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类风湿因子(RF)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反向间接血凝法检测的干扰。方法:对RF强阳性血清用胶乳凝集法半定量实验测定RF浓度后,用0 .9%的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成不同RF浓度的系列,再用反向间接血凝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 ISA)同时做HBs Ag测定。结果:6份标本分别稀释成不同的RF浓度系列后,用EL ISA检测HBs Ag全部为阴性。用反向间接血凝法检测HBs Ag结果不定:当RF浓度≤2 5 0 IU/ ml时,全部为阴性;当RF浓度达30 0 IU / ml时有2份标本在V型血凝板第一孔底沉积的红细胞圆点周围不光滑;RF达35 0 IU / ml时,有4个标本出现阳性,阳性率为6 6 .6 % ;当RF达4 0 0 IU/ ml及以上时,有5个标本出现阳性,阳性率为83.3%。结论:高浓度的RF因子对HBs Ag反向间接血凝法测定有明显干扰,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反向间接血凝法检测HBs Ag时,中和实验坚决不能省略。在条件允许时最好用EL ISA,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因子(RF)与免疫复合物(IC)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IgG类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IC后,就可获得对RF的极强反应性,这点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关节液中检测到变性IgGRF与IC结合而形成大分子复合物的事实得以证明,RF主要是IgM类抗体(IgM—RF)。一部分为IgG类抗体(IgG—RF),它们相互结合后即可形成具有强烈活性的中等大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与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关联性,为临床诊断指标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7例,男性22例,女性55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类风湿因子,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血沉与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及相关性.结果 男性组ESR中位数为48mm/h,95%可信区间为22.00-133.95mm/h;RF中位数为32.00IU/ml,95%可信区间为10.10-458.10IU/ml,ESR与RF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χ2=1.414,P=0.157),存在显著正相关(r=0.549,P=0.032).女性组ESR中位数为40mm/h,95%可信区间为12.00-134.65mm/h;RF中位数为40.10IU/ml,95% 可信区间为10.10-570.10IU/ml,ESR与RF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χ2=1.291,P=0.197),存在显著正相关(r=0.651,P=0.011).结论 RA的ESR、RF的阳性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RA患者的RF与ESR呈正相关关系,不存在性别差异性;对于ESR阳性但RF阴性或RF阳性但ESR阴性的患者需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4.
刘小玲  王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0):1321-1322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分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ELISA法。结果:血沉升高的患者中血清各型类风湿因子浓度显著高于血沉正常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且血沉正常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各型类风湿因子浓度也明显高于健康人群;血沉升高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后血沉转为正常期血清中各型类风湿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各型类风湿因子都有明显降低,尤以IgG-类风湿因子降低更为突出(P<0.01)。结论:尽管血沉是一种判定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活动度和病情缓解的可靠指标,但特异性不强,且阳性率不高,而测定血清各型类风湿因子更能反映患者病情状况;并能对临床治疗效果、患者恢复程度及预后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实际上是血清中一种免疫球蛋白,因于本世纪40年代初发现时,主要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所以至今仍一直沿用这一名称.目的讨论类风湿因子测定.方法 根据样本检测结果进行诊断.结论 由于RF无明显特异性,因此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其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做出疾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7.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20例类风湿关节炎者关节滑膜上的 IgM 和 IgG 类风湿因子。前者阳性率为60%,后者为45%,总阳性率为65%。并对免疫组化、临床化验和病理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免疫组化法检测关节滑膜上的类风湿因子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有力依据,尤其是在关节镜的应用中,对排除其他炎性关节炎具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IgM-RF,IgG-RF和IgA-RF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总RF含量,应用ELSIA方法检测IgM-RF,IgG-RF和IgA-RF。结果IgM-RF,IgG-RF和IgA-RF在RA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它风湿病患者(P<0.05)。3种RF在RA中的浓度显著高于其它风湿组(P<0.05)。高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IgM-RF和IgA-RF含量显著高于低活动期和稳定期的含量(P<0.05)。结论三种RF的检测能提高RF在RA中的检出率和特异性,对RA的诊断和活动度的观察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雪初  肖荣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8):1265-1266,1268
目的探讨抗角蛋白抗体(AKA)和血清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25例RA和159例结缔组织病患者(CTD)采用散射比浊定量与荧光染色法测定RF与AKA。结果血清RF阳性率在RA组与CTD组分别为85.6%(107/125)和29.6%(47/159);AKA阳性率在RA组与CTD组分别为48.8%(61/125)和6.9%(11/159);RF和AKA两种方法对RA的诊断分别特异性是70.4%和93.1%、阳性预测值是69.5%和84.7%、阴性预测值是86.1%和69.8%。对89例RA患者血清的RF与AKA同时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25)。结论RF的检测灵敏度高于AKA,但其特异性则不如,RF是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较好过筛试验。AKA对RA的诊断具有满意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是病情活动早期及严重的指标,可与RF联合检测作为RA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与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及关节X线损害的关系。方法:RA患者53例,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补体、免疫球蛋白及C-反应蛋白,魏氏法测定血沉,全自动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拍摄双手和腕关节X线片。比较RA患者RF阳性、阴性者的一般项目、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测指标、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及关节侵蚀程度。结果:RA患者RF阳性、阴性者各指标比较,疾病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室检测CRP及IgM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F阳性者DAS28较阴性者明显增高(P〈0.05);双手关节侵蚀程度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阳性的RA患者具有更强的疾病活动性,但RF水平与关节侵蚀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全世界关于类风湿因子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文献的质量.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相关数据库,全面收集类风湿因子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以QUADAS评价标准评价文献质量.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219个,其中英文82篇,中文137篇.纳入文献疾病谱组成人群描述较好,部分参照偏倚、多莺参照偏倚、金标准解读偏倚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待评价试验的实施报告较差,疾病进展偏倚、试验解读偏倚、临床解读偏倚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英文文献在偏倚的控制和报告质量上略好于中文文献.结论 总纳入文献的偏倚主要来源于待评价试验解读结果 和临床解读结果 时未实施肓法,文献的报告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3.
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病例(以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入选)组和对照组血清中抗CCP抗体和RF的检测,寻找合理的诊断实验方法。方法将入选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血清抗CCP抗体和RF检测,分别比较两组阳性率、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RF及抗CCP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678、χ2=112.145,P〈0.05、P〈0.05)。抗CCP抗体:灵敏度为70.25%,特异度为91.5%;RF:灵敏度为76.86%,特异度为47.06%。抗CCP抗体与RF进行联合检测时串联实验:灵敏度为61.16%,特异度为91.50%;并联实验:灵敏度为85.95%,特异度为47.06%。结论 RF和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例组和对照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有利于疾病的检测诊断。两者结合起来为临床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避免类风湿因子低特异性而导致误漏诊,提高了抗CCP抗体的敏感性,提高了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检测在风湿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正确的诊断依据.方法:收集我院已经确诊的RA患者77例RF检查结果及选择同期本院健康职工80例RF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77例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阳性66例,阳性率85.7%,对照组1例阳性,阳性率为1.30%.结论:RF诊断RA的特异性较高,但是RF对RA患者并不具有严格特异性,RF阳性不能作为诊断RA的惟一标准.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产生的诱因,包括RF阳性人群的分布特点和行为习惯.方法:采用类风湿胶乳诊断试剂盒定性检测一般居民血清中的RF,以及调查每个人的基本情况和行为习惯,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所调查一般居民中RF阳性率为7.14%,女性为8.85%,男性为3.63%,另外40~60岁阳性率较高,B型血、少数民族和工人等中也较高.结论:从RF阳性率来看,人体内RF的产生可能与性别、年龄、民族、职业、血型以及一些生活习惯等诱因有关,但从统计学意义来看,有待增加调查人数做进一步的差异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因子定量测定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春访 《广西医学》2007,29(11):1810-1811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小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患者关节滑膜炎细胞浸润,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同时B细胞被激活,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引起组织炎症改变,它是一种慢性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  相似文献   

18.
陈芳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16-216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全身性免疫性疾病,实验室检测手段有多种,如类风湿因子(RF)、抗核周因子(APF)、抗核抗体(ANA)、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6(IL-6)等。本文就几种常见的检测方法(RF、APF、ANA)进行一下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3例肝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进行了类风湿因子(RF)测定及相关检验。结果:急性肝炎、HBsAg阳性携带者,RF测定均为阴性,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均正常。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两者RF测定均为阳性,白蛋白相对降低,γ球蛋白升高,免疫球蛋白升高。11例肝癌患者,有6例RF阳性,这6例均有肝炎史。结果提示RF测定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尤其对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各型RF(IgM-RF、IgG-RF、IgA-RF)与慢性肝炎的关系。方法检测分析86例慢性肝炎病人的各型RF,将其分为肝硬化及慢性肝炎组,另设正常对照组50例,测定血清IgM-RF、IgG-RF、IgA-RF、TB、DB、ALT、ALP、γ-GT,对各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及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性肝炎组中仅有IgM-RF及血清DB、ALT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肝硬化组中IgA—RF、IgM-RF及各项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性。肝硬化组与慢性肝炎组相比,IgA-RF、TB、DB、ALP、γ-GT水平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肝硬化组IgA-RF与血清TB值的变化有较高相关性(r=0.564,P〈0.01)。结论IgM-RF在慢性肝炎时检测有一定意义,IgA-RF在肝硬化病人有明显升高与肝脏的持续性损伤及疾病的严重性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