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进行肝胆超声检查的同时对胃区进行常规扫查的意义。方法:本文总结了1993年以来在做肝胆超声检查时首诊发现胃壁增厚的病例94例,所有病人均做了胃内窥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共发现胃癌73例,占总病例数78%;胃溃疡及胃炎各8例,各占总病例数的8.5%;胃肠间质瘤3例,占3.1%;恶性胃肠间质瘤及胃恶性淋巴瘤各占1.08%。结论:在临床医生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作为超声科医生能在检查肝胆疾患的同时对胃区进行扫查,可以发现一些较明显的胃壁增厚性病变,提醒临床医生做进一步的检查。  相似文献   

2.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系指常规胃肠镜检查、小肠放射学检查尚无明确病因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出血。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部位主要位于小肠.故又称小肠出血。小肠出血的原因种类繁多,常规胃肠镜检查及放射学检查难以发现小肠病变,小肠出血是消化道检查的难点。胶囊内镜问世,填补了小肠可视性检查的空白.也为消化道无创性检查带来了新的革命^[1],胶囊内镜检查的安全性很高,患者无痛苦。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少^[2]。现选择2011年1~12月来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10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食道胃结合部早期癌的X线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应用500mA胃肠机做食道胃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食道胃结合部早期癌24例,强调检查体位,按病理分型进行探讨。结果:24例食道胃结合部早期癌中.其中病理分型Ⅰ型6例,Ⅱ型7例,Ⅲ型11例。病变浸润粘膜层7例,粘膜下层为17例。结论:胃肠双重对比及认真应用体位检查食道胃结合部早期癌检出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胃前壁病变的X线检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前壁病变的X线检查焦天铎,吴鸿宾,吴付仁,金兆麒胃前壁病变因解剖等原因,通常用传统方法胃肠钡餐检查(GI)多不易显示清楚,常漏诊。笔者报告1979~1992年间,资料完整的胃前壁病变24例,笔者重点讨论胃前壁病变的X线检查方法。一、检查方法:采用低...  相似文献   

5.
胃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疾病发生率较高。近年来,随着胃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并与纤维内镜、X线胃肠造影等检查手段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胃、肠病变的检出率。胃超声检查主要有经腹壁超声、超声造影和超声内镜等检查方法,由于新型造影剂的应用,使胃、肠超声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多年来,我们开展胃超声造影对胃、肠及周围脏器病变进行检查,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患者空腹,扫描前5—10分钟,肌注654—220mg,检查前口服产气粉3—6克或大量饮水,将胃充盈扩张。结果:局部胃壁增厚6例,广泛增厚2例,溃疡伴局部胃壁增厚3例,胃周淋巴结转移3例,腹膜转移2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肝转移1例,胰腺受侵1例,横结肠受侵3例。结论:胃癌的CT检查能为临床拟定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胃癌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人为本”的整体化护理,应用到大型设备在门诊检查疾病的实际需要,在检查前,中.后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让病人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接受检查。方法:通过1200例对照,采用1.5T德国产超导行全身检查。结果:明显提高了检查的成功率。准确率,图像清晰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评价Roux—en—Y胃短路手术(RYGB)后上胃肠道(GI)检查隔离胃漏入的影像学特征,与相关并发症及发生急性与延迟漏的诊断。方法研究得到学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可免除知情同意书,符合HIPAA要求。复习6a内1282例RYGB术后病人的1655次上胃肠道检查。48例被诊断为隔离胃漏入的病人纳入研究,其中女39例,男9例,年龄29~62岁,平均46岁。由2名放射医生对检查进行分析.在意见一致的情况下记录隔离胃漏入的范围与形式,是否合并腔外漏出或瘘道、梗阻与隔离胃的急性扩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和评价普瑞博思在胃肠钡餐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203例患者在胃肠钡餐检查中服用普瑞博思,其中195例是全胃肠道钡餐检查,采用常规服药法;8例在上消化道 中采取机动服药法。结果:在195例全胃肠钡餐检查中,服普瑞博思后30~60分钟检查,钡剂抵达回盲部165例,占84.6%。90分钟检查钡剂通过回盲瓣达右半结肠。胃内排空192例占98.4%,其中2例钡剂充盈诸结肠段,占1.03%。  相似文献   

10.
胃山楂石影像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山楂石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X线钡餐检查方法和超声检查方法对40例胃山楂石病人进行检查,并对其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本组胃山楂石单发者32例,多发者8例。小者直径2cm,大者直径可达20cm,大者易形成小弯溃疡。结论:X线钡餐和超声检查对本病具有极高的诊断符合率,易与相似病变做出鉴别,且X线钡餐检查亦能发现伴发病变。  相似文献   

11.
病者女40岁。1月前吞稀硫酸后致食道、胃等腐蚀性损伤,立即送到当地县人民医院治疗,1周后出院,当时能进流食,自述胃部隐痛不适,经口服药物治疗好转.近1月逐渐出现食差,胃胀、消化不良,进食后腹胀明显,恶心呕吐加剧,全身乏力、精神明显欠佳,小便色黄,来我院就诊。B超检查:(1)胃少量潴留,(2)胆囊内胆泥沉积。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样症状的人相当常见,对有症状的患者,现在许多医师都以纤维食管胃镜作为胃食管反流(GER)首选的检查方法。但内窥镜检查毕竟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我院坚持作食管钡餐X线检查,优化检查技术,提高诊断准确性,以维持X线检查在食管中原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要求.熟练掌握X线检查前的各项准备及检查后的病人护理,对护理工作者尤为重要。1.普通X线平片及造影检查的病人准备及护理1、1X线平片:腹部、腰椎、骶尾椎,骨盆平片均应先行清洁灌肠或检查前晚上服缓泄剂,以便清洁肠内粪便.消除因此而造成的X线漏误诊。  相似文献   

14.
胶囊内镜检查前胃肠道准备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适宜胶囊内镜检查前的胃肠道准备方法。方法:对我院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62例患者采用6种方法进行胃肠道准备,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方法3、6肠道内气泡明显少于方法1、2、4、5;方法1、4肠道内食物残渣明显多于方法2、3、5、6。结论:检查前1d晚8时及检查当日5时分别服用甘露醇或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并于检查前0.5h加服二甲基硅油散是比较理想的胶囊内镜检查前的胃肠道准备方法。  相似文献   

15.
食管胃连接(贲门区)的双对比检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胃的X线精细检查应包括充盈,压迫,粘膜和双对比四相(1),由于食管胃连接(责门区)的解剖形态特殊,功能复杂,充盈时病变易被遮蔽,压迫法又不能施行,双对比检查就成为X线检查中特别有效的方法了。本文取北站医院1985年8月至1986年6月期间2000例无食管胃连接部疾病症状及X线表现的正常人和134例有贲门区病变者双对比造影资料。就食管胃连接的双对比检查方法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收集我院经CT检查.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腹腔淋巴结结核40例,并对其CT检查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淋巴结结核好发区域为肠系膜、门腔间隙、肝十二指肠韧带、肝胃韧带、腹主动脉周围腰2椎体以上区域淋巴结,其强化特征为“簇状”,“分房状”强化。结论:腹腔淋巴结结核相对淋巴瘤及转移性淋巴结肿大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扭转是一种少见病,好发于40—60岁之间的成年人,男女比例相近。其病因多与周围先天发育异常有关,但也可无任何诱因。X线钡餐造影是首选的检查方法,不仅能观察胃扭转的形态,而且对扭转的程度及方式也能做出明确诊断.我院近几年来,经钡餐造影发现慢性胃扭转12例,我们对12例慢性胃扭转的造影表现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慢性胃扭转的诊断认识。现列举其中的3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胃息室是一种少见病,发病率为0、05%,约3/4位于贲门附近,主要在食管胃交界处下方的胃后壁,少见于贲门近小弯前壁或胃窦部。X线检查发现率不到1%,是消化道息室中最少见的,现将我院所遇到的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多层螺旋CT(MDCT)对胃癌进行TNM分期的回顾性评价,以探讨其对胃癌浆膜浸润的准确性,作选取经病理证实并行MDCT检查的病人41例,其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68岁)。MDCT检查前病人均饮用600mL自来水将胃扩张,扫描前5min,肌注20mg东莨菪碱以降低胃张力。扫描体位取仰卧位,以避免胃内气体引起的伪影;如果钡餐检查和内镜已发现病变,病人应取俯卧位。MDCT检查不进行平扫而直接行增强检查。  相似文献   

20.
常规小肠钡剂检查是一种费时的方法,其诊断收获常不满意,造影剂通过小肠的运转时间变异颇大,在正常人可为5或6小时,在小肠病变时甚至更长,这种长时间的检查对放射科和病人都是麻烦的。假若在间隔短的时间作透视或拍片,常难于看到小肠的远侧段,另外,胃和小肠分泌物可使钡柱分支和絮状沉淀的不良作用,造成其技术质量低于胃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