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CD14启动子-260位点基因多态性对糖尿病肾病(DN)的影响。方法应用PCR直接测序法对43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T2DM组)及145例正常者(对照组)的CD14启动子C-260T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两组CD14启动子-260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DN与DN患者比较,其CD14启动子-260位点CC基因与CT+TT基因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D14启动子-260C/T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发病无相关性,但其CC基因是T2DM患者进展为DN的遗传学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CD14启动子C(-260)T基因点突变情况及血浆IL-6含量变化与CHD的相关性。方法采集115例CHD病人和60例健康人抗凝血,用PCR-RFLP法测定CD14启动子C(-260)T基因点突变情况,ELISA法检测血浆IL-6含量。结果CHD组CD14启动子C(-260)T基因点突变频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χ2=2.644,P=0.267);CHD组血浆IL-6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3.553,P<0.01);CHD病人不同基因型组血浆IL-6含量无统计学差异(F=0.294,P=0.749)。结论CD14启动子C(-260)T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CHD的基因决定性危险因子,但作为炎性因子的IL-6在CH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CDl4启动子C(-260)T基因点突变情况及血浆1L-6含量变化与CHD的相关性。方法采集115例CHD病人和60例健康人抗凝血,用PCR-RFLP法测定CDl4启动子C(-260)T基因点突变情况,ELISA法检测血浆IL-6含量。结果CHD组CDl4启动子C(-260)T基因点突变频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X^2=2.644,P=0.267);CHD组血浆IL-6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3.553。P〈0.01);CHD病人不同基因型组血浆IL-6含量无统计学差异(F=0.294,P=0.749)。结论CDl4启动子C(-260)T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CHD的基因决定性危险因子,但作为炎性因子的lL-6在CH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CD14基因-159C/T位点多态性对哮喘患者血浆IL-5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敏  吴斌  李文 《山东医药》2009,49(5):13-15
目的探讨CD14基因-159C/T位点多态性和支气管哮喘(哮喘)的相关性及其对血浆IL-5的影响。方法选择正常对照组和哮喘组各150例,取外周血离心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浆IL-5,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CD14基因-159C/T位点多态性分布。结果对照组和哮喘组等位基因C、T分布有统计学差异(Х^2=10.82,P〈0.01),C等位基因与哮喘相关(C/T的OR=1.73,95%CI=1.25—2.39,P〈0.01),两组基因型(TT、CT、CO)频率分布有统计学差异(r=9.73,P〈0.01);同组内C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浆IL-5高于非携带者,以CC基因型最高;同一基因型哮喘组IL-5高于对照组。结论CD14基因启动子-159位点多态性与哮喘相关,C等位基因与血浆IL-5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湖北汉族人Toll样受体(TLR)4基因Asp299Gly和CD14 C-260T基因多态性分布与大肠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10例大肠癌患者及160例正常对照者TLR4基因Asp299Gly及CD14 C-260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结果大肠癌组CD14 C-260T基因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CC基因型的频率为15.6%,明显低于大肠癌组的31.8%(P=0.0027,OR=0.3968,95%CI=0.2209~0.7129);正常对照组中CT基因型的频率为48.1%,明显高于大肠癌组的30.9%(P=0.0056,OR=2.074,95%CI=1.246~3.452)。所有样本中均未发现TLR4基因Asp299Gly的突变型。结论CD14 C-260T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北汉族大肠癌显著相关,而TLR4基因Asp299Gly多态性与大肠癌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疆维、汉民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载脂蛋白 E (ApoE)启动子区 rs405509、rs449647、rs7259620三个位点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利用微测序(SNaPsho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技术,对201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维族104例,汉族97例)rs405509、rs449647、rs7259620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结果ApoE 基因启动子区 rs405509位点及 rs449647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民族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rs7259620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维、汉两民族冠心病患者 ApoE 启动子区 rs405509、rs449647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具有民族差异;rs7259620位点多态性无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国人对氧磷酶(PON1)基因-108C/T、-162A/G遗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对86例冠心病患者和128例正常对照者PON1基因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进行研究。结果PON1—108C/T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分布在CHD组和对照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ON1-162A/G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CHD不随两个多态性位点危险基因型个数的增加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论PON1—108C/T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CHD相关联,PON1—108C/T和PON1—162A/G基因多态性对CHD的影响无协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oproteinase-9,MMP-9)G1562T多态性在山西省人群中的分布。初步探讨其与冠心病(conoary heart disease,CH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判定各研究对象的基因型,并统计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在CHD组(84例)和正常对照组(64例)C/T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26.6%、21.4%,T等位基因频率为14.8%、10.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将CHD分组后,分别将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37例)、心肌梗死(myocardial isechemia,MI)(27例)组C/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UA组(C/T为44.4%,T为25.9%)与正常对照组(C/T为21.4%,T为1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HD组中UA患者MMP-9C1562TC/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HD组C/T和T/T基因型即T等位基因携带者65岁以下患者占61%,且多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72.7%).提示了MMP-9C-1562T多态性可能是65岁以下UA患者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CD14基因启动子-159C/T、-260C/T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初步分析其基因型及血清水平与AMI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20例AMI患者及130例正常对照组CD14的基因多态性,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CD14水平.结果 AMI组血清CD1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14基因-159C/T多态性在AMI组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CD14基因-260C/T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AMI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654倍(OR=1.654,95%CI:1.161~2.356),携带T等位基因的AMI患者血清CD14水平显著高于不携带者(P<0.05).结论 CD14基因启动子-260C/T多态性与AMI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T等位基因可能是AMI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T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CD14的高度表达进而增加了AMI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国人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载脂蛋白A5基因的-1131T〉C多态性及S19W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对182名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和200名血脂正常者的载脂蛋白A5基因启动子上游-1131T〉C单核苷酸多态性、编码区的S19W(c.56C〉G)多态性、空腹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体质指数、血清总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显著降低。-1131T/C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T和C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7%、47.3%和67.0%、33.0%。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T/C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T和C频率在两组问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S19W多态性与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病风险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载脂蛋白A5基因-1131C等位基因与血清甘油三酯的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基因启动区-374T/A多态性在中国汉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人群和对照组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RAGE基因启动区-374T/A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Tsp509 I限制性内切酶的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127例冠心病患者和88例对照组人群的RAGE多态性基因型。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间RAGE基因-374T/A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A基因型与冠心病无关联[OR=0.201,95%CI(0.201,4.220),P=0.9 155]。亚组分析显示,非糖尿病冠心病组与非糖尿病对照组RAGE基因-374T/A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A基因型与非糖尿病冠心病无关联[OR=1.415,95%CI(0.253,7.926),P=0.6 929]。结论 RAGE基因启动区-374T/A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人冠心病的易感性无关联,其AA基因型可能不是中国汉人冠心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疆喀什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心脑血管疾病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方法新疆喀什地区的102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汉族220例、维吾尔族800例,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CYP2 C19基因多态性,并对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CYP2C19等位基因频率和代谢表型频率进行比较。结果汉族患者CYP2C19*1频率为0.6454,维吾尔族患者为0.7869,两者比较P<0.05;汉族患者*2频率为0.3273,维吾尔族患者为0.1837,两者比较P<0.05。汉族、维吾尔族患者代谢表型为强代谢型纯合子频率分别为42.72%、62.13%,两者比较P<0.01;强代谢型杂合子频率分别为43.64%、33.13%,两者比较P<0.01;弱代谢型频率分别为13.64%、4.76%,两者比较P<0.01。结论在新疆喀什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CYP2C19的基因型分布具有差异。维吾尔族患者的强代谢基因型高于汉族患者,汉族患者的慢代谢基因型高于维吾尔族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TP结合盒转运子A1基因(ABCAl)M233V和R219K多态性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血脂和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15例蒙古族冠心病患者和对照组ABCAl基因相应片段的多态性。结果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中ABCAl基因M233V多态性位点存在MM,MV和vv三种基因型,其在冠心病患者和对照组人群的基因多态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组和MV+VV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KK基因型的频率显著高于CHD组(P〈0.05)。KK基因型的HDL-C水平显著高于RR型(P〈0.05),KK型TG水平明显低于RR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中存在新发现的ABCAl基因M233V多态性,ABCAl基因R219K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冠心病的遗传易感性相关,KK基因型产生有益的临床血脂谱,可能是冠心病患者的低危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本地区人群肝脂酶(HL)启动子-514C/T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LP)技术检测了冠心病组(199例)和非冠心病组(146例)HL启动子-514C/T基因型,探讨了其对血脂、载脂蛋白的影响。结果:男性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间HL启动子-514C/T基因型分布有明显差异(χ2=15.851,P=0.015),而女性无明显差异(χ2=0.249,P=0.969);具有LIPC-514C/T TC/TT基因男性患者的HDL-C水平明显高于CC组[(38.9±10.2)mg/dl比(34.6±8.9)mg/dl,P=0.02]。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HL启动子-514C/T多态性对血脂水平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国武汉地区汉族人群中CD14基因启动子区C(-260)→T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218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230例正常人(对照组)CD14基因C(-260)→T多态性。结果CC型、TC型及TT型频率在冠心病组中分别为22%、26%、52%,对照组分别为51%、17%、31%,冠心病组TT型明显高于对照组(52%vs31%)。T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中分别为65%和49%。所有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数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CD14基因C(-260)→T点突变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CD14基因启动子区突变纯合子可能是引起冠心病的一个重要的遗传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吸烟者内皮素-1(ET-1)基因Lys198Asn(G198T)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将213例吸烟者和192例非吸烟者分为CHD组(198例)和对照组(207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方法(PCR-SSCP)检测ET-1基因G198T多态性。按吸烟与否分析G198T多态性与CHD的关系。结果当ET-1基因G198T基因型为GG时,吸烟者的调整OR=2.35(95%CI:2.15–6.83,P=0.00);基因型为GT+TT时,不吸烟者的OR=2.05(95%CI:0.98-6.97,P=0.00),吸烟者的OR=5.65(95%CI:2.87–7.65,P=0.03);吸烟者的GT+TT型更可能患冠心病,风险是GG基因型的5.65倍(OR=5.65,95%CI:2.87–7.65,P=0.03)。结论吸烟者ET-1基因G198T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CHD的发病具有相关性,T等位基因可能是CHD的易感性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插入/缺失(I/D)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原(AGT)M235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法(PCR—RFLP)对110例冠心病患者、62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以及18名门诊常规体检无冠心病史者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①CHD组ACE基因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43.6%、60.5%比26.3%、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AGT基因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6.4%、78.6%比42.5%、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②男性CHD组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以及AGT基因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O.05)。女性CHD组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以及AGT基因‘rr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联合分析ACEDD型及AGTTr型罹患冠心病的相对风险,其比数~L(OR)为4.904,高于单基因ACEDD型(2.175)及AGTTT型(2.669)。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及AGT基因M235T多态性与CHD有显著相关性,同时具有ACEDD型及AGT TT型发生冠心病的相对风险显著高于单基因ACEDD型及单基因AGT‘丌型。性别也可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2C19(CYP2C19)在维吾尔族、汉族冠心病人群中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特征,并考察年龄对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方法:选择355例(维族194例、汉族161例)无亲缘关系的冠心病患者,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维、汉族 CYP2C19基因特征,并比较两族不同年龄组(<60岁和≥60岁)基因多态性的差异。结果:与汉族患者比较,维族患者等位基因*1显著增加[(64.9%比75.2%),P<0.01],等位基因*2(29.5%比22.2%)和等位基因*3(5.6%比2.6%)频率显著降低(P均<0.05),;基因型*1/*1显著增加[(38.5%比57.7%),P<0.01],*1/*2显著降低[(44.7%比31.5%),P<0.05],其他4基因型两族无显著差异(P>0.05);快代谢型频率(38.5%比57.7%)显著增加,中代谢型(52.8%比31.5%)显著降低(P均<0.01);同一民族中,年龄对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显著影响(P均>0.05)。结论:维、汉族冠心病患者细胞色素 P4502C19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有显著不同,了解其特征对指导临床用药,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由环境、感染、免疫、遗传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肠道慢性炎症,其中遗传易感性可能在UC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的:了解中国汉族UC患者环氧合酶(COX)-23’非翻译区8473T/C位点基因多态性及其与UC发病的可能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291例UC患者和286名健康对照者的COX-23’非翻译区8473T/C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组COX-28473T/C位点TT基因型频率较低(58.8%对64.3%),而TC、CC基因型频率较高(36.8%对33.9%、4.5%对1.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检者T等位基因频率均较高,两组间C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结论:COX-23’非翻译区8473T/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UC患者的遗传易感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