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和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IMRT)在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需辅助放疗并内乳淋巴结照射患者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对20例左侧乳腺癌患者制定VMAT和IMRT两种放疗计划。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计算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对分类变量行χ2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连续变量根据正态性采用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 IMRT靶区均匀性指数比VMAT高(P<0.05)。VMAT治疗时间较IMRT更短(P<0.01)。VMAT患侧肺V20Gy、V30Gy优于IMRT (P<0.05)。VMAT在冠脉左前降支Dmean、Dmax和心脏V30Gy、V40Gy、Dmean、Dmax优于IMRT (P<0.01)。食管DmeanVMAT优于IMRT (P<0.05),但健侧肺V5Gy、V10Gy和食管DmaxIMRT优于VMAT (P<0.05)。结论 VMAT可以显著减少心脏、健侧肺、脊髓、食管照射剂量,缩短治疗时间。对于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需辅助放疗并照射内乳淋巴结的患者,VMAT技术比IMRT技术可以更好保护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癌术后胸壁辅助放疗采用容积弧形调强技术与传统的胸壁切线野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择需要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例,左右侧各5例,采用Eclipse计划系统为每位患者分别设计传统的胸壁切线野与容积弧形调强两套放射治疗计划,处方剂量均为DT50Gy/25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靶区、心脏和肺受照射剂量和体积等参数的差异。结果:2种技术均能满足胸壁靶区剂量分布要求。与常规切线野相比,容积弧形调强技术使左侧乳腺癌患者的心脏平均V30由15.87%减少到1.58%(P=0.00),心脏平均V10由22.41%增加到37.82%(P=0.00);左肺平均V20由25.72%减少到11.35%(P=0.00),左肺平均V30由22.79%减少到4.23%(P=0.00)。右侧乳腺癌患者右肺平均V20由28.23%减少到13.55%(P=0.00),右肺平均V30由25.31%减少到5.77%(P=0.00),右肺平均V10由33.26%增加到42.08%(P=0.01)。无论左、右侧乳腺癌,容积弧形调强技术对于身体的低剂量照射范围均大于传统切线野。结论:乳腺癌术后胸壁辅助放疗采用容积弧形调强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胸壁切线野,能明显减少心脏和肺的高剂量受照体积,却增加了低剂量区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3种不同射野数调强放疗方式(IMRT)的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差异。方法选取8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应用Pinnacle8.0计划系统分别设计3种不同射野数的调强计划:4野、5野、6野IMRT计划,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和等剂量曲线评估3种计划的PTV和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结果6F-IMRT靶区剂量分布最优,其剂量均匀性和适形度最好,5F-IMRT其次,4F-IMRT最差。与4F-IMRT比较,5F-IMRT和6F-IMRT的PTV最大剂量以及高剂量所包含的体积显著降低。3种计划左肺照射剂量差异较小,均不超过5%;然而心脏照射剂量4F-IMRT最小,与5F-IMRT和6F-IMRT比较,心脏V5、V10、V20、V30以及V40分别降低了42.37%、17.65%、5.87%、5.72%、23.38%和42.85%、30.84%、16.31%、6.45%、24.65%。结论左侧乳腺癌保乳放疗中,调强射野数的增加可以提高靶区PTV覆盖率、适形度和均匀性,但是也会增高左肺低剂量照射体积和平均剂量,右侧肺和心脏的受照剂量也会明显增高,故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应用合适的放疗计划进行放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标准切线野对腋窝Ⅰ、Ⅱ站淋巴结覆盖情况,分析调强计划处方剂量给予腋窝淋巴结时正常组织剂量。方法 回顾分析15例左侧乳腺癌接受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和全乳放疗。放疗计划以标准切线野为基础采用逆向调强方法优化。按照RTOG标准勾画Ⅰ、Ⅱ站腋窝淋巴结,以原始计划计算1组和2组腋窝淋巴结靶区覆盖程度。每个患者设计全乳腋窝IMRT计划,CTV包括全乳和Ⅰ、Ⅱ站腋窝淋巴结。处方剂量均为50 Gy分25次。计算靶区HI和CI及OAR的参数。结果 标准切线野计划中Ⅰ、Ⅱ站腋窝淋巴结Dmean分别为34.4、21.9 Gy。腋窝Ⅰ站V50、V40分别为22.6%、49.9%,Ⅱ站分别为6.0%、22.0%。全乳腋窝调强计划降低了全乳照射剂量均匀性,PTV适形性也较差,并明显增加了同侧肺和心脏剂量,同侧肺V20由17.1%增至34.2%,Dmean由999 cGy增至1732 cGy。结论 标准切线野不能很好覆盖Ⅰ、Ⅱ站腋窝淋巴结。需要腋窝放疗者应行IMRT计划以保证腋窝接受足够剂量,但正常组织剂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采用野中野正向调强技术进行单纯乳房照射时各站腋窝淋巴结剂量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37例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采用“野中野”技术照射乳房,在定位CT图像上勾画患侧第Ⅰ、Ⅱ、Ⅲ站和胸肌间淋巴结靶区,并勾画腋静脉,在三维放疗计划软件上逐站分析其所接受的剂量。配对t检验分析影响腋窝淋巴结剂量分布的因素。结果 在全乳PTV处方剂量50 Gy分25次情况下,第Ⅰ、Ⅱ、Ⅲ站和胸肌间淋巴结被95%处方剂量所包括体积比平均值分别为34.7%、6.1%、0.4%和39.6%,Dmean分别为30.8、15.7、5.0 Gy和28.8 Gy;腋静脉以下和以上淋巴结区域被95%处方剂量包括的体积比为45.6%和0.7%,Dmean为38.2 Gy和6.7 Gy。乳房照射野的上界距离肱骨头的距离是影响腋静脉以下淋巴结区域Dmean的唯一有意义因素(P=0.037)。结论 全乳正向调强野中野技术对腋静脉以下腋窝淋巴结的实际照射剂量是不可忽略的,必须在分析保乳术后腋窝淋巴结控制率时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半弧容积动态旋转调强(VMAT)放疗、切线弧VMAT放疗和逆向调强放疗(IMRT)3种放疗技术在同步推量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1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使用MONACO 5.1计划系统,分别采用半弧VMAT、切线弧VMAT和IMRT三种放疗技术,处方剂量均为计划靶区(PTV)50 Gy/25 f、计划肿瘤靶区(PGTV)60 Gy/25 f,评估3种计划靶区剂量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以及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受照剂量.结果 半弧VMAT的PGTV靶区CI优于IMRT(P﹤0.05).切线弧VMAT放疗技术较IMRT放疗技术降低了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患侧肺组织V10的照射范围(P=0.04).切线弧VMAT放疗技术较半弧VMAT放疗技术降低了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健侧肺组织V5(P﹤0.001)、V10(P=0.04)、心脏的V10(P=0.01)、Dmean(P=0.01)及健侧乳腺组织V5(P﹤0.01)的剂量范围.而IMRT放疗技术降低了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健侧肺组织V5、V10的剂量范围(P﹤0.05).结论 对于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的同步推量放疗,VMAT放疗技术尤其是半弧VMAT放疗技术具有更好的靶区适形性;切线弧VMAT放疗技术可以降低周围大部分正常组织器官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自主呼吸控制在乳腺癌术后放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自主呼吸控制(ABC)技术在乳腺癌术后放疗中的意义.方法 对22例行保乳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0例左侧,12例右侧)行术后全乳放疗并配合使用ABC技术.对每例患者在自由呼吸(FB)和75%适度深吸气(mDIBH)状态下分别行CT扫描.治疗计划系统设计优化放疗计划,每例患者做2个计划,处方剂量1.8 Gy/次,25次.比较各计划全肺平均受量(MLD)、全肺接受20Gy的体积(V20)、患侧肺V20、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V30和心脏平均受量(Dmean)等参数.结果 22例患者患侧肺V20,FB时平均为17.0%,mDIBH时平均为16.2%,降低0.8%(t=3.63,P=0.002);FB时双肺V20平均为8.7%,mDIBH时平均为8.0%,降低0.6%(t=2.78,P=0.011).10例左侧患者心脏V30,FB时平均为6.1%,mDIBH时平均为3.8%,降低2.3%(t=6.50,P<0.01);心脏Dmean由449.58cGy降为332.79cGy(t=5.94,P<0.01).结论 乳腺癌术后全乳切线放疗中配合ABC技术使用mDIBH方法控制呼吸不但可减少呼吸运动对乳腺靶区的影响,而且可减少肺和心脏受照体积和剂量,从而大大减轻了对肺和心脏的放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比较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与固定野调强放疗(F_IMRT)、电子束联合VMAT (E&VMAT)技术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择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左乳腺癌患者 10例,靶区包括患侧胸壁和锁骨上淋巴引流区,处方剂量43.5Gy (2.9 Gy/次)。基于Pinnacle3计划系统为每位患者分别设计VMAT、F_IMRT、E&VMAT (胸壁靶区部分电子束照射、锁骨上区部分VMAT照射)计划。对比评价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与均匀性、危及器官受量以及治疗实施时间。结果 VMAT计划能改善靶区剂量分布,靶区剂量适形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优于F_IMRT和E&VMAT计划(均 P<0.05)。VMAT计划患侧肺平均剂量 、V30Gy、V20Gy、V10Gy均优于F_IMRT和E&VMAT计划(均 P<0.05)。VMAT计划患侧 肺V5Gy优于F_IMRT计划(P<0.05),与E&VMAT计划 的V5Gy相近(P>0.05)。VMAT计划的心脏、健侧乳腺、健侧肺均能满足临床剂量限制要求。VMAT、F_IMRT、E&VMAT计划的治疗时间分别为(326±27)、(1082±169)、(562±48) s。结论 与F_IMRT和E&VMAT计划相比,VMAT计划质量更优,治疗时间更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野中野适形调强照射技术方法,并与常规全乳切线野照射技术进行剂量学对比.方法:选取22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在CT模拟机下对乳腺部位行薄层定位扫描,将定位图像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全乳野中野计划设计:在全乳两切线适形野的基础上挡去高剂量区部分,另设计2-4个小跳数射野以降低靶区最高剂量和调整高剂量区的范围及所在位置.处方剂量50Gy/25次,要求95%的靶区接受处方剂量;然后利用其CT模拟定位资料按照常规切线野射野方法在治疗计划上模拟常规切线野治疗计划,对野中野计划和常规射野计划进行靶区适形性、靶区均匀性和危及器官受量的比较.结果:野中野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适形度、均匀性优于常规切线野照射,靶区内超过110%处方剂量的体积明显小于常规切线野技术.减少了肺组织V20的体积,降低了心脏的平均剂量和受照体积.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野中野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是一种有益的全乳照射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常规二维放疗模式下胸壁及锁骨上区剂量分布和内乳区非计划性受量。方法 回顾分析2015-2016年间20例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左右乳腺癌各10例。放疗范围为患侧胸壁和锁骨上下区,处方剂量43.5Gy (2.9 Gy/次)。胸壁采用单前野电子线照射,锁骨上下野予以6MV X线单前野照射。同时比较锁骨上下采用前后对穿野照射时的剂量分布。结果 锁骨上单前野照射中85%患者接受了D90≥90%处方剂量,前后对穿野中所有患者均达到了D90≥90%处方剂量(39.15Gy, EQD2≥45Gy),胸壁单前电子线野D90中位数为35.38Gy。非计划性内乳区域照射的平均剂量中位数为13.65Gy。体重指数小患者锁骨上、胸壁的D90更高(P=0.039、0.347)。结论 锁骨上下单前X线野能满足绝大多数受量≥90%的处方剂量照射,而前后对穿野在满足所有人受量需求时不增加正常组织受量。单前电子线野胸壁剂量分布不佳,内乳区有一定的非计划性照射,但剂量有限。体重指数是影响剂量分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男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Zhou Z  Shao Y  Zhao D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3):235-236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男性乳腺癌32例,中位年龄54岁。分析了男性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临床Ⅰ期7例,Ⅱ期17例,Ⅲ期7例,Ⅳ期1例。32例患者中,31例有乳腺肿块。腋窝淋巴结转移率57.1%。总5年生存率65.6%,根治术与改良根治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8.4%及66.7%,非根治术患者5年生存率为57.1%。结论对于确诊为乳腺癌患者首选改良根治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辅以放射治疗、化疗或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使用价值及适应证。方法 40例各期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手术前接受3个疗程化疗,方案以NF为主,其中5-氟脲嘧啶(5-Fu)500mg/m^2、去甲长春花碱(NVB)25mg/m^2,肿瘤>53者加用表阿霉素(EPI)40mg/m^2,化疗中白细胞低下者使用集落刺激因子(G-CSF)75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至正常。手术后化疗根据病情和术前化疗结果而定。结果 新辅助化疗总体有效率95.0%,术前化疗达到临床完全缓解3例,占7.5%,部分缓解35例,T3、T4各有1例无效。术后随访4-37个月,平均20个月,无死亡病例,4例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 新辅助化疗术前以3个疗程为宜,最大受益者是原本不可手术病例以及部分拟行保乳手术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其预后情况,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治疗方法以及各种方法治疗的效果。结果23例患者接受了同侧乳腺改良根治术,18例患者仅行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6例患者在腋窝淋巴结活检证实为隐匿性乳腺癌后未行进一步手术治疗。行改良根治术组与仅行腋窝清扫组两者间总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646),但后者复发率(33.3%,6/18)明显高于前者(8.7%,2/23),两者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8)。结论腋窝淋巴结活检及免疫组化分析对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方式首选改良根治术并辅以化放疗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370例T1~T2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数为1~3个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的治疗结果,探讨放疗的作用.方法 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分析放疗对生存率和复发率的影响,同时分析对未放疗患者复发率有影响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50个月(9~91个月).全组患者的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率为91.0%,总生存率为85.4%.放疗显著提高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100%和89.5%;x2=5.17,P=0.023),对总生存率无影响.对319例未行放疗患者的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腋窝淋巴结阳性数、C-erbB-2和PR状态是预测无复发生存率的有意义因素.结论 T1~T2期且腋窝淋巴结转移数1~3个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但对总生存率无影响.T分期、腋窝淋巴结阳性数、C-erbB-2和PR状态是预测元复发生存率的有意义因素.  相似文献   

15.
For studies of breast treatment techniques, a water phantom has been developed which allows high accuracy dose measurements using an ion chamber. The phantom is made from the torso of a female mannequin, which is supported so that it can be positioned either supine or prone. The back of the mannequin has been cut away to allow the phantom to be filled with water when positioned prone. The phantom can be simulated, planned, and treated in the manner of a patient. During “treatment” (prone rather than supine), ion chamber measurements can be made at any desired point within (or outside) the treatment volume. The ion chamber support system accurately assigns an (x, y, z) coordinate to each detector position within the phantom.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转移性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情况和局部治疗在转移性三阴乳腺癌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1998—2013年间收治的 220例转移性三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全组 206例初诊Ⅰ~Ⅲ期患者治疗后出现远处转移(186例接受改良根治术、14例保乳手术+放疗、5例单纯保乳术、1例未接受手术;化疗 196例,88例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区域放疗),14例Ⅳ期初诊时即有远处转移(8例接受改良根治术、1例区段切除术、5例未接受手术)。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转移后治疗对生存的影响。结果 最常见转移部位为肺和骨,实质性脏器转移182例(82.7%),单器官转移 63例(28.6%),多器官转移 153例(69.5%),4例不详。三阴乳腺癌初诊 3年内转移达高峰,5年后很少发生转移(6.4%)。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全组转移后 5年OS为25.0%,中位生存时间21个月。单器官转移、多器官转移的 5年OS分别为38.2%、17.5%(P=0.005)。合并内脏转移、局限骨转移的 5年OS分别为20.3%、56.2%(P=0.049)。62例单器官转移病例中接受手术或放疗局部治疗组和无局部治疗组的转以后 5年OS分别为48%和29%(P=0.006)。结论 转移性三阴乳腺癌常见内脏实质器官转移,单器官转移预后好于多器官转移;对于单一器官转移,挽救性局部治疗能改善生存;局限于骨转移好于合并内脏转移预后。  相似文献   

17.
可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手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NCT)的安全性、近期疗效以及对手术方式的影响。方法 我院于1997年3月~2001年12月收治的224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Ⅱ~Ⅲ期)术前随机给予CMF(CTX+MIX+5-Fu)方案或CAF(CTX+ADM+5-Fu)方案化疗两个周期,全部患者治疗前均经针吸细胞学检查确诊,评价其近期疗效和毒性反应,将临床原发肿瘤对化疗的反应按WHO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效(NR)或进展(PD)。结果 全部224例化疗患者中,CR 17例,PR 136例,总有效率68.3%,无恶化病例;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其中Ⅱ~Ⅲ级为65.6%;骨髓抑制以白细胞减少为主,Ⅲ~Ⅳ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60.3%,经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全部患者无因为化疗的毒性反应而终止治疗的病例。结论 对于可手术乳腺癌的患者手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NCT)可以使原发灶明显缩小,能够为预测化疗效果提供实体依据,降低手术复杂性,缩小手术范围,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并且安全可行,是一种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Ⅱ期乳腺癌的术后放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根治术后提高肿瘤剂量及胸壁照射对Ⅱ期乳癌生存率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比分析1980年1月至1986年底收治的Ⅱ期乳癌术后行放疗者248例(放疗组)与术后未行放疗者103例(手术组)。248例中DT≥50Gy者51例,淋巴引流区伴胸壁照射84例。结果放疗组中DT≥50Gy者与手术组相比,其中腋淋巴转移≥4个者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65.5%与33.3%,复发率分别为6.9%与33.3%,P<0.05。放疗组中淋巴引流区伴胸壁照射84例与手术组相比,其中腋淋巴转移≥4个者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61.4%与33.3%,复发率分别为4.5%与33.3%,P<0.05。放疗组与手术组锁骨上区转移率分别为2.8%与7.8%,P<0.05。结论术后提高肿瘤剂量达50Gy以上,并常规行胸壁放疗,可提高Ⅱ期乳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意义(附30例报告)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探讨开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 (sentinellymphnodebiopsy ,SLNB)的必要性、可行性、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在乳腺肿瘤下方注射 37MBq放射性胶体99mTc DX ,同时运用核素淋巴显像和γ计数器探测仪探测两种检测方法 ,识别出放射性同位素浓聚的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 ,SLN) ,并用皮肤墨水在相应的皮肤上做出标记。术中根据体表标记切除SLN ,后行腋窝淋巴结解剖 (axilarylymphnodedissection ,ALND) ,两标本同时送病理检查 ,了解其符合率 ,并评价SLNB的可行性。结果  30例均进行了SLN识别定位 ,活检后经病理检查有 2例错误。 1例未取到SLN ,故SLN的检出率为 96 .7% ;1例SLN病理呈假阴性。按目前国外SLNB的评价标准 ,本组SLNB的敏感度为 88.9% ,准确性为 93.3% ,假阳性率为 0 ,假阴性率为 11.1%。结论 乳腺癌SLNB目前在国内外仍处于研究阶段 ,随着研究的扩大与深入将可能取代常规的ALND。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疗效和美观效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疗效和美观效果。方法 保乳术后全乳外照射和瘤床加量共10 9例,79例除应用高剂量率插植技术[T1期肿瘤用单排插植,针距为1.5cm ,T2期以上肿瘤用双排或三排插植;针距间单次剂量(DB) 10~12Gy ,靶区周边剂量为85 %DB]外,其中4 8例还经组织间插植加量放疗;30例除采用电子线常规外照射15Gy外,其中2 7例还经电子线外照加量放疗。全乳照射应用6MV直线加速器,采用双切线半野照射技术,靶区剂量为4 5~5 2Gy(平均4 8.6Gy)。采用医生评分与患者问卷方法评价美观效果。结果 5年生存率为93.8% ,局部复发率为6 .5 %。全组无放射性溃疡发生,5例出现位于插植针孔周围急性皮肤炎症。在经临床随访体检的75例中,医生打分和患者自评满意度为优的比例分别占87%和81% (P >0 .0 5 )。两组满意度医生总评为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1.2 %和85 .2 % (P >0 .0 5 )。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可降低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少。不同的瘤床加量放疗方法不影响美观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