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析蠡沟穴     
蠡沟穴又名交仪穴,首载于《灵枢·经脉》篇:"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归属于足厥阴肝经,是肝经的络穴,起着沟通肝胆两经的作用。蠡沟是临床常用穴,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现对蠡沟穴命名、定位及功用主治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关于命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相似文献   

2.
蠡沟、中都是足厥阴肝经在小腿内侧的两个经穴,对其位置,各书说法不甚一致,似有讨论之必要。兹就我在学习和临床中的体会,略述于下。当代编著的各种针灸书籍上对蠡沟、中都二穴的位置大别之有三种说法。1.二穴均定在胫骨内侧面后缘,内踝上5寸为蠡沟:内踝上7寸为中都。由于胫骨内侧面后缘肌肉丰厚,针刺深度定为直刺1~1.5寸。2.二穴在胫骨内侧面近后缘,内踝上5寸为蠡沟:内踝上7寸为中都。由于胫骨内侧面近后缘肌肉较厚,针刺深度定为直刺0.8寸左右。3.二穴均定在胫骨内侧面中部,内踝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蠡沟穴循经剌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施以循经针刺蠡沟穴。结果:总有效率86.67%。结论:蠡沟穴循经刺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针灸压痛点蠡沟穴治疗痛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云:“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足厥阴之脉循阴股,环阴器,抵少腹”,“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此正当蠡沟穴分”。根据痛经有剧烈少腹痛和腰痛之特征,参照上述文献记载,选用肝经络穴蠡沟作为压痛点和治疗点进行观察。观察痛经患者8例,均有蠡沟穴压痛,用50mm,20号针,针尖按经脉循行方向斜刺5~15mm,留针20分钟,再用半米粒大艾炷灸  相似文献   

5.
梳理《内经》《难经》中合穴的释义、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禁忌等内容,发现其中已形成特指五输穴之合穴的概念义项;记载了十一经合穴的穴名、定位及其取穴方法;其中有诸多合穴主治的总结性概括未纳入教材,且有待解析;合穴刺灸方法灵活多变,且需注意"秋刺合"与"冬刺合"之别;针刺合穴需注意大动脉出血引发的昏厥及针刺过深导致的关节活动障碍。  相似文献   

6.
罗本华 《四川中医》2008,26(2):117-118
目的:观察针刺蠡沟穴运动疗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方法:针刺蠡沟穴配合运动治疗落枕.结果:治愈45例,占93.75%,好转11例,占6.25%,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针刺蠡沟穴运动疗法治疗落枕有疗效快,疗效好,取穴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正>列缺穴,乃手太阴肺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别名:童玄、腕劳。穴义:肺经经水在此溃缺破散,溢流四方。首见于《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掖下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手兑掌热,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历代中医学文献对列缺穴的主治应用均做了广泛地记载,其主治病症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这些记载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研究资料。为了总结列缺穴临床应用思路与方法,为临床医师  相似文献   

8.
通里穴刍议     
<正>近年来通里穴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通里穴首载于《灵枢·经脉》:"手少阴之别,名日通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归属于手少阴心经,为心经络穴。现从通里穴的命名、定位、主治病症等方面进行分析。1穴位命名"穴之所主,皆有所况,以推百方,庶事皆然。"腧穴的命名,或据其所在部位,或因其主治性能,或基于阴阳、脏腑,或联及经脉流注,或涉及生理,或鉴于病理,凡此种种,远取诸物,近取诸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蠡沟穴循经刺法为主治疗湿热下注型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辨证为肝经湿热下注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施以针刺治疗,穴取以蠡沟、曲泉、中极为主,其中蠡沟穴采用循经刺法,每日1次。以治疗6 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总有效率达到93.3%(28/30)。结论:蠡沟穴循经刺法为主治疗湿热下注型霉菌性阴道炎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0.
内关为临床常用穴,位于腕横纹上两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之。其特性为:手厥阴之络穴,别走少阳: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痫、失眠、热病、胸胁诸疾。下面就其主治功能和配伍应用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列缺穴,首见于《灵枢·经脉》篇,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手太阴之络脉,由此别走手阳明经。唐代《千金要方》以列缺为手太阴所过之原穴,当另有所本。金代《针经指南》倡用流注八穴,将列缺归入八穴之一。明代《普济方》、《针灸大全》首载八脉交会八穴说,认为列缺通于任脉,金明以来流行的针灸歌赋,多次提到列缺穴的运用。如《四总穴歌》、《千金十一穴歌》提出列缺能治头项病;《席弘赋》、《灵光赋》等提出列缺能治偏正头风,究竟列缺穴的主治范围为何?兹探析如下:《灵枢·经脉》篇首载列缺的主治证称:  相似文献   

12.
内关穴首见于《灵枢·经脉》 :“手心主之别 ,名曰内关 ,去腕二寸 ,出于两筋之间 ,循经以上 ,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 ,虚则为头强 ,取之两筋间也。”内关之“关”字 ,有联络的含义 ,因其为手心包经之络穴 ,别走手太阳 ,能联络内脏 ,主治内藏之疾 ;又因其在掌后内侧去腕二寸 ,两筋陷中 ,与外关相对而属内 ,故名内关。本穴在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 ,中医古典文献中记载内关穴主治颇多 ,笔者在临床上选用该穴为主 ,采取不同的补泻手法和配穴 ,治疗多种病症 ,均取得满意疗效 ,现简介如下 :1 病案举例1 .1 配水沟治疗排便性晕厥 万某 ,男 ,72…  相似文献   

13.
论素穴     
本研究从定位、主治、与水沟穴的关系、主治机理等方面对素穴进行了论述。认为其应定位于鼻准头按之凹陷处;治疗病种从鼻病发展到急症和杂病;主治未与水沟穴混淆;主治机理应回归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针刺蠡沟穴运动疗法与常规针刺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针刺蠡沟穴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57例,并与同期监测的重点病种的同型颈椎病65例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运动针刺治疗组治愈率为52.63%,有效率为45.61%,总有效率为98.24%。常规针刺对照组治愈率为46.15%,有效率为50.77%,总有效率为96.92%。两组疗效经统计学R id it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运动针刺治疗组有与常规针刺对照组疗效同样好。而针刺蠡沟穴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有疗程要短,取穴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四关穴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首见于《针灸大成》,为对穴范畴。合谷乃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主治头痛,齿痛,失音等多种疾病;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和原位,主治头痛,眩晕、口渴等诸多疾病,四关穴为临床证治之要穴,有行气活血,平肝熄风,镇惊安神,祛风止痛之功,在临床上治疗各种疾病可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药结合治疗外阴白色病变11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外阴白色病变,国内外报导与外阴癌有一定的关系。我们选用肾俞、横骨、脾俞、止痒穴、阴廉、三阴交、蠡沟等穴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再配以局部外用中药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各版针灸类教材中都有记录,指归属于某一经之穴可主治该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现多用于为某腧穴主治某病症提供依据。笔者以历代针灸古籍中犊鼻穴主治并无“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特点举错辨误。梳理此理论的来源,有经脉所过,经脉主治所及、经脉主治就是经脉之上腧穴主治二类,对此二类来源分析认为此理论无合理性依据。既不能代表一个明确的学术观点,也不能做为腧穴主治立论的一个原则规范,反而无意义地扩充了腧穴主治,掩盖了循行过同一位置的不同经脉、一条经脉之上不同腧穴、临近腧穴主治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十四经之穴主治不同,同经之穴功效各异,其理何在?穴性不同也.前贤孙震寰说:“穴性喻药性,处方不识药性,何以调燮寒热虚实,针灸不明穴性,焉起诸病之机.”足见明辨穴性之重要.  相似文献   

19.
冯毅  裴音 《北京中医》2004,23(4):237-238
凡痛证 ,虽有寒热虚实之分 ,然求其本 ,不过气血不通而已。而络穴联络表里两经 ,对调节气血运行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理 ,周德安教授根据列缺行气、蠡沟活血、丰隆气血并治之功用 ,选此 3穴组成“络血止痛方” ,广泛应用于多种实性痛证的治疗之中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小腿内侧穴位的压痛反应。方法:纳入30例盆腔炎患者及30名健康人,采用WAGNER FDX人体力学压痛仪测定小腿内侧阴陵泉、三阴交、蠡沟穴位疼痛VAS评分及压痛阈值,比较分析盆腔炎患者体表相关穴位压痛变化。结果:盆腔炎组在蠡沟处的压痛点总出现率显著高于健康组(86%vs42%,P0.01)。盆腔炎组阴陵泉、三阴交、蠡沟3穴的VAS值均显著高于健康组(测试1:55.00±15.12 vs 27.25±10.31,47.07±18.38vs 29.75±14.30, 47.16±19.4vs20.16±10.76;测试2:53.40±17.23 vs 33.42±13.07,45.95±15.74vs29.15±11.97, 42.50±21.67vs21.05±11.97;测试3:48.50±14.97vs 40.08±13.20, 38.24±15.29vs29.29±12.37, 37.93±19.17 vs 23.09±12.26),P0.01, P0.05。盆腔炎组阴陵泉、三阴交、蠡沟3穴的压痛阈值均显著高于健康组(访视1:0.86±0.95vs 0.53±0.39, 0.86±0.95 vs 0.53±0.39, 0.85±0.77 vs 0.47±0.47;访视2:0.88±0.81vs 0.44±0.32, 0.98±0.83vs 0.44±0.32, 0.85±0.77 vs0.47±0.47;访视3:0.98±0.80vs0.36±0.26, 1.11±0.92vs0.36±0.26,0.85±0.77vs0.47±0.47),P0.1, P0.05。结论:盆腔炎患者在阴陵泉、三阴交和蠡沟穴位处VA S值及压痛阈值均显著高于健康人,且蠡沟穴的压痛出现率显著高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