈原发性萎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B超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法国BVI公司超功能A/B超诊断仪,观察分析了38例脉络膜黑色素瘤超声显像的特点。结果:经确诊的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在B超图像上具有特征性改变,即脉络膜黑色素瘤变性隆起,穿破脉络膜的玻璃膜呈圆形,半球形,蘑菇状等实质性光团及弥散性扁平状球壁回声增厚,肿瘤内有挖空现象,近半数有脉络膜凹,部分病例有声影,可继发视网膜脱离及青光眼。结论:A/B超对诊断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的CT及MRI表现,探讨CT及MRI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脉络膜黑色素瘤的CT及MRI表现,5例均行CT检查,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CT2例表现为眼球玻璃体内球形、半球形块影,3例表现为眼环后部梭形隆起或局限性增厚。4例密度较均匀,1例密度欠均匀。T1WI呈高信号;2例T2WI呈较均匀低信号,1例呈不均匀信号。结论:CT和MRI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当需要与有钙化表现的肿瘤鉴别时,CT扫描优于MRI;对于特征性短T1短T2信号,MRI扫描优于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