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标准化麻风菌SNP与VNTR基因分型方法的同时,在麻风流行国家开展患者菌株分型,研究国家与地区间麻风菌的传播,分析影响麻风持续传播的因素.本文综述基因分型的进展及其意义,依据基因分型结果,分析国家与地区间菌株的异同,初步了解全球麻风的历史传播路径;通过对高流行地区菌株的分型,深入探究麻风传播中的流行病学问题,为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云南、四川、贵州三省麻风菌株基因型的地理分布。方法:从云南省丘北县、四川省凉山州、贵州省兴义市分别采集59、21、31例麻风患者皮损活检,提取麻风菌DNA,对6-7、AC9、GTA9 3个数目可变的串联重复(variable-number tandem repeat,VNTR)位点的PCR产物测序,确定各位点重复序列数进行分型。结果:三省在6-7位点上有5种基因型,云南以7个拷贝的基因型为主,其它两地区的菌株在该位点的等位基因型为7、8、9,其分布无显著性差异。AC9位点上有4种基因型,三省均以8个拷贝的基因型为主。GTA9位点有非常明显的多样性。云南GTA9为9个拷贝的菌株占总菌株数的18.18%。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麻风菌的基因型与地理分布有关。但需要以更多的位点,了解以VNTR为主的基因分型能否应用于麻风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链的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国麻风菌株rpoT和SNP基因型特征及地理分布。方法:从32例中国麻风病患者皮损组织中提取DNA。rpoT基因分型采用PCR-直接测序;SNP分型采用PCR-直接测序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32份中国菌株的SNP均为3型。32份菌株中,来自我国东南部和藏族地区的12份菌株rpoT基因为4个拷贝;来自云贵川的20份菌株rpoT基因为3个拷贝。结论:32份菌株均为SNP3型,但我国不同地区rpoT基因型不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丘北县麻风菌株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云南省丘北县麻风菌株与流行病学间的关联性。方法:对2003-2007年发现的106例新麻风患者菌株进行了6个VNTR位点分型,以系统发育树分析与流行病学的关联性。结果:丘北菌株依据(GTA)9等位基因型可分为两大菌群。第一枝由(GTA)9位点从9到13个重复数组成的A、B和C聚集株,主要分布在该县北部和西北部;第二枝由(GTA)9重复数高达20以上的D、E菌株组成,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A至F聚集株内,至少有两个或以上有多个患者的家庭。第一菌群内患者间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关联,但第二菌群内患者则缺乏关联性。结论:(GTA)9等位基因高度多态菌群来源与异质性的原因不清楚。以家庭和邻居关联的麻风病传播在丘北县很常见,有多个患者的家庭,感染菌株可能来自相同的传播链。  相似文献   

5.
麻风菌16srRNA基因扩增试验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编码麻风菌(ML)16srRNA种特异性片段的基因为扩增靶,建立了检测麻风的基因扩增试验,本法特异性高,可重复性好,检测下限为200条菌。  相似文献   

6.
皮肤癣菌所致的浅部真菌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皮肤癣菌的传统分型手段主要是形态学特征为主的表型分型法,其缺陷限制了其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上的应用;基因分型研究在临床上对解释疾病的复发原因和治疗困难等问题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皮肤癣菌常用基因分型法及其在皮肤癣菌病的防治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检测麻风菌用的几种PCR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些PCR以编码麻风菌65KD,36KD,18KD,groEL和16SrRNA的基因为基础。比较用的指标是敏感性,特异性,简易快速和节省试剂,结果显示以编码麻风菌65KD抗原的基因为基础的PCR为最实用,其检测下限为10-100条麻风菌,与其它已知的分枝菌无交叉反应,用单对引物,仅需30个循环,以2.5-3个小时就能完成实验,且用料公为其它常用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8.
9.
高效麻风菌基因组DNA库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麻风杂志》1998,14(2):76-78
  相似文献   

10.
11.
12.
以编码麻风菌65KD抗原基因的末端重度顺序为扩增靶,建立了检测麻风菌的基因扩增试验,敏感性可达20条菌/μl,对13株标准分支菌扩增的结果表明特异生也很强。  相似文献   

13.
14.
对检测麻风菌用的几种PCR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些PCR以编码麻风菌65KD、36KD、18KD、groEL和16S rRNA的基因为基础。比较用的指标是敏感性、特异性、简易快速和节省试剂,结果显示以编码麻风菌65KD抗原的基因为基础的PCR(此法原为Woods报告,后经我们优化改良)为最实用,其检测下限为10~100条麻风菌,与其它已知的分枝菌无交叉反应,用单对引物,仅需30个循环,以2.5~3个小时就能完成实验,且用料仅为其它常用反应体系的1/2,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简单、快速、价廉,故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部分地区麻风菌的基因分型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我国麻风菌有否基因型的差别.方法用麻风菌基因扩增试验检测我国有关省份麻风患者病损活检标本中麻风菌的DNA分型.结果检测的9个省中的麻风临床标本16 份,其中有7份标本出现91bpDNA片段,有9份标本出现97bpDNA片段.结论我国麻风菌可能在基因水平上有株间差异,并且分布在不同地区.  相似文献   

16.
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分型并分析其基因型与来源地区的相关性。方法 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法提取DNA,以皮肤癣菌的特异性引物NS5[5′-AACTAAAGGAATTGACGGAAG-3′]与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为引物,以红色毛癣菌的标准菌株为模板,用PCR法扩增出其rDNA部分18S区,ITSI区,5.8S区和ITSⅡ区为探针,用随机引物法将探针标记^32P,用EcoRI酶切基因组DNA,采用DNA印迹的标准流程将酶切的基因组DNA与探针杂交;显示的不同带型,以此作为红色毛癣菌基因分型的依据。结果 所试49株红色毛癣菌(南京21株,大连26株,北京2株)分为20型(A-T型),其中A-C型占48.98%。南京株绝大多数为3条带,大连株大部分为4条带。结论 用ITS区域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红色毛癣菌基因组分型敏感性强,分辨力高;南京与大连两地区红色毛癣菌DNA分型具有明显差异,DNA分型对红色毛癣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疗效的判定以及指导用药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RT-PCR检测16S rRNA基因片段对麻风菌活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麻风病患者皮损组织中麻风菌16S rRNA基因片段判断麻风菌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BI值和联合化疗(MDT)的疗期对27例麻风患者分组,以RT-PCR法检测皮损组织中麻风菌16S rRNA的特异性片段。结果:(1)无论BI高低,未经治疗的患者16S rRNA均为阳性。(2)MDT治疗、BI≥3~6者的11例患者中:有9例16SrRNA为阳性,MDT疗期小于和大于6个月的两组中均各有1例患者16S rRNA阴性。(3)MDT治疗、BI≤2的6例患者:有1例MDT小于6个月病人其16S rRNA阳性,其余5例患者16SrRNA均为阴性。结论:随MDT治疗的进行,麻风菌16S rRNA阳性患者比例减少;诊断时BI值越低的患者中,经治疗后皮损中麻风菌16S rRNA阴转的比例增大,提示麻风菌16S rRNA与患者皮损中麻风菌活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19.
用麻风菌经静脉内,后足垫和耳部下多途径接种裸鼠,结果表明能使裸鼠比单途径接种产生更高的菌量,更严重的病变和系统性播散。这说明在麻风的实验研究中,裸鼠麻风模型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模板DNA制备方法和循环参数的优化,使PCR的敏感性从20条菌/μ1提高到0.2条菌/μ1(100倍)。对16份鼠足垫标本(其中5份镜检阳性,11份阴性),26份麻风病人活检组织(19份镜检阳性,7份阴性)和刮取液(镜检19份阳性,7份阴性)进行检测并分析了对PCR的影响。讨论了该方法在麻风菌检测和鉴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