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维琴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中晚期以心肾阳虚、血瘀水停为主要病机,注重心肾同治,以温补心肾、活血利水、阴中求阳、安神定志为主要治法,以心衰合剂为基础方随症加减,临床疗效显著,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2.
心气虚乃慢性心衰发病之根本。心气虚而致瘀,瘀血不行而化水、化痰,痰、瘀、水等病理产物反过来进一步耗损心气。痰由瘀来,瘀因痰生,在心衰后期痰瘀互结与心之气虚阳虚相互交错。针对虚、瘀、痰等复杂的病机特点应以补心气为根本,在慢性心衰3期分治过程中灵活运用活血化瘀、祛痰化浊药物。心气虚贯穿整个慢性心力衰竭全程,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在慢性心衰的不同时期运用益气温阳、活血祛痰法治疗。  相似文献   

3.
改善心肾阳气互资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病位在心,初起以心气虚为主,心气虚则产生气虚血瘀的表现;随着疾病的进展,或气虚及阳,或气虚及阴而阴损及阳,均可成心阳式微,不能下归于肾,终致肾阳虚衰,主水无能,饮瘀互结。可以说,在心衰的发病中,心气虚是病理基础,心阳虚是疾病发展的标志,心肾阳虚则是疾病的重笃阶段;而饮、瘀内停则是病程中的必然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4.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心系疾病中常见的一种,西苑医院名老中医在多年临床中以"心"为主线,围绕心气、阳虚,血瘀水停等病机,将心衰分为气虚血瘀型、中阳虚衰、水湿内停、肾阳虚衰、水饮淩心型.临证多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法治疗,整体全面的把握心衰疾病的发展转归,减缓心衰病程进程.诸位名老中医的经验,对于建立及优化中医心衰诊治的规范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介绍何立人教授以"温振运理"法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认为心肾阳气不足、脾虚失运、水瘀内停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治宜温补心肾、振奋阳气、助脾运化、理血行水。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6.
李七一教授辨证论治心力衰竭有独到见解,其创制心衰1号方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李教授认为,心力衰竭多为虚实夹杂,其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胸阳不振、痰瘀阻滞、水饮内停为主。虚证主要为气血不足,气阴两虚,心阳不振;实证为水湿痰瘀内阻。本文介绍李七一教授运用心衰1号方加减治疗心力衰竭的经验,分析其独到的用药体会。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是心衰的最常见发病原因,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且以心气亏虚为本,瘀血内阻为标,气虚血瘀贯穿疾病始终。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研究,总结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的中医证候,结果发现主要以复合证候为主,包括阳虚水泛、瘀血内停,气阴亏虚,瘀血内停,阴阳两虚、水瘀内停等。  相似文献   

8.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所引起的严重心功能代偿不全的共同表现.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虚、阳虚、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为主,标实以瘀血、痰饮、水湿内停为标,且气、血、水三者又可相互为病,相互转化.心气虚是慢性心衰的病理基础,心阳虚是心气虚的发展,血瘀是重要病理环节,水停是必然结果.目前此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西医治疗短期效果尚可,而中医能提高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也避免了输液增加心脏负荷的弊端.中医临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以真武汤为主方,配用治水三法,疗效颇好.  相似文献   

9.
张艳  礼海  王彩玲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6):1547-1548
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该病中医多归属于"心悸,喘证,胸痹,水肿"等病名范畴内。根据慢性心衰相关临床表现,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属本虚标实证,以心气阳虚为主,血瘀水停痰湿内阻为标。我们通过文献和临床观察研究,认为慢性心衰以心气虚为主,心血瘀滞,水湿内停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以益气温阳,活血通脉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0.
浅谈慢性心衰中医病名病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慢性心衰中医多归属于"心悸、喘证、胸痹、水肿"等病名范畴内。根据慢性心衰相关临床表现,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证,以心气阳虚为主,血瘀水停痰湿内阻为标。通过文献和临床观察研究,认为慢性心衰以心气虚为主,心血瘀滞,水湿内停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以益气温阳,活血通脉为主要治法,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从分析药物性味、归经、功效及临证典型案例论述了任寿山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常用对药的临床经验。慢性心力衰竭归属在中医"喘证""心痹""心水""心衰"等范畴,其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病情瞬息万变,属于疑难顽固疾患。老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心、脾、肾为主,标实为水停血瘀。尤其以心肾阳虚、水停血瘀贯穿疾病始终,治疗中扶正祛邪为主,扶正重益气温阳,祛邪重利水化瘀。老师在治疗本病时,谨守病机,继承前人和总结自己经验基础上,惯用验方同时巧妙配伍对药,加强了药物的效能,扩大了治疗范围,达到了气血阴阳并调,脏腑同治,加强主证疗效或治疗兼证、变证,或既病防变、未病先防,进而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传承。任寿山常用对药为黄芪伍党参、白术伍山药、淫羊藿伍仙茅、瓜蒌伍半夏、茯苓伍金钱草、丹参伍白芍、天花粉伍北沙参、绞股蓝伍罗布麻。  相似文献   

12.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两个方面论述从心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水饮居多,主要涉及心、肾两脏;临证可予温肾填精益髓、养心逐瘀利水两法。  相似文献   

13.
根据慢性心力衰竭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证候特点,探析其各分期病因病机与水湿的关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在早期为气虚血瘀证,表现为气虚导致脾虚,运化水饮失司;气虚导致血瘀,血不利则为水;水停加重血瘀,血瘀又加重气虚。在中期为气阴两虚证,表现为气阴两虚,瘀水内停;瘀水互结,更伤气阴。在晚期为阳虚水泛证,表现为肾失温煦,水饮停积;津停日久,加重血瘀。根据水湿在慢性心力衰竭病程中的关键地位,提出临床可通过"治水"论治该病。  相似文献   

14.
林谦教授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近30年,善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尤其擅长慢性心衰的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林谦教授认为心气虚是慢性心衰的病理基础及病机关键,血脉瘀阻是心气虚所致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水邪为患是心气虚证进一步恶化的征象。在辨证过程中应以气虚血瘀为基础,重点辨有无水饮及阳虚。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原则,强调扶正固本,以益气活血利水为法,遣方重用补气药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5.
寇宗莉 《中医研究》2013,(12):44-46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病死率高.病性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水饮、痰浊居多.血脉瘀滞贯穿始终,痰饮水停是最终产物.本文阐述了李教授对慢性心力衰竭时心与肾关系的认识,分析总结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总结出调节阴阳是关键、化气行水是主要手段、活血化瘀贯穿始终,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3个主要治则,据此灵活选择经典方药,方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取得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从病名、证候、病机、辨治等方面较系统地回顾中医古籍中与心力衰竭相关的论述 ,着重指出心衰的病机为心气虚—血瘀—水停— (心 )阳虚 (心气虚加重 )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中医治疗心衰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7.
郑辉  徐重白 《吉林中医药》2013,33(3):235-236
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是本虚标实,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气虚血瘀为始发病机,主要表现为气阳亏虚,瘀血阻滞,水饮停蓄,故益气活血仍为治疗心衰的根本大法.现代实验室研究及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益气活血中药能改善心衰大鼠的心室重构,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并积极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近10年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以期能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数据库中慢性心衰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规范处理,得到文献中辨证分型等相关原始数据并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最终得到各类型数据的分布规律。结果:①中医证型分布前六位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阳虚水泛心肺气虚心肾阳虚血瘀水停。②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布前六位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阳虚水饮。③心功能等级Ⅱ级、Ⅲ级、Ⅳ级的患者中证型分布最多是心肺气虚、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病性类证候要素则以气虚和血瘀为主。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病位以心为主,证型以气虚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证候要素以气虚和血瘀为主。初步反映出了慢性心衰常见证型和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中医古籍对心力衰竭的论述探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黄平东 《中医药学刊》2003,21(4):592-593
从病名、证候、病机、辨治等方面较系统地回顾中医古籍中与心力衰竭相关的论述,着重指出心衰的病机为心气虚--血瘀--水停一(心)阳虚(心气虚加重),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中医治疗心衰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中药治疗心力衰竭伴利尿剂抵抗的临床组方用药规律进行探索。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7个国内外数据库从建库起至2021年10月有关中药治疗心力衰竭伴利尿剂抵抗的文献。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41篇,包含方剂39首。该病以阳虚和水停为最主要证素,共使用单味中药72味,累计使用438次,使用频次前5的依次是茯苓、黄芪、附子、白术和桂枝。使用频次≥5次的中药有30味,涉及9种功效,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和温里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白术→茯苓和桂枝→茯苓等以茯苓为核心的药物配伍。聚类分析得到6个新方组合,功效以温阳利水、益气活血为主。结论 心衰伴利尿剂抵抗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核心病机为“虚”、“水”、“瘀”,临床以阳虚水泛为主证,治以温阳利水为主,辅以益气活血,茯苓配伍白术、桂枝为常用药对组合,真武汤为治疗该病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