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了探讨早期行胸部物理治疗对心脏术后病人血气及心功能的影响,选择41例病人做自对照观察。在拔除气管插管后10min行雾化吸入,随后叩背,排痰,结果:治疗结束后30min与治疗前相比,动脉短暂发压,氧饱和度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下降,而心率,血压只在治疗结束时有轻微的改变,治疗后30min与治疗前相比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二氧化碳气腹对心肌酶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时CO2人工气腹对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ASAⅠ~Ⅱ级患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择期手术的病人,行静脉复合麻醉。于麻醉诱导前、CO2气腹前、气腹后15min和30min及放气后5min分别采集静脉血标本测定心肌酶谱(LDH、CK、HBDH)。结果:麻醉诱导前后,以及CO2气腹后15min和30min及放气后5min与气腹前比较心肌酶无明显变化(P〉0.05)。CO2气腹后30min和水毕放气后5min与气腹前比较LDH虽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C时CO2人工气腹对心肌酶谱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老年开胸术后胸部物理治疗对血气及血液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老年患者开胸术后早期行有效的胸部物理治疗对血气的改善及循环功能的影响,经15例自身对照研究发现,开胸术后6h开始头高位,雾化吸入后翻身拍背能使PaO_2、SaO_2显著升高,PaCO_2下降。治疗期间血压保持相对稳定,但有3例出现心律失常(均为术前心电图异常者)。此结果提示:早期开始有效的胸部物理治疗能明显改善老年开胸术后低氧血症。但术前心电图异常者存在心律失常之虑,应严密监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早期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胸部创伤合并股骨骨折是否增高胸部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方法 依据AIS - 90 ,应用ISS评分方法评估 10a来行早期髓内针内固定的胸部创伤并股骨骨折病人 36例 ,并与同期 36例胸部创伤评分相同的延迟内固定的胸部创伤并股骨骨折病人 ,及 36例单纯胸部创伤病人进行对照。结果  3组病人术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栓塞、肺部炎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早期内固定组病人ICU监护时间、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延迟内固定组 ,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早期髓内针内固定并不增加术后胸部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减少了病人痛苦及住院周期 ,是治疗胸部创伤并股骨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肺切除病人胸部物理治疗前吗啡镇痛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切除术手术创伤大,且由于胸腔引流管的刺激.伤口疼痛严重。传统术后应用度冷丁止痛行胸部物理治疗,包括改变体位、拍背震动、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及有效咳嗽等,效果不佳。我院自1997年12月开展了硬膜外腔注入鸣啡镇痛液(含吗啡6mg、甲氧氯普胺30mg、新斯的明5mg)用于肺切除术后病人胸部物理治疗前镇痛,收到很好的效果,也缩短了术后平均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6.
双黄连灌肠治疗小儿高热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上呼吸道感染且体温在38.8℃~40.2℃持续12h~20h患儿4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I组采用物理降温加药物降温,Ⅱ组采用双黄连灌法降温,观察两组治疗后体温下降情况。结果:两组体温于治疗后30min与治疗前相比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240min时,I组体温回升并与治疗前相比无差异,Ⅱ组则持续较低体温(37.3℃±0.8℃),提示持续高热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可采用双黄连灌肠法降低温。  相似文献   

7.
刘鸿芹 《护理学报》2010,17(12):44-45
目的探讨对食管癌肺癌术后患者两种不同时间实施早期胸部物理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40例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术及肺癌根治术患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120例。观察组在麻醉恢复后(平均术后6h)行胸部物理治疗:翻身、叩背、变换体位,指导深呼吸和正确咳嗽。对照组在麻醉恢复后常规取半卧位,在术后第1天(平均术后15h)行胸部物理治疗,方法同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离床活动时间、术后肺炎和肺不张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离床活动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肺不张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恢复后即实施胸部物理治疗能有效预防术后肺不张,有利于胸腔引流及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抗凝剂量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病人早期抗凝剂量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用以指导病人术后早期抗凝治疗。方法:抽取49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病人按性别进行分组,分别将抗凝剂量与体重及体表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有相关性者建立回归方程,指导临床用药。结果:女性病人抗凝剂量与其体重及体表面积均有直线相关性(r=0.6371,P=0.001,及r=0.5586,P=0.01),男性病人抗凝剂量与体重及体表面积相关性不明显。对女性病人抗凝剂量与体重及体表面积分别建立回归方程,指导用药,方法可靠。结论:女性病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抗凝剂量与体重及体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可用以指导术后早期抗凝治疗。男性病人抗凝剂量个体差异较大.抗凝剂量相关因素有待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文  周丽  钟远慎 《全科护理》2021,19(29):4104-4106
目的:探讨早期心脏康复程序护理对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术后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6月于医院行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82例冠心病病人,按电脑分层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早期心脏康复程序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病人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病人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经桡动脉入路PCI术病人实施早期心脏康复程序护理可明显改善病人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心脏手术后护理的进步,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已成为可能。而早期气管插管的拔除能改善病人的心脏功能,减轻痛苦及减少呼吸系并发症,易于术后管理;可减少升压药、利尿剂以及液体的用量;可尽早停用影响心肌收缩力药物并及早拔除肺动脉导管。早期拔除气管插管 以往冠脉搭桥术后,常需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18~24h。如今则能够在术后2~4h脱离呼吸机,并早期拔除气管导管。其基本操作规程如下:①使用呼吸机后20~30min即应血气检查;并调节呼吸节律使pH>7.35、PaCO2>6.00kPa。降低吸氧浓度达4…  相似文献   

11.
川芎嗪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川芎嗪预处理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28例非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川芎嗪预处理组,每组14例。川芎嗪预处理组患者麻醉诱导后经颈内静脉滴入川芎嗪3mg/kg,30min滴完,转流后追加1mg/kg于氧合器中,对照组于上述时间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后30min和术后24h测定外周血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同时,分别于转流前和主动脉开放后30min取右心耳心肌组织,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B期间两组患者心肌损伤指标AST、LDH、CK、CK-MB明显升高(P<0.05),川芎嗪组心肌酶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川芎嗪组心肌超微结构受损较对照组为轻。川芎嗪组CPB后线粒体计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嗪预处理使患者心肌超微结构损害减轻,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得到保护,心肌酶漏出减少,故川芎嗪预处理在CPB手术中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心脏术后肺部物理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彭慕莲 《护理学报》2004,11(5):19-20
笔者报道1103例婴幼儿心脏术后呼吸道护理。重点介绍肺部物理治疗的应用方法和护理措施。肺部物理治疗是利用体位引流,通过拍背、振荡、吸引等操作,彻底清除积聚在肺部的分泌物,减少并发症。治疗中只要掌握好适应时机,注意观察,可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观察综合胸部物理治疗对老年开胸术后肺不张预防的效果.方法 将68例老年开胸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35例采用综合胸部物理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胸部物理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遵医行为、PaO2、PaCO2、SaO2改善差值、排痰效果、肺不张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遵医行为和排痰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PaO2、PaCO2、SaO2治疗后改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肺不张发生率5.71%(2例),对照组肺不张发生率27.27%(9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开胸患者在围手术期全程适时采用综合胸部物理治疗比常规胸部物理治疗能提高患者术后遵医行为、促进痰液的排出,提高血氧分压,促进肺膨胀,更有效地预防老年开胸术后肺不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全息外治法应用于肛门术后病人止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肛门疾病病人术后疼痛 ,采用全息外治法治疗 ,并与口服止痛片进行止痛疗效观察。结果显示 :治疗后 30min全息治疗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提示 :肛门疾病病人伤口疼痛时可采用全息外治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矫治术和非体外循环微创直视下封堵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方法学。方法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或心外膜超声心动图(EE)或体表超声心动图(TTE)监测行体外循环下或非体外循环下外科手术的21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结果在218例患者中,共计实施137例TEE检查、9例EE检查和72例TTE检查,包括室间隔缺损、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主动脉缩窄、大动脉转位等64例先心病的体外循环下外科矫治术,以及154例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非体外循环下外科封堵术。结论TEE是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中的优选监测技术。EE和TTE则对于非TEE适应证的外科术式或术中紧急情况的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无缝链接转运模式在心外科术后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科室2019年10月收治的80例手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后,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转运模式,干预组使用无缝链接转运模式。统计两组患者在手术后转入我科时,血压波动发生率,外科医师满意度,麻醉师平均驻留时间,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对照组与干预组的血压波动发生率为77.5%、32.5%,X2=20.05,P<0.05;外科医师满意率分别为27.5%、80%,组间比较数据X2=18.34,P<0.05;干预组麻醉师驻留时间为9.15±1.34分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36±1.56分钟,t=34.48,P<0.05。结论 在心外科术后患者转运中使用无缝链接模式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一种俯卧位外照射治疗早期阴茎癌的放疗装置及使用方法,评价早期阴茎癌术后放射治疗的价值。方法统计被诊断为早期阴茎癌的患者26例,Jackson′s分期均为I期,AJCC的TNM分期,T1N0M023例,T1N1M03例,放疗前行肿块契形切除术15例,局部切除术11例。采用患者俯卧位、阴茎悬拉并置于可活动水盒的外照射技术,使用60Co或6 MV的X线照射,阴茎和(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区域DT(50~66)Gy/(5~6.5)周。结果 26例患者获得随访23例,随访期8月~7年,1例患者生存3年后失访,1例患者生存4年后失访,1例患者生存4.5年后死于肿瘤肺转移,1例患者生存5.5年后死于脑转移,1例患者生存6年后死于脑血管意外,其余患者随访至今。大多数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放疗计划,放射性皮炎、阴茎红肿必然发生,未出现排尿困难、尿道瘘、表皮破溃、下肢水肿、尿道狭窄等严重放疗反应,局部控制率100%。阴茎外形正常,5年生存率达到85.71%。结论俯卧位使用水盒外照射治疗早期阴茎癌,有效解决常规仰卧位放疗中的难题,对于组织厚度薄、外形不规则等部位表浅肿瘤的放射治疗,可以获得均匀和正确的组织吸收剂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The optimal form of rehabilitation after rotator cuff repair has yet to be determined. 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was undertaken to compare outcomes for two forms of rehabilitation for this condition: individualised supervised physiotherapy treatment, and a standardised unsupervised home exercise regime. Fifty-eight volunteers with all sizes of operatively repaired rotator cuff tears were allocated randomly to one of the two treatment groups. All subjects received a standardised home exercise regime. Subjects who were randomised to the physiotherapy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individualised treatment. Independent, blinded assessments of range of motion, muscle force and functional outcome measures were performed pre-operatively, and at six, 12 and 24 weeks postoperation. At six, 12 and 24 weeks post-operation, comparable outcomes were demonstrated for both rehabilitation groups. By 24 weeks post-operation, most subjects demonstrated outcomes that were consistent with a favourable recovery, regardless of rehabilitation mode. On the basis of these results, outcomes for subjects allocated to individualised physiotherapy treatment after rotator cuff repair are no better than for subjects allocated to a standardised home exercise reg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