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I(ApoA-I)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PBDC)及体外培养的单个核诱导的树突状细胞(MD-DC)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直接分离PB-DC或通过GM-CSF,IL-4诱导生成MDDC,DC经ApoA-I,LPS或TNF-α刺激后,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表达的变化及细胞的吞噬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DC分泌的细胞因子;CFSE法检测经刺激后DC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分离高纯度PBDC,并成功诱导生成未成熟MDDC;经FCM检测,ApoA-I刺激后的PBDC和MDDC膜表面CD83分子表达上调,同时MDDC表面的CD40、CD86及MHC-Ⅱ分子的表达均增强;吞噬能力减弱;IL-12和TNF-α的分泌增加;并且可以诱导Th细胞的增殖。结论:在体外ApoA-I可以诱导PBDC和MDDC的成熟、活化,刺激其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其免疫应答中抗原呈递,促进Th分化的作用;通过该作用ApoA-I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负载滋养层细胞抗原对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过程的影响,获得致耐受性DC.方法 体外使用粒细胞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定向分化、经LPS刺激获得成熟DC;通过外胎盘锥组织块培养法获得滋养层细胞,制备可溶性抗原,加入DC培养体系.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及MHC-Ⅱ的表达,ELISA法检测DC分泌IL-10和IL-12的浓度,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评估 DC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活化的功能.结果 成熟DC表型为CD40high CD80highCD86highMHC-Ⅱhigh,分泌大量的IL-12和极少量的IL-10 ,体外能有效刺激T细胞的增殖;负载滋养层细胞抗原的DC表型为CD40midCD80lo wCD86lowMHC-Ⅱlow,在分泌大量IL-12的同时IL-10也明显升高,不能有效刺激T细胞增殖,并使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呈现明显Th2偏倚.结论 负载滋养层细胞抗原后的DC表面共刺激分子及MHC-Ⅱ表达降低,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其自分泌和促使T细胞旁分泌的细胞因子呈现Th2偏倚,是一种耐受性DC.  相似文献   

3.
探讨慢性乙肝患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对CD4+Th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分离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rhIL-4(50 ng/ml)、rhGM-CSF(10 ng/ml)和rhTNF-α(100 u/ml)诱导培养DC。以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1a、CD83、CD80、CD86、HLA-DR分子表达情况。MTT法检测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免疫磁珠分离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PMA+Ionomycin刺激后胞内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内特征性细胞因子IFN-γ/IL-4以判断Th1/Th2分化。ELISA法检测DC或Th细胞培养上清中IL-6、IL-12、IFN-γ和IL-4的含量。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的DC表达CD1a、CD83、CD80、CD86、HLA-DR分子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培养至第7天,慢性乙肝患者DC分泌的IL-12水平低于正常人(P<0.01),而分泌的IL-6水平增高(P<0.05)。与正常人相比,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中Th1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较低(P<0.01),其Th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的量也较低(P<0.01)。患者DC与同种异体的健康人Th细胞共培养,刺激Th1型细胞因子IFN-γ产生的能力低于正常人(P<0.01)。慢性乙肝患者体内DC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了外周血Th1细胞分化不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正常妊娠妇女和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对Th1、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为子痫前期疾病患者32例;对照组为正常妊娠妇女20例.分离正常妊娠组和子痫前期组PBMC,经贴壁获得单核细胞,加GM-CSF,IL-4和LPS培养诱导为成熟DC,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分子标志CD14,CD80,CD83,CD86的表达,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23的含量.磁珠分选出CD4+T淋巴细胞,与正常妊娠孕妇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N-DC)共同培养,同时添加细胞因子IL-2,或与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P-DC)、IL-2共同培养;或与N-DC共同培养,同时添加细胞因子IL-1p、IL-6;或与P-DC共同培养,并添加细胞因子IL-1β、IL-6.以上各组培养到第6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IFN-γ+ Th1、CD4+ IL-17+ Th17细胞比例.结果 P-DC中CD83、CD80、CD86的表达高于N-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与不同的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促使CD4+T细胞分化为Th1、Th17细胞的能力高于N-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DC表型和功能的改变可能与患者免疫失衡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并比较不同细胞因子组合、诱导时间对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成熟,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为建立DC体外高效、规模化培育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贴壁法获得DC前体细胞,用白细胞介素4(IL-4)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2 d,将其分为6组。A组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α和前列腺素E2(PGE2);B组加入α干扰素(IFN-α);C组加入脂多糖(LPS);3组细胞继续培育2 d。D~F组细胞先进行1/3体积换液,24 h后,分别再加入上述A~C组的成熟因子,再继续诱导2 d。分别收获各组上清和细胞,进行细胞计数,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表型分析;采用ELISA检测各组DC分泌IL-12p70的水平、采用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6组体外诱导体系均能培育出形态学类似DC的细胞,DC数量与纯度(均达到96%以上),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A组与D组比较:CD40、CD80、CD83、CD86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相近,但D组DC分泌IL-12p70水平高于A组;B组与E组比较:E组DC的CD8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CD80表达量略高于B组,2组DC分泌IL-12p70的水平相近;C组与F组比较:CD40、CD80、CD83、CD86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和分泌IL-12p70的水平均相近。6组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均相近。三种不同成熟因子(组合)比较:B组DC共刺激分子CD80水平明显低于C组和A组,且IL-12p70分泌水平最低,而C组和A组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与IL-12p70分泌水平相近。结论 TNF-α、IL-1α和PGE-2三种细胞因子联合以及LPS可有效地诱导DC表达高水平免疫共刺激分子、分泌高水平IL-12p70。  相似文献   

6.
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髓系培养体系中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m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将其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 CD304 、 CD123和CD11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DC加以分离纯化;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CD123+DC形态; ELISA法检测CD123+DC的IL-12 分泌量; 葡聚糖吞噬试验和3H-TdR渗入法分别检测CD123+DC的吞噬功能和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 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CD86和CD11C,中等量表达CD1a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11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DC呈现典型的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DC仅微量分泌IL-12,其吞噬能力强于CD123-DC(P<0.05),但抗原刺激功能低于后者(P<0.05).结论: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m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探讨天花粉蛋白(Tk)联合CD40信号诱导人单核细胞来源DC(MoDC)的成熟活化及其介导Th2细胞分化的作用和机制。采用GM-CSF和IL-4联合方案体外诱导人MoDC,并利用鼠抗人CD40激发型单抗(5C11)刺激负载了Tk的DC制备成熟DC。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分析DC表型(CD80、CD83、CD86、CD14、PDL1)及其摄取FITC-Dextran的能力;ELISA法测定DC上清中IL-12p70的含量;胞内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经成熟DC活化的T细胞中CD4~+IFN-γ~+T和CD4~+IL-4~+T的比例。实验结果显示单独Tk不能刺激DC完全成熟,用Tk负载DC后必须联合外源性成熟刺激信号(如5C11),才能有效促进DC成熟,表现在CD80、CD83、CD86的上调表达,CD14下调表达,DC摄取FITC-Dextran的能力降低。与CD40信号单独诱导组相比,Tk联合CD40信号诱导的成熟DC表面PDL1分子呈下调表达,分泌IL-12的能力显著降低,明显提高T细胞中CD4~+IL-4~+T的比例。由此表明负载了Tk的成熟MoDC体外能有效介导Th2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7(IL-37)对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C)活化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GM-CSF和IL-4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向DC分化,抗CD11c磁珠分选DC。IL-37预处理DC后,进行LPS刺激。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和IL-1α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微球芯片试剂盒(CBA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α、IL-6、TNF-α等因子的浓度。结果 DC诱导成功,磁珠分选能够获得高纯度的DC(>90%)。IL-37降低LPS诱导的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并抑制DC合成IL-1α、IL-6、TNF-α。结论 IL-37可以通过降低共刺激分子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LPS刺激的DC活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 Ig)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CTLA4 Ig-DCs)体外对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通过腺病毒载体将目的基因(CTLA4 Ig)转染至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C表面分子和胞内CTLA4 Ig的表达;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的能力,ELISA法检测DC抗原提呈反应中Th1和Th2类细胞因子IFN-γ和IL-4分泌水平。结果:CTLA4 Ig基因成功转染至DC,转染率约为80%,制备的CTLA4 Ig-DCs稳定表达CTLA4Ig,表面分子CD86呈现低表达;CTLA4 Ig-DCs可有效抑制T细胞增殖,降低抗原提呈反应上清中IFN-γ和IL-4的分泌,并增加IFN-γ/IL-4比值。结论:通过腺病毒将CTLA4 Ig转染DC并且高效表达,可有效降低DC表面CD86分子,抑制同种异体T细胞反应,并能影响体外Th1/Th2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荚膜多糖(CPS)通过结合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对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及细胞表面膜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复苏培养Mp 菌株,抽提和纯化CPS。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吉姆萨染色观察和流式细胞术(FCM)鉴定;用CPS 刺激DC,FCM 检测DC 对FITC-多聚糖的吞噬指数、DC 表面特异标志CD83、HLA-DR 抗原以及协同刺激分子CD80 和CD86 的表达。结果:培养7 d 的DC 有典型的树突状结构,并高表达CD11c 分子。经CPS 刺激后,DC 内FITC-多聚糖的平均荧光强度较对照PBS 处理组显著增加(P<0.05),DC 表面膜分子CD83、HLA-DR、CD80 和CD86 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用CPS 刺激被DC-SING 受体封闭的DC,发现DC 内FITC-多聚糖吞噬指数和四种膜表面分子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Mp CPS 可促进DC 的吞噬功能和减少细胞膜分子CD83、HLA-DR、CD80 和CD86 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经过夜贴壁后获得单核细胞,体外采用多种细胞因子联合诱导,获得了分化与功能相对成熟的树突状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观察不同质量浓度紫草素对DC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采用CCK-8法观察紫草素对树突状细胞促淋巴细胞增殖以及ELISA法检测其对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3的干预作用。结果 TNF-α25 ng/ml刺激树突状细胞,细胞表面分子CD80、CD83表达升高,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100μg/ml紫草素可抑制CD80及CD86的表达,50μg/ml紫草素可抑制CD86的表达;100μg/ml紫草素和50μg/ml紫草素均可抑制树突状细胞促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100μg/ml紫草素和50μg/ml紫草素均可抑制LPS和INF-γ联合诱导的树突状细胞IL-23的分泌。结论紫草素具有一定的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及抑制其分泌IL-23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microRNA-27a(miR-27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成熟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 DC)转染miR-27a的模拟物(miR-27a mimics)后,用LPS刺激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MHCⅡ表达,ELISA方法检测其上清中的IL-12p70及IL-10蛋白水平,RT-PCR方法检测其细胞内IL-12p40及IL-10 mRNA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其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未处理的im DC比较,LPS刺激24 h后的D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MHCⅡ表达均显著增高(均P0.001);LPS刺激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转染miR-27a mimics细胞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MHCⅡ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01),且显著抑制IL-12分泌(P0.01)、促进IL-10分泌(P0.05),并显著减弱LPS刺激的DC促CD4+T细胞增殖的能力(P0.01)。结论:miR-27a影响小鼠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以及细胞因子的分泌。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明超抗原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和葡萄球菌肠毒素C(SEC)诱导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促进T细胞活化、增殖、分泌及其对肝癌HcaF细胞的杀伤作用。 方法: 以SEB或SEC诱导DC刺激T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检测DC表达S-100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达I-Eκ和CD80分子水平,检测T细胞受刺激后CD69的表达、IL-2和TNF-α的生成;用MTT法检测T细胞增殖及其对HcaF细胞的杀伤效应。 结果: 体外试验表明,DC高表达S-100蛋白,SEB或SEC诱导的DC高表达I-Eκ和CD80分子;SEB或SEC能诱导DC促进T细胞活化,其浓度以100 μg/L时作用最强;SEB或SEC能诱导DC促进T细胞增殖、大量分泌IL-2和TNF-α, 被激活的T细胞对HcaF细胞的杀伤率高达83.2%±12.8%,明显优于肿瘤抗原诱导的DC所激活的T细胞对HcaF细胞的杀伤作用;SEB与SEC的诱导作用无明显差异。 结论: 超抗原SEB或SEC能诱导DC显著增强T细胞活化、增殖、分泌和杀伤肿瘤细胞,并优于肿瘤抗原的诱导作用,SEB和SEC的作用相似,为超抗原SEB或SEC与DC联合应用于临床肿瘤的治疗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4.
体外培养人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利用人脐血CD34^+干细胞诱导分化树突状细胞(DC),并对DC分化发育过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和分析.方法通过SCF、GM-CSF、TGF-β1、Flt-3L及TNF-α体外培养体系,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获得DC.采用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DC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细胞表型及胞内活性氧(ROS)水平,MTT比色法检测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DC培养上清液中IL-12含量.结果CD34^+细胞培养5至7 d,细胞呈现DC典型树突状形态,处未成熟状态,再经TNF-α诱导及继续培养至14 d,DC发育成熟.未成熟DC表达模式识别受体CD209(DC-SIGN),且胞内蓄积适量ROS,具备了细胞吞噬能力.成熟DC除仍高表达DC-SIGN,其表面黏附共刺激分子CDllc、CD54、CD83、CD80、CD86表达上调,细胞因子IL-12分泌增加,且具明显的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符合于抗原递呈细胞特征.此外,未成熟和成熟DC基本不表达黏附分子P-、E-选择素,但未成熟和成熟DC分别高表达和低表达L-选择素.结论建立人DC体外模型及其分化发育生物学特性分析,为进一步研究DC功能,以及利用DC调控免疫应答用于疾病防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体外DCs在抗CD45RB抗体诱导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抗CD45RB抗体诱导的免疫耐受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阐明抗CD45RB抗体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采用DCs的常规诱导方法(rmGM-CSF、IL-4和LPS),在诱导过程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抗CD45RB抗体,成熟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周期和吞噬能力,ELISA法检测IL-12分泌量,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DCs对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DCs经抗CD45RB抗体处理后,CD11C和CD83表达升高,CD86表达下降,自身增殖和吞噬能力增强,但分泌IL-12和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下降。结论: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tDCs)能显著抑制T细胞的增殖,它的产生是抗CD45RB抗体诱导免疫耐受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新近发现,Notch信号途径参与调节外周成熟T细胞及其亚群的分化和功能发挥。本研究应用天花粉蛋白及其衍生肽处理骨髓来源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C),检测Notch配体家族分子的表达及DC对CD8+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天花粉蛋白或其衍生肽PB处理DC可使Notch配体Jagged1、Delta1分子表达明显增加,并改变CD8+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格局,明显抑制Th1相关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而Th2相关细胞因子IL-4和IL-10分泌明显增加。Notch信号的阻断剂可以部分逆转Tk及肽段的抑制作用。表明天花粉蛋白及其衍生肽可诱导一群具有抑制能力的CD8+T细胞,该作用依赖于DC表面Notch配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树突状细胞(DC)分泌的外体(Dex)在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体外研究采用供体Dex降低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可能性。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培养未成熟DC(imDC),用TGF-β1联合IL-10诱导调节性DC,LPS诱导DC成熟。采用流式细胞术方法观察TGF-β1和IL-10对DC表型、吞噬功能的影响;采用超速离心和超滤的方法提纯Dex;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mDC分泌的Dex(imDex)与调节性DC分泌的Dex(rDex)表达的相关分子;通过CCK-8法分析异源iDex和mDex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的生物学功能,并比较rDex与iDex诱导免疫耐受的能力。结果显示,TGF-β1和IL-10可下调D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3、CD86的表达,并诱导调节性DC分泌更多的rDex;异源的mDC分泌的Dex(mDex)在mDC存在时增强MLR,而异源的imDex在imDC存在时一定程度上抑制MLR,rDex诱导的抑制T细胞增殖作用显著强于iDex;rDex表达更多的FasL,提示TGF-β1和IL-10诱导的调节性DC分泌的rDex在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应用于同种异体移植抗免疫排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ryostatin-1对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联合应用GM-CSF和IL-4自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定向分化DC;以Bryostatin-1刺激TNF-α诱导成熟的DC,收集DC及其上清夜,以FACS和ELISA方法分析DC表面免疫分子(CD80、CD83、CD86、HLA-DR和B7-H1)和细胞因子(IFN-γ、IL-1β、IL-10和IL-12)表达水平;自DC提取RNA,以Northern blot分析DC的B7-h1 mRNA表达水平;以DC为诱导细胞,进一步检测DC的免疫诱导功能。结果Bryostatin-1通过降低DC表面B7-H1表达和增强B7.2表达,以及调节DC细胞因子(IL-1b、IL-12和IFN-γ)分泌,增强DC的免疫诱导功能,PKC通道特异性的抑制剂BI明显逆转Bryostatin-1的上述作用。结论Bryostatin-1增强DC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是激活PKC通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HIV-1C亚型gp120负载人树突状细胞(dentriti ccell,DC)疫苗,并对其体外功能进行初步检测。方法利用Amaxa细胞核转染技术将pcDNA3.1-gp120质粒转染至人成熟DC,以Western blot检测gp120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变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D8+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25的表达及其分泌IFN-γ的变化。结果通过Western blot检测,gp120在DC中得到了正确表达。经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CD80表达率由刺激前的33.34%上升至43.20%,CD86表达率由刺激前的60.08%上升至90.34%;负载gp120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率为86.72%;CD8+T细胞表面分子CD25表达率由刺激前的5.27%上升至74.21%,IFN-γ的表达率达37%。结论负载了HIV-1gp120的人树突状细胞能够显著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CD8+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25表达以及促进CD8+T细胞分泌IFN-γ,为下一步DC治疗性疫苗的体内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方法:分离14例UAP和11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的培养条件下制备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 86(B7-2)的表达;混合淋巴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ELISA法测定MLR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UAP者DC表面CD 86的表达明显增高;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增强;经DC刺激的淋巴细胞分泌致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增多,抑炎细胞因子(IL-10)减少。结论:UAP者DC的功能亢进,由此启动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可能是UAP发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