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景斌 《中原医刊》2009,(18):31-3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简单药物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采用仅单支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另一支不置入支架的策略,观察术后即刻及术后12个月临床疗效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手术后即刻成功率96.9%(62/64),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术后12个月随访无症状者94.8%(55/58),发生心绞痛5.2%(3/58),其中1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仅单支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可获得满意的近中期疗效,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较为常见,由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个体差异极大、 手术操作复杂、术中风险高、 术后并发症多、 远期预后差,所以很难遵循一套标准流程解决所有的分叉病变.通过分型规则、 评估方法和治疗策略进行系统性回顾,以期更全面地认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球囊支架对吻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连续入选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45例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行球囊支架对吻术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患者,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术中病变特点及术后影像学及短期临床事件情况的发生。结果 45例患者共有48处分叉病变处成功进行了球囊支架对吻治疗。其中大多数病变为(70.8%)为Medina1,1,1型。术后即刻TIMI3级血流,主支为100%,分支为96%。2例患者边支置入支架。术中边支内被拘禁的导丝及球囊均能顺利撤出。住院期间及出院1月内无明显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在单支架方法(必要时分支置入支架)治疗分叉病变时,球囊支架对吻术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技术,能有效降低边支闭塞的风险,降低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2种不同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置入支架不同分为2组,单支架组37例、双支架组33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部位、SYNTAX评分、手术情况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单支架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比例高于双支架组(P<0.05),其余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SYNTAX评分、分叉病变部位、主支与分支直径、主支与分支夹角、Medina分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架组较双支架组手术时间更短[(92.43±39.26)min vs.(117.34±39.14)min,t=2.632,=0.011]、造影剂使用剂量更少[(197.33±33.00)ml vs.(264.38±75.09)ml,t=4.599,P=0.000]。术后门诊、电话随访6~12个月,2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vs.9.1%,χ~2=0.000,P=1.000)。结论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采用单支架及双支架治疗均安全有效,单支架技术方法简单,效果不逊于双支架技术。  相似文献   

5.
蒋芳勇 《微创医学》2013,8(1):78-81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BCL)越来越多,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的15%~20%[1].分叉病变主要是由于分叉部位存在较高的剪切力和涡流,易造成冠脉内膜的损伤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是目前PCI领域的难点之一,随着对吻球囊技术和支架植入技术的提高,分叉病变的PCI治疗即刻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可能因手术时间而引起各种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6.
宋攀  庾辉  邱清艳  王勇军  戴闽 《四川医学》2023,44(7):693-696
目的 比较改良TAP技术和DK-CRUSH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上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就医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改良TAP组及DK-CRUSH组,比较两组间在主要研究终点(术后9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支架内再狭窄、术后1年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支架内血栓)及次要研究终点(PCI相关心肌梗死、X线暴光时间、PCI成功率、对比剂用量)上的差异。结果 两组间在主要终点事件、PCI相关心肌梗死及手术成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TAP组的X线暴露时间、对比剂用量明显低于DK-CRUSH组(P<0.05)。结论 改良TAP技术将TAP技术和JBT技术相结合,在保留TAP简便、降低费用等优点的同时,改良TAP术式与DK-CRUSH术式疗效相当,但改良TAP术式X线暴露时间及手术对比剂量使用降低,建议基层医院推广改良TAP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5例冠心病患者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即B型或C型病变者,采用Gruentzig等建立的方法进行PTCA。结果12处冠状动脉病变扩张成功10处,成功率为83.3%,其余两处病变一处因球囊未能通过狭窄部,另一处因术中患者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而未行扩张。术后患者的症状均得以缓解或消失。结论PTCA也适用于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且疗效较好,但危险性较大,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8.
分叉病变是临床介入医生经常面对的病变类型,尤其本身的特殊病变特点及其相应的治疗策略特点,因此,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型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种分型方法,包括Duke、Lefevre、Safian、Medina、Movahed分型等,以上各种分型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但也存在各自的不足,有的分型记忆非常困难,有的对病变的描述不完全,有的分型对于临床实践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用Crushing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技术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51例病人53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处病变,左主干与前降支、回旋支开口11处,前降支与对角支分叉31处,回旋支与钝缘支分叉11处。在主支及分支中置入药物洗脱支架,主支支架部分压住分支支架,并行对吻扩张。结果行Crushing方法支架植入均获成功。43处(81.1%)行对吻后扩张,53处中2处(3.7%)有并发症。临床随访无心脏不良事件,8例冠脉造影复查无再狭窄。结论用Crushing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技术处理分叉病变是安全的,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12.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由于存在边支堵塞的风险在技术应用上受到限制。与非分叉病变相比,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有相对低的手术成功率、更大的手术花费和更高的再狭窄率。药物涂层支架的使用,使主支的再狭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边支开口的再狭窄和分叉病变长期预后中存在的再狭窄问题依然存在。在药物涂层支架时代,已出现双支架的治疗策略。通常根据分叉病变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技术,主支支架术加必要时边支支架术是目前通常采取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Major side branch (SB) occlus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s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for bifurcation lesions. We aimed to characterize the 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major SB occlusion during coronary bifurcation intervention.

Methods:

We selected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PCI (using one stent or provisional two stent strategy) for bifurcation lesions with major SB. Al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coronary angiography findings, PCI procedural factors and 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ic analysis data were collecte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identify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SB occlusion. SB occlusion after main vessel (MV) stenting was defined as no blood flow or any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 flow grade decrease in SB after MV stenting.

Results:

Among all 652 bifurcation lesions, 32 (4.91%) SBs occluded. No blood flow occurred in 18 lesions and TIMI flow grade decreasing occurred in 14 lesions.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diameter ratio between MV/SB (odds ratio [OR]: 7.71,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53–38.85, P = 0.01), bifurcation angle (OR: 1.03, 95% CI: 1.02–1.05, P < 0.01), diameter stenosis of SB before MV stenting (OR: 1.05, 95% CI: 1.03–1.07, P < 0.01), TIMI flow grade of SB before MV stenting (OR: 3.59, 95% CI: 1.48–8.72, P < 0.01)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 fraction (LVEF) (OR: 1.06, 95% CI: 1.02–1.11, P < 0.01)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SB occlusion.

Conclusions:

Among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findings, diameter ratio between MV/SB, bifurcation angle, diameter stenosis of SB before MV stenting, TIMI flow grade of SB before MV stenting and LVEF were predictive of major SB occlusion after MV stenting.  相似文献   

14.
海静如 《医学综述》2012,18(12):1876-187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2010版的房颤治疗指南中抗栓治疗跃居其治疗总策略的第一位。房颤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针对不同抗栓机制的联合治疗策略是合理的,但目前很难把握好有效抗凝及出血风险的平衡点,需要根据个体化的实际情况,在术前严格评估患者术后的栓塞及出血风险,预见性地选择患者围术期及术后长期的持续抗栓方案。  相似文献   

15.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华峰 《医学综述》2013,(24):4559-4561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高龄冠心病(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行PTCA的153例年龄≥70岁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考虑性别、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危险度分级等因素,选择同期在该医院行PTCA的204例年龄〈70岁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期限为15~37个月,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围术期病死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外周血管,两组患者均未见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冠状动脉穿孔、心包积血、支架脱落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内,两组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A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该术式可以作为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吴丹 《医学综述》2011,17(3):383-386
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的非特异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综合征,迄今病因未明,病变可累及全身中、小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发生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及猝死,威胁患儿长期生活质量及寿命,在一些发达国家,该病已超过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在此就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药物洗脱支架(DES)取代裸金属支架(BMS)应用于临床是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DES的介入治疗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媲美,后者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标准方法。DES可较好控制再狭窄率的效果。此外,复杂程度较低的冠心病患者用DES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疗效好。但是CABG依然是左前降支或左主干冠状动脉病以及复杂的多血管病变患者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满意  郑葵葵  吴长春  张昭  陈伟建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11):136-138,144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11月在笔者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76例,按照支架情况分为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组(ISR组)和无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组(no ISR组),比较两者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支架位置、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支架置入时间、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血清总胆红素,并采用Logistic回归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资料进行对比,ISR组患者年龄大,支架置入时间长,但发生在右冠状动脉的概率较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MI、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支架置入时间及甘油三酯是ISR发生的危险因素,右冠状动脉是ISR的保护因素。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ISR的发生与多个临床因素及介入学因素相关,有效的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ISR的发生以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预后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敏  王玮 《循证医学》2013,13(5):314-316
即使在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也常常复杂而难以获得理想的结果。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存在内皮愈合延迟、局部过敏性炎症反应、支架内血栓风险增加等问题。药物洗脱球囊带来新的希望,既能抑制新生内膜又不增加血栓风险,本文对药物洗脱球囊在分叉病变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年龄对冠心病药患者物支架植入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影响.方法 将575例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植入药物支架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比格雷)的患者,分成高龄组(70岁及以上,共224例)及低龄组(70岁以下,共351例),随访6~54个月,比较两组出血发生率、出血相关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高龄组与低龄组中出血事件包括消化道出血11例 vs 6例,血尿9例 vs 6例,脑出血1例 vs 2例,因出血死亡2例 vs 1例.高龄组消化道出血更常见(P<0.05).两组手术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均占整个出血事件的大多数(18/21 vs 11/14),未发生严重出血.院外出血3例(2例 vs 1例),均死亡.结论 冠心病植入药物支架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在高龄患者中出血并发症较多见,大多发生在住院期间.定期随访大便隐血可以及时发现轻微出血,避免病情进展;严重出血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