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在乙型肝炎患者诊治中应用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重要性.方法:研究的对象选取本院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40例/组),轻型慢性乙型肝炎为甲组、重型慢性乙型肝炎为乙组;另外选取行健康体检人员40例作为研究的对照组.对所有受检人员进行静脉血样的采集,对IgA、IgM、IgG(免疫球蛋白)、PTA(凝血酶原时间)、TBIL(总胆红素)进行检验.结果:甲组、乙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指标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08年3月—2009年3月之间在该院住院的72例乙肝患者按照病情状况分为重型组和一般组,选同期健康献血的36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然后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值.结果?通过测定,其中重型组与一般组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IgG、IgA以及IgM值均比正常人的值要高,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而重型组与一般组患者的IgG和IgA以及IgM值比较也具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采取相关的治疗,其中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值明显的低于治疗前的情况(P<0.05),但是依然比正常人稍高.结论?对于乙型肝炎患者其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能够直接的反应患者的肝功能状况,同时,也可以作为临床诊断乙型肝炎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临床检验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于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选择100例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50例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分别设置为乙肝组和对照组,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液,离心处理取血清,对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乙肝组与对照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根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损害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比较不同肝损害程度乙肝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与乙型肝炎的相关性。结果①乙肝组的血清IgG、IgM、Ig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的血清IgG、IgM、Ig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低至高依次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③经相关性分析,血清IgG、IgM、IgA水平与乙型肝炎呈正相关。结论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受到其病情影响,普遍出现异常增高,且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可对患者肝脏损害程度予以反映,临床上可将血清免疫球蛋白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的辅助诊断指标和病情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测定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受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处理取血清测定两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并比较.根据慢...  相似文献   

5.
吴琳乾 《东方药膳》2021,(21):255-256
目的 针对乙型肝炎患者,探究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录的68例患者进行研究,再以同期6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皆开展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对其结果 进行对比,评价血清免疫球蛋白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的IgM、IgG以及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P<0.05).观察组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诊治指导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1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检验分析,将7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组成观察A组,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成观察B组,选取同时期我院70例健康体检者组成对照组,对比分析3组患者IgG、IgA、IgM水平。根据患者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好转组与未好转组,对比两组免疫球蛋白、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两组对比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观察A组与B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观察A组水平显著高于观察B组(P〈0.01)。好转组免疫球蛋白、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低于未好转组(P〈0.01)。结论免疫球蛋白是乙型肝炎临床诊治中重要指标,临床检验对患者病情判断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总胆红素与凝血酶原活动度检验在乙型肝炎临床诊治中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在乙型肝炎患者中择取86例,时间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分组,轻型组40例、重型组46例,依据预后情况分为改善组70例及恶化组16例,并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重型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轻型组,且轻型组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检验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80例来该院诊治的患者,分析其入院资料,随机分成两组。健康者是对照组,乙型肝炎患者是实验组,细致检查患者,有些患者不能确诊,要做辅助检查,如:心肺功能、体温等,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的免疫球蛋白M、A、G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Ig G水平为(13.95±3.38)g/L、Ig A水平为(2.95±1.44)g/L、Ig M水平为(2.88±0.78)g/L高于对照组(Ig G水平为(11.27±2.05)g/L、Ig A水平为(1.84±0.72)g/L、Ig M水平为(1.54±0.58)g/L(P〈0.05);23例治疗后好转,Ig G水平为(14.92±2.65)g/L、Ig A水平为(2.62±0.54)g/L、Ig M水平为(2.37±0.73)g/L和恶化者相比优势显著(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中检测效果较好,能够准确的反应患者病情,指导患者预后,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季乐丹 《现代预防医学》2003,30(3):380-380,40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宫内感染的疗效及新生儿的预防。方法:60例双阳性(HBsAg、HBeAg)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N=29)和对照组(N=31)。治疗组自28周开始每4周肌注一次HBIG(2001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给予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即取脐血检测HBsAg和抗HBs。结果: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HBsAg能有效降低HBsAg HBeAg双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发生率和有效预防新生儿HBV的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情控制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86例CHB患者,均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连续治疗12个月.采用门诊方式随访3年,观察其病情控制情况,并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与CHB患者病情控制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86例...  相似文献   

11.
谢则金  王厚照  陈云 《职业与健康》2011,27(14):1640-1641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球蛋白、自身免疫抗体水平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56例HCV-Ab阳性患者为研究组,48例健康检查者为对照组。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双链DNA抗体、抗Smith抗体和抗核糖核蛋白抗体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心磷脂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 ①HCV-Ab阳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gA、IgG、IgM值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②对56例HCV-Ab阳性血样进行了自身抗体检测,有24例检出44项自身抗体。③自身抗体阳性组与自身抗体阴性组相比,IgA、IgG、IgM均升高(P<0.05或P<0.01);自身抗体阴性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gA、IgG均升高(P<0.05),IgM水平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球蛋白、自身免疫抗体水平均升高;其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的自身免疫性抗体可能是引起体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102例HBeAg和HBsAg阳性孕产妇纳入研究,60例妊娠28周前检测出HBeAg和HBsAg阳性的孕产妇为研究组,42例临产前入院HBeAg和HBsAg检测阳性的孕产妇为对照组。研究组从妊娠28周开始一次性肌注HBIG200U,每间隔4周肌注1次,共3次。对照组未进行HBIG注射。胎儿娩出后立即收集脐静脉血进行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研究组60例新生儿中,有5例HBeAg阳性,阳性率为8.3%;7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11.7%,7例新生儿HBV—DNA病毒平均拷贝数(6.6×10^2 copies/m1)明显低于母亲(7.4×10^2 copies/ml),P〈0.05。对照组42例新生儿中,有30例HBeAg阳性,阳性率为71.4%;33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78.6%,33例新生儿HBV—DNA病毒平均拷贝数(7.0×10^2copies/m1)与母亲相似(7.2×10^2copies/m1)。研究组新生儿病毒平均拷贝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从孕28周开始给予HBIG注射阻断HBV母婴传播是一种有效方法,临床上应对HBeAg阴性但HBV—DNA阳性的孕产妇给予HBIG注射以阻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3.
文亮  高丽 《现代保健》2013,(21):135-136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新生儿于出生后24h内注射乙肝疫苗,治疗组新生儿母亲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于出生后24h内和出生后1个月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7.14%和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出生后1、6、12个月的HBsAg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可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兴文  刘长光  罗佳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2269-2271
目的探讨不同的检测项目组合模式对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前白蛋白(PAB)、总胆汁酸(TB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含量并进行分组研究。结果血清ALT、TBA及DD在正常对照组与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PAB则正好相反。血清hs-CRP在肝脏炎症分级为G1和G2级时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在G3及G4级其含量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将检测项目进行不同的组合并研究组合后检测结果对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表明随着组合项目的增多,对肝脏损伤的诊断特异性增加,灵敏度有所下降,但PAB+TBA、PAB+DD、TBA+DD三种组合模式,特别是TBA+DD组合模式在检测灵敏度下降不明显的情况下能显著增加检测的特异性。结论合理选择项目组合对提高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肝脏损伤诊断的特异性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以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30例,普通保肝治疗30例,观察时间为48周。评估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和HBV复制指标。结果拉米夫定治疗组与普通保肝治疗组比较,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拉米夫定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明显改善肝功能,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方法。方法按自愿原则将随州市曾都区HBsAg阳性孕妇319例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156例孕妇,于妊娠第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200IU及10μg基因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12h内、1月、6月龄各注射HBIG 100IU及5μg乙肝疫苗。对照组HBsAg阳性孕妇163例,不用药,仅新生儿出生后12h内、1月、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每次5μg。所有新生儿均随访至3岁。乙肝标志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HBV-DNA病毒载量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方法。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6.41%)低于对照组(16.57%),新生儿HBsAb阳性率(22.44%)高于对照组(4.91%),1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1.28%)低于对照组(13.50%),HBsAb阳性率(95.87%)高于对照组(88.3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为1.90%,低于对照组(1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0,P<0.001);但实验组、对照组幼儿HBsA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有效地阻断乙肝母婴宫内及生长过程中的感染,提高婴儿乙肝表面抗体应答率,有效地保护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方法。方法按自愿原则将随州市曾都区HBsAg阳性孕妇319例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156例孕妇,于妊娠第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200IU及10μg基因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12h内、1月、6月龄各注射HBIG 100IU及5μg乙肝疫苗。对照组HBsAg阳性孕妇163例,不用药,仅新生儿出生后12h内、1月、6月龄接种乙肝疫苗每次5μg。所有新生儿均随访至3岁。乙肝标志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HBV-DNA病毒载量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方法。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6.41%)低于对照组(16.57%),新生儿HBsAb阳性率(22.44%)高于对照组(4.91%),1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1.28%)低于对照组(13.50%),HBsAb阳性率(95.87%)高于对照组(88.3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年后实验组幼儿HBV感染率为1.90%,低于对照组(1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0,P〈0.001);但实验组、对照组幼儿HBsA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能有效地阻断乙肝母婴宫内及生长过程中的感染,提高婴儿乙肝表面抗体应答率,有效地保护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sICAM、IFN—γ水平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慢性乙形肝炎基因型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干扰素-γ(IFN-γ)水平情况,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清sICAM-1和IFN-γ水平。方法选择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化患者146例,对照组102例,分别检测其肝功、sICAM-1、IFN-γ和基因型。结果患者基因型以B型为主82例(56.2%),其次是C型44例(30.1%),此外BC混合型17例(11.6%),D型3例(2.1%)。sICAM1慢性乙肝中、重度组和肝硬化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IFN-γ重度组和肝硬化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sICAM-1与IFN-γ显著正相关,它们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正相关,IFN-γ还与总胆红素(TB)正相关。sICAM1水平C型较B型患者高。结论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sICAM-1和IFN-γ升高与肝细胞损伤有关,C型患者血清sICAM-1水平较B型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高发地区,乙肝病毒(HBV)的感染对人群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而母婴传播是HBV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HepB)被广泛用于阻断围产期HBV母婴传播。国内外的诸多研究表明,联合免疫的阻断效果要强于单独使用HepB,同时随着流行情况及人群流行病学特征的差异以及免疫剂量和免疫程序不同,联合免疫的效果也会有相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产妇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单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比夫定治疗。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以及新生儿出生12个月后乙肝标志物阳性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的HBV-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12个月后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降低产妇血清中HBV DNA的承载量,降低新生儿乙肝标志物阳性率,提高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