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目前西医药物治疗以抑酸、促动力为主。尽管抑酸力度增加,仍有相当部分患者临床效果欠佳,这部分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目前西医缺少有效应对措施。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历史悠久,疗效肯定,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笔者团队提出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病机不离"火热",然"火"分虚实。从虚火而论,可分为"阴火""相火""阴火相火相兼"三种情况,临床上针对上述三种情况辨证施方取得较好疗效,并从病案举例浅谈从虚火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胃食管反流病虚实辨证分型论治经验。方法:查阅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文献,结合大量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周斌副主任医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结果: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采用辨证与辨症相结合,将本病分为肝郁脾虚和肝胃不和虚实两种证型,并针对证型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结论:遵循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和简易化原则,将胃食管返流病分为虚实两大类型,不仅使临床诊断治疗简洁方便,使科研病证分型清晰,更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为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治疗存在诸多难点。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然而由于脾胃病的专科特性,传统八纲辨证已不能完全适应脾胃病临床辨治需求。脾胃病辨证"新八纲"即"脏腑、虚实、气血、寒热",是基于董建华院士"通降论"学术思想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创建而来。其以辨脾胃脏腑、气血为中心,结合寒热、虚实的发病特点和机体状态,是对传统八纲辨证的进一步细化,是"通降论"之理的具体落实,为脾胃病的诊疗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学指导。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上,以"通降论"为理论指导、"新八纲"为辨治纲要,通过辨脏腑以明确发病病位,辨虚实以明确病证特性,辨气血以明确在气在血,辨寒热以明确机体状态,基于此指导遣方用药,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将基于"新八纲"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证思路和具体应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或肺所致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目前多采用脏腑辨证,其基本病机概括为肝胆失于疏泄、胃气上逆,与肺、肾、心三脏失调相关。六经辨证包含脏腑、经络、时空等概念,以六经辨病乃执万病之牛耳。六经病辨证关键,在于辨别六经"开阖枢",重视脾主四维枢机、少阳阳枢、少阴阴枢对六经"开阖枢"影响。临证当以六经"开阖枢"枢机,和脾胃枢机、肝肺枢机、肺肾枢机、心肾枢机,即以枢调枢,天地和而泰,则胃食管反流病自愈。本文从六经三阴三阳"开阖枢"以枢调枢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论治。  相似文献   

5.
介绍朱生樑教授辨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认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难点在于涉及多个脏腑,病程中又易形成内生之邪,相似证候、性质不同的病机常复合存在。提出立足主要矛盾、明辨脏腑自身及相似脏腑病机变化的特点、厘清虚实权重的辨证思路,在脏腑辨证结合气血津液辨证的基础上立法处方。并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对其中医病机的研究较多,本文从脏腑辨证、标本虚实、证型规律、体质因素等方面对各家的中医病机观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赵智宏  徐杰 《陕西中医》2019,(4):515-518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一种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该病有三种类型:反流病性食管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和巴雷特食管,严重者还可导致食管狭窄、食管腺癌等。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且趋于年轻化的患者逐渐增多。西医主要以口服PPI、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联合应用对症治疗,但存在效果欠佳,复发率高,药物副反应大、患者花费较高等弊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反流问题。查阅文献及临床研究发现中药治疗GERD疗效显著,临床要求和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人群逐渐增多。文献研究多从脾胃肝胆论治本病,以调畅气机、和胃降逆为主要治法。本文从中医脏腑八纲(气、血、阴、阳、寒、热、虚、实)辨证理论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认为在中医脏腑八纲辨证理论指导下,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治疗该病在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的基础上需兼顾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祛邪实的同时适时补正虚,最终以恢复脏腑功能正常为本而治愈胃食管反流病;同时结合向患者广泛宣教中医养生思想,让患者了解本病的发生、转归,自觉自愿主动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才能从根本治愈胃食管反流病,并防止其反复发作,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在其治疗上有理想的效果。梳理近5年关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方面的文献,着重从中医病机这一维度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中医药运用。目前,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主要有三方面认识。一为脾胃升降论,脾胃升降失衡,当升不升,当降不降。临床多选用六君子汤加减。二为肝胃关系论,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则肝胃不和;胆腑疏泄失常,木郁土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临床选用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加减。三为气机失调相关脏腑论,气机升降失常是其根本病机,肝、胃、肺、肾多脏腑失衡导致气机逆乱、清浊不分。临床多选用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加减。  相似文献   

9.
目前临床上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以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居多,治则多以清利湿热为主,较少顾及虚证,尤其是脾虚证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发展造成的影响。笔者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辨证分型和治疗与脾虚证密切相关,胃食管反流病日久可产生脾虚证表现,脾虚证进一步促进胃食管反流病的发展。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治中,脾虚证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为了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和改善患者症状,林平教授在临床上基于脏腑辨证和"病证结合"的思想,提出胃食管反流病基本病机是脾虚气逆,兼夹食积、痰热、肝火,从"肺脾胃肝胆"多脏论治,治疗以健脾降逆为原则,治以"运脾(胃)气、疏肝(胆)气、降肺气"。根据长期的临床工作和疗效观察,林平教授自拟"调脏宽胸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除此之外,还因人制宜,随证加减,灵活用药,在临床上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李艳波  吴发胜 《陕西中医》2013,34(6):692-694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以及诊治。方法:对124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临床主症、临床兼症、全身症状及舌、脉征象为主要辨证方法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以内镜检查作为诊断方法。结果:将其分为4种证型:肝胃气滞型45例总有效率97.8%;胃热炽盛型31例总有效率90.3%;食滞胃肠型30例,总有效率96.7%;脾胃虚寒型18例总有效率88.9%。食管24hpH值、酸反流次数及DeMeester评分显示:肝胃气滞型与脾胃虚寒型较两外两种证型差异较大(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以肝胃气滞型为主,脾胃虚寒型最少,推测肝胆疏泄功能虚实最为密切,依据中医辨证分型给予对症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萎缩性舌炎指舌背部黏膜的萎缩性改变,表现为舌面无苔,光滑如镜,常伴有口干、舌体疼痛麻木、烧灼感等,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涉及多种系统性疾病,研究发现胃食管反流病是萎缩性舌炎形成的重要因素。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相关萎缩性舌炎的治疗,可以遵循现代医学诊疗的思路,先诊病以明确诊断,再辨证以中医个性化治疗。病证结合是中医临床辨证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该文从西医诊病与中医辨治角度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相关萎缩性舌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光明中医》2021,36(6)
胃食管反流病与中医吐酸病相对应,为消化内科常见病。周毅教授从事中医脾胃科临床工作20余年,有丰富治疗经验。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诊疗思维和用药特点均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主张吐酸病与肝胆脾胃等脏腑生理功能失常相关,治则上应降胃气、疏肝气、宣肺气,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酸药配以促胃动力药,加上辨证施治之中药,综合治疗,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4.
该文在《光绪六年慈禧病案:一个不典型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案例》上篇和中篇基础上,探讨慈禧病案对当今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启示,认为诊断上要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方法,更要发挥中医整体辨证和穴位按压辅助诊断的优势;病机上要结合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发生机制的认识,重新诠释五脏与五味及五官、肺与咽喉、脏腑与脊背、子午流注等中医经典理论;辨证上要把握胃食管反流病所表现的寒热特点;治疗上要充分发挥针灸等非药物疗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最为常见类型,其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食管、胃,与肺、肝、脾关系密切.笔者采用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本病,从整体入手,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模型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分析该证候模型的系统界限及内部微观结构,建立系统动态模型,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来分析外部致病因素与内部脏腑系统关系及外在证候表象间的关系。结果:建立了由病因子系统、病位子系统、病理子系统三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系统。构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能系统概括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产生过程中的内外影响因素,分析机体的整体状态、脏腑子系统的病理变化以及外在表象间的信息传递及相互关系。结论:探讨中医证候的产生机理、内在本质以及中医辨证思维的科学内涵,有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胃食管反流病,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回顾古今相关文献,特别是近些年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共识意见,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从病名、病机、诊断、证型、治疗目标、诊治流程6个方面对《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进行探讨。认为中医也应当使用"胃食管反流病"作为统一病名,正确理解反酸的发生机制尤为重要;建议发挥中医药试验性治疗及针灸穴位探查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作用,临诊之时首分有无典型反流症状,再结合兼症、舌脉进行辨证;以"治反"为主要策略,以治病求本为治疗原则。同时,重新勾勒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流程图,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及总结中医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的现状及临床治疗特点。方法通过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中医中药","胃食管反流病"为关键词检索最近收录的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文献,从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初步总结了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药治疗体系,特色及不足之处。结果文献研究包括了古代中医经典文献和现代文献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临床研究包括了辨证论治法,中医古典经方化裁疗法,自拟方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针灸配合中药疗法及中成药疗法。结论从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来看,中医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积累了大量特色的临床经验且效果显著,为建立和完善胃食管反流病医辨证规范化治疗体系提供了一定的临床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病(GERD)迄今尚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和较为统一、规范、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本文汇总了近15年关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分类的相关文献,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研究现状做一概述。结果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以脾虚、气郁、痰湿、郁热为主,中医辨证分型以分五型之内为多。  相似文献   

20.
何明倩  陶琳 《环球中医药》2020,13(8):1367-137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科常见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其应归属"吐酸""嘈杂""食管癉"范畴,该病病位在食管和胃,临床多从脏腑辨治,但该病与三焦功能密切相关,涉及上、中、下三焦,三焦逆乱、清浊失调致病,本文将从三焦病机及三焦治疗角度对GERD进行阐述,并浅析脏腑辨治与三焦辨治异同,为临床从三焦辨治胃食管病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