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凤莲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172-1173,1176
Dieulafoy病最早由Dieulafoy于1898年报道。目前研究考虑其发病与先天发育异常的恒径动脉有关。组织病理具有两个典型特征:病灶小,可深达黏膜肌层,病灶周围黏膜无炎症改变,内镜检查时易于忽视;位置特殊,Dieu-lafoy病灶常位于胃贲门部小弯侧,亦有极少数病灶位于十二指肠、空肠和结、直肠。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性呕血和柏油样大便,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出血前无明显上腹部不适和疼痛。可通过内镜、选择性血管造影、核素示踪及剖腹探查等检查方法诊断。内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治疗(包括注射治疗、热探头凝固治疗、微波凝固治疗、高频电凝治疗、激光治疗、注射联合热治疗、止血夹及套扎治疗)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
急诊内镜诊治Dieulafoy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诊断治疗Dieulafoy病的价值。方法分析7例Dieulafoy病急诊内镜诊治的效果。结果急诊内镜一次确诊率71.1%,内镜下治疗即时止血成功率100%,长期止血成功率80%。结论Dieulafoy病应首选急诊内镜诊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胃十二指肠Dieulafoy病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胃十二指肠Dieulafoy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内镜确诊Dieulafoy病13例(76.5%),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确诊2例(11.8%),手术探查确诊2例(11.8%).5例于内镜下止血成功;12例行外科手术止血,其中局部缝扎止血8例,胃壁楔形切除2例,BillrothⅠ式胃大部切除术2例.结论 急诊胃镜检查是胃十二指肠Dieulafoy病的首选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外科手术在胃十二指肠Dieulafoy病的治疗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例1 男,69岁。无诱因黑便3天,呕血1次入院。经输血、止血治疗病情无缓解。急诊胃镜检查,见胃体小弯侧直径2.0cm浅表溃疡,中间一指状突起,有活动性出血。术中探查胃浆膜无异常,切开胃腔探查如上述,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恢复良好,随访2年无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胃Dieulafoy病的认识,探讨胃Dieulafoy病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4例胃Dieulafoy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提出诊治方法。结果4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大量呕血、黑便、休克。病灶位于胃贲门部2例,胃窦部小弯侧1例,胃角1例。4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血管缝扎2例,胃局部楔形切除2例,所有患者均获痊愈。结论该病临床特点为突发性、难治性出血,病变多位于胃左动脉供血区。治疗方法主要选择内镜下治疗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Dieulafoy病的内镜及临床诊治特点。方法搜集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101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确诊的20例胃Dieulafoy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ieulafoy病好发于男性,男:女为3.5:1,平均年龄41.3岁;本病以反复发作性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出血前无明显腹部不适或疼痛;内镜检查及治疗为本病主要诊疗手段;镜下表现特点为:片状黏膜糜烂,中央有血管断端显露(3/11),胃底见喷射样出血点(3/11),胃体上部前壁见点状血痂(2/11),胃体上部后壁见红疹样隆起(2/11),胃体上部前壁有浅小溃疡(1/11)。内镜治疗以内镜下电凝止血为主(7/11),病变部位局部楔形切除在基层医院也应受到重视。结论消化科医师尤其是内镜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患者进行细致、反复的内镜检查以及及时有效的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7.
Dieulafoy病是上消化道严重出血的原因之一,过去曾有报道其病死率高达61%。目前随着检查手段的深入和认识的提高,此类病例的发现也明显增多。下面就我院1998~2002年来10例Dieulafoy病患者的内镜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Dieulafoy病临床上相对少见,但本病来势凶险,常突发出血,危及生命,因而颇受临床关注。我院1997-2007年共检出胃Dieulafoy病13例,现将其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病人男,45岁,因"呕血6 h"入院. 入院前6 h因大量饮酒后出现剧烈恶心、呕吐,继而出现呕血,总量约100 mL,入院前后有持续性恶心、呕吐及排柏油样便,从一开始条状到后面糊状,总量超过1000 g,伴有心悸,出冷汗. 病人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无肝炎、肝硬化等病史,不抽烟,嗜酒,无家族遗传病史.  相似文献   

11.
王立新  姚永庭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4):265-265,270
目的 探讨内镜配合手术诊治Dieulafoy病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内镜配合手术诊治Dieu-lafoy病诊治经过。结果 6例止血成功1例死亡。结论 内镜配合手术诊治Dieulafoy病能更快确定出血部位,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胃Dieulafoy病3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  刘国龙  王灿  蒲志忠 《重庆医学》2000,29(5):480-480
胃Dieulafoy病较为少见。我们近二年诊治胃Dieulafoy病3例,现结合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例1:患者,女,75岁,因“反复黑便三年,再发一周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糖尿病4年,否认肝炎、溃疡病史。入院体检:BP90/60mmHg(12/8kPa),P92/分,贫血貌,巩膜未见黄染;腹平,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肌卫,未及包块,肝脾未扪及。化检检查:Hb58g/L,大便OB 。内科保守治疗四天无效转入我科。急诊胃镜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无阳性发现,疑出血部位在十二指肠球部以…  相似文献   

13.
蔡勤  王建  纪震宇 《九江医学》2001,16(4):230-231
胃Dieulafoy病为上消化道出血的少见病因,术前诊断困难.我院自1985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收治胃Dieulafoy病8例,均手术治疗证实,现结合文献对该病的诊治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Dieulafoy病又称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是一种并非罕见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随着急诊内镜检查的广泛开展,检出率呈增多趋势。自1990以来,我院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发现15例,现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陈子洋  刘晓岗 《四川医学》2011,32(10):1627-1628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及内镜诊断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诊断的上消化道Dieulafoy病例11例,总结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 Dieulafoy病11例,病变部位分布:胃底体交界后壁6例,前壁1例,贲门1例,球部前壁1例,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内1例、残胃吻合口1例。全部患者均以急性呕血就诊,接受内科止血治疗,但减量或停药时均再次出血。内镜检查次数1~3次,平均1.8次方得以确诊。全部患者均为一处病灶,镜下表现为直径2~8mm圆形或椭圆形糜烂或浅溃疡、搏动性出血灶或血管残端,均接受钛夹止血治疗,数量2~9个,平均4.1个。随访观察6~12个月,其中10例无再次出血,1例复发出血转外科行手术治疗。结论 Dieufaloy病多见于中老年,呈潮汐式出血。生长抑素治疗有效,但仅可短期内控制出血,而有助于再次内镜下搜寻病灶。反复内镜检查可提高诊断成功率。病灶部位仍以传统的胃底体交界多见,但不可忽视其他部位的检查。钛夹止血效果可靠,可有效避免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7.
肖宏  郑超 《吉林医学》2013,34(18):3743-3744
<正>通过对1例典型胃Dieulafoy病的报道及相关文献复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Dieulafoy病(Dieulafoy’s lesions),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但非罕见原因。该病的病理生理主要是黏膜下恒径动脉畸形及局部黏膜的损伤。主要表现为无先兆性的、间歇性的、反复发作的大呕血和(或)黑便或便血,由于病变较小但出血量很大,常常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2月~200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例由Dieulafoy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3例为1次内镜检查确诊,7例2次或2次以上内镜检查并辅以血管造影或同位素扫描检查确诊。12例经内镜止血成功,其中首次成功8例,4例经2次或2次以上内镜止血成功,6例手术治愈,2例经血管栓塞治愈。17例获得随访,时间3~14年,临床疗效好。结论Dieulafoy病为消化道大出血少见但并非罕见的病因。掌握其特点,注重早期诊断,急诊内镜治疗为Dieulafoy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钟刚 《四川医学》2005,26(9):994-994
Dieulafoy病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急诊内镜和镜下治疗的开展,确诊率和治疗成功率明显提高。我院近6年来共收治本病25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孙莲子 《浙江医学》1997,19(4):245-245,F003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笔者遇3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经急症手术诊断的Dieulafoy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