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腓骨肌萎缩症(CMT)亦称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呈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遗传。根据临床和电生理特征,CMT一般分为两型:CMT1型(脱髓鞘型)和CMT2型(轴突型),另外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CMTDI型。CMT1和CMT2及CMTDI都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到目前为止已定位12型,其中9型的疾病基因已被克隆。本文主要对各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MT的分子遗传学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的分子遗传学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腓骨肌萎缩症(CMT)亦称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呈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遗传。根据临床和电生理特征,CMT一般分为两型:CMT1型(脱髓鞘型)和CMT2型(轴突型),另外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CMTDI型。CMT1和CMT2及CMTDI都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到目前为止已定位12型,其中9型的疾病基因已被克隆。本文主要对各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MT的分子遗传学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一组最常见的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周围神经单基因遗传病,目前已有28个疾病基因被克隆.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感觉障碍和腱反射减退或消失.根据电生理和病理特点,CMT可分为脱髓鞘型和轴突型.通过临床表现、电生理病理特点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型,选择可能的疾病基因进行突变分析等一系列具有逻辑性的诊断流程,可明确分子诊断,为疾病预后和遗传咨询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 marie tooth disease,CMT)是一组高发病率的周围神经系统的单基因遗传病,具有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可分为CMT1型,CMT2型,CMTX型和CMT4型。近些年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已经发现了很多CMT的相关致病基因。主要包括外周髓鞘蛋白22基因、髓鞘蛋白零蛋白基因、间隙连接蛋白-32基因、驱动蛋白1B基因、Ras相关蛋白7基因、小分子热休克蛋白27基因等。本文就CMT相关致病基因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一类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发病率约为1/2500.该病主要呈AD遗传,也可呈AR遗传及XD或XR遗传.据统计,与CMT相关的基因有33个[1],已确定的致病基因至少有27个,其中外周髓鞘蛋白22(peripheral myelin protein 22,PMP22)、髓鞘蛋白零(myelin protein zero,MPZ)和间隙连接蛋白32(connexin-32,Cx32)异常最受关注.近年来在突变基因特征及其致病机制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为该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就上述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又称夏科-马里-图思病(Charcot-Maric-Toothdisease,CMT病)及腓骨肌萎缩症,分别由Charcot、Marie及Tooth于1886年首次报道。该病代表了一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典型患者表现为遗传性慢性运动和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发病率约为1/2500。临床特点是上下肢远端肌肉进行性无力和萎缩,伴有轻到中度感觉减退,腱反射减弱和弓形足等。目前根据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将CMT分为CMT1、CMT2、CMT3、CMT4、CMTX等型,各型又再分为若干类型。不同类型有其相应的相关基因和特异的临床表现。目前通过遗传连锁研究已成功鉴定出至少22个基因位点和9个相关基因与该病有关。本文就近年来CMT病的致病基因、发病机制、遗传学特征、病理表现、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希望明确CMT病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关系,从而为诊断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依据,现作综述,  相似文献   

7.
临床病程和监别诊断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简称DMD)是男性最常见的性连锁的致命性疾病。所有DMD患者的临床经过都是非常相似的,至少到他们变为不能走路的年龄,即9~12岁左右时是这样。如果仔细地观察,可能在1岁或2岁期间症状就已经明显。多数受累儿童有运动肌发育延迟,约有一半的患儿在18个月前不会走路,后来有趋向跌倒的特殊摇摆步态。这些患者爬楼梯困难,从地板  相似文献   

8.
正1.引言足下垂是由于足背伸肌群绝对或相对的力弱或瘫痪所引发的临床症候群,前者是由于单纯足背伸肌群的力弱或瘫痪所致的临床表象,后者是由于足背伸肌群和足跖屈肌群均出现力弱或瘫痪而因重力作用所致的临床表象,其基本的病理基础即是足背伸肌群或其支配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2.足下垂的临床分类临床上能够引发足下垂这种运动功能障碍的疾病有很多,上运动神经元及其纤维病变、脊髓前角细胞病变、神经根病变、神经丛病变、周围  相似文献   

9.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一组常见的累及周围神经的单基因遗传病,其发病率约为1/2500。CMT1A是CMT最常见的亚型,约占确诊病例的50%。目前认为CMT1A的病因为外周髓鞘蛋白22基因重复突变,导致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紊乱,与NRG1/ErbB通路失调、脂质代谢障碍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施旺细胞髓鞘形成。目前CMT1A患者的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针对上述可能的发病机制,CMT1A的靶向治疗药物正在研发中。本文就CMT1A的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SPG)是一组以双下肢进行性肌张力增高和无力、剪刀步态为特征的具有明显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呈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遗传。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即是否伴有脊髓外损害将SPG分为复杂型和单纯型。复杂型和单纯型都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到目前为止已定位15型,其中有9型的疾病基因已被克隆。本文主要对各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PG的分子遗传学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丘脑出血是脑出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大多是由于膝状体动脉或穿通支破裂引起,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而肥胖、糖尿病、心脏病及使用抗凝药物等因素也可导致出血.一般多单侧发病,双侧丘脑出血则临床较为少见.现将1例双侧丘脑出血的病例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1岁,右利手,主因“右侧肢体活动受限伴言语不清2h”于2014年2月21日人院.患者于人院前2h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受限,伴言语不清,能部分理解问话.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报告1个临床可疑的伴声带麻痹的X连锁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X-1inked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X)家系,并探讨与连接蛋白(gap jurction protein beta 1,GJB1)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对1个具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致死性呼吸衰竭的临床可疑的CMTX家系进行临床、纤维喉镜、头部MRI及电生理检查,对先证者应用实时PCR排除PMP22基因大片段重复突变后,应用PCR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内其他4例患者、5名有血缘关系的正常家系成员以及50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进行GJB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该家系3代共8例患者,先证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双下肢胫前肌、腓骨肌严重萎缩、无力;该家系中共4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经纤维喉镜检查证实为声带麻痹,其中2例双侧声带完全麻痹最终因吞咽困难,呼吸衰竭而死亡;先证者的头部MRI检查正常,神经电生理检查揭示周围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或动作电位消失;分子遗传学结果显示该家系GJB1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c.186 C>G错义突变,该突变与疾病表型共分离.结论 c.186 C>G突变为GJB1基因新突变,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因声带麻痹而呼吸衰竭是CMT罕见的严重的临床症状;CMTX具有明显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骨肌多体动力学足地接触模型,研究其适用速度范围。方法采集5名测试者的步态运动数据,以骨肌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ny Body全身模型为基础,建立足地接触模型,分析慢走、正常行走、快走和慢跑不同步态速度下的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GRF)和地面反作用力矩(ground reaction moment,GRM),并与测力板实验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模型预测精度,获得足地接触模型的适用范围。结果在慢走、正常走和快走(步速0. 69~1. 68 m/s)时,足地接触模型预测能力较高,GRF预测值与实验值相关性大于0. 875,GRM预测值与实验值相关性大于0. 9。结论所开发的足地接触模型同时计算GRF和GRM,可以消除步态分析中对测力板的依赖,能够应用于老年人及病理性步态等低速步态的运动学分析。  相似文献   

14.
背景:步行是人体最基本的运动方式,探究行走时足部受力特征和双足差异对深入了解人体行走规律具有重要价值.目的:通过对足平衡曲线的处理和分析,探究人体在步态支撑期各阶段足的功能和行走规律.方法:通过足型筛选出116名具有正常足型的受试者,以自身最适速度行走,记录其足底压力数据,以平均值和1倍标准差绘制归一化处理的足平衡曲线...  相似文献   

15.
关节软骨钙质沉着病(chondrocalcinosis,CC)是一种常见疾病,可以伴有或不伴有临床症状,关节软骨内二羟焦磷酸钙结晶沉淀产生特征性的放射学表现。二羟焦磷酸钙结晶沉淀疾病或假痛风可分三型:(1)散发型;(2)代谢疾病相关型;(3)遗传型。散发型较常见,而遗传型少见。最近研究表明,后者更易呈家族性,常被漏诊。作者在这里报告13个家系的遗传与临床特征,是由76例关节CC的系统检查中鉴别出来的。研究人群分两组,一组是76例CC病人的亲属,对照组是26例无CC的各种关节疾病病人的亲属。所有被检查者都进行手、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鉴定一个Charcot-Marie-Tooth病(CMT)家系的致病突变.方法 根据家族史、临床表现和肌电图检查结果判断家系CMT分型.采集16名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针对CMT1的6个亚型,选择微卫星标记进行连锁分析.针对PMP22基因重复突变,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家系成员.结果 本家系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均有青少年发病、缓慢进展的下肢无力症状.部分患者经查体发现下肢腱反射减弱、痛触觉减弱,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均小于30 m/s,提示为CMT1型.通过连锁分析排除了CMT1A、CMT1E以外的其他4个亚型,证实患者基因组内PMP22基因存在重复突变.结论 此家系患者表型为CMT1A,其致病突变为染色体17p11.2区域内PMP22基因的重复.  相似文献   

17.
医学研究最基本的是做出精确诊断。用遗传学的话说,若想排除变异的基因型,则必须精确判定突变的表型。但精确的诊断并不能保证表型及其相应基因型直接相关。例如,结节状硬化症(TSC)和Ⅰ型遗传性运动和感觉神经病变(CMT)是由两个或更多位点的突变而引起的,反之,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临床表现却相似,说明不能是单一位点上等位基因的遗传异质性导致不同的表型。对Duchenne和Becker肌营养不良症(DMD和BMD)家系的连锁分析结果支持临床医生关于此两种疾病是等位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18.
遗传性补体第2成份(C_2)缺乏是西欧白人最常见的补体缺乏.其近半数患者有自身免疫病,最常见的全身性红斑狼疮、Henoch-Sch?nlein紫癜,或多发性肌炎.C_2、C_4、因子B都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C_2与因子B同位于HLA-B同DR位点之间,但各受不同的调节基因控制.血清C_2主要由肝合成,但单核吞噬细胞也在肝外合成C_2.C_2遗传缺乏个体的体外外周血单核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尚未见到系统研究踝足矫形器对下肢肌肉影响的文献。 目的:提取正常人穿戴固定踝足矫形器时的下肢肌电信号,分析固定踝足矫形器对下肢肌肉疲劳性的影响。 方法:选择5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参加试验,每名受试者分别进行3组试验:①第1组,在不穿戴任何矫形器的情况下以自然步态行走。②第2组,受试者穿戴平跟踝足矫形器以自然步态行走(此时矫形器踝部包裹超过踝中心1 cm,记1.0 cm),穿戴同一矫形器但在踝部去掉1.0 cm、踝部塑料边缘刚好通过踝中心时采集(记     0 cm),在踝部再去掉1.0 cm后以自然步态行走(记-1.0 cm)。③第3组,受试者穿戴1.5 cm正常跟高踝足矫形器以自然步态行走,穿戴同一矫形器,但跟高分别改为1.0,2.0 cm后以自然步态行走。行走中采用肌电采集仪检测受试者下肢股二头肌、股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信号。 结果与结论:①正常不穿戴任何矫形器时,4块肌肉的肌电信号是最弱的。②对于任何一块肌肉,正常不穿戴矫形器时所对应肌电值比穿戴不同硬度矫形器时所对应的肌电值要小。③对于股二头肌,正常不穿戴矫形器时所对应的积分肌电值与穿戴正常跟高矫形器时所对应的值很接近,同时这两个值要比穿戴不正常跟高矫形器时所对应的积分肌电值小。表明固定塑料踝足矫形器会引起股二头肌、股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的疲劳,当固定塑料踝足矫形器的跟高不合适时会进一步增加股二头肌的疲劳程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大疱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bullosa)是一组遗传性皮肤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或者隐性遗传,其特征为皮肤和粘膜损害,轻微机械性损伤,引起大小不等的疱疹,以水疱及血疱为主,是非炎症性皮肤病,Nikolsky征阳性或者阴性。根据本病的遗传方式,临床表现,病理特点,电镜检查等可分为4型:1.单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bullosasimplex(Koebner型)]是1965年由Passarg首次报道,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率为1/5万属于轻型。又分为两种类型:①手足大疱表皮松解症(Cockanye)型;②疱疹样型大疱表皮松解症(Dowling-Meare型)较常见。2.显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基因定位于3p21。3.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Hallopeau-Siemens型),是1952年由BOOK首次报道。Ⅳ型胶原纤维突变引起大庖性表皮松解症,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1q11-q23发病率:0.3/10万。4.致死性大疱表皮松解症型又称交接性大疱松解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