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脂变化特点。方法267例疑诊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及CAG分三组:冠脉正常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急性心肌梗死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化验血脂。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早期(发病24-36h内)血脂水平已出现明显变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A均下降。与冠脉正常组相比。TC、TG、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急性心肌梗死组相比,TC、LDL—C、Apo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脂TC、HDL—C、LDL—C、ApoA降低,不应以此时的水平作依据,而应早期积极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后血脂变化及早期他汀类降脂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9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脂变化及早期他汀类降脂疗效。结果表明,AMI后定期检测血脂变化有助于准确评价血脂水平;AMI后早期他汀类治疗能有效降低血脂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特点。方法2000年8月至2004年10月间,435例AMI患者中36例血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完全正常,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有关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435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下正常者为36例,占8.2%。结论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并非少见,提示冠脉痉挛在心肌梗死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性血栓形成伴血栓自溶是其病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4.
对 36 4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存活者与 5 4例AMI死亡者的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 (TC)、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 ,旨在为冠心病 (CHD)的二级预防及进一步弄清血脂与AMI病死率的关系提供依据。1.资料和方法 :选择 1993年 1月至1999年 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AMI患者 418例 (排除无血脂检测结果者 )。存活者 36 4例 ,其中男 315例 ,女49例 ,年龄 31~ 91岁 ,平均 6 6 .1岁±14.2岁 ;死于AMI者 5 4例 ,其中男 46例 ,女 8例 ,年龄 41~ 89岁 ,平均71.0岁± 11.4岁。病人来源…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面积与血脂、前列腺素代谢相关关系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面积与血脂、前列腺素是否相关,试图为临床限制AMI的损伤面积提供某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了80例健康人和30例急性心肌梗死(不包括非Q波性、右室心肌梗死)的各项血脂,前列腺素代谢的PGI2、TXA2、T/P水平的变化和急性心肌梗死患左室梗死面积(MIS)大小,并将MIS与血脂、前列腺素进行因素相关。结果:AMI患TC、TG、LDL-C、ApoB、TXA2水平显高于健康人,HDL、ApoA1则低于正常人,本单因素相关分析表明:MIS与PGI2、T/P显相关(P<0.05),与血脂水平无关。结论:前列腺素代谢在AMI中与心肌梗死范围有关,血脂水平与MIS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与加拿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方式和住院死亡率的差别,为提高中国AMI患者的治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X~2检验对中国与加拿大AMI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率、介入治疗率和冠状动脉搭桥术率及住院死亡率的差别进行比较.结果 中国冠状动脉造影率(68.48%)和冠状动脉搭桥术率(2.3%)均低于加拿大(72.39%,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率(91.68%)和住院死亡率(10.18%)均高于加拿大(56.98%,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治疗在中国已经成为AM]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使用与加拿大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稳定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血脂变化。方法:对109例UAP和143例AMI病人血脂值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UAP组TG(171.2±146.9)mg/dl高于AMI组(136.9±84)mg/dl(P<0.01)及TG/HDL-C(5.5±6.2)比(4.1±3.3)和LDL-C/HDL-C(4.0±1.9)比(3.6±1.6)高于AMI组(两者均P<0.05)。结论:UAP病人LDL-C/HDL-C比值增高可能与其血管病变严重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面积与血脂、前列腺素是否相关,试图为临床限制AMI的损伤面积提供某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了80例健康人和30例急性心肌梗死(不包括非Q波性、右室心肌梗死)的各项血脂、前列腺素代谢的PGI2、TXA2、T/P水平的变化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梗死面积(MIS)大小,并将MIS与血脂、前列腺素进行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AMI患者TC、TG、LDL-C、ApoB、TXA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HDL、ApoA1则低于正常人,本文单因素相关分析表明:MIS与PGI2、T/P显著相关(P<0.05),与血脂水平无关.结论前列腺素代谢在AMI中与心肌梗死范围有关,血脂水平与MIS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解削、病变特点。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7年4月住院治疗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患者(泵衰竭组)28例和不合并泵衰竭患者(对照组)60例,对其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泵衰竭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经典冠心病危险因素≥2个者多于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病史、梗死后心绞痛、合并后壁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MB峰值高于对照组(P〈0.05),快速心律失常、胸前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和院内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超优势分布、合并前降支狭窄〉75%病变、右向左侧支循环建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有一定的易患因素和临床特征,早期成功恢复心肌再灌注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年人(≤45岁)AMI的危险因素、诱发因素、临床特点、治疗状况、临床转归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特别是探讨其危险因素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发病风险.[方法]于2005年1月~2009年12月对收治的38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和60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诱发因素、临床表现、治疗状况、临床转归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结果显示青年AMI和老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均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且青年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多于老年组(P<0.05).青年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单支病变比老年组多,双支病变、三支病变及以上者比老年组少.青年组均有典型心绞痛症状,故能及时就诊,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比例高,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结论]青年AMI患者临床表现典型,冠心病危险因素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轻,并发症少,预后好.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常见类型,随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也明显增加。典型的AMI诊断并不难,但基层医院因缺少冠状动脉造影等,不典型者极易误诊。本文对我院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总结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特点,探讨其病变特点与发病时间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行常规药物治疗,于发病2周后接受冠脉造影加支架术患者83例,根据其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二组:上午组(6:01-12:00,n=52)、其他时间组(12:01-次日06:00,n=31),由两名医师双盲进行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光盘阅读和测量,结合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明确梗死相关血管病变特点,包括部位、梗死血管病变形态、类型及狭窄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午组、其他时间组间梗死相关血管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心性病变上午组较其他时间组显著多见(P〈0.0125),同心型、复杂型病变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而血栓性病变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型病变上午组较其他时间组显著多见(P〈0.0125),B型病变、C型病变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冠脉病变狭窄程度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血管中,A型病变及偏心狭窄病变与发病时间有关且多发生于晨起及上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脂水平和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4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用药组20例,常规用药加用辛伐他汀(即联用组)组20例,并附正常人组20例。并测定治疗前后的血脂(TC,TG,LDL—C,HDL—C)水平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AMI患者早期血浆患者CRP水平较健康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4周后两组CRP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治疗组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用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TC,TG,LDL—C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结论:常规用药加用辛伐他汀能显著降低AMI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AMI患者早期血浆中CRP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 对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检测.结果 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急性心肌梗死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 长期高血液黏度、高血脂导致心血管壁的病理改变,是引起心肌梗死的主要因素.具有高血液黏度、高血脂高危因素者应定期检查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的变化,对预防心肌梗死十分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分析;方法将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我院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检查的1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5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2型糖尿病)和对照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无糖尿病史),对两组的造影结果作分析;结果两组都是三支病变最多,另外是双支及单支病变。观察组三支病变、弥漫性病变明显高于对照组,单支病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型病变比对照组高,A1B1病变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都是前降支病变最多,左主干病变最少,观察组右冠状动脉及左主干病变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前降支病变、回旋支病变差别不大;结论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且受累范围广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ARMI)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对策。方法对20例ARMI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治疗措施等进行分析。结果ARMI患者均出现右室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V3R-V5RST段抬高14例,8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12例,经补充血容量后血压恢复正常。结论V3R-V5RST段抬高和右室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是诊断ARMI的重要依据。补充血容量是纠正低血压和休克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7.
单阿丽 《智慧健康》2022,(22):29-32
目的分析探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以及诊断治疗技巧。方法在2019年1月-2021年6月选择40例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各项基础资料对其临床诊断经验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对于因为冠状动脉痉挛所导致此类疾病的患者不论是接受血管内超声、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还是接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均以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为主,以上40例患者中左前降支痉挛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痉挛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右冠降支、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痉挛急性下壁合并前壁心肌梗死的人数占比分别为6:28:6;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接受经冠状动脉硝酸甘油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均全部消失,手术后给予其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他汀类药物综合治疗后其胸痛、胸闷等症状均得到极大程度的缓解;1例患者治疗无效并发心源性休克死亡。结论临床中对于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临床诊断中可选择血管内超声等方式进行鉴别诊断,进而结合其各项检查结果为其制定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方案,经研究可见,为其提供钙离子拮抗剂联合硝酸酯类进行干预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解剖、病变特点.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07年4月住院治疗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患者(泵衰竭组)28例和不合并泵衰竭患者(对照组)60例,对其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泵衰竭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经典冠心病危险因素≥2个者多于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病史、梗死后心绞痛、合并后壁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MB峰值高于对照组(P<0.05),快速心律失常、胸前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和院内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超优势分布、合并前降支狭窄>75%病变、右向左侧支循环建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有一定的易患因素和临床特征,早期成功恢复心肌再灌注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致命性疾病,心电图(ECG)是其经典的检查方法,而且近年来随着核素显像、冠状动脉造影等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它们与ECG的对比验证,不断提高了ECG的应用范周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分析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 对明确诊断的 2 5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 35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造影 ,对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T段抬高心肌梗死单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44 %vs 14 % ,P =0 .0 0 6 ) ,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三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 (5 4 %vs 2 0 % ,P =0 .0 0 9) ;并发症比较发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室壁运动减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6 4 %vs 2 2 % ,P =0 .0 0 3) ,余未见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病人的预后较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病人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