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38例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因素,其中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种族、糖尿病史、饮酒史、HBsAg、结核类型以及肝炎史等方面。结果:本组1538例患者中,发生轻度肝损伤154例(10.01%),中度肝损伤45例(2.93%),重度肝损伤25例(1.63%),总损伤224例(14.56%)。HBsAg呈现阳性的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几率明显高于阴性者,有糖尿病史和肝炎史患者发生肝损伤几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史和肝炎史,有饮酒史的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几率要明显高于无饮酒史患者,进行过预防性保肝治疗的患者其患病率明显低于没有进行过治疗的患者,营养状况的好坏也与患者患病的几率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等,选择对患者危害性较小的抗结核药物,并采取适当的护肝措施,以尽可能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保证抗结核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3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6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1.5%(65/563)。其中,男性与女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与中青年患者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HBs Ag阳性患者、复发患者、过量饮酒患者、治疗3个月内肝损害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均0.05)。而吸烟、营养不良患者的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与不吸烟、营养正常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与老年、HBs Ag阳性、复发、过量饮酒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应密切关注具有相关危险因素人群的肝功情况,及早发现、预防和治疗,采取适当措施以避免或减少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吴先见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070-2071,203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高危险因素人群肝损害的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结核病防治科抗结核治疗128例存在高危因素人群患者,依据治疗过程中是否采用护肝治疗措施分为未干预组63例,干预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时间及临床症状的差异,对比两组间肝损害发生率、肝损情况、引起肝损的原因。结果未干预组肝损害发生率及肝功能受损害程度较干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引起药物性肝损的原因中以利福平为主,出现药物性肝损的时间高峰为服药4周以内、而引起肝损的三种药物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人、长期饮酒者、乙肝病毒感染者、营养不良等高危险因素人群抗结核治疗时给予干预方案,可以减少肝损发生。  相似文献   

4.
黄蓉  高放  李春云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3106-3107,3110
目的调查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危险因素,为减少结核病化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100例化疗的结核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2SHR(Z)E/6HRZ化疗方案治疗,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肝功能1次。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计算各因素的OR值及OR95%可信区间。结果肝损害发生数与治疗时间呈正相关,治疗后3个月肝损害发生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大于60岁的、有肝炎病史、酒精依赖、糖尿病、营养不良是结核患者发生药物肝损害的高危因素,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发生药物肝损害的29例患者中,重度肝损害4例,占13.79%,均为男性,且年龄均大于60岁,两种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结核患者药物化疗的同时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同时在制定化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是否具备肝损害的高危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减轻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并分析抗结核药物固定剂量复合剂每日疗法对结核病患者治疗时,所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在咸宁市结核病防治病院结核门诊接受FDC治疗的患者498例,调查其ADR发生情况以及其人口学因素、生活习惯和既往服药状况,并开展比较,对影响显著的单个因素进行拟合多因素回归方程,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结果研究对抗抗结核治疗患者ADR构成的种类进行了调查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还发现不同因素下,各种状况下抗结核治疗患者ADR发生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还对抗结核治疗患者ADR影响显著因素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拟合,得到的回归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各因素的危害程度大小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损害、胃肠道损害和药物过敏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抗结核治疗患者的人口学情况、生活习惯和既往服药情况均对其ADR的发生存在不同程度影响,临床治疗中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沈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0):4547-4548,4644
目的 探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致重症药物性肝炎的护理,以提高对肺结核的治疗及护理水平.方法 对医院2001-2011年735例肺结核住院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引起药物性肝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35例肺结核患者在经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引起药物性肝炎的132例,总发生率为18.0%,其中重度20例、中度76例、轻度36例;在影响因素中,年龄>55岁对肝损害的影响较大,25例中发生药物性肝炎20例,发生率达80.0%;吸烟的影响也较大,253例发生药物性肝炎75例,发生率为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抗结核药物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肺结核患者有不同程度肝损害;轻者可继续抗痨治疗,重症则需减量或停用治疗药物并同时护肝治疗.结论 抗结核治疗期间,非常有必要密切观察病情、常规监测肝功能、及时发现肝损害、并认真做好用药安全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逍遥丸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对我院确诊并纳入治疗管理的肺结核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患者组均按照4HRZE/2HR方案进行抗结核治疗,研究组加用逍遥丸保肝治疗,对照组用葡醛内酯片保肝治疗,在抗结核治疗前和治疗疗程结束后复查肝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肝功能各项指标(ALT,AST,TBIL,ALP)均正常,两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最终发生肝损伤2例(4.00%),对照组9例(18.00%),两组患者肝损伤发生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疗程结束时,研究组治疗成功45例(90.00%),对照组43例(86.00%),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加用逍遥丸,能够减轻药物对肝脏的损害,但不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抗结核药物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自2006年10月~2011年1月收治的13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与同期收治的130例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肝功能损害及DNA水平变化的情况.结果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组共发生肝损104例(76.5%),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组共发生肝损22例(16.9%),两组在轻度肝损、中度肝损及重度肝损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组及阴性组发生肝损的时间段主要分布在31~60 d及16~30 d,两组在肝损发生>60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组年龄增加则肝损发生也增加.出现肝损的年龄主要分布在大于60岁组及41~60岁组,分布在45.2%及31.7%.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组主要分布在31~40岁及41~60岁组,分别为31.8%及27.3%.重度肝损与中度肝损与轻度肝损组比较(P< 0.05,P< 0.01).结论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比阴性者多,可能与用药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肝脏病理损害有一定的相关.因此针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肺结核患者应选用肝损害小的药物并积极采取保护肝功能措施.  相似文献   

9.
周渊 《中国卫生产业》2014,(26):123-124
目的分析研究复方甘草酸苷针对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2月的100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提之上使用还原性谷胱甘肽加以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之上使用复方甘草酸苷加以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全部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和肝功能治疗情况,对结果加以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2%,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8.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甘草酸苷针对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谷会娟 《现代保健》2014,(22):52-54
目的:探讨应用抗结核药物引起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7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入住本院的128例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伤情况与患者年龄、吸烟嗜酒、既往病史、合并其他疾病,应用抗结核药物时间以及肺结核类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伤的时间多发生于用药2-6周;60岁以上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的几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患者(P〈0.05);有既往病史、嗜酒及粟粒型肺结核的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的几率较高(P〈0.05)。结论:年龄大、嗜酒、有既往病史等均为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这类人治疗强化期肝功能损伤更为严重,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肺结核患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与发生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分析的研究方法,以2009年10月1日-2012年2月1日期间就诊的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87例肺结核患者作为暴露组,单纯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随访在抗结核治疗中的药物性肝炎发生的情况。对照组的选择采用内对照,随机1:1配对的原则。结果:合并慢性乙肝的肺结核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炎的发病率为30.8%,高于对照组的10.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336,P〈0.05)。相对危险度为2.9(字2=10.28),95%置信区间是(1.51,5.55)。两组患者在转氨酶水平、重度肝炎发病率和需要调整用药的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感染是肺结核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之一,这类患者在密切监测下仍可以耐受标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结核病专科医院住院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对化疗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6年5月-2008年5月住院的结核病患者病历中由专业医师提供病例记录、医嘱单、实验室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对化疗的影响。结果603例住院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258例,占42.8%(258/603)。最多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占所有不良反应的43.4%(112/258)。因不良反应严重调整化疗方案46例,占17.8%(46/258)。其中肝功能异常占14.3%(37/258)。结论抗结核联合治疗方案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应重视抗结核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对患者的教育,密切监测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各种不良反应。肝损害是影响结核病治疗工作的主要不良反应,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四川省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使用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进行抗结核治疗引起不良反应(ADRs)的情况,为全省结核病防治规划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四川省雅安、资阳两市2011-07/2012-03期间,符合纳入"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结核病治疗新剂型研究课题条件的1 203例肺结核病患者,在全程督导下使用FDC抗结核治疗时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1 203例患者用药后出现的ADRs为328例,ADRs发生率为27.27%,所有发生的不良反应中以胃肠道系统(41.56%)和神经系统(26.89%)最为常见。肝损害的发生率为5.07%。患者胃肠道系统和神经系统ADRs发生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肝损害发生率月度分布的趋势不明显。男性(28.64%)与女性(32.56%)ADR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05);〈60岁组(33.26%)ADRs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组(19.27%)(χ2=21.13,P〈0.05)。结论服用FDC的患者ADRs总体发生率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均与板式组合药相似。ADRs最常发生在治疗初期,因此治疗初期需要加强用药观察和监测,必要时采取对症治疗。ADRs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原发性EB病毒(EBV)和巨细胞病毒(CMV)合并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将208例原发性EBV和CMV合并感染患者分为4个年龄组,回顾性分析发病季节、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并比较4个年龄组之间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和实验室检查情况。结果原发性EBV和CMV合并感染的高发年龄段为0—7岁和16~23岁。各组发热、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咽喉炎发生率均高于80%。0~7岁组患儿肝肿大比例明显高于24~71岁组成人患者(79.5%:17.6%,x2=68.500,P〈0.01),8-15岁组明显高于16~23岁组(73.7%:12.7%,X2=13.500,P〈0.01);但0~7岁组肝功能异常的比例明显低于16~23岁组(67.0%:96.4%,X2=17.811,P〈0.01)。0~7岁组白细胞明显高于2,4~71岁组,平均值分别为[(15.5±6.6)×109/L]和[(10.2±5.0)×109/L](F=4.496,P〈0.05)。0~7岁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16~23岁组(1.7%:18.2%,x2=6.741,P〈0.05)。0—7岁组肺炎的发生率最高,为21.4%,明显高于其他组(3组均为0%,X2=4.720、13.751、4.720,P〈0.05)。结论原发性EBV和CMV合并感染可表现为多个系统受累,儿童血液系统损害发生率比成人高,但肝功能受损的发生率比成人低。发热、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咽喉炎等临床表现特征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相似,并发症如肺炎则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具有药物性肝损害高危因素患者采取提前干预措施(适当调整化疗方案),对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2000年1月1日—2009年3月31日收治的初治菌阳且存在发生药物性肝损害高危险因素的肺结核患者300例。随机将其分成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各150例,并对两组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及临床疗效作比较。[结果]采取干预措施(干预组)150例,出现肝损害15例(15/150,10%),非采取干预措施(非干预组)150例,出现肝损害55例(55/150,36.9%),干预组肝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干预组(P<0.01)。干预组与非干预组2个月痰涂片抗酸杆菌转阴率分别为63.3%(95/150)和63.9%(96/150),疗程结束治愈率分别为93.3%(140/150)和95.3%(143/150),X线胸片病灶吸收分别为86.0%(129/150)和88.6%(133/150)。随访1年,复发率分别为4.0%(6/150)和3.33%(5/1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存在发生药物性肝损害高危险因素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时应提前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能有效的减少肝损害的发生,并确保抗结核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肺结核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的流行趋势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1 839例肺结核住院患者的呼吸道真菌感染,按性别、年龄及治疗方法等进行发病率及病因分析,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1839例肺结核患者中呼吸道真菌感染27例,感染率为1.47%,男性(1.51%)与女性(1.37%)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2.82%)与60岁组(0.55%)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与未感染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及联合用药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发病率与年龄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有关,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