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早期就可发生淋巴结转移,此过程涉及生成淋巴管生长因子、淋巴管生成、淋巴管浸润和淋巴道转移.肿瘤淋巴管生成与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因此提出针对以淋巴管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作为靶点的治疗.综述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癌周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55例宫颈癌组织中VEGF-C、VEGFR-3的表达情况。结果宫颈癌组织VEGF-C、VEGFR-3阳性率分别为69.1%、61.8%。VEGF-C与VEGFR-3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低分化组织中均明显升高(均P<0.05)。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MVD)明显升高(P<0.01)。VEGF-C、VEGFR-3阳性的患者有明显预后不良的趋势。结论VEGF-C通过受体VEGFR-3在宫颈癌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mRNA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的表达及与癌周淋巴管生成及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 2003-04—2004-06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采用RT-PCR方法,检测VEGF-C及VEGFR-3mRNA在良、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的表达及组织化学淋巴管染色并计数,分析其与VEGF-C mRNA表达及淋巴转移的关系。结果 VEGF-C mRNA和VEGFR-3 mRNA在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VEGF-C mRNA表达阳性及有淋巴结转移组的癌组织淋巴管密度分别大于VEGF-CmRNA表达阴性及无淋巴结转移组的癌组织,二者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VEGF-CmRNA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的表达上调导致了癌周淋巴管生成,促进了肿瘤的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4.
子宫颈癌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颈癌的预后与有无盆、腹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本文就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如临床分期、原发癌灶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管受累、癌组织细胞分化程度及细胞类型等加以简介。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是近年研究发现的生长因子家族成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是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C与VEGFR-3结合具有促进淋巴管、血管生成等作用,在人胚胎发育及正常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近来发现,其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恶性肿瘤患者中表达显著增强,与许多肿瘤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VEGF-C及其受体与宫颈癌病程的进展,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治疗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是近年研究发现的生长因子家族成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是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C与VEGFR-3结合具有促进淋巴管、血管生成等作用,在人胚胎发育及正常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近来发现,其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恶性肿瘤患者中表达显著增强,与许多肿瘤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VEGF-C及其受体与宫颈癌病程的进展,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治疗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探讨其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以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41例乳腺癌组织及周围正常组织、有、无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VEGF-C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周围正常组织VEGF-C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结果: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和在周围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0%和34.1%;在淋巴结转移组中和无转移淋巴结组中阳性率分别为61.9%和30.0%和25.0;2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癌细胞可能通过VEGF-C的高表达刺激新生淋巴管的生成,诱导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中,以促进乳腺癌淋巴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应用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可对淋巴转移情况作出较好的预测。前哨淋巴结活检是为淋巴结未发生转移的宫颈癌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淋巴清扫术提供依据。前哨淋巴结可采用淋巴绘图方法识别,观察其分布。这一新技术包括肿瘤的“超分期”、多步分层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使淋巴转移的检测更为准确,阳性率更高。前哨淋巴结预测淋巴转移的准确性和切除疗效还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淋巴管生成因子LYVE-1及Prox-1的定量表达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宫颈鳞癌手术标本24例,运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淋巴管生成因子LYVE-1和Prox-1进行分析,分别比较这两种因子在切除标本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中表达的差异。结果:Prox-1在肿瘤及癌旁组织表达分别为1.52±0.26和0.46±0.19,LYVE-1在肿瘤及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分别为1.37±0.21和0.56±0.12。Prox-1及LYVE-1在肿瘤组织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1),与肿瘤的发生有关。并且它们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1)。结论:Prox-1及LYVE-1表达升高与宫颈癌发生及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关系,检测该指标对了解宫颈癌的侵袭和转移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特别是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CAFs在卵巢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增殖迁移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分析71例卵巢癌组织间质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面积百分比,以此代表卵巢癌CAFs的数量。用D2-40标记淋巴管内皮细胞,检测淋巴管密度(LVD)。EdU标记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与CAFs共培养前后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情况。结果:卵巢癌有淋巴结转移组间质中CAFs百分比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24),分别为(29.39±4.32)%和(22.56±6.78)%。卵巢癌间质CAFs数量与淋巴管密度呈正相关(r=0.504,P=0.0003)。与卵巢癌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后,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增多2.8倍(P<0.0001),迁移增多5.2倍(P<0.0001)。结论:卵巢癌间质成纤维细胞可能通过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淋巴管生成,参与卵巢癌的进展和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宫颈癌发病率居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首位,淋巴转移是其最重要的转移方式,前哨淋巴结是发生淋巴转移的第一站。通过对前哨淋巴结多种方法的识别及免疫功能的研究,进而判断淋巴转移情况,为早期宫颈癌的治疗、预后提供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VEGF-C与妇科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是VEGF家族的新成员,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抑制凋亡,介导淋巴血管形成促进肿瘤转移,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VEGF-C成为控制肿瘤生长转移以及治疗肿瘤新的理想靶点,阻断VEGFR-3信号通路可为阻止肿瘤淋巴结转移提供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VEGF-C及受体VEGFR-3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宫颈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析59例石蜡标本中VEGF-C、VEGFR-3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计算机辅助图象分析系统对脉管的面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宫颈癌组织中VEGF-C蛋白表达率为66.1%(39/59),与淋巴结转移显著正相关(P=0.005)。VEGF-C阳性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组(P=0.006)。VEGFR-3表达主要定位在脉管结构,VEGFR-3阳性脉管密度在VEGF-C表达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5),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01)。结论:VEGF-C通过促进宫颈癌内淋巴管形成,促进淋巴转移并与患者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样腺癌中淋巴管的分布特点及增殖状态,研究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8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其相应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技术,运用淋巴管特异标记物LYVE-1检测微淋巴管密度(MLD),LYVE-1与Ki-67进行双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管增殖活性。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多呈管样扩张状,而肿瘤其他区域多为呈闭索状。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MLD较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显著性增高(P<0.05),MLD在肿瘤边缘区、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组、伴淋巴结转移组中显著增高,在临床分组间无显著差异。子宫内膜样腺癌中淋巴管内皮细胞Ki-67指数较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增高(P<0.05),肿瘤边缘区Ki-67阳性表达的微淋巴管比肿瘤其他区域、有淋巴结转移组比无淋巴结转移组有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存在淋巴管生成,淋巴管主要分布在肿瘤边缘区且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增高。淋巴管密度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化程度、淋巴道转移有关,与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检测淋巴管密度和增殖状态对预测淋巴道转移可提供一定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样腺癌中淋巴管的分布特点及增殖状态,研究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8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其相应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技术,运用淋巴管特异标记物LYVE-1检测微淋巴管密度(MLD),LYVE-1与Ki-67进行双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管增殖活性。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多呈管样扩张状,而肿瘤其他区域多为呈闭索状。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MLD较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显著性增高(P<0.05),MLD在肿瘤边缘区、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组、伴淋巴结转移组中显著增高,在临床分组间无显著差异。子宫内膜样腺癌中淋巴管内皮细胞Ki-67指数较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增高(P<0.05),肿瘤边缘区Ki-67阳性表达的微淋巴管比肿瘤其他区域、有淋巴结转移组比无淋巴结转移组有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存在淋巴管生成,淋巴管主要分布在肿瘤边缘区且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增高。淋巴管密度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化程度、淋巴道转移有关,与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检测淋巴管密度和增殖状态对预测淋巴道转移可提供一定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是近几年发现的VEGF家族的新成员,主要通过与其受体VEGFR-3(Flt4)和VEGFR-2(Flk1)结合,促进淋巴管、血管的生成及肿瘤细胞转移.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宫颈癌患者中其表达显著增强,且与宫颈癌的侵袭表型、生存率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独立因素.VEGF-C的发现为宫颈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宫颈癌组织中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妇产科的61例宫颈癌患者为观察组,32例同期于本院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正常宫颈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患者宫颈组织的MACC1、c-Met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MACC1、c-Met蛋白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经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MACC1和c-Met蛋白在宫颈癌患者中表达呈正相关(r=0.683, 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ACC1蛋白表达和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MACC1和c-Met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其中MACCI是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其主要的转移途径。淋巴结转移是判断预后和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指标,一般由淋巴结微转移(LNM)发展而来。LNM是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阶段,可作为宫颈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因此,及时准确判断宫颈癌患者淋巴结是否存在微转移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LNM的概念、其与临床转移的关系,宫颈癌LNM的主要检测标记物及其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应用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可对淋巴转移情况作出较好的预测.前哨淋巴结活检是为淋巴结未发生转移的宫颈癌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淋巴清扫术提供依据.前哨淋巴结可采用淋巴绘图方法识别,观察其分布.这一新技术包括肿瘤的"超分期"、多步分层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使淋巴转移的检测更为准确,阳性率更高.前哨淋巴结预测淋巴转移的准确性和切除疗效还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淋巴管生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分析59例宫颈癌石蜡标本中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蛋白表达,并对微淋巴管密度行定量分析。结果:Cox-2蛋白在86.4%(51/59)的病例中呈阳性表达,与VEGF-C表达[66.1%(39/59)]呈显著正相关(r=0.424,P<0.001),且与淋巴结转移、术后生存期缩短有关;在Cox-2表达阳性组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3)。结论:在宫颈癌中Cox-2可能上调VEGF-C表达,通过促进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检测Cox-2可作为预测宫颈癌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