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评价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方法:用B型超声对2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12例健康对照者在反应性充血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前臂加压后肱动脉内径增加的比例明显小于对照组(12.53%±4.26% vs 17.76±6.02%,P<0.01),而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19.41%±6.73% vs 21.24%±6.96%,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虽然还没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但已经存在显著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测量32例DCM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的基础状态时、反应性充血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计算反应性充血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的百分率。结果DCM患者反应性充血所致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4.0±3.5)%]明显低于正常人[(13.2±3.9)%,P<0.05],DCM患者含服硝酸甘油所致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的百分率[(27.8±9.2)%]和健康对照者[(28.5±8.9)%,P>0.05]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DCM患者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无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评价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方法 :用B型超声对 2 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 12例健康对照者在反应性充血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前臂加压后肱动脉内径增加的比例明显小于对照组 (12 .5 3%± 4.2 6 %vs 17.76± 6 .0 2 % ,P <0 0 1) ,而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19.41%± 6 .73%vs 2 1.2 4%± 6 .96 % ,P >0 0 5 )。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虽然还没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 ,但已经存在显著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无其它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及粥样斑块的青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用B型超声对 45例 35岁以下的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和 2 0例健康对照者在反应性充血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 ,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前臂加压后肱动脉内径增加的比例明显小于对照组 (前者为 12 .32 %± 4.94% ,后者为 16 .6 3%± 5 .87% ,P <0 .0 1) ,而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前者为 18.94%± 6 .5 0 % ,后者为 2 1.0 2 %± 6 .6 5 % ,P >0 .0 5 )。提示青年高血压病患者虽然没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和其它易患因素 ,但已经存在显著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的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方法:应用高分辨率超声仪检测我院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的肱动脉对反应性充血(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的舒张反应.并与健康人进行对比。结果:基础血管内径:高血压组3.89±0.47 mm.健康组3.84±0.455 mm,P>0.05;反应性充血的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百分率:高血压组为7.4±2.83%.健康组为12.40±3.79%.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百分率:高血压组为14.20±2.90%.健康组为14.22±0.88%(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产检测高血压患者(25例)和正常血压患者(18例)休息、反应性充血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高血压组较正常血压组明显减弱(7.14±3.20)%∶(13.71%±6.3)%(P〈0.01),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比较血管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失调,高频超声能准确可靠地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OSAHS患者30例(轻度组8例,中重度组22例)及对照组10例,分别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基础状态、反应性充血时(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非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的肱动脉内径,计算不同状态下肱动脉的扩张率以评估血管内皮功能。结果对照组、轻度和中重度OSAHS组患者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扩张率分别为(15.2±2.6)%、(14.3±3.2)%和(9.8±4.9)%,中重度OSAHS组患者血管内皮介导的舒张反应较对照组和轻度OSAHS组明显降低;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扩张率分别为(16.5±5.0)%、(15.7±4.1)%和(14.1±6.2)%,3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中重度OSAHS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OSAHS本身可能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血管反应性充血法评估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 12名中青年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和10例中青年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组)接受肱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及血流量变化百分率。结果肱动脉基础内径及基础血流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百分率健康对照组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组(13.6%±6.6%比7.2%±2.3%,P<0.05),反应性充血后血流量变化百分率健康对照组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组(398.6%±150.4%比283.8%±146.3%,P<0.05)。结论肱动脉超声检查间接评价血管内皮功能,测定准确、操作简便、无创性、可重复检测且可提供动脉壁的解剖学图像。  相似文献   

9.
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3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血管内径和血流量变化.结果T2DM组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变化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P<0.01),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内径扩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2DM患者不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而且还存在非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CDU)评价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将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Ⅰ(低/中危组)、Ⅱ(高/极高危组)两个实验组,并设对照组Ⅲ,实验组患者给予卡维地洛(Carvedilol)治疗12周,用CDU测定治疗前后基础状态下、反应性充血时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量变化。结果(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的扩张程度及血流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卡维地洛治疗12周后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扩张程度及血流量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改善。结论应用CDU可较准确、简便、有效地评价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并对临床药物治疗效果的评定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高血压病人中,研究培哚普利除降压效应外,对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具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76例被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培哚普利(雅施达,培哚普利组)和硝苯地平控释片(硝苯地平组)作为基础降压药物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采用高分辨血管超声技术检测静息状态、反应性充血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培哚普利组和硝苯地平控释片组治疗前临床指标、血压、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MD)无显著性差异。治疗8周后,血压水平下降幅度两组类似,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FMD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在培哚普利组改善更显著[(7.84±0.38)%:(6.35士0.41)%,P〈0.053;而NMD两组治疗后仍无显著改善。结论:对具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高血压病人,培哚普利除降压外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改善可能较硝苯地平控释片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抵抗素与代谢综合征(MS)患者内皮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人选2006年3月~2008年9月于我院门诊或住院的MS初诊患者48例为MS组,以门诊健康体检者48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两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同时应用高频超声探头分别测量两组的肱动脉基础内径、反应性充血内径、含服硝酸甘油(NTG)后内径,计算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FMD),并运用多普勒技术测定血流速度峰值。应用第95百分位数法确定MS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界值点(65μg/L),根据该值将患者再分为两亚组:较高组和较低组。比较组间及组内上述参数的差别。结果:MS组的血清抵抗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83±6)μg/L:(16±5)μg/L,P〈0.001],并且其FMD显著恶化[(4.80±0.60)%:(6.00±0.50)%,P=0.006];在MS组中,与抵抗素水平较低组比较,较高组患者的肱动脉FMD显著恶化[(5.63±0.12)%:(3.68±0.20)%。P〈0.001],然而,两组间NTG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及反应性充血时峰值血流速度没有显著差别(P均〉0.05)。偏相关分析显示,控制混杂因素以后,MS患者的血清抵抗素水平与内皮功能障碍仍存在负相关性(rs=-0.373,P〈0.001)。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抵抗素水平明显升高,与其内皮功能障碍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内皮功能障碍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高血压患者循环血内皮微粒(EMPs)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94例高血压病患者被随机分为通心络组(48例)和常规治疗组(46例),另以2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患者血浆EMPs水平,同时测定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通心络组和常规治疗组EMPs水平明显升高,FMD明显降低(P均<0.01);在治疗后6个月,通心络组和常规治疗组EMPs和血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FMD明显升高,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通心络组EMPs水平[(785.4±119.4)个/μl比(727.2±128.2)个/μl]和血压[(140.9±9.6/80.8±6.5)mmHg比(136.1±10.8/76.1±7.4)mmHg]降低、FMD[(8.6±2.5)%比(9.7±2.1)%]升高得更为显著(P均<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MPs与收缩压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63,P=0.002),与FMD呈显著负相关(r=-0.523,P=0.001)。结论:通心络治疗可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内皮微粒水平和改善其内皮功能;内皮微粒对评价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障碍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培垛普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操作所诱发的肱动脉内皮功能不全的影响。方法实行PCI的冠心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培垛普利组31例,对照组31例,应用高频超声探头分别测量2组PCI术前及术后的肱动脉基础内径、反应性充血内径、含服硝酸甘油后内径,计算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反应(FMD),并运用多普勒技术测定血流速度峰值,最后比较2组间及组内上述参数的差异。超声测量于PCI术前2h和术后30min内完成。结果培垛普利组的FMD明显改善[(5.9±0.3)%术前vs(7.7±0.4)%术后PCI,P〈0.0013,而对照组明显恶化[(6.0±0.5)%术前vs(4.8±0.6)%术后PCI,P〈0.0013。两组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及反应性充血血流速度峰值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培垛普利可改善PCI介导的肱动脉内皮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与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比较,分析75岁以上的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衰(HFPEF)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为防治HFPEF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的年龄大于75岁的心衰患者134例,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 50%值为分界点,分为HFPER组(63例)和HFREF组(7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全因死亡和因心衰再次入院).结果:(1)临床特征:与HFREF组患者比较,HFPEF组患者LVEF[(36.46±6.84)%比(58.65±5.01)%]、高血压比例(49.3%比69.8%)显著升高,BNP水平[(1005.62±458.99) pg/ml比(646.57±333.56) pg/ml]、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降低[(11.97±1.29) g/dl比(10.76±1.21) g/dl],左房内径显著增大[(34.98±3.78) mm比(40.02±3.29) mm],左室内径显著减小[(57.17±7.52)mm比(47.73±5.48) mm],P均<0.01;(2)平均随访2.6年,HFPEF组和HFREF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7.5%和19.7%,无心衰事件缓解时间平均为286 d和258 d,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与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相比,高血压和贫血在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衰患者中更常见,然而二者的临床结局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训练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102例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冠心病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1例,另有高血压病患者51例(高血压康复组)。冠心病康复组和高血压康复组进行有指导的康复运动训练,对照组未进行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前及24周后查血压、血脂、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心电图平板负荷试验、6 min步行试验等项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康复组和高血压康复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66.2±6.26)%:(69.53±5.04)%:(68.41±5.08)%,P0.05],颈动脉斑块明显缩小[左斑块(2.14±1.62)mm:(1.21±0.87)mm:(1.35±1.35)mm,右斑块(1.81±0.93)mm:(1.01±0.89)mm:(1.12±0.95)mm,P均0.05],6 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359.27±89.58)m:(457.12±62.05)m:(426.45±52.68)m,P0.01],自感劳累分级减少[(14.84±0.78):(14.35±0.66):(14.39±0.60),P0.01]。上述指标冠心病康复组和高血压康复组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运动训练可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利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患者肺动脉压(PAP)、动脉氧分压(PaO。)、C反应蛋白(CRP)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4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0例,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另选2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治疗后各组PAP、PaO:、CRP、ET-1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75%比90%),PaOz[(83.87±14.53)mmHg比(92.95±13.54)mmHg]显著升高,平均肺动脉压(mPAP)[(55.43±9.65)mmHg比(45.52±8.89)mm-Hg]显著下降,CRP[(6.37±2.12)mg/L比(3.29±0.84)mg/L]和ET-1[(52.37±20.79)ng/L比(40.29±16.04)ng/L]水平明显下降(P〈0.05~〈0.01)。两组治疗后LVEF升高幅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患者丹参JIJ芎嗪注射液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右心功能,降低平均肺动脉压,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长期运动训练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92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按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和运动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运动训练),随访1年,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两组血压、颈总动脉内径、颈动脉IMT,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基线值比较,运动组训练1年后收缩压[(176.66±11.78) mmHg比(130.89±13.01) mmHg]与舒张压[(101.43±6.41) mmHg比(81.71±8.45)mmHg]均明显降低(P均<0.05),颈动脉内径[(6.62±0.97)mm比(6.22±1.01)mm]、颈动脉IMT[(0.98±0.12)mm比(0.84±0.11)mm]显著减小(P均<0.05),且较治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显著减小(P均<0.05).结论:长期运动训练能有效控制血压,减少颈动脉内径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