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人群发生率约为1%,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后增加更明显,平均每10年增加1倍),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非良性心律失常。近年来心房颤动对窦房结、房室结功能的影响,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关系已引  相似文献   

2.
<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是一类以窦房结症状性功能障碍为特点的症候群,临床表现为缓慢型心律失常或慢-快型心律失常综合征等~([1-2])。病窦综合征患者常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通常为阵发性AF,多项研究表明了它们之间的高度相关性~([1,3-5])。Alonso等将ARIC研究和CHS研究两项大型队列研究数据合并分析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心耳起搏后P波变异和临床预测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病窦综合征患者76例,Ⅰ组植入房室顺序起搏器(fully automatic dual chamber pacing, DDD),再分为Ⅰa组(术后无心房颤动)和Ⅰb组(术后有心房颤动);Ⅱ组植入双心房(biatrial synchronous triggered pacing,DDTA)或双心室三腔起搏器(cardiac resychronization therapy pacing,CRT)。自身心率时P波间期和起搏心率时P波间期从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心房颤动发生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随访时间(17±14)个月。结果右心耳起搏后Ⅰb组起搏P波宽度比自身P波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右心耳起搏后,P波宽度等于或超出130 ms患者的心房颤动事件发生率高于P波宽度小于130 ms患者,Ⅱ组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4%,较Ⅰ组(47%)减少;在心室起搏心率大于或等于50%时,Ⅰ组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39%)明显高于Ⅱ组(20%)。结论DDD起搏后P波宽度延长可导致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增加,自身P波宽度等于或超出130 ms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高。DDTA或CRT同步起搏时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比DDD起搏减少。  相似文献   

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经典与现代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是由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的病变,导致起搏功能和(或)冲动传导障碍,产生一系列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何种心脏起搏模式能有效预防病态窦房结 (病窦 )综合征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作。方法 :对 4 5例安置心房按需起搏器 (AAI)及房室顺序起搏器 (DDD)的病窦综合征房颤患者进行了平均 3.3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4 5例病窦患者仅 1例出现房颤 (2 .2 % )。对 5个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的结果提示 ,超速持续心房起搏可以抑制病窦患者房颤的发生。结论 :心脏起搏抑制房颤发生的机制可能与快频率起搏加速心房内传导、抑制了房性期前收缩、消除了窦性心动过缓和心脏长 短间歇有关。双心房或AA起搏方式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预防房颤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比较AAI与DDD两种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入选2001年8月至2005年2月因病窦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单盲(患者为盲方)分为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分别于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以后每年1次。每次随访的内容包括病史询问、起搏器程控、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主要终点为房颤发生率,次要终点为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共入选143例患者,AAI组57例,DDD组86例,随访时间平均(33.7±16.8)个月。术后1年起,DDD组房颤发生率较AAI组明显增高;AAI组累积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DDD组(RR=0.747,95%可信区间为0.591~0.934,P=0.014)。4例患者发生慢性房颤,均在DDD组。与植入前相比,AAI组各阶段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而DDD组左心房内径逐渐增大。术后2年起,DDD组左心房内径与植入前相比,或与同期的AAI组相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AAI组房室阻滞事件年发生率为1.3%,未出现晕厥等严重事件。结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使病窦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率增加,左心房内径增大。因此,对房室传导正常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建议使用AAI起搏方式或程控为较长的房室间期,鼓励心室自身传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特殊心房起搏算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防作用.方法 21 例确诊患者植入Vitatron 起搏器,观察比较术后起搏监测、起搏治疗I 及起搏治疗II 等3 阶段心房颤动有症状事件数、事件总数、事件总持续时间和心房颤动负荷4 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根据起搏监测阶段记录到的心房颤动触发因素,分别启用房性期前收缩抑制功能、房性期前收缩后反应功能、运动后心率控制功能和起搏调节功能.4 项指标在与起搏监测阶段比较,21 例起搏治疗I 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起搏治疗II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6 例由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和运动后心率突然减慢触发者起搏治疗I 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起搏治疗II 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 例由其他因素触发者起搏治疗I、II 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所有患者无血栓栓塞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特殊心房起搏程算式可以减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降低心房颤动负荷,改善症状,尤其是对由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和运动后心率突然减慢触发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收集了2000年1月~2003年6月问常规心电图(ECG)检查的240例门诊及住院窦缓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病窦(SSS)9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最小化心室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 入选2003年4月至2008年4月因病窦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112例,随机、单盲分为最小化心室起搏组56例(A组),和传统双心腔起搏组56例(B组),分别于3、6个月进行随访,以后每年1次,每次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起搏器程控、超声心动图.主要观察指标为房颤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超声心动图(包括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33.7±17.1)个月,与B组相比,A组的心室起搏平均比例显著减少(10.1%vs92.3%,P<0.001),但两组的心房起搏平均比例相近(73.6%vs72.8%,P=0.98).B组累计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RR=0.65,95%可信区间0.59~0.93,P=0.015).与植入前相比,A组各阶段超声心动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左心房内径逐渐增大.术后2年起,B组左心房内径与植入前相比,或与同期的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使病窦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率增加,左心房内径增大.因此,对房室传导正常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建议最小化心室起搏,鼓励心室自身传导.  相似文献   

10.
探索心房起搏比率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SSS)患者起搏器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因SSS于我院住院首次植入双腔起搏器,且术前无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171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分别进行程控随访获取心房起搏比率(the percentage of atrial pacing,AP%)、心室起搏比率(the percentage of ventrivular pacing,VP%)、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 rate events,AHRE)发作日期和时长等参数。心房颤动定义为患者有>5min的AHRE。根据首次检测到AHRE时之前的累积心房起搏比率将患者分为三组:低心房起搏比率组(AP%<30%,n=75)、中心房起搏比率组(30%≤AP%<60%,n=54)和高心房起搏比率组(AP%≥60%,n=42)组。比较三组间一般情况、并存疾病、左心房增大、心室起搏比率和心房颤动发生率。结果:三组间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梗死、左心房增大、心室起搏比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事件曲线显示三组心房颤动发生率的不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起搏比率(AP%)≥60%(OR:4.62,95%CI:1.65~12.97,P=0.004),高血压(OR:4.03,95%CI:1.32~12.34,P=0.015)、左心房增大(OR:5.79,95%CI:2.07~16.19,P=0.001)是SSS患者起搏器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房起搏比率与SSS患者起搏器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相关,AP%≥60%、高血压、左心房增大,是SSS患者起搏器术后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尤其是慢-快综合征常合并有心悸、头晕、黑朦,起搏治疗心动过缓和药物治疗心动过速相结合,可避免药物治疗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同时可抑制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本文旨在观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或不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植入不同起搏器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以选择合适的起搏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AAI起搏器与DDD起搏器不同的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长期影响.方法 86例因SSS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两组,AAI起搏组32例,DDD起搏组54例.植入术后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程控,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功能.研究终点(1)心房颤动的发生率;(2)脑卒中的发生率;(3)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结果 随访20~80(42.1±15.7)个月,(1)DDD组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AAI组(P<0.05);(2)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在AAI组植入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DD组术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P<0.05);(4)AAI组与DDD组比较,对心功能影响较小.结论 与DDD起搏方式比较,AAI起搏方式房颤发生率低,对心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3.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易 《心电学杂志》2009,28(4):265-267,288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是指窦房结本身及其周围组织的病变造成激动形成和/或传导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心律失常的临床症候群,更为合理的名称为窦房结功能障碍综合征(sinus node dysfunction syndrome)。十九世纪20年代以前就有人提出该综合征,但直到Lown(1967)或Ferrer(1976)始被命名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发生在中、老年患者的一种持续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者动态心电图(DCG)特征及临床意义,对101例SSS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依DCG特征分为Ⅳ型:I型[持续而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SB)]16例(占15.8%);Ⅱ型(SB伴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34例(占33.7%);Ⅲ型(慢—快综合征及快—慢综合征)23例(占22.8%);Ⅳ型(双结病变)28例(占27.7%)。结论 植入合适的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对重症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快速心律失常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分型与远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动态心电图(DCG)作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非创伤检查手段之一,已被广泛接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长期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不同的起搏方式 (AAI与DDD)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综合征 )患者的长期影响,包括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心功能和心脏大小。方法 选择 2001年 8月至 2004年 2月因病窦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符合条件者随机、单盲 (患者为盲方 )分为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分别于植入后 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 1次进行随访,其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起搏器程控以及其他检查。主要终点为房颤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生活质量评分、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 (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 )。结果  ( 1 ) 111例患者入选,AAI组 38例,DDD组 73例,平均随访时间 ( 22. 23±10. 98 )个月。DDD组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AAI组 (50. 68% vs23. 68%,P<0 01)。25例植入起搏器前无房颤的患者有 6例新出现房颤,均发生在DDD组 (log rank检验P=0 0895); (2)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植入前后比较,AAI组和DD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3)植入起搏器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AAI组与DD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AI起搏方式与DDD比较,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汪康平 《心电学杂志》2003,22(4):198-20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sinussyndrome,SSS)是心源性昏厥的原因之一,是心血管比较常见的严重疾病,主要是窦房结(SAN)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障碍,造成起搏和传导功能失常,以致产生一系列的心律紊乱、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心功能受损,严重者可发生阿-斯综合征或猝死,临床上已引起普遍重视。一、窦房结的解剖生理特点1. 细胞组成。(1)起搏细胞(pacemakercell)又称P细胞,位于窦房结中央,因肌原纤维少,不具收缩功能,只发放冲动,维持心脏节律性活动。P细胞受损,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或冲动形成障碍。(2)过渡细胞(transitionalcell)又称T细胞、移行细胞,…  相似文献   

19.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简称病窦,由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障碍或窦房传导阻滞,而导致多种心律失常和临床表现,常见病因为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原因不明者约占37%,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于40岁以上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为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出现心悸、胸闷、气短、晕厥等,甚至猝死,近年来对病窦的研究从实验研究到临床观察逐渐增多,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硝苯地平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硝苯地平(nifedipine)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21例(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46.5岁,剂量多数为60mg/d,(少数为90~120mg/d),服药4周后复查窦房结电生理参数(SNRT及CSNRT)以及基础心率等,较安慰剂对照期明显改善(P均<0.001),昏厥及黑朦发作以及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等均消失,本组结果提示硝苯地平对SSS确具一定疗效(包括急及慢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