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菱形舌炎是发生在舌盲孔前、舌背中线区的一种特殊的疾病。1907年首先由法国医生Brocq 提出,1914年Brocq 和Pautrier共同报告了17例病人,第一次对此病作了较详细的描述。1924年Lane 公布的资料使用了“Glossitis rhombica mediana”的名称,此后,通用的专业命名为“median rhomb-old glossitis”,国内译为“正中菱形舌炎”。(简称MRG)。  相似文献   

2.
3.
患者女,75岁。2个月前发现下唇一肿块,约绿豆大,无疼痛,无麻木等不适。肿块逐渐长大并伴出血而于2004年1月16日来院就诊。检查:下唇偏右侧见一肿块隆起于唇红部,约2.5cm×2.5cm×3.0cm大小,呈褐色,表面粗糙不平。质地中等偏硬,基底未及明显浸润块。颏下、颌下及颈部未及肿大淋巴结。入院后于局麻下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肿瘤呈结节状突出于唇红表面,表皮内陷如火山口样,中央为角质栓。底部表皮异形增生,并向真皮内不规则延伸,局部侵入肌层。考虑为角化棘皮瘤局部恶变。术后伤口愈合良好,10d后拆线出院。讨论:角化棘皮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假…  相似文献   

4.
牙源性囊肿的恶变率为0.31%~2%,下颌约为上颌的4倍。本文报道2例恶变牙源性囊肿。 病例1,女,52岁,有癌家族史。左下前磨牙区肿痛2月。口内左下无牙,牙槽颊舌侧触痛及弥散肿胀,舌侧有一瘘道,颏神经和舌神经支配范围无异常改变。全景片示3.5cm×1.5cm椭圆形透光区,从左下尖牙延伸至左下第一磨牙,位于颏孔及下齿槽神经管之上。术中  相似文献   

5.
全舌背粘膜良性过角化病局部恶变1例大庆石油管理局职工医院口腔科(163001)何成君舌背粘膜良性过角化病少见,发生全舌背者更少见。我科曾遇1例,而且局部发生恶变,报告如下。患者,女,45岁。20年前舌背即出现牛奶样斑块,无痛,不可去除,且呈渐进性加重...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萎缩性舌炎与大细胞性贫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萎缩性舌炎与大细胞性贫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199年本科具有完整病历记录的萎缩性舌炎病例。结果 在117例萎缩性舌炎患者中,60岁以上74例(64.3%),男:女=1:2.25,61例测定红细胞平均体积,测定值大于正常者43例(70.5%),小于正常者1例(1.6%)。全身性疾病以胃炎、消化性溃疡最多,占40%(47/117)。治疗方法为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同时治疗胃炎、消化性溃疡,在77例完成疗效观察的患者中,痊愈(舌乳头全部恢复)29例,有效(部分恢复)33例,有效率(痊愈加有效)为80.5%。结论 大部分萎缩性舌炎与大细胞性贫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老年住院患者萎缩性舌炎和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萎缩性舌炎的诊断标准调查87例老年住院患者及81例健康体检老年人萎缩性舌炎的发生率;应用微型营养评定(MNA)和简易微型营养评定(MNA-SF)分别对两组老年人进行营养评估,同时检测部分营养相关性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老年住院患者萎缩性舌炎的发生率(20.7%)高于健康体检老年人(4.9%);根据MNA-SF评估结果,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42.4%)高于健康体检老年人(23.4%)。老年住院患者中,营养不良者患萎缩性舌炎的相对危险度是营养良好者的10.95倍(95%CI:2.86~41.94);萎缩性舌炎组患者平均MNA得分、平均血清白蛋白、平均血清胆固醇水平低于非萎缩性舌炎组患者。结论:老年住院患者中萎缩性舌炎及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萎缩性舌炎的发生与营养不良有关,是营养不良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萎缩性舌炎的病因,探索萎缩性舌炎与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7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213例萎缩性舌炎的病因,检测2010年9月—2011年8月新纳入的萎缩性舌炎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及血细胞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213例萎缩性舌炎患者中,45.5%(97/213)与大细胞性贫血或红细胞巨幼变有关;新纳入的72例患者中,69.4%(50/72)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关。维生素B12缺乏组患者平均血清叶酸水平高于维生素B12正常组。结论:维生素B12缺乏是导致大细胞性贫血及萎缩性舌炎的共同病因,也是引起萎缩性舌炎的主要原因,萎缩性舌炎可能是维生素B12缺乏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其受体(EGF receptor,EGFR)与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S)伴发萎缩性舌炎(atrophic glossitis,AG)的相关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干燥综合征患者按未伴发与伴发轻、中、重度萎缩性舌炎分为4组,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唾液中的EGF含量,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舌上皮细胞中EGFR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干燥综合征未伴发及伴发萎缩性舌炎组唾液EGF浓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24),干燥综合征伴发轻、中、重萎缩性舌炎组唾液EGF水平逐渐降低,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干燥综合征伴发中、重度萎缩性舌炎组舌上皮细胞EGFR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9,P=0.037),其余2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舌背黏膜萎缩程度与唾液EGF水平显著相关(r=-0.673,P<0.01)。结论:干燥综合征患者唾液中表皮生长因子浓度明显降低,且与其伴发萎缩性舌炎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无牙颌种植义齿正中早接触的评估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及时发现和解除种植义齿的早接触,保持种植义齿的长期稳定。方法:通过比较咬合纸法与全可调颌架对早接触检测的敏感性,评估12例无牙颌种植固定义齿患者的早接触状况。结果:用咬合纸法检测早接触的敏感性不够.在颌架介导下的调he具有明显的作用。结论:种植义齿的调he应在颌架的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11.
正中多生牙与中切牙间隙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早期摘除正中多生牙对纠正儿童上颌中切牙间隙过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6例上颌中切牙间隙过大的6~12岁儿童作X线摄片检查及病因分类,对存在有正中多生牙的46例患儿予以手术摘除,随访3年观察间隙关闭效果。结果:儿童上颌中切牙间隙过大多与正中多生牙有关(46P76),与其它原因造成的中切牙间隙过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105);在侧切牙萌出前摘除埋伏正中多生牙的病例,中切牙间隙常可自行关闭,良好率达8814%。结论:宽大的上颌中切牙间隙(4 mm以上)绝大多数由正中多生牙引起,早期摘除有碍的正中多生牙对儿童中切牙间隙过大的自行调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上颌恒前牙萌出期,常见左右两中切牙间存在明显的空隙,此现象被称为正中间隙 mid-line diasthema。临床曾遇见因不理解此现象而处理不当,国内至今尚无就此现象所作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定位颞下颌关节慢性疼痛患者的正中早接触点,评价解除早接触干扰对缓解颞下颌关节疼痛的作用。方法:通过面弓转移,记录正中关系,上颌架,测量13例颞下颌关节慢性疼痛患者正中弧差及疼痛指数的变化,并在颌架的介导下去除正中早接触干扰。结果:正中弧差与疼痛指数完全负相关(P<0.001),调牙合可减少疼痛指数和增大正中弧差(P<0.001)。结论:调牙合是改善颞下颌关节慢性疼痛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萎缩性舌炎(atrophic glossitis,AG)分型及其与维生素B12(vitamin B12,VitB12)、叶酸(folic acid,FOL)及血细胞参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70例AG患者(AG组)按照是否伴有舌黏膜糜烂或溃疡分为复杂型AG组和单纯型AG组,65例无口腔黏膜病的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复杂型AG组、单纯型AG组及对照组外周血的Vit B12、FOL及血细胞参数水平,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复杂型AG组Vit B12水平低于单纯型AG组,且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为(3.52±0.69)×1012·L-1,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为(11.97±1.70)g·d L-1,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为(4.85±1.16)×109·L-1,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count,NEUT)为(2.76±0.99)×...  相似文献   

15.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恶变的临床与组织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alcified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简称CEOT)是一种生长缓慢,较少见的牙源性、肿瘤。过去,该肿瘤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可复发而不发生恶变的牙源性肿瘤。但在我院1973~1989年收治的10例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病例中却有2例发生恶变,现将恶变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1 病例报告 [病例1]王某某,男性,37岁。患者于1979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患者对长正中全口义齿与解剖全口义齿的满意度。方法选择16例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每例患者制作传统解剖全口义齿和长正中全口义齿,每例患者均先戴用解剖全口义齿3个月后改戴用长正中全口义齿3个月,每副义齿使用1个月、3个月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使用3个月时,长正中全口义齿固位稳定(t=2.261,P=0.028)和舒适程度(t=2.686,P=0.006)的满意度高于解剖全口义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1个月时相比,长正中全口义齿使用3个月在固位稳定(t=9.896,P=0.006)、咀嚼功能(t=7.980,P=0.012)和舒适程度(t=6.898,P=0.023)方面的满意度有显著提高。长正中全口义齿初戴后因疼痛调改的次数少于解剖全口义齿(T=45.5,P=0.008)。结论牙槽嵴吸收严重的无牙颌患者对长正中全口义齿固位、稳定和舒适程度的满意度高于解剖全口义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中线偏移与第一磨牙牙龈萎缩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32例无缺牙、无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第一磨牙位于牙弓的正确位置上且没有偏向颊侧或腭侧的患者,制取上下颌印模,上颌模型以面弓转移至第三类(牙合)胎架上,并以正中关系记录将模型固定于(牙合)架上.观察下颌从正中关系位到牙尖交错位之间的运动途径,检测是否有下颌中线偏移,...  相似文献   

18.
EB病毒感染与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损恶变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与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损恶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针对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1)的寡核苷酸探针对2例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损灶性恶变、14例恶性淋巴上皮病损(MLEL)、4例良性淋巴上皮病损(BLEL)、4例非特异性慢性涎腺炎石蜡包埋组织进行原位杂交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EBV BamHI-W片段检测。结果 2例良性淋巴上皮病损灶性恶变形态学上良性区域或恶性区域,EBER-1及EBV BamHI-W片段均为阳性,14例MLEL的癌细胞核均可见EBER-1强阳性信号,其中12例EBV BamHI-W片段阳性,4例BLEL及4例非特异性慢性涎腺炎均为阴性。结论 少数恶性淋巴上皮病损可能在BLEL基础上发生,EB病毒感染与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损癌变发生可能有密切关系,EBV感染可发生在BLEL癌变形态学改变之前。  相似文献   

19.
20.
义齿修复要求达到两个目的。其一为治疗目的,即恢复失去的功能和形态。其二为预防目的,即力求保持余留组织器官的健康,尤其是使骨吸收现象趋于稳定。部份失牙通常采用活动修复治疗。如果适应症选择不合适,设计不合理,制作不恰当或者未进行追踪观察,均可以是致病的原因。因此它要求医生进行精确的临床和X线照片观察,考虑患者的个体因素,单在石膏模型上进行检查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