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下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及操作可行性。方法 8例因脑卒中致上肢或下肢肌痉挛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引导下,进行痉挛肌肉内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观察注射前、注射后4周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注射后4周MAS、MBI的改善均优于注射前(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的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肌痉挛,定位准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肉毒毒素A(BTX—A)肌肉注射对面肌痉挛患者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84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肉毒毒素A电刺激引导下局部肌肉注射治疗肌痉挛,同时在注射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病情程度分级及疗效判断。结果肉毒毒素A注射3个月后进行面肌痉挛症状缓解率判定,与注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注射6个月后进行疗效判定时较注射3个月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肉毒毒素A对面肌痉挛的康复治疗作用可以肯定,但与注射时间长短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向红卫  尹彦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7):168-170,18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与徒手注射肉毒毒素对脑瘫患儿痉挛的疗效差别。方法 选取笔者医院2014年3月~2016年9月的98例脑瘫患儿进行注射肉毒毒素治疗,根据注射的方式不同分为超声引导组和徒手组各49例,分别进行超声指导引导注射肉毒毒素和徒手注射肉毒毒素,两组患儿的注射剂量均为3U/kg,采用改良Ashworth痉孪量表评定患儿治疗前后的肌痉孪程度,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量表(GMFM量表评分)评价患儿治疗前后的运动能力,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超声引导组的总有效率(98.0%)明显高于徒手组(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Ashworth评分和GMFM量表评分均明显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的Ashworth评分和GMFM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徒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肉毒毒素治疗脑瘫患儿可以有效的改善痉挛问题,采用超声引导下注射肉毒毒素治疗脑瘫患儿的疗效要好于徒手注射肉毒毒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舒筋活络洗剂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住院的41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1),治疗组采用舒筋活络洗剂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对照组只进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4、8周进行疗效评定,评定指标包括改良Ashworth评级(MAS)、FuglyMeyer上肢功能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法(FIM)中与上肢相关的自我照顾项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注射后2、4、8周MAS情况、Fugly-Meyer上肢功能评分、FIM自我照顾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注射后4、8周,上述分值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舒筋活络洗剂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效果优于只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损伤诊断治疗系统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收治的105例脑中卒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5),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神经损伤诊断治疗系统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月后FMA、BBS和FIM明显改善,观察组在治疗后3、6个月的CSI、FMA、BBS及FIM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损伤诊断治疗系统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肌肉痉挛效果显著,患者身体机能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整取抽样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就诊并确诊为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36例,在彩超引导下,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10-15iu,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 S)对患者肌痉挛程度进行评定,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治疗后Ma 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MBi评分升高(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肌痉挛治疗中,在彩超引导下局部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能有效缓解患者肌痉挛程度,同时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背景 肉毒毒素治疗腋臭,已有一定时日。临床证实,其疗效相对比较可靠,不良反应小。但是,肉毒毒素的配制方案,尚无统一标准,甚至肉毒毒素生产厂家也未能给出确切方案。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稀释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腋臭疗效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门诊收治的腋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每级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59例,B组61例。A组以0.9%氯化钠溶液稀释A型肉毒毒素为50 U/1 ml,B组以0.9%氯化钠溶液稀释A型肉毒毒素为50 U/2 ml,皮丘式注射。注射后随访14 d,记录患者起效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显示,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第3天开始有患者认为有效,到第14天,全部起效。A组平均起效时间为(7.3±2.0)d,B组平均起效时间为(6.5±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9,P=0.045)。A组患者无效8例,有效26例,显效25例;B组患者无效5例,有效29例,显效27例,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492,P=0.622)。结论 两种不同稀释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腋臭疗效相近,但低浓度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病人进行A型肉毒毒素肌肉内注射治疗,采用Ashworth法对注射前、注射后2周、注射后4周肌张力进行评分。结果注射后2周与注射前相比治疗各肌群肌张力有显著降低(F=25.92~39.68,q=3.36~8.67,P〈0.05);注射后4周与注射前相比,各肌群肌张力有显著降低(q=4.76~9.38,P〈0.05),但与注射后2周相比肌张力变化不大(q=2.69~3.16,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可明显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肌电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护理。方法选择88例四肢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非肌电引导定位后多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从注射前、注射中、注射后等方面加强护理和观察。结果 8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经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均获得良好效果,无一例出现皮下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患儿进行规范周到的护理有助于提高肉毒毒素注射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自1979年第一批A型肉毒毒素(BTX—A)通过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认证并作为临床治疗药物以来,国外80年代即开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咬肌肥大,国内90年代末才开始有使用A型肉毒毒素瘦脸的报道。我院从2007年以来,使用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矫治单纯性咬肌肥大,以缩窄下面部轮廓84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肌痉挛已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一种新的定位技术:超声引导的BTXA注射正日益受到重视[1];本文采用超声引导下定位技术、电刺激定位技术、经验定位3种定位方法,对脑卒中后上下肢痉挛肌群进行BTXA注射,进行疗效对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治疗手足多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2例患者,其中14例手足多汗症,8例足部多汗症。用典-淀粉(minor)试验测定大概出汗范围,于每侧掌、跖部按出汗区域设计分布均匀的20个注射点,A型肉毒毒素(Botox)100 U用生理盐水3 mL稀释,于每个注射点分别皮内注射Botox 2 U。结果注射后2 d-4 d开始止汗,10 d-14 d止汗明显,维持时间约6个月-8个月左右;8个月后行二次注射治疗,治疗效果更明显,维持时间更长,约12个月左右。结论 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治疗手足多汗症简单易操作、安全有效,且维持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肌电引导和徒手肌肉定位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typeA,BTX—A)治疗脑卒中肌痉挛的I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因脑卒中致上下肢肌肉痉挛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A组(肌电引导注射)和B组(徒手肌肉定位注射)各18例,两组均选择肱二头肌、股直肌、内收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等痉挛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200U,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6周、治疗3个月后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在治疗3个月后MAS和FMA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肱二头肌、股直肌、内收肌等四肢表浅大肌群于徒手肌肉定位注射BTX—A优于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等深层小肌肉(P〈0.05),肌电引导深层小肌肉优于表浅大肌肉(P〈0.05)。结论肌电引导注射BTX—A适用于深层小肌肉,徒手肌肉定位注射BTX—A适用于四肢表浅大肌肉,两者结合可达到最佳定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面部对称点注射法治疗面部皱纹的效果。方法:将A型肉毒毒素对称分布注射于靶肌肉内。结果:96例中眉间皱纹18例,中额部皱纹38例,鼻背部皱纹9例,双侧鱼尾纹31例。疗效优81例(84.4%),疗效良14例(14.6%),无效1例(1.0%)。结论:A型肉毒毒素面部皱纹对称点注射法除皱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BM(1978~2012.6)、CNKI(1979~2012.6)、MEDLINE(1950~2012.6)、PubMed(1950~2012.6)、EMbase(1970~2012.6)和The 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2期),全面收集关于注射肉毒杆菌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并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及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协作网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8个RCT,包括885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1)短期总有效率: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治疗高于安慰剂[OR=43.79,95%CI(7.39~259.49),P〈0.0001];气囊扩张治疗高于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治疗[OR=0.47,95%CI(0.30~0.73),P=0.0007]。2)长期总有效率:气囊扩张治疗高于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治疗[OR=0.31,95%CI(0.13~0.70),P=0。005];3)临床复发率: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治疗高于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OR=8.88,95%CI(3.31~23.79),P〈0.0001]。4)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气囊扩张治疗高于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治疗[OR=0.14,95%CI(0.04~0.44),P=0.0008]。结论目前的证据表明,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治疗具有较好的短期疗效,且操作简单方便,不良反应少,建议在临床实践中依患者具体病情选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疗法和内热针疗法对于软组织源性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疼痛科收治的软组织源性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型肉毒毒素组和内热针组,各组30例。其中A型肉毒毒素组,超声引导下在手术相关节段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国产A型肉毒毒素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所致的严重扭转痉挛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严重扭转痉挛的该病患者32例,在驱铜治疗的同时,对扭转痉挛肢体的肌腹多点分层深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并用Ashworth量表评定扭转痉挛严重程度。结果 32例患者治疗前后Ashworth量表评分:治疗前3.56±0.50,治疗后2.06±0.76,疗后明显减轻(P(0.01)。治疗后显效18例(56.25%),好转14例(43.75%),有效率100%。6例患者被注射的肢体出现短期轻度肌无力,仅1例患者注射后出现晕厥反应。结论该疗法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8.
A型肉毒毒素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重度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29例,应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皮内注射治疗,问卷调查记录每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4,8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严重程度,观察不良反应。结果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1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严重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疗效可至少维持8周,且不良反应轻微、短暂。结论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短暂,值得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电图引导对提高A型肉毒杆菌素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7年5月间连续治疗的78例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其中特发性眼睑痉挛男性30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51.1岁,平均病程3.8年。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机电引导组和非机电引导组,治疗采取A型肉毒杆菌素眼轮匝肌局部多点注射。每一点注射0.1m(L含毒素2.5U)。结果机电引导组和非机电引导组比较,完全和明显缓解率分别为94.9%和82.1%;眼睑闭合不全、睑外翻和上睑下垂等副作用总发生率分别为30.77%(12例)和64.13%(25例)。结论肌电图引导可明显提高A型肉毒杆菌素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疗效及减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28例随机分为内镜组和超声内镜组各14例.前者在内镜直视下食管括约肌(LES)内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后者采用实时超声内镜引导下LES内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在治疗前与治疗后3、6、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X线钡餐5 min存留钡柱高度及贲门口直径.结果 在治疗后3个月,内镜组和超声内镜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时,超声内镜组的有效率高于内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贲门口直径、5 min存留钡柱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贲门口直径、5 min存留钡柱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实时超声内镜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定位更准确,疗效确切,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