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腔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0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2例。均在DSA室的X线引导下行PTA;对于近两年内有髂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行PTA后置入血管内支架。记录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PTA的即时成功率为90.6%(29/32),手术成功的29条患肢中3条踝肱指数(ABI)无明显改善,余26条由术前的(0.42±0.11)恢复至(0.82±0.12)。随访3~45个月,1例患者的胫后动脉在术后第9个月发生再次闭塞,2例患者的腘动脉在术后第12个月发生再次闭塞,手术通畅率为88.5%(23/26)。结论 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病变血管通畅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造影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的血管造影成像特点,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糖尿病足患者35条患肢的造影结果,分别对下肢缺血病变不同临床分期、不同部位的血管狭窄程度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以管腔狭窄程度<50%为0分,50%~74%为1分,75%~99%为2分,管腔完全闭塞者为3分。膝以上与膝以下共210个动脉节段比较,两组血管的狭窄程度为0,1,2,3分的分别是32.9%比18.5%,20.0%比9.3%,12.9%比14.3%,34.2%比5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膝以上血管以轻中度狭窄为主,膝以下血管则以重度乃至完全闭塞病变为主。(2)每侧患肢腓动脉重度狭窄的几率(57.1%)明显低于胫前(77.1%)和胫后动脉(74.3%)。(3)间歇性跛行患肢膝以下三叉血管系统重度狭窄率41.7%,与静息痛(83.3%)或溃疡(79.5%)患肢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临床出现静息痛、溃疡及坏疽时,表明膝以下血管出现广泛重度病变,且多为三支血管联合病变。糖尿病足患者血管病变大多累及下肢远段小血管,其双侧动脉病变多为对称性同步发展。腓动脉在糖尿病性动脉硬化发病过程中病变较轻,为膝以下小动脉搭桥提供了良好的流出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介入治疗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及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狭窄及闭塞的部位、数目、病变动脉分布情况,并观察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下肢动脉病变累及髂动脉3条,股动脉8条,采用6~8 mm直径的球囊进行扩张,支架7~8 mm×60~120 mm覆盖狭窄闭塞段上下两端10~30 mm;胫前动脉15条,腓动脉13条,胫后动脉16条,用长球囊2~3 mm×100mm进行扩张,3mm×30 mm支架置入2枚。以膝下动脉受累范围大及程度重,介入治疗后患者下肢动脉灌注得到改善,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减轻,皮温升高,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0.86±0.11)vs(0.42±0.14),P<0.01]。结论 DSA可准确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阻塞部位及程度,以及侧支建立及流出入道的情况,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成形术治疗,有助于下肢流出入道血管开通及血供改善。糖尿病足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老年主-髂动脉闭塞(TASC)ⅡC、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完全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腔内治疗的27条患肢(21例患者)老年下肢TASCⅡC、D型LEAOD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8.9%(24/27),其中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3条,PTA联合支架植入术(PTAS)治疗21条,共置入支架57枚。手术成功病例平均随访8.75个月(618个月),术后3个月足背动脉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9±0.14上升至0.8±0.19(P<0.01);胫后动脉ABI由术前的0.45±0.12上升至0.90±0.10(P<0.01)。术后6个月动脉通畅率83.3%(20/24),保肢率95.8%(23/24)。结论对于老年TASCⅡC、D型LEAOD完全闭塞病变,血管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创伤小,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近期疗效,初步总结其技术方法与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西苑医院收治的存在膝下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72例(86条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取股动脉顺行穿刺,开通并球囊扩张病变段膝下动脉,其后对患肢的膝下段病变进行了补救性支架置入治疗。结果:该组72例患者(86条肢体)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全部支架血流通畅,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68例患者(82条肢体)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临床成功率94.4%。术后6个月随访保肢率98.6%。结论:支架置入术作为补救措施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膝下段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造影比较,明确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非糖尿病性动脉硬化患者49例,糖尿病性动脉硬化患者76例的造影结果进行了分析.以造影显示的动脉管腔狭窄≥20%为阳性标准,分析以上两种疾病时膝以下血管的狭窄率,并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非糖尿病性动脉硬化患者下肢(小腿)动脉累及率为42.5%,糖尿病性动脉硬化患者下肢(小腿)动脉累及率为52.0%(X2=5.66,P<0.05).非糖尿病性动脉硬化患者双下肢膝下各血管受累几率相近(X2<0.35,P>0.05).糖尿病性动脉硬化患者双下肢同名动脉受累几率相近(X2<3.20,P>0.05),胫前动脉狭窄率为64.5%(X2<0.80,P>0.05);胫后动脉狭窄率为59.9%(X2<0.80,P>0.05),腓动脉狭窄率为31.6%(X2>12.56,P<0.05).结论下肢非糖尿病性动脉硬化和糖尿病性动脉硬化均为双侧对称性发病,后者更易侵犯膝以下小动脉.而糖尿病性动脉硬化较少累及双侧腓动脉,这为膝以下小动脉搭桥治疗糖尿病足提供了良好的流出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条患肢)和对照组(46条患肢),各40例。分别采用血管支架植入术及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随访1年的动脉通畅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观察组显效26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5%(P0.05)。结论采用球囊成形术结合支架植入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疾病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对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2008年3月至2014年7月40例(40条患肢)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资料,采用PTA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结果 39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残余狭窄率<20%),技术成功率及初次开通率为97.5%(39/40)。肢体保全率为95%(38/40),保肢率为97.5%(39/40)。并发症有动脉穿孔(2例)、穿刺点血肿(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39例术后肢体间歇性跛行、疼痛、溃疡等临床症状均改善,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2±0.27)增至术后10d的(0.86±0.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ABI值为(0.80±0.20),术后12个月肢体保全率为95%(38/40)。结论 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DM)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的11倍,且周围动脉硬化发展快,程度重,一旦发生,其截肢率是非糖尿病人的40倍[1]。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60例ASO的临床特征,探讨糖尿病与非糖尿病ASO之间的差异及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案。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收集1996年1月~2006年6月我院ASO患者60例(72条肢体),其中DM组32例(40条肢体),非糖尿病组28例(32条肢体)。两组临床资料见表1。2.诊断:本组患者ASO的诊断:(1)有肢体缺血性表现;(2)踝/肱动脉压力指数(ABI)小于0.9;(3)血管造影有明显狭窄;(4)彩超发现有动脉狭窄。72条肢…  相似文献   

10.
尽管单球囊扩张术治疗先天性和后天性狭窄病变的成功率之高引人注目,但技术性困难有时会影响其良好的结果,诸如1)与有效的球囊内径相称的大的狭窄病变环的内径,2)大号球囊导管插入或撤除方面的困难,和3)大号球囊萎瘪过多球囊物质致使股部血管持久性损伤或闭塞。为此采用双球囊扩张技术,即在左、右股部血管经皮穿刺插入二条球囊成形导管,并列地穿越狭窄病变,且使球囊同时膨胀扩张。接受双球囊扩张技术者共计41例,其中肺动脉瓣狭窄18例,主动脉瓣狭窄14例,二尖瓣狭窄5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长段闭塞或狭窄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接受介入治疗的老年下肢ASO患者21例,共32条患肢(病变长度≥10 cm)。每条患肢在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后使用普通球囊预扩张,然后选取符合靶病变的DCB或金属裸支架(BMS)植入,其中接受DCB治疗的有12条患肢(DCB组),接受BMS治疗的有20条患肢(BMS组)。观察术后6、12个月患肢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皮温、肤色、患肢疼痛和患者的自我感觉,后两者为患者口述)、骑行距离及卢瑟福血管外科学Rutherford分级,以及12个月后患肢的血运重建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 32条患肢均获得技术成功,且随访率为100%。随访期间患者均未进行再次手术治疗,未发生与手术或器械相关的出血、死亡、截肢等不良临床事件。术后6及12个月,2组患肢主要症状改善情况、骑行距离及Rutherford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CB组比较,BMS组术后12个月血运重建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0%(7/20)和58.3%(7/12);P0.05]。结论 DCB在治疗老年下肢ASO长段病变中的近、中期疗效不劣于BMS,前者血运重建率更低。  相似文献   

12.
张晶  何菊  杨森  赵子源  李楠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29(6):471-473,479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多节段复杂病变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杂交手术治疗ASO多节段复杂病变,患者21例,切开股总动脉行髂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髂动脉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支架(STENT)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内膜切除术(TEA)4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1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腘动脉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1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浅动脉PTA+STENT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膝下动脉PTA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2例,股总股浅动脉TEA+股浅动脉PTA+STENT3例,股浅动脉TEA+腘动脉PTA+膝下动脉PTA3例,先行膝下动脉远端流出道的PTA治疗,而后同期进行股腘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术1例。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踝肱指数(ABI)复查由0.31升至0.66(正常值0.53~0.91)。分别于术后3,6,9个月及12个月进行Ⅰ期临床评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例11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例再狭窄,1年通畅率90%(18/20)。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多节段复杂病变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安全、创伤小及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造影(DSA)特点与临床特点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0例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DSA的临床资料,并DSA所见各血管病变分布情况、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膝上、下动脉病变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胫后动脉狭窄分布率与股动脉及胭动脉狭窄分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后动脉闭塞发生率与其他动脉闭塞病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胫前动脉闭塞发生率与股动脉、胭动脉闭塞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前动脉病变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膝上动脉病变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吸烟以及LDL-C;影响膝下动脉病变的主要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及患者的年龄.结论 糖尿病足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造影特点与临床特点存在一定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足患者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下肢动脉疾病(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LEAD)是指下肢动脉由于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管腔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作为外周动脉病变(PAD)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老年人群中有着极高的发病率[1-2]。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外周动脉病变的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它是通过置入球囊或支架的扩张作用排除血管的狭窄和闭塞,但是术后再狭窄(ISR)一直是这项微创手术的重要缺陷。于是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药物涂层球囊(drug-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多节段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多节段复杂下肢ASO的47例患者(均为单肢症状).其中男性37例,女性10例.股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逆向长段髂动脉内膜剥脱+ stent/PTA 7例,股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 stent/PTA(顺行、逆行)17例,股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顺行长段股浅动脉内膜切除+stent/PTA8例,股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髂动脉stent/PTA+股深动脉成形术5例,髂动脉stent+股-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2例,股动脉切开取栓+内膜剥脱补片成形/stent/PTA 8例,合并膝下动脉病变,部分予以小球囊局段扩张.以上补片为涤纶,人工血管材料为PTFE.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由术前(0.30±0.19)提高至术后(0.63 ±0.20),下肢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平均随访1年,通畅率87.2% (41/47),4例坏疽足趾自行脱落,6例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复合手术(股动脉内膜切除结合腔内技术)治疗FontaineⅡ-Ⅳ期多节段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简洁微创、安全有效、中远期疗效可,尤其适合老年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下肢动脉Ⅴ级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T2DM住院患者,经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国际通用血管分级标准,符合下肢血管病变Ⅴ级共97例,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97例患者中,年龄≥60岁者占75%,60岁以下占25%;糖尿病平均病程12.4年,10年以上占56%,5年以上占84%;多段血管闭塞占52.9%;远端小动脉闭塞占89.7%,同期近端大、中动脉血管DSA显示正常或轻中度狭窄;87例膝以下3支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总动脉)出现闭塞,1支血管闭塞、2支血管闭塞、3支血管闭塞的分布率无统计学差异,足部坏疽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足坏疽患者占37.1%,且均发生在膝以下V级血管病变患者中。结论 T2DM下肢动脉V级血管病变患者多发生在60岁以上,发现T2DM到下肢动脉闭塞平均病程为12年,闭塞程度具有广泛性,以膝以下远端小动脉闭塞为主,3支动脉同期闭塞是足坏疽和高位截肢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1991年3月至今共做经皮髂动脉扩张成形术3例次,经皮肾动脉扩张成形术1例次.共扩张病变5处,成功率100%.结果提示经皮腔内外周动脉扩张术(PTA)是治疗外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及肾动脉狭窄的有效介入性方法.我们认为,在严重髂动脉狭窄时,经上肢动脉进行PTA术具重要作用.应用PTA技术治疗髂动脉闭塞性疾病,其成功率为92%,术后两年维持血管通畅率81%,且病人所受痛苦小,费用较外科手术低,目前已成为治疗外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主要方法.1980年以后,PTA术被用于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经广泛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其成功率可达90%,随访结果提示维持通畅率为74%.PTA与手术结果比较,两者在疗效方面基本相同,但外科手术具有创伤性大,费用昂贵等缺点,因此提倡应首选PTA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糖尿病足(DF)病人下肢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正常受试者(NS)25例,糖尿病(DM)病人26例,非肢端坏疽糖尿病足病人(NGDF)30例和肢端坏疽糖尿病足(GDF)病人26例。应用Acusonl28xP/10彩色电脑声像仪,线阵探头,频率7.0MHz,观察下肢动脉管径和血流的变化。结果DF两组病人下肢动脉血管病变,主要从胴动脉部位开始动脉硬化,尤其以胫后和足背动脉最为显著,动脉狭窄和闭塞是肢端缺血、坏疽的主要病因。观察发现,DM病人已有下肢胭动脉血流速度增高的血流动力学改变,GDF组病人胫后和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能帮助临床对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病变经皮血管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病变经皮血管腔内治疗的117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腔内治疗开通血管的成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17例患者(132条患肢)初次腔内治疗成功率为90.15%(119/132)。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4~36个月)。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6个月8.5%(10/117),12个月19.0%(22/116),18个月25.9%(30/116)。21例临床症状复发,再次腔内治疗成功率85.7%(18/21)。患者手术后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溃疡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较高,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有一定的复发率,但可再次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严重下肢动脉病变与糖尿病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调查住院病人糖尿病足(DF)和下肢动脉病变(PAD)的发病情,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523例住院糖尿病病人空腹及餐后血糖、HbA_(1C)血脂分析和尿微量白蛋白浓度等.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评估所有糖尿病住院病人PAD病情,检查股动脉、股浅动脉、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根据检查结果分为3组:无病变组、轻度病变组(血管狭窄<50%)和重度病变组(血管狭窄≥50%).糖尿病足诊断按照Wagner标准.结果 在凶糖尿病住院523例病人中,DF 95例(18.2%).PAD 311例(59.5%),其中重度PAD 131例(25.0%).95例DF病人中重度PAD 55例(57.9%).Log9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严重PAD(OR=5.00)是DF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神经病变.结论 严重PAD是DF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