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异体颅骨,骨形态发生蛋白及骨膜修复颅骨巨大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体颅骨和骨形态发生蛋白为材料,应用部分带蒂骨膜瓣和头皮瓣成功修复4例巨大颅骨缺损。缺损范围最小为9cm×7cm,最大13cm×11.5cm。经术后1-2年随访,外观均好,且移植异体骨逐渐补吸收,新生骨已形成。  相似文献   

2.
以异体颅骨和骨形态发生蛋白为材料,应用部分带蒂骨膜瓣和头皮瓣成功修复4例巨大颅骨缺损。缺损范围最小为9cm×7cm,最大13cm×11.5cm。经术后1~2年随访,外观均好,且移植异体骨逐渐被吸收,新生骨已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内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组织工程骨再生过程中的分布及作用,方法 将自体成骨样细胞即刻种植在胶原包埋的聚羟基乙酸(PGA)基质材料上, 然后将该复合体或单纯基质材料移植到兔颅骨的一侧全层骨缺损区,作为实验侧Ⅰ或实验侧Ⅱ。对凤对照,不作任何植入。18只新西兰兔分别于术后3、8及14天处死,标本行组织学及BMP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切片上,确定骨缺损区中央,距骨断端2mm、5mm为A、B、C三区,利用真彩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在各区间测量BMP值。结果 术后3天,实验侧Ⅰ基质间存在BMP阳性细胞,8天时,实验侧Ⅰ新骨形成明显优于实验侧Ⅱ及对照侧。14天时,实验侧Ⅰ可见骨小梁形成,对照侧为纤维组织修复。BMP定量分析中,实验侧(Ⅰ、Ⅱ)三区的BMP值高于对照侧,但实验侧的浓度梯度差值小于对照侧。结论 即刻种植于PGA基质材料上的成骨样细胞在体内可合成和分泌BMP,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将内源性BMP局限于骨缺损区,提高内源性BMP浓度并改善其分布,可能是组织工程骨诱导骨再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带血供骨膜包裹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重组合异种骨RBX联合修复四肢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F)与去抗原牛松质骨(BCG)复合制成条状重组合异种骨(RBX),并采用兔桡骨干1.5cm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大体观测、X线、组织形态学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比较单纯RBX移植、带血供骨膜包裹:BCG与带血供骨膜包裹RBX联合修复四肢骨缺损的疗效。结果 带血供骨膜包裹:RBX,在骨缺损修复早期,其成骨速度及成骨质与量均较优越,8周即可使骨缺损基本修复。结论 带血供骨膜包裹RBX对骨缺损修复能力最强,可大大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5.
骨形态形成蛋白修复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将骨形态形成骨蛋白用于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探讨应用方法,观察修复效果。在51只成年兔股骨的髌髁关节面上制造5mm×10mm的骨软骨缺损,深3-5mm。缺损内分别填充骨形态形成蛋白和纤维蛋白粘合剂复合物,BMP,FS,植入物均用自体游离骨膜覆盖,并设单独骨膜覆盖缺损组和空白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具有很强的成骨诱导活性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分别与单种生物陶瓷、天然聚合物或人工聚合物复合构成生物活性材料,使材料的骨传导作用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作用相结合,增加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同时与生物陶瓷和天然聚合物复合,或与生物陶瓷和人工聚合物复合,使骨形态发生蛋白释放速度减缓、在界面上维持较高浓度,诱导活性得到充分发挥,成骨作用加强。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对长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的作用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7.
骨形态发生蛋白及其在骨缺损修复中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有成骨作用,已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除成骨作用外,BMP在其他组织的发育中也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目前BMP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热点包括BMP复合各种有机或无机载体修复骨缺损、BMP多基因联合、BMP与其他生长因子协同作用、BMP转导或转染种子细胞后缓慢释放、诱导种子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等。部分BMP已引入临床骨缺损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疗效。大多数研究还处于实验阶段,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并探讨其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扫描电镜观察Ⅰ型胶原制备单纯胶原、胶原/羟基磷灰石、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4组骨修复材料表面结构.用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浸提液进行细胞毒性试验和体外溶血试验评价其生物相容性.在大鼠头颅制备颅骨极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4种骨修复材料.术后12周CT扫描观察骨缺损修复影像学.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染色观察骨缺损组织学变化,并在骨缺损及其周围新生骨部位行骨桥蛋白( OPN)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单纯的胶原材料为交织样物质结构,胶原/羟基磷灰石材料为交织晶体板状结构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和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晶体结构为单晶体交织状.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浸提液对细胞相对增殖率(RGR)无显著影响(P>0.05),材料的细胞毒性为1级.骨缺损CT扫描平均CT值分别为(98.5±10.2)、(208.4±19.5)、(418.4±27.1)、(476.8±30.5)hu,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缺损部位CT值最高.HE和Masson染色见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组骨质愈合完全,原骨缺损处多为红色成熟骨.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组植入区内蓝色的新生骨较多.胶原/羟基磷灰石材料组,植入区在植入材料边缘新生骨形成,界限仍然清晰.单纯胶原组骨质未愈合,骨缺损处为淡蓝色条索状结构,中间未见骨形成.对比其他3组,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组存在大量棕色的OPN和β-catenin染色阳性新生骨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2/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促进骨修复能力强于单纯胶原、胶原/羟基磷灰石、胶原/掺锶羟基磷灰石材料.  相似文献   

9.
聚乳酸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聚乳酸(polyldac acid,PLA)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on 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载体的可行性及观察其诱导成骨能力。方法 手术造成日本大耳白兔左尺骨中上段12mm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实验。对照及空白组,实验组植入以PLA为载体的BMP10mg、对照组植入以牛松质骨基质为载体的BMP10mg、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后摄X线片观察各组不同时相骨缺损修复情况,并于术后第4、8、12周观察各组缺损内组织学变化。图像分析骨小梁的生成量。结果 实验修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无论是骨连接发生时间还是骨成熟时间,实验组均较对照组提前2周左右,同期骨生成量也明显多于对照组,而空白组缺损内主要形成纤维组织。结论 PLA可以作为BMP的载体修复骨缺损,它比异种松质骨基质载体的成骨效  相似文献   

10.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缺损修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骨缺损是骨科治疗中的一个难题 ,骨形态发生蛋白 (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能力 ,是目前治疗骨缺损、骨折不愈合常用的新材料和方法。国内外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和应用 ,现综述如下 :1 BMP的生物学特性BMP是 1 965年Urist发现的[1 ] 一种存在于骨基质中的糖蛋白多肽 ,含有二硫键结构 ,分子量 1 8~ 30KD ,PI为 5 .0±0 .2。其来源于骨及骨源细胞 ,是骨代谢的旁分泌物 ,也是特异性的骨生长因子 ,它的靶细胞为血管周围具有潜在分化能力的间充质细胞。BMP与靶细胞膜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脂肪源干细胞(ADSCs)是否存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通路,以及骨缺损对大鼠内源性ADSCs中BMP信号通路分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取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5只)和实验组(B组25只)。A组不做处理,直接取腹股沟脂肪垫进行ADSCs培养。B组制造骨缺损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3、7、14、21d取腹股沟脂肪组织进行ADSCs培养,每一时间点取5只大鼠。原代培养7d,提取ADSCs总RNA,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BMP受体(BMPR)和Smads的mRNA表达变化。实验数据用95%可信区间表示。 结果实验组骨缺损后1、3、7、14、21 d BMPR1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缺损后7d表达量(2.532,2.552)增加达高峰。实验组骨缺损后1、3、7、14 d BMPRIb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缺损后14 d表达量(6.628,6.648)增加达高峰。实验组骨缺损3、7、14、21 dBMPR2、Smad5、Smad8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缺损后14dBMPR2、Smad5表达量(3.538,3.658;8.055,8.149)增加达高峰,骨缺损后3 d Smad8表达量(3.657,3.759)增加达高峰。实验组骨缺损后7、14、21 d Smad1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缺损后7d表达量(3.641,3.771)增加达高峰。 结论 ADSCs表达BMPR,可能存在BMP信号通路,骨缺损可引起大鼠ADSCs中BMP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2.
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34只新西兰白兔,于两侧桡骨干制成长1.5 cm骨膜骨缺损,左侧(A组)植入由200mg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10 mg BMP与0.2 ml胶原的复合物;右侧(B组)植入复合0.2 ml胶原的200mg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分别于术后2、4、8、12周进行影像学,组织学检查;术后8、12周行骨密度检测;术后12周行生物力学检查.另取8只仅加入0.2 ml胶原作为空白对照组(即C组).结果放射学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A,B两组骨缺损区均得到了比较彻底的修复,但A组在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B组.8、12周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A组的骨密度值高于B组.12周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三点弯曲实验结果表明A组极限强度值明显高于B组,而且A组的弯曲刚度也好于B组;轴向压缩实验结果说明A组的抗压刚度优于B组;扭转实验结果指出A组的抗扭转刚度和最大扭矩分别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骨密度测定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证实了两组成骨情况的差异,这与新生骨的成熟程度不同有关.复合了BMP的A组因髓腔再通时间早,骨改建塑形更完善,新生板层骨的成熟度亦较高,耐受应力情况也更好.C组则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令人满意,复合BMP后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治疗大鼠颅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MSC)或成骨细胞移植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制作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培养同种异体新生大鼠的骨髓基质细胞及成骨细胞,复合自体颗粒骨植入骨缺损区,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骨钙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结果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成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最快,骨钙素、TGF-β1表达出现早,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时间居中,骨钙素、TGF-β1表达早于单纯微小颗粒骨组(P<0.05)。结论 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细胞因子表达早,缺损愈合明显加快,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VFG)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方法本组1例胫骨多发骨样骨瘤并病理骨折,行病灶边缘切除+对侧VFG+外固定架固定;1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并病理骨折,行瘤段广泛切除+同侧VFC+腕关节重建术;3例创伤性胫骨缺损,采用对侧VFG+外固定架固定。2例股骨近端骨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采用病灶囊内刮除+对侧带血管折叠腓骨移植+95°角钢板桥接固定。术后随诊1~3年,依据Enneking肢体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7例病人均获骨性愈合,全部病例供区功能正常,X线显示无踝关节外翻及关节炎改变。结论利用VFG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大段骨缺损,疗效良好,是临床治疗大段骨缺损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关节软骨全层缺损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的效果。方法于2004年5月至2005年12月,30只新西兰种成年兔随机分为A,B,C三组,每只兔子左膝股骨髁间凹做一大小为4mm×5mm×2.5mm的全层关节软骨缺损。A,B组缺损内分别填充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胶(BMP/FG)及FG,C组为空白。术后28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形态、组织学和电镜观察。结果BMP/FG组,缺损组织以透明软骨修复,接近正常组织,而FG组和空白组则以纤维组织修复为主。结论BMP/FG能较好的完成关节骨软骨全层缺损的修复,并随着时间的延长修复的软骨越接近正常软骨,但修复软骨缺损的组织与邻近正常软骨组织连接性仍不是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在肌肉瓣加骨松质颗粒及骨髓(复合肌肉骨膜瓣)联合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中的表达.方法:实验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左右桡骨制成20mm的骨缺损模型,左侧桡骨骨缺损处用自体髂骨骨松质制成颗粒状和肱桡肌及股骨内骨髓混合后联合移植作为实验组,右侧做成骨缺损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任其自然生长.术后3d和1、2、4、6、8周后处死动物取材,进行HE及BMP-2多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和BMP的cDNA探针原位杂交并在光镜下观察.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3d时,均有炎症反应,未见BMP-2的表达,在以后几周时间内BMP-2的表达强度均强于对照侧.结论:在本实验中可以得出:(1)BMP-2是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生长因子,(2)本术式明显能缩短骨缺损修复的时间,为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异种脱蛋白BMP复合骨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种骨移植常由于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失败。本文报告将小牛骨经脱蛋白处理(即脱去主要的抗原物质),后再复合进去骨形成蛋白(bovineBoneMorphogeneticprotein,简称b-BMP)使其成为既无抗原性,又利于骨形成的异种脱蛋白BMP复合骨。将其植入新西兰白兔尺骨缺损(2cm),观察愈合结果。免疫学、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查表明,植入异种脱蛋白BMP复合骨,各组实验动物术后无任何免疫反应。4周均显示植入骨与骨床界线模糊,8周植入骨内可见大量成片新生骨细胞及新生血管长入。实验结果表明经处理后的大块异种骨移植,不但无任何免疫排斥反应,且可达到预期修复骨缺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 YM 175)对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简称BMP)诱导骨骨吸收的抑制作用。方法 42只大白鼠背部植入BMP,诱导出异位骨后,将大白鼠分成2组,即投药组和对照组。投药组在BMP植入后第3w至第7w,双膦酸盐(YM 175)每周投药3次,剂量1(μg/kg.d)。对照组按同样的方式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在BMP植入第3w、 4w、7w和10w,将BMP诱导骨取出,采用TRAP和cathepsin K染色方法来观察双膦酸盐对破骨细胞的作用。结果 BMP诱导骨3w时(即未投双膦酸盐药前),在BMP植入体周边形成编织骨 (woven bone),大量破骨细胞出现在新生骨组织表面。在4 w时,双膦酸盐投药组和对照组,新生骨组织均向BMP植入体内生长,但双膦酸盐投药组的破骨细胞较对照组有减少。在10 w时,双膦酸盐投药组和对照组均可观察到骨细胞变小并且有规律地排列的板层状骨(lamellar bone)的特征。而双膦酸盐投药组,破骨细胞死亡,与对照组比较,破骨细胞数目明显减少。结论双膦酸盐对破骨细胞性骨吸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