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1B1(SLCO1B1)基因D130N多态性与瑞格列奈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口服瑞格列奈单药治疗48周,测昔治疗前后人体基本参数及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SLCO1B1基因D130N和V174A变异.结果 89例患者完成48周随访,瑞格列奈对DD基因型者HbA<,1C>的控制较N等位基因携带者好[AHbA<,1C>(-2.29±0.23)% vs (-1.49±0.21)%,P<0.05],未发现D130N与其它糖代谢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论 SLCO1B1基因D130N变异与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相关,DD基因型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1例31岁男性患者因LMNA基因杂合突变导致非典型Werner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学资料,并分析该突变的致病性。方法 对患者进行体格及各项检查、皮肤活检,同时提取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中的DNA物质,进行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明确致病基因,并通过Sanger测序法验证检出变异,对检出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 患者存在早老,“小鸟”样面容,脂肪萎缩,皮肤色素沉着,胰岛素抵抗等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提示患者LMNA(Lamin A)基因1号外显子上存在一个c.G139T(p.D47Y)杂合错义变异,其父母无该基因突变,为新发突变。多种统计方法预测出该变异会对基因或基因产物造成有害影响。结论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LMNA基因c.G139T(p.D47Y)可能为该患者的致病基因,该结果可为患者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1例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EDC)患者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骨骼影像学诊断先证者为SEDC。收集患者血液标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COL2A1外显子,对所有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患者短颈,椎体扁平,股骨颈结构不规则,髋臼顶扁平,脊柱侧弯。基因检测表明COL2A1基因42号外显子2735位核苷酸发生一个新的错义突变,由G变成A(c.2735GA),使912号氨基酸由甘氨酸变成了天门冬氨酸(p.G912D)。结论在1例中国SEDC患者中发现了一个COL2A1基因新的错义突变p.G912D。  相似文献   

4.
一个房室传导阻滞家系心脏钠离子通道α亚单位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个房室传导阻滞(AVB)家系心脏钠离子通道α亚单位基因(SCN5A)的遗传变异情况。方法收集一个AVB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法对该家系进行SCN5A检测,对新发现的错义突变位点在家系外103例健康对照者中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果在AVB家系先证者中检测到了2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和1个外显子遗传变异,分别为c.87G>A(A29A)、c.5457T>C(D1819D)、c.3002T>A(L1001Q)。c.87G>A(A29A)和c.5457T>C(D1819D)是已经报道过的多态位点。c.3002T>A(L1001Q)是新发现的错义突变位点,位于第17号外显子,碱基的变异导致第1001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代替亮氨酸,家系中有5名成员携带c.3002T>A,但是103名健康对照者中未发现该变异。结论在一个AVB家系中发现了SCN5A基因新的遗传变异c.3002T>A(L1001Q)。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SRCAP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Floating-harbor综合征(FHS)的临床及遗传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FH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遗传资料。结果 2例患者均身材矮小,面容异常(三角脸、深眼窝、长睫毛、鼻头宽大呈球形、嘴型宽大、下唇略外翻、鼻小柱低垂、短人中、低耳位),骨龄落后,语言发育落后并伴有骨骼畸形。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发现SRCAP基因2个新生无义变异,其中患者1为新发现的无义变异,文献数据库中未有该位点的相关性报道。患者1第34号外显子c. 7255C>T(p. Q2419X)杂合无义变异,患者2第34号外显子c. 7466C>G(p. S2489X)杂合无义变异,Sanger测序验证2例患者的父母均未携带这2个位点的变异。2个无义变异经MutationTaster和PROVEAN预测结果均提示为有害变异。利用Clustal Omega网站分析显示SRCAP基因编码蛋白第2419位Gln和第2489位Ser在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Pubmed CD-search系统分析显示SRCAP蛋白在2419位或2489位终止编码导致蛋白质截断突变,虽未...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家系相关致病基因Dystrophin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一个DMD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法对此家系成员进行Dystrophin基因突变检测,同时对140例家系外健康对照者的该基因位点进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PELP).结果 在DMD家系中先证者(DMD患者1例)发现了一个纯合变异基因,即Dystrophin基因59号外显子上发现一个错义变异(G9017A),导致代表精氨酸的2937位密码子转变为为谷氨酰胺(R2937Q).在健康对照者中未发现此位点的变异.结论 在一个中国DMD家系先证者的Dystrophin基因上发现了一个尚未报道的基因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肌联蛋白是由单基因编码的最大蛋白,普遍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被称为第三肌丝,具有复杂的牛物力学性质和牛物化学功能.2002年日本研究人员报道r肌联蛋白基因(TTN)第3、14、49号外显子的4个基凶突变町能与扩张型心肌病(DCM)发病相关,我国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寻找我同DCM患者是否存在TTN的突变,探讨在中国人基因背景下可能存在的TTN的突变及其与我国DCM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件(PCR-SSCP)方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DNA序列测定等方法对117例DCM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TTN的第3、14、49号外显子的多个位点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在我国DCM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中未发现与日本DCM患者相同位点的基因突变,而在2例有明显DCM家族史的儿章患者(1.7%)中新发现了位于TTN第49号外显子的13053位点基凶突变--G→A突变(G13053A),其导敛第4351位点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大冬氨酸(Gly4351Asp),在健康对照组巾未发现此改变.结论 本研究首次在中国DCM患者中发现存在于TTN第49号外显子的基因错义突变,该突变可能是DCM重要的病因学机制,尤其可能与早发DCM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分子遗传学检查诊断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的方法。方法在本科收治的3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者,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法扩增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UGT1A1)所含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 3例患者均检出UGT1A1基因5号外显子存在c.1456 TG(p.Y486D)纯合突变;Y486D位于第5外显子上,使1456位胸腺嘧啶(T)突变为鸟嘌呤(G),导致486位氨基酸由酪氨酸(Tyr)变为天冬氨酸(Asp)。结论当临床上高度怀疑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时,应尽早行分子遗传学检查,确定其基因突变位点,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遗传性血色病是一种铁代谢障碍性疾病, 较为罕见。现报道1例转铁蛋白受体(TFR)2基因突变相关血色病患者, 临床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糖尿病、肝硬化, 血清铁蛋白(8 548.9 ng/ml)、转铁蛋白饱和度(116.77%)明显升高, 肝活检示肝硬化, 肝内铁沉积(重度Ⅳ级), 对其血液标本进行全外显子捕获和高通量测序, 并经Sanger测序验证, 发现在TFR2基因10号和7号外显子上检测到2个杂合突变(c.1288G>A, p.G430R和c.960T>A, p.Y320X), 前者已有文献报道与血色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后者罕见报道, 是TFR2基因新变异点, 该突变可使肽链终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功能学研究在明确高脂血症致病基因未报道变异致病性判读中的有效性。方法:收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发现致病基因并进行一代测序验证,通过美国医学遗传学会的变异位点解读指南对检测到的变异位点进行分析;针对未报道的变异,分别构建野生型和携带有未报道变异位点的突变型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COS-7细胞后,检测两组细胞中脂蛋白脂酶(LPL)的表达、分泌及酶活性。结果:该患者核心家系的WES结果提示,患者LPL基因存在复合杂合变异c.590GA(p.R197H)和c.940GA(p.G314S)。通过变异位点解读指南评估LPL c.590GA(p.R197H)为可能致病变异。未报道变异LPL c.940GA(p.G314S)的功能学实验表明,体外过表达LPL-G314S突变体蛋白,其胞浆内LPL蛋白表达量与野生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分泌量显著减少;LPL酶活性检测显示,LPL-G314S突变体的细胞裂解液和细胞培养液中LPL酶活性均比野生型显著降低。综合证据提示该未报道变异为致病性变异。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和遗传诊断结果最终诊断为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乏症。结论:功能学实验增强了未报道变异位点致病性判读的证据级别,为遗传诊断和临床确诊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区19-21外显子的突变状态,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选取46例病理确诊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取肺癌组织或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肿瘤细胞基因组DNA,通过巢式PCR基因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 .分析19、20、21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并与其临床特征及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疗效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 46例中,26例检测出带有基因突变(56.5%),其中非沉默突变者为19例(41.3%).19号外显子突变6例(13.0%),20号外显子突变13例(28.2%),21号外显子突变14例(30.4%).其中7例带有2处突变,其余均为单处突变.不吸烟者的突变发生率显著高于吸烟者(P<0.01).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临床获益的患者带有EGFR 19、20、21外显子的基因突变的几率显著高于未获益者(P<0.05).60~69岁与70~85岁年龄组基因突变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老年NSCLC患者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区19-21外显子突变特征与肺癌患者总体类似,与年龄关系不大,老年NSCLC患者同样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获得TKI治疗预测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寻找国人特有的热点突变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互关系.方法 在10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以及120名健康对照者中进行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3)基因突变筛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基因功能区外显子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在3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发现MYBPC3基因第6号外显子第706位碱基由T转换为C,结果导致第236位的丝氨酸(Ser,s)转变为甘氨酸(Gly,G),正常对照组相同位置未发现异常.该突变在西方人中未见报道,携带该突变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呈现不同的临床表型.结论 首次在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发现MYBPC3基因S236G突变,其在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热点突变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在普通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中的变异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检测263例散发急性心梗和207例非冠心病个体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的基因序列,并比较其异同。结果按SSCP电泳条带的多少和泳动距离将标本分类后,随机选取200例病例组和101例对照组进行DNA直接测序,共发现4个多态位点:A位点,8290-8319CAG重复序列,呈长度多态,导致翻译产物421-430之间谷氨酰胺q个数呈4~15个不等;B位点:8320-8334呈ccgccgccaccaccg和ccgccaccaccg两种多态,导致翻译产物431-435脯氨酸p个数为4~5个不等;C位点,同义变异8334G→A;D位点,同义变异8382G→T。4个多态位点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异。本实验未发现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上的突变。结论普通急性心梗人群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存在4个多态位点,但这些多态位点似乎与心梗的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溶质转运蛋白家族11成员1(SLC11AI)基因单倍型与中国藏族人群肺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2004年6月至2005年1月选取藏族肺结核患者140例,感染MTB未发病的藏族对照139例,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SLC11A基因4种多态性[5'(GT)n、INT4、D53N和3'UTR]进行基因分型,用SHESIS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与单倍型分析,以X2检验研究基因单倍型与肺结核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5'(CT)9/INT4 G单倍型频率(181/280,64.8%)显著低于对照组(217/276,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26,P<0.01);病例组3['UTR TGTG/D543N G单倍型频率(215/280,76.6%)显著低于对照组(235/276,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47,P<0.05);3'UTR TGTG缺失/D543N A单倍型频率(34/280,12.0%)显著高于对照组(18/27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47,P<0.05).结论 SL11AI摹闪中5'(GT)/INT4 G、3'UTR TGTG/D543N G及其3'UTR TGTG缺失/D543N A单倍型与中国藏族人群肺结核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胃癌组织p16及p18基因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16基因又名多肿瘤抑制基因(MTS1),1994年首先由Kamb et al克隆成功。此基因包含3个外显子及2个内含子,位于人9号染色体短臂2区1带(9p21),编码P16蛋白,在人类多种肿瘤中存在纯合性缺失及突变等变异,但胃癌中的改变情况国内外报道较少。p18基因是一个新近发现的与p15,p16基因同属一个基因家庭的抑癌基因,在结构和功能上与p15,p16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但在多种人类癌肿中其变异少见,它在胃癌中的改变情况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PCR及银染PCR-SSCP技术检测胃癌组织p16基因外显子E1a,E1β,E2及p18基因外显子E1的纯合性缺失及突变情况。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43例胃癌患者的新鲜癌手术标本、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置-70℃冰箱中保存备用。本组病例中男27例,女16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1型糖尿病(T1DM)儿童微小RNA miR-541基因进行筛查,以了解T1DM儿童该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T1DM患儿69例和46名健康对照儿,用PCR扩增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miR-541基因-1084~+167区域的遗传变异进行筛选;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筛选出的特定变异位点检测,并用RNA二级结构分析软件RNAfold分析.结果 发现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数据库报道的SNP(rs12893725),以及新发现3个未报道的基因变异,其中-284杂合C→T、-569杂合G→A为SNP在健康对照和糖尿病儿童均存在,其发生率、发病年龄和发病时糖化血红蛋白在患者和对照组中无显著差异.因-404杂合G→T基因变异仅在3例糖尿病患者发现,随后采用RFLP对该位点变异在另外105名健康对照者进行筛查,发现健康对照者和T1DM儿童的-404杂合D→T基因变异发生率分别为1/(46+105)和3/69,是一种少见SNP,RNAfold分析发现-404G→T基因变异显著影响miR-541前体二级结构,可能导致其处理和表达差异.结论 发现miR-541基因在T1DM存在遗传变异,其中-404杂合G→T是可能的糖尿病相关变异.  相似文献   

17.
《肝脏》2017,(1)
目的了解家族性胆红素异常患者和正常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UGT1A1)的变异情况。方法分别检测29例家族性胆红素异常患者和22例正常人群的UGT1A1,比较分析其多态性分布。分别设计UGT1A1基因各个外显子及增强子区扩增引物,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主要检测到UGT1A1基因中三个区域的变异,增强子区,外显子1和TATA盒区的变异。其中29例Gilbert综合征患者中,增强子区UGT1A1*603279(TG),10例G/G变异,15例T/G杂合;TATA盒区,15例TATA(7)变异,2例TATA(6)/TATA(7)杂合;外显子1中,UGT1A1*6211(GA),3例A/A纯合变异,15例G/A杂合变异;UGT1A1*27686(CA),3例A/C杂合变异。20例正常对照组中,增强子区UGT1A1*60 3279(TG),2例G/G变异,11例T/G杂合;TATA盒区,7例TATA(6)/TATA(7)杂合;外显子1中,UGT1A1*6211(GA),5例G/A杂合变异;UGT1A1*27686(CA),无A/C杂合变异。结论家族性胆红素异常患者中UGT1A1变异率高于正常对照组,UGT1A1变异可作为Gilbert综合征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其视觉质量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确诊为AMD合并白内障患者21例,患者行眼部检查可清晰划分AMD分期,并给予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随访1年观察视觉功能(VF)、生存质量(QOL)、log最小分辨角(MAR)水平.结果 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中国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互关系.方法 在2个中国汉族HCM家系中进行心脏肌钙蛋白T基因(TNNT2)、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和心脏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的突变筛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基因功能区外显子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在ZZJ家系接受调查的8名成员中有4名成员携带MYBPC3基因G12101A杂合突变,该突变位点位于MYBPC3基因的21号外显子并使668位的精氨酸(R)转换为组氨酸(H),携带该突变的家族成员发病年龄较晚且均无梗阻及晕厥史.在FHL家系接受调查的6名成员中有3名成员携带MYH7基因G15391A杂合突变,该突变位点位于MYH7基因的23号外显子并使930位的谷氨酸(E)转换为赖氨酸(K),该突变导致的临床表型呈现发病年龄早、梗阻率高以及外显率高的特点.两家系成员TNNT2基因未发现突变,且正常对照组相同位置未发现异常.结论 MYBPC3基凶和MYH7基因是我国家族性HCM的致病基因,MYBPC3基因G12101A突变所致HCM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而MYH7基因G15391A突变所致HCM临床症状出现早、进展较快且预后较差,是一种恶性突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一家系Brugada综合征相关基因SCN5A突变位点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一个中国家系Brugada综合征相关基因SCNSA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一个Brugada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法对该家系进行SCN5A基因突变检测,同时对136例家系外健康对照者的该位点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果在Brugada家系中发现了两个杂合变异,即SCN5A基因第二外显子上发现一个同义变异(A129G),没有导致氨基酸的改变(A29A);第26外显子发现一个错义变异(T4492A),导致代表酪氨酸的1494位密码子突变为天门冬酰胺(Y1494N)。结论在中国人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SCNSA基因上发现了一个已经报道的同义多态位点(A29A)及一个新的错义突变位点(Y1494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