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江苏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6 4年至 1999年江苏省共报告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病人 12 330例。70年代发病较高 ,80年代后期维持于低发病率水平 ,近几年全省发病均低于 6例。为探索其发病特征 ,现对全省196 4年~ 1999年钩体疫情及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疫情报告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室提供 ;监测点资料由各监测点历年资料汇总。1.2 方法 对疫情资料作流行病学分析 ,人群及病原监测按监测方案进行。2 结果2 .1 流行强度(1)发病率 :在 196 4年~ 1999年的 36年中 ,累计发病 12 330例 ,平均发病率 0 .6 4/10万 ,最高年份… 相似文献
3.
钧端螺旋体病(下称钧体病)是我省常见的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自1958年首次发现至1990年止,全省发病率在10/10万以上的年度有1970、1973、1974、1979、1983、1986、1987、1988年[1]。至1997年止,疫情已扩大到10D余个县市。为了解该病近几年来的流行规律,遂对1990~1997年的流行情况作如下分析。1流行特征1.1流行强度。表1可见,1990~1997年,全省钩体病年发病率在5.20/10万~20.68/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0.04/10万;其中以1993年为最高;年发病县波动为82~101个,其中以1994年为最多;年平均病死率为2.85%,以19… 相似文献
4.
谢祖祥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991,2(3):5-8
安陆市1983~1989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提示,鼠密度波动在3.9~15.1%之间;鼠带菌率波动在4.9~26.9%之间;人群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在1∶20左右,监测期间连续七年未发生钩端螺旋体病流行.鉴于本地流行菌型单一,只要加强有关流行因素监测,可不必大面积、连年接种钩体菌苗. 相似文献
5.
6.
贵州省1958—1993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1958~1993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贵州省卫生防疫站(贵阳550004)周健先,卢大琦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从1958年经病原学证实后在我省流行已有36年历史,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国较高(1)。为掌握流行规律,摸清传染源和流行菌群,我... 相似文献
7.
9.
刘少平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1):33-34
目的分析宜宾市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7年宜宾市钩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4年共发病299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1/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8~9月,占发病总数的91.30%,男女性别比为2.69:1;病例主要集中在10~35岁年龄组,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6.59%;农民、学生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9.87%和36.79%。结论宜宾市钩体病发病高峰在8、9月份,青壮年农民及学生为主要发病对象。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我市主要传染病之一,自1964年确诊首例病人以来,疫区逐渐扩大,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987年出现较大流行,发病率为139.13/10万。为了摸索流行规律,加强防治,1971年以来,开展了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措施效果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流行特征1.1 流行趋势自1964年首例报告以来,疫区逐渐扩大,全市所有乡镇出现不同程度流行,疫情不断上升。1973年出现较大流行,1974~1984年由于加强了针对性预防措施和普及防治知识,疫情得到控制,年 相似文献
11.
德阳市1980-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是一种流行范围广 ,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影响农业生产的疾病。自 195 9年什邡县报告发病后 ,至今在德阳市已有 41年历史 ,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省较高 ,6 0和 70年代是德阳市重点防制的疾病之一。为掌握流行规律及变迁 ,制订有效的控制措施 ,现将德阳市 1980 -2 0 0 0年疫情资料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德阳市防疫站疫情资料档案及 1990年德阳市鼠类本底资料 ,录入微机分析。2 结果2 1 流行强度 1980 -2 0 0 0年德阳市报告钩体病人 1175例 ,年均发病率为 1 5 8/10万 ;死亡 46例 ,年均死亡率为 0 0 6 /10万。各年… 相似文献
12.
浏阳市1991—1999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 (钩体病 )为我市主要传染病之一。 1987年发病率高达 139.13/ 10万 ,死亡率高达 2 .46 / 10万。为了控制流行 ,多年来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 ,并开展了一些调查研究 ,初步掌握了钩体病在我市的流行规律。为促进今后的防治工作 ,现就 1991~ 1999年流行病学监测工作报告如下。1 资料来源与方法疫情资料由本站疫情室提供 ,血清学实验采用显微镜凝集法 ,培养以受检标本接种于柯氏培基常规培养。2 结果与讨论2 .1 疫情流行的态势和流行病学特点2.1.1 疫情态势 近年来 ,发病率波动在 49.16 / 10万~12 .80 / 10万之间 ,在全市总疫… 相似文献
13.
14.
1993—1996年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1996年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趋势分析浙江省卫生防疫站(杭州310009)龚震宇赵芝雅傅桂明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我省农村人民身体健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曾经在我省多次暴发流行,进入90年代以来,病人急剧减少,为了解和掌... 相似文献
15.
涪陵地区钩端螺旋体病地理流行病学研究四川省涪陵地区卫生防疫站(邮编:648000)李优良,谢忠,王光地为研究本地区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地理流行病学特点,于1974~1982年对9县1市进行了调查。兹报告如下:方法和材料一、研究方法:按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16.
仙桃市1966~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军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3,14(1):8-10
目的:总结监测经验、摸清钩体病流行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仙桃市历年来钩体病疫情及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发病有明显的发区,时间和人群分布特征;(2)流行形式由雨水型转为稻田型,临床特征主要为流感伤寒型,主要流行菌群由波摩那群转为黄疸出血群;(3)鼠密度、鼠带菌率与钩体病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猪带菌率与雨水型钩体病流行密切相关,流行年份流行前期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极显著性低于散发年份;(4)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钩体流行影响较大,结论:引起仙桃市钩体病流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适时开展大规模,全方位的以预防接种和灭鼠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活动是近年钩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流行范围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影响农业生产的疾病.自1959年什邡县报告发病后,至今在德阳市已有41年历史,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省较高,60和70年代是德阳市重点防制的疾病之一.为掌握流行规律及变迁,制订有效的控制措施,现将德阳市1980-2000年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我省常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自1952年临海市首例报告以来,疫区不断扩大,病人不断增加,到1996年,发病累计超过13.7万例,死亡近千例,已成为严重危害我省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为了解掌握我省钩体病的流行情况和发病规律,我们分析1952~1996年全省钩体病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对四川省1958-1996年的钩体病流行情况进行了分析,39年来,全省84.01%的县有病例报告,累计发病677403例,年均发病率为19.40/10万,死亡7588人,年均病死率为1.12%。流行形式以“稻田型”型为主;感染方式主要以收割水稻接触疫水而感染。 相似文献
20.
一、钩端螺旋体病的早期发现和研究[15]我国汤泽光(1937年报告)在广州一个多鼠的监狱中观察到了3例Weil病(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经豚鼠动物试验,肝脏组织切片涂银染色,其中1例发现了典型的钩端螺旋体。1939年钟惠澜报告,观察2例脑膜炎症状的钩体病患者,该病人的血清对犬型钩体呈阳性反应。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叶惠芬(1954)从病人分离出钩体。1955年10月在钟惠澜、魏曦、聂第楷带领下,率先在广东省新会、江门和中山地区进行了人、畜和小型啮齿动物钩体病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该地区存在钩体自然疫源地。1952年,在浙江省临海县从病人组织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