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临床经济学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进行临床经济学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用分层区组随机法将脑卒中患者分入综合康复组及一般康复组。通过观察早期康复对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采用成本—效果分析对早期康复做相应的临床经济学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综合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7.2&;#177;0.5)分,一般康复组为(12.3&;#177;0.81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综合康复组为(73.4&;#177;2.1)分,一般康复组为(66.4&;#177;2.5)分。综合康复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每减少1分,需花费人民币1203.2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每提高1分,需花费人民币402.6元;而一般康复组需1715.9,427.6元。结论:早期综合康复在降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较一般康复有更好疗效,且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上更经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偏瘫患者开展康复时间不同对患者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开始康复的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发病后10~30d开始康复)和后期康复组(发病后3~6个月开始康复)。两组一般治疗与康复治疗均相同,采用全国残疾人康复办公室制的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档案的训练评估表,在康复治疗的早期(治疗前)、中期(治疗1个月)、末期(治疗2个月)对3个领域13个项目进行整体评估计分。结果:初次评估早期康复组为(7.82&;#177;1.57)分,后期康复组为(7.33&;#177;1.7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1734,P&;gt;0.05),末次评估早期康复组为(20.18&;#177;2.84)分,后期康复组为(14.60&;#177;2.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6.119,P&;lt;0.01)。结论:早期与后期康复比较,早期康复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2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对照组78例,再按年龄各组又分高龄组(≥65岁)和低龄组(≤64岁)。康复组加用Bobath手法按摩瘫痪肢体及被动运动手段。评估者实施盲法。结果:康复组和对照组的高、低龄组在治疗30d、半年后与治疗前相应项目评分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在治疗30d后高龄组的康复组Fugl-Meyer下肢评分(21.13&;#177;10.17)分与治疗前(15.32&;#177;8.22)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对照组则无此改变,治疗前为(14.36&;#177;9.81)分,30d后为(16.97&;#177;9.74)分(P&;gt;0.05),但半年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则与康复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是否采用康复手段可影响65岁以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结果表明高龄脑卒中患者应尽早采用康复手段,对其下肢的运动功能和神经缺损改善有益。  相似文献   

4.
早期综合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将108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5例),对照组(43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另外康复组进行综合的康复治疗,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治疗,对每例患者分别在人选时、第2周、第4周后进行ADL的测试。结果 康复组3次评价Barthel指数(BI)分别为:27.34&;#177;10.48,44.21&;#177;10.15,59.68&;#177;14.12;对照组分别为:28.03&;#177;11.24,43.04&;#177;12.32,47.54&;#177;12.04,两组间前两次评价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两组间变化均数比较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01)。结论 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能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ADL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实施三级康复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三级康复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脑血管病的康复制定最佳策略。方法:选取2001—10/2002—02在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2例,年龄≤85岁,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1例,康复组在脑卒中后3—7d开始三级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应用SF-36量表判定疗效。结果:康复组在康复后6个月,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明显改善,分别为:总体健康:58.93&;#177;20.33,生理功能:61.43&;#177;30.70,生理职能:50.00&;#177;47.43,情感职能:47.62&;#177;51.18,社会功能:65.28&;#177;24.70,躯体疼痛:74.62&;#177;12.26,活力:69.24&;#177;21.11,精神健康:74.48&;#177;16.6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康复组在康复6个月时与康复前相比,除躯体疼痛评分外,其余各维度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足量持续的三级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老年患者上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偏瘫老年患者96例,抽签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康复组在临床药物+针灸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临床药物+针灸治疗及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分别于入选治疗前24h及治疗后三四周进行Fugl-Meyer积分、Barthel指数(BI)、神经功能缺损(CNS)评定。结果:经三四周治疗后,康复组Barthel指数(73.63&;#177;20.33)分,CNS为(15.32&;#177;12.79)分,较治疗前(33.32&;#177;12.06),(32.24&;#177;12.45)分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48.23&;#177;16.22),(23.56&;#177;15.36)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9.57,-2.87,P&;lt;0.001)。康复组Fugl-Meyer上、下肢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lt;0.01)。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老年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09/2004-12辽宁省友谊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排除有明显意识障碍和严重认知障碍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常规药物组,每组30例。常规药物组仅给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神经肌肉促通技术,同时辅以功能性电刺激、经络导平针灸等综合方法进行康复治疗。疗程4个月。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评价其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4个月的治疗,全部纳入结果分析。治疗前康复组和常规药物组运动功能评价法上肢评分相似(16.8&;#177;14.1,19.1&;#177;15.4。t=0.93~1.71,P&;gt;0.05);下肢评分相似(14.3&;#177;6.9,14.1&;#177;7.1,t=0.93~1.71,P&;gt;0.05)。治疗后常规药物组上肢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23.5&;#177;16.8,19.1&;#177;15.4。t=0.54~1.28。P&;gt;0.05),下肢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17.4&;#177;6.1,14.1&;#177;7.1,t=0.54~1.28,P&;gt;0.05);治疗后康复组上肢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39.8&;#177;17.2,16.8&;#177;14.1,t=6.49~19.27,P&;lt;0.05),下肢评分明显提高(23.8&;#177;6.2,14.3&;#177;6.9,t=6.49~19.27,P&;lt;0.05)。治疗后康复治疗组上肢评分均值较常规药物组明显提高(39.8&;#177;17.2,23.5&;#177;16.8,t=12.66~23.24。P&;lt;0.05),下肢评分均值也明显提高(23.8&;#177;6.2,17.4&;#177;6.1,t=12.66~23.24,P&;lt;0.05)。结论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与心理干预,于干预前、干预2周后及4周后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比较。结果:研究组在心理干预2周以及4周后,HAMD评分以及4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18&;#177;2.86)比(24.57&;#177;3.47)分(P&;lt;0.01);(14.35&;#177;3.12)比(21.07&;#177;2.5)分(P&;lt;0.01);(14.98&;#177;7.39)比(19.69&;#177;6.42)分(P&;lt;0.01)。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杨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99-4599
目的探讨Bobath治疗技术在社区中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天坛社区中偏瘫患者进行对比研究,采用Bobath治疗技术进行下肢功能训练。结果康复组、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前评价Rivermead运动指数(RMI)标准,分别为康复组(3.93&;#177;3.26)分;对照组(5.53&;#177;4.66)分;经过两个月康复训练后,康复组RMI评分为(8.33&;#177;3.02)分,对照组为(7.20&;#177;3.86)分。康复组患者病程小于6个月时,康复效果明显(P&;lt;0.05)。对照组病程小于1个月的患者,研究前、后比较RMI标准,结果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Bobath技术能明显改善社区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而且,越早进行康复训练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情绪变化。其发病率较高,并且严重影响患者近、远期的功能预后,影响其恢复期的生活质量。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治疗。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心理的影响。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诊断为依据,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干部病房。对象:2001—10/2002-0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干部病房住院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康复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综合康复治疗(运动疗法+心理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降压,改善脑循环及对症)治疗。在患者入选时、病程3,6个月时分别进行Barthel指数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主要观察指标:康复组和对照组在第3,6个月时Banhel指数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康复组患者Banhel指数得分在疗程3个月(68.0&;#177;2.9)和6个月(70.0&;#177;3.5)时显著高于对照组(62.0&;#177;3.3,65.0&;#177;3.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01,0.01)。汉密顿抑郁量表得分在疗程3个月(8.9&;#177;4.9)和6个月(8.7&;#177;5.1)时则明显低于对照组(15.2&;#177;5.6,14.9&;#177;8.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抑郁心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入院24h内康复治疗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2-10/2004-05在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按入院次序进入超早期康复组和一般康复组,两组的急性期治疗和康复方法相同,超早期康复组的患者在入院当天就接受康复训练,一般康复组等临床病情稳定(脑梗死3~10d,脑出血10~20d)介入康复。所有患者进行4个月的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应用Fugl-Meyer法(共50项,每项2分,满分100分,<50分为有严重运动障碍)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修订的Barthel指数(共10项,每项0~15分不等,满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8~17分轻度抑郁;18~23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评估脑卒中后抑郁情况,同时计算经济花费。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7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Fugl-Meyer评分:治疗后超早期康复组高于一般康复组(58.35±12.43,48.12±15.67,P<0.05)。②修订的Barthel指数:治疗后超早期康复组高于一般康复组(77.38±22.45,60.13±18.92,P<0.05)。③汉密顿抑郁量表得分:治疗后超早期康复低于一般康复组(10.23±4.89,18.21±6.41,P<0.05)。④经济花费:超早期康复组低于一般康复组[(1.98±0.87),(2.35±0.79)万元,P<0.01]。⑤超早期康复组患者在训练前后血压和心率无变化。结论入院24h内进行适当训练强度的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减少住院花费,且对心率和血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的转归及伴随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变。方法:选择2001-06/2002004汕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均为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8~35分的轻中度抑郁。入院后即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三级或五级评分,&;lt;8分为无抑郁,&;gt;35分为严重抑郁)和Barthel指数评定,评定结束后观察,不进行抗抑郁治疗,1个月后再次评定,对仍有抑郁者进行抗抑郁治疗(氟西汀20或40mg/d,顿服,治疗1个月,同时进行心理治疗),治疗1个月后进行第3次评定。结果:7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74例患者初次评定后1个月复查,28例自行缓解(汉密顿抑郁量表&;lt;8分),其汉密顿抑郁量表各因子分(除体质量和日夜变化外)均较初次评定降低(P&;lt;0.05,0.01)。②1个月后再次评定时,抑郁症状自行缓解者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未缓解者(84.04&;#177;8.22,64.68&;#177;12.34,P&;lt;0.05)。③46例抑郁症状未缓解者经抗抑郁治疗1个月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降低(21.64&;#177;7.58,8.33&;#177;1.26,P&;lt;0.05),Barthel指数略有增加,无统计学意义(64.68&;#177;12.34,70.14&;#177;9.32,P&;gt;0.05)。结论:部分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在急性期可自行缓解,同时伴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部分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不能自行缓解,抗抑郁治疗有效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没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康复干预对瓣膜置换术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施康复治疗对瓣膜置换术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104例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康复治疗措施,包括呼吸训练、咳嗽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及耐力训练,对两组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身体活动能级进行比较。结果:康复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为24%(χ^2=4.60,P&;lt;0.05),康复组住院时间为为(17.8&;#177;4.5)d,对照组为(26.2&;#177;7.2)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1,P&;lt;0.05),出院前康复组身体活动能级(4.98&;#177;0.41)。METs,对照组为(4.21&;#177;0.53)MET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5,P&;lt;0.05),出院后3个月康复组身体活动能级(8.67&;#177;0.74)MET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照组为(6.86&;#177;0.63)MET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l,P&;lt;0.01),两组结果分析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康复治疗是降低换瓣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及改善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钱开林  王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10-5211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1,3,6个月后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评分的变化。方法: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①偏瘫医疗体操。②神经肌肉促进技术。③肌电反馈治疗。④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⑤康复护理。⑥针灸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康复指导。治疗前、治疗1,3,6个月后分别进行FCA评定。并将评定数据加以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FC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67.53&;#177;16.81)分,优于对照组(59.96&;#177;20.97)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648,P&;lt;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85.50&;#177;16.52)分,高于对照组(77.84&;#177;16.7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7048,P&;lt;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94.73&;#177;13.54)分,对照组(85.34&;#177;12.81)分,差异有显著性义(t=2.3195,P&;lt;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短期及长期功能恢复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盐酸丁螺环酮治疗脑卒中后情感障碍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1-05/2002-06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并焦虑、抑郁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加用盐酸丁螺环酮)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并观察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末,4周末进行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美国心脏病协会卒中结局量表测定,并观察盐酸丁螺环酮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周汉密顿焦虑量表[(14.3&;#177;4.6)分],汉密顿抑郁量表[(16.5&;#177;3.3)分]分值较治疗前[(22.7&;#177;5.2),(24.6&;#177;4.7)分]下降(P&;lt;0.05).4周(汉密顿焦虑量表:6.5&;#177;3.1,汉密顿抑郁量表:8.3&;#177;2.8)下降明显(P&;lt;0.01),随焦虑.抑郁的改善,神经功能也于4周末明显改善(P&;lt;0.05)结论:盐酸丁螺环酮治疗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有效,且能改善患者的预后,起效较快。  相似文献   

16.
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康复训练的同时综合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58例符合多模式方法(muhimodel approach,MMADD)内心症状抑郁状态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心理治疗组同时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及心理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MMADD及简式Fugl-Meyer评估(FMA)检测。结果:治疗8周后,心理治疗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141.16&;#177;8.63)分和(37.59&;#177;10.33)分,对照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32.73&;#177;9.91)分和(30.48&;#177;15.76)分;两组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46,4.39,P&;lt;0.01);心理治疗组MMADD中BDI和HRSD评分分别为(3.84&;#177;0.59)分和(4.01&;#177;0.67)分,对照组BDI和HRSD评分分别为(6.13&;#177;0.57分和(5.96&;#177;0.9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7,6.48,P&;lt;0.01)。结论:心理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早期功能训练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6/2003—06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5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康复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正规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当天和治疗后6周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法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分别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平衡功能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无显著差异。经6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但康复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lt;0.05);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8.10&;#177;3,65和12.36&;#177;4.13)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21.03&;#177;5.04和20.88&;#177;5.71,P&;lt;0.01),康复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1)。结论:早期康复能明显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对发病后3个月时的运动功能及3年内再发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00-01/2004-08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180例诊断为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gt;0.05)两组的基础治疗相同,疗程1个月。而治疗组在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的同时给予抗抑郁治疗:氟西汀20mg/d,连续服用3个月。结束后两组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程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为6.4&;#177;6.2.治疗前为18.5&;#177;6.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组为10.4&;#177;8.5;对照组为22.6&;#177;8.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3年内再发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治疗组为7%,对照组为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积分.减少3年内再发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氟西汀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8/2004-08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患者66例,按人院的先后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对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20mg,1次/d,连用4周。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Barthel指数基本一致(P&;gt;0.05)。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ahel指数对两组患者抑郁程度、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治疗后4周评估,2组66例患者均进和结果分析。治疗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4.8l&;#177;2.05,(11.2&;#177;3.8)分;20.42&;#177;1.82,(25.3&;#177;4.2)分;15.10&;#177;4.08,(16.3&;#177;2.5)分,P&;lt;0.01),Baahel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60.1&;#177;12.1),(26.1&;#177;6.8),(51.6&;#177;11.2)分,P&;lt;0.01].结论: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抑郁患者的近期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前3个月的抑郁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兰州医学院附属白银医院神经内科86例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在8分以上],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3例,两组在实验过程中因失访和依从性差退出11例。死亡2例,进入结果分析研究组38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治疗,研究组除常规治疗外,在发病2周内采取心理干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末、3个月末采用HAMD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对疗效分别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1个月末HAMD评分研究组为(12.18&;#177;2.39)分,对照组为(17.25&;#177;3.6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58,P&;lt;0.05),AD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3个月末HAMD评分研究组为(6.35&;#177;2.86)分,对照组为(12.68&;#177;2.4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32,P&;lt;0.05),ADL评分研究组为(78.26&;#177;13.49)分,对照组为(63.48&;#177;10,9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49,P&;lt;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心态,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